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风暴(又名:电穴风暴)一般指
交感神经的极度兴奋,并不是一种新的疾病,而近年医学上对大量急性猝死患者研究后提出的一个新说法。2006年,美国与欧洲
心脏病学会制定了新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指南》曾首次给“交感风暴”作出明确定义:
24小时内,自发的
室性心动过速或
心室颤动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通过
动态心电图才可以检测出来)。
交感神经主要起亢进和兴奋作用,人在活动的时候,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
血管收缩,
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
唾液分泌减少,
汗腺分泌
汗液、
立毛肌收缩等,维持人在活动时的
生理需要。交感神经由于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所以当出现
应急状态或处于激动
兴奋状态时,人的交感神经会不自觉地兴奋起来,是一种自我保护,如乘
过山车时,自然会心跳加快,全身
肌肉紧张;
剧烈运动时,心率加快;跟人吵架时,脸红脖子粗,心跳也会加快,这些都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正好相反,起
抑制作用,能引起心搏减慢、
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膀胱收缩等反应,维持人体安静时的生理需要。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平衡制约,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负作用,很好地
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
所以,当情绪波动太大,如非常生气、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时,交感神经会兴奋起来,异常增强和持续时,会出现心率加快、
心悸、憋气、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
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引起
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交感风暴”通俗来讲就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平时我们经常在极度兴奋时忘记饥饿,或被气得吃不
下饭,就是交感风暴所致。交感风暴的摧毁力很强,大多发生在
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身上,首先就会令血压骤升、
心跳过速,进而引发
脑出血、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这都是致命的袭击,很难发现征兆。
交感风暴发生在无器质心脏病的患者较少,大多发生在
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心病等,对于有以上
基础病的患者来说,发生交感风暴的几率较高,这也是引发突发
昏厥、
中风、
心梗、猝死的重要原因。
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来说,如身体健康的年轻人,
交感神经兴奋,会自然出汗、脸红等,平稳情绪后即可缓解,但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而言,“风暴”有时就会让他们险象环生。
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引起各脏器的广泛反应,其中心脏和血管的反应最敏感,而有心脏病的人,其心脏和血管会更加敏感。如果抑制不住,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会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更加兴奋,当室速或
室颤时,心脏失去射血功能,
血液动力学障碍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内脏组织供血严重不足,也会进一步导致中枢性交感兴奋,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再加上本身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就很容易被击倒。
造成“交感风暴”的风险离我们并不远,在麻将桌上猝死,在网吧上网猝死,媒体报道的博士捐精猝死以及性爱时猝死、加班熬夜猝死都属于“交感风暴”致死的类型,这些人猝死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过度兴奋或过度劳累。
①突然起病,急剧恶化。
电风暴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与心电不稳定性增强密切相关。大多数患者存在病因或诱因,如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
心衰、
颅脑损伤、精神应激、用药史及
遗传性心律失常等。
预防交感风暴最好的方法是掌控情绪,避免主动诱发,包括遭遇严重精神刺激(失业、失恋、痛失亲人等)、心理伤害,以及
突发事件的打击等。
普通人对交感风暴本身难以察觉,有些蛛丝马迹其实能早发现,如初发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如情绪波动大、坐卧不安、
心悸失眠、出汗、脉搏快速、血压升高等。
对于本身有急性
心血管疾病的人,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会出现
心绞痛等前兆,要马上平躺休息,停止活动,稳定情绪,用一些
硝酸甘油等扩张心血管药物。然后立即叫
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最好在30分钟之内得到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