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于远古时期,是轩辕氏部落首领
黄帝的后代。相传,黄帝有25子,分姓12姓,荀就是12姓之一。
3、出自
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古
郇国(今山西省
临猗县,一说在今山西省
新绛县),建立姬姓
郇国,为伯爵,史称郇伯,又称郇叔。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
荀姓。
4、出自姬姓,源自晋国大夫
荀息。
荀息本姓原氏,名黯,字息,称原氏黯。曲沃
晋武公灭翼后,
任武公大夫。
晋武公灭
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荀为氏,史称
荀息,晋国荀氏
始祖。
荀息生子
荀逝敖,
逝敖生子
荀林父、
荀骓、
荀首。荀林父后别为
中行氏,荀首之后别为
智氏,
中行氏和
智氏成为
晋国六卿之二,史称
二荀。到汉宣帝时,因宣帝名询,荀询同音,荀姓只得姓
孙,连他们的先人
荀卿也被冠以孙卿。
荀息,本姓原氏,名黯,字息,称原氏黯,春秋时代晋国
大夫。曲沃
晋武公灭翼后,
任武公大夫。晋武公灭荀国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原氏黯从此以荀为氏,史称
荀息,晋国荀氏
始祖。荀息生子
荀逝敖,
逝敖生子
荀林父、
荀骓、
荀首。
中行氏,春秋时期
晋国六卿之一,前632年成立,前490年败亡。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
中行桓子荀林父。
荀林父,
姬姓,
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
荀林父,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荀林父为纯臣
荀息长孙,大夫
逝敖之长子,
荀首之兄长。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
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荀彧在曹操的猜忌中病亡于寿春(一说受到曹操的暗示而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57年,卒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献计活捉吕布。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