仁者,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rén zhě,意指有德行的人;有恩情的人。在佛教是对人的尊称。出自《
论语·
子罕》、《
礼记·丧服四制》等。
词语解释
1、有德行的人。
①《
论语·子罕》:“ 子 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②《墨子·节葬》:“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③《南史·孔灵符传》:“夫题里逆心而仁者不入。”
④宋 石延年 《曹太尉西师》诗:“仁者虽无敌,王师尚
有征。”
⑤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功德寺》:“幽深雅称逸人居,
高靓真堪仁者乐。”
2、有恩情的人。
①《
礼记·丧服四制》:“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
郑玄 注:“仁,有恩者也。”
孔颖达 疏:“孝子居丧,性有仁恩则居丧思慕,可以观其知
爱亲也,若不爱亲,则非仁恩也。”
3、佛教语。对人的尊称。
②《法华经·序品》:“四众龙神,瞻察仁者。”
词语出处
语出《左传·定公四年》:“《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唯仁者能之。”
孔子
故事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
颜征在移居
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
老聃,学乐于
苌弘,学琴于
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
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
齐景公,做了
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
中都宰(今
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
司空、
大司寇。公元前500年(
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
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
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
堕三都”、抑
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
鲁哀公十一年),鲁国
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
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
启发诱导等
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
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
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
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
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
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
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
论语》一书,成为后世
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
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
子贡、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 曾参 、
子夏、子张.........
政治生涯
孔子和
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
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
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
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
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
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
三桓(
季孙氏、
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
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
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
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
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
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
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
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人物评价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无常师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
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
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
孔父嘉,是
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
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
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
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
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
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
伯尼,又称
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孔鲤生了孔及,字
子思,活了62岁,著作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依次下传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岁。
孔求,字子家,活了45岁
孔箕,字子京,活了46岁
孔安国的儿子叫孔昂
孔昂的儿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庙、
孔府、
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
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
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而今,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
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
前上房、
前堂楼、
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
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
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中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庙内的
圣迹殿、
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
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
西安碑林,所以它有中国第二
碑林之称。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
徽宗赵佶取《
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
藻井饰以
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
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
歇山,
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
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
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
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
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而今规模,总面积约2
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
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
编年史”。
曲阜孔庙、
孔林、
孔府(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
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
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
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
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庙,
孔府,孔林,世界遗产
孔子年谱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
昌平乡(今山东曲
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
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
叔梁纥卒,葬于
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
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
阳虎拒之门外。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是年
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
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
颜回、
冉雍、
冉求、
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
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弟子
巫马施、
高柴、
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
孟孙氏、
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
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
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
樊须、
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晋
魏献子(名舒)执政,
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
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
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
伯虔、
颜高,
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
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
三桓,采取
堕三都的措施。
叔孙氏与
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
孟孙氏家臣
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
卫都。
郑国
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
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
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孔子由鲁至卫。
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
曹国到宋国。
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
孔子离陈往蔡。
孔子自蔡到叶。
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
有若参战有功。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
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
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
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
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
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没有得到支持。
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
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子弟录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
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去世,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
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
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籍不详,字
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
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
田常作乱被
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
越国和
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
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
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字
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
以之为圣。
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
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
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
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
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
瓜秧,他老爹
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
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
孝经》。
澹台灭明 字
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
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
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
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
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
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
史记》作
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
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
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
季路)。
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
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
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
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
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
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司马耕字子牛(
朱熹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
司马牛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
师座。
巫马施 字
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
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秦祖字子南。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
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
牛车并从游。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秦商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
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
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
琴牢,
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陈亢 字子亢,一字
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
儒家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其它相关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
中国历史上
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
学在官府,
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
颜回,富如
子贡,贵如
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
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
子羔之愚,
曾参之鲁,
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
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
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
颜回、
闵子骞、
冉伯牛、
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
冉求、
子路。文学:
子游、
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
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後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
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
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藉
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
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
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
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
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
论语》叫
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
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
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
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
三国时
王肃因袭前人
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
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