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药是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以矿物质为主的
合成药物。千百年来多以口耳相传, 无过多专著流传于世。起源于道教的炼丹术,今日之
丹剂也是得益于古代的炼丹术。
道家
追溯炼丹术和丹药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即丹药起源于道教的炼丹术,也是道家炼丹术的延续与发展炼丹术与丹药是
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道教,就不可能有我国现代的丹药。
丹剂也就是丹药也常见于中药及其制剂之中,不过多作为外科用药及皮肤科用药而已。今日之丹剂也是得益于古代的炼丹术。也是炼丹术的延续与发展。但就现今的丹药使用趋势来看,品种越来越少,应用之范围越来越小。
丹药是中药药剂种类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的术士们所开创出来的,在古代,丹药所代表意思有两个,一为仙丹,二为普通药剂。
古代术士们练出来的丹药专业的称谓是外丹,指用
炉鼎烧炼金石,配制
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约产生于
汉武帝时,当时
方士李少君“化
丹沙为黄金”以作
饮食器,就是烧炼金丹。东汉
魏伯阳著《
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东晋葛洪对当时流传的外丹加以总结,著《
抱朴子》一书,将外丹分为神丹、
金液、黄金三种,并
称金丹为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总体来说,都是一些重金属和
矿物质,不具备延年益寿的功能。
唐朝皇帝
在中国的皇室文化中离不开的一个词就是“丹药”。
中国皇帝的死亡也有很多都是因为“丹药”。中国古代最发达时期--唐朝的皇室也没有离开“丹药”的梦寐。
唐朝从建立到灭亡的290年间,一共有21位皇帝。这21位皇帝中,至少有5位是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而丧命的,他们是
唐太宗、
唐宪宗、
唐穆宗、
唐武宗和
唐宣宗。唐太宗虽然能够建立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却卒与一粒小小的“丹药”。甚至他的子孙后代也重蹈覆辙。
唐朝各种皇帝
唐
太宗晚年,由于身患重病,服用中天竺
方士炼制的“延年之药”,导致病情加重而死,年仅50岁;中唐的
宪宗本来也是一位不错的皇帝,曾力图唐朝中兴,可40来岁就遍找长生不老的偏方,最终由于服用丹药中毒,数月不能上朝。虽然最后是被宦官害死的,但如果不被害死,也活不了多久了;唐穆宗即位后,惩办了为宪宗炼制丹药的方士,但后来他却重蹈覆辙,服用丹药,30岁就中毒而死;
武宗服丹药后,毒热难忍,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临死前连续十天不能说话,死时年仅30多岁;
唐宣宗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有“小太宗”之称。他即位以后,立即
杖杀和流放了用金丹毒害武宗的道士
赵归真、
轩辕集等人。可后来他也开始服用仙丹。由于中毒太深,背上长出了
脓疮,最后,宣宗带着金丹之毒踏上了
黄泉路。
除了以上5位,还有几位
唐朝皇帝也曾经迷恋丹药。
唐高宗曾于
开耀二年服食丹药;
武则天晚年服用过道士
胡慧超的丹药;
唐玄宗也曾命道士在嵩阳观炼丹,
安史之乱退为
太上皇之后,
玄宗仍念念不忘金灶烧炼丹药之事;晚唐的文宗也曾服用过丹药,不过,他服食了
郑注炼制的金丹之后,病情还有所好转,不知是真是假。
清朝皇帝
雍正痴迷于丹药
雍正是中国
封建王朝最后一位死于丹药的皇帝。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
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
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这些珍藏于
紫禁城的皇家
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在
河北省
易县的
清西陵中,有一座陵墓叫做
泰陵,它就是雍正皇帝的墓地。雍正是一位引起后人争议较多的皇帝,他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实行的严厉治国政策让人评说不已,而他的突然暴死,更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关于雍正之死,清宫档案中雍正朝的《
起居注》是这样记载的:雍正十三年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
圆明园,八月十八那天他与大臣们商量处理
少数民族事务,八月二十他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第二天仍然
正常办公,说明这时他的身体仍然很好。但到了八月二十二,他却突然得病,当天晚上,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布传位给儿子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就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炼丹井
对
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简单的记载,也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便产生了关于于雍正死因的种种传说。但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历史学家们对清宫档案进行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极大。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兴趣。雍正当上皇帝后,极力推崇
金丹派南宗祖师
张伯端,把他封为“
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至少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
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
田文镜奏折的
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
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春,雍正闹了一场大病。为治病,他命令百官大规模访求名医和术士。这份谕旨没有让负责抄录的大臣代笔,而是皇帝一份份亲自书写,足见他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很快,
四川巡抚宪德写折子说,当地有个人叫龚伦,有长生之术,86岁时还得了个儿子。雍正立即谕令此人进宫,但此时龚伦却死去了。为此,雍正十分惋惜。
浙江总督李卫秘奏说,民间传闻河南道士贾士芳有神仙之称,特推荐此人进京为皇上治病。贾士芳原是北京白云观道士,后来浪迹河南。贾士芳进宫初期,雍正还觉得治疗挺见效,可后来他渐渐发现,贾士芳用按摩、咒语等
方术控制了自己的健康。天子岂能容他人摆布,雍正于是下令将贾道士斩首。雍正虽然杀了贾士芳,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道士的信任。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从闹病到死去的大约5年时间里,他一直频繁地参加道教活动。此外,他还在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板,甚至在
御花园建了几间房子让道士
娄近垣等人居住。雍正在苏州给道士还订做了
法衣,一次就是60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雍正当年穿道教服装的画像。所有这些都说明雍正确实信奉道教。雍正如此尊崇道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治病驱邪”。在雍正大搞道教活动的同时,在
圆明园内开始秘密升火炼丹。
炼丹炉
、专家从《活计档》中发现,从雍正八年到十三年这5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
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其中光为炼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
黑铅、
硫磺等矿产品,由此可以想见几年间秀清村炼丹的情景。当时在圆明园内为雍正炼丹的道士有好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
张太虚和王定乾。他们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真的炼出一炉又一炉所谓的金丹大药。雍正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他不但自己吃丹药,还拿出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官员。在雍正十二年三四月间,雍正曾经两次赏发丹药,对此《活计档》里是这样记录的:第一次三月二十一,
内大臣海望交丹药四匣,按雍正旨意,分别赏给署理大将军查郎阿、副将
张广泗、参赞穆登、提督
樊廷等四位大臣。第二次是四月初一,内大臣海望交丹药一盒,按雍正的旨意,用盒装好赏赐给
散秩大臣达奈。这两次赏赐旨意都是从
圆明园来的帖子传发,又是
内务府总管海望亲手交出。
研究著作
《
外科十三方考》一书为
张觉人先生辑校。本书为一部外科著作,同时也是
丹道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外科十三方”约起自明代,但此十三方多为
铃医不传之秘,师传徒受,各有隐藏,世人甚至历代诸多医家都不能窥其全貌。张觉人先生历数十余年,广为搜求诸方,将所搜集的各种抄本,结合自己长期
临床经验辑成《
外科十三方考》一书。本书内容翔实,将十三方的药味组成、丹药
配置方法、功用主治、
用药禁忌等丹家不传之秘及家藏和所搜求的相关文献资料均一一披露。本书所载各方对于今天临床仍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学习
中医外科及了解丹道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组成分上、下篇及附篇三部分。
上篇总论:包括有中国炼丹术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炼丹家的目的、古代炼丹场合的内容一斑、古代文献中最早见的丹药记载、中国古代炼丹术的文献试探、中国炼丹术的术语、临炉前的准备工作等八个章节,把中国炼丹术的发生、发展情况和主要内容作了扼要介绍。下篇各论:分别叙述了
氯化汞、
硫化汞、
氧化汞三个独特内型中的典型丹药,同时叙述了
升丹、降丹、烧丹,对丹四个类型中的丹药方剂140余个,把师传、友授及各有关文献中比较实际而有意义的丹药方剂分门别类地归纳起来,并在每一类型丹药方后附以简表以资参考。附篇“编后琐言”:把以前各章未谈到或已谈见详而又必须提出再谈的一些琐碎问题均在这一篇中逐条做出交代,使读者阅读之后可以体会到丹药的制法和运用。
本书所载丹药制备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而其中丹药方剂对于今天临床仍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本书对于我们学习
中医外科及了解
丹道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
丹药本草》是我国著名的丹道医家
张觉人先生整理编订的一部丹药学专著。是专门记载炼丹药物的读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载有崔昉的《外丹本草》一书,可惜书早已亡佚,无从知道其内容,但顾名思义知道它是偏重外丹方面的本草类书。本书则外丹、医药并重,故名《
丹药本草》,内容为:元素、
氧化物、
硫化物、
氯化物、
硫酸盐、炭
酸盐、
硅酸盐、
砷化物、其他化合物,及非金属类等十个项目,包括无机药60种,把能够炼制丹药的无机药物尽量收入,每一药物又分异名,来源,性味、成分、功能、主治等六个小节。读者可以通过系统地阅读,以了解有关炼丹药物的知识。
张觉人先生历数十余年,广为拜师学艺,搜求诸方,将所搜集的各种抄本,并将所得应用于自己的
临床实践,不断辑有所成。本书所录为先生生前发表在杂志期刊的临床治验及用药心得等也有未曾发表的多部遗稿。
《
红蓼山馆医集》一书内容丰富翔实,为丹医及中医外科临床的一部重要之专著 。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