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郡,中国古代行政区,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
赵国、秦代、
汉代。第二次为
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
云中变迁
战国
赵地,《
史记·
赵世家》“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秦置云中郡,统
阴山以南,今自山西之
怀仁、
左云、
右玉以北、
绥远各县、
内蒙古鄂尔多斯左乙、
喀尔喀右翼、
四子部落各旗,皆其地,汉分秦云中郡之东北部置
定襄郡,西南部仍为云中郡,治
云中县,即今内蒙古
托克托县,亦即赵故城也,三国魏废。
北周时,改
太平县为云中县,治所在在今
山西省
大同市。
隋朝时,当为避
隋文帝父亲
杨忠讳,改云内县,移置今山西省
怀仁市西南。
贞观十四年(640年),在此地复置
定襄县,
永淳元年(682年)废。
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云州、云中县,云中县隶云州,后隶云中郡,唐置云州,后改曰云中郡,旋复为云州。
宋曰
云中府,辽改为大同府,即今山西
大同县治,《
清一统志》古云中,在阴山之南、
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即今归化城以西
托克托城地,汉时云中郡治云中县,
定襄郡治
成乐县,两地东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
后汉始以
成乐定襄等县属云中,及后魏初都盛乐,号云中,于是定襄有云中之名,至隋以云中置定襄郡大利县,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远,犹近故地,自唐以
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置云州云中郡及云中县,又于
忻州置定襄郡
定襄县,于是云中定襄之名,移于古雁门太原二郡,去故地始远,今谓大同为云中,又太原府有定襄县,皆唐以后所名云中郡也。
历史渊源
疆至河套,云中城生
战国时期,
华夏诸侯国间战乱纷纭,兼并斗争异常激烈。
赵国是
中原地区的大国,都城设在
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公元前353年(
赵成侯二十二年),
魏国出兵攻占了邯郸,三年后才归还赵国,
赵肃侯即位后,力图报仇,经过多年的准备,于公元前333年出兵攻魏,出师不利,大败而回,只得在赵国南面边境兴筑了一条
赵南长城进行防御。当时,
秦国势力倔起,魏国又虎视眈眈,赵国要保住自己不被兼并,只能走富国强兵之路。
公元前325年,
赵武灵王即位后,励图精治,必须在军事上改进装备和战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赵武灵王提出采取“胡服骑射”的战术,主要是改变传统的
车战和
步战,采取北方
游牧民族的骑战,用骑兵冲锋突击,速度很快,而且进退都很灵活。骑战
再结合使用战车和步兵,便可以在攻防两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这又是
中国服饰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传统的服装是宽衣博带,不能适应骑马作战。
骑战时骑在马背上是双腿外露,脚上要用力蹬夹,还要勒紧腰带,以减轻腹部的颠簸,才能专心致力射杀。所以必须采取北方游牧民族的服式,有明确的上衣和下裤,作战时必须穿
短上衣、裤和靴,才能适应骑马作战的要求。改穿“
胡服”是
中国服饰史和战争史的重大变革,所以在当时就有人持反对和怀疑态度。但是,赵武灵王自己带头穿着“胡服”,并说服动员了贵族和大臣们都穿上“胡服”,组成了以骑兵为主导的庞大军队。
赵武灵王组建的这一新兵种,果然在战斗中所向披靡,第二年一举击败了
中山国(今河北
灵寿县),林胡王献马表示臣服。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乘胜开拓北面疆域,把原住居在晋北及内蒙古中
商部的林胡、
楼烦等少数族,驱赶到黄河西面的
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势力沿大青山、
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扩展疆域到
河套边沿。于是,在这片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
代郡。
传说天鹅,引路云中
赵武灵王设置的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城,就是现今
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云中城本应是赵武灵王时所筑,但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中引用《虞氏记》误为赵武侯兴筑,一字之差,竞将建城时间提前一百多年。实际上赵武侯时,赵图势力还不可能扩张到这片地方。有人引用《
史记》。其中一些追述赵国历史的议论来证明,认为赵武侯时曾一度占领过这片地区,但考古资料却证明当时确是林胡、楼烦等少数族居住的地方。
《虞氏记》中说赵武侯先在黄河
西岸上筑城;刚筑起部分城墙便崩塌了,于是改在黄河东面另选新址;根据蓝天白云里翱翔的天鹅指引,寻找到了合适筑城的地方。说是赵武侯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飞翔,整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上空来回盘旋,鸟群下方的地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赵武侯看到这个景象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决定在这里筑城,并命名为云中城,这个美丽的传说虽不可全信,却反映了选择在
呼和浩特平原中心地带建城的主要原因。云中城所在地方,是呼和浩特平原的中部,有发源于阴山的荒于水(今
大黑河)武泉水(今
小黑河),南面还有白渠水(今宝贝河)流经平原入黄河,地势乎坦,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
秦皇设郡,北击匈奴
云中郡所辖地区内,在注重养马业的同时,又迁来了许多内地的农民,安屯设村进行垦殖,以发展
农业生产;解决军需,供应粮食,并在人口较多的地方设置了县一级政权。由于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所属县名及方位,仅知云中城东面有原阳县,是训练骑兵的基地,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方的八拜古城;云中郡西部筑有九原城,是边境屯兵的重镇。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了六国,自立为
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
郡县制,在全国设置
三十六郡,云中郡成为其中的一郡。
秦始皇于公元214年派遣
蒙恬率领数十万人
北击匈奴,收复了
黄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了黄河,占据了
乌拉山以北、狼山以南地带,沿河兴筑了三十四座县城(一作四十四座县城)。这些县城中有的属于云中郡管辖,考古工作人员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西发现的古城,应是秦始皇时所筑三十四座县城之一,史籍上没有记载这些县名,哈拉板申村
西古城的名称已无法得知。
西汉东汉,一分为二
西汉时期,将云中郡划分为云中郡和
定襄郡。云中郡治仍在云中城,管领有云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寿等十一个县,约分布在今大青山以南、东起至
卓资县西境,西至
包头市古城湾,沿大黑河流域南至
清水河县喇嘛湾这一片地域内。其中已查明位置的有:沙
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古城,
桢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章盖营子村,阳
寿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葡滩拐,北舆县城址在今呼和洽特市塔布陀罗海古城,原阳县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
八拜村,武泉县城址在今卓资县
三道营村、沙南县城址在今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
王莽时期改云中为受降城。东汉时期,又重新设置了云中郡,管领有云中、咸阳、箕陵、沙陵、沙南、北舆、武泉、原阳、定襄、成乐、武进等十一座县城。后三座县城原属
定襄郡,东汉时将云中郡管辖区域向南伸延,括进了
什拉乌素河和宝贝河流域,放弃了陶林、犊和、阳寿三县地,也就是
大黑河上游及其东面的地方。
北魏时期,城里生镇
北魏时期又在云中城地方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驻守大青山以南的重要基地;在云中城东建立了云中宫,为北魏皇帝北巡时驻跸休息的地方;在
云中城的东北方的山谷口兴筑了
白道城。
白道为大青山通往山后的重要通道,白道城筑于山谷口外,是重要的
军事设施,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口子村南。
古城遗留
云中城初建于战国时期,经历了秦、汉、
北魏等王朝的延续使用,城垣也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初建时的城垣及
城市布局情况也难于弄清。现今地表城墙已基本塌毁,南城墙尚保存较好,残高约5米。现存城墙每面长约2000米,周长约8000米,约合16华里,较汉代郡治的规模大,估计应是战国时期初建的规模,只是历代曾经补筑和改造过。城内西南隅建有一座子城,就是加筑了东、北两面墙,西、南商墙仍利用外城墙。子城长宽各约130米,与规模庞大的外城墙不相配,估计应是汉代加筑的,但因未正式发掘过,还不能做出结论。
城内原有许多建筑遗迹和砖瓦碎片,由于垦殖的发展,利用洪水溉灌等原因,城内地表淤积覆盖较厚,早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内采集到各个时代的瓦当,城内出土过北魏
鎏金铜佛像;石刻佛像等遗物。
城内分布的墓葬数量很多,自战国至北魏时期的都有,其中有些筑有高大封土的墓葬,1956年曾在城外西南方的什尔登村清理了两座,为西汉阏氏壁画墓,对于研究古城的历史和汉代的
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
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