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9月27日正式发文成立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坐落于中国人民大学迄今为止唯一的京外校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
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
华北联合大学和
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从1950年,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
学校是是一所以
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拥有17名第六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入选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7年9月,2009年9月6日举行首届全日制学生开学典礼。现任院长为著名青年经济学家
朱信凯。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
苏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高层次、国际化教学研究机构,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在华东地区的教学科研基地、国际合作平台、高端培训中心、创新研发园区。
学院位于唯一被授予 “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荣誉称号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是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种类最全、学历体系最完整的区域。是人大提升国际性的“特区”,是通过
改革创新,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创建
世界一流大学的示范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性的试验田,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国际学院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定位,以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行走的国际型人才为目标,不断融合先进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招收金融学、财政学、知识产权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会计硕士、法律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0年9月,研究生人数将达到千人规模。研究院设有公共基础课教研组、外语课教研组、财政学与金融学教研组、法学教研组、
汉语国际教育教研组、会计硕士教研组等教学机构。研究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
法国马赛商学院、法国
巴黎第四大学、法国
巴黎第十大学、美国
芝加哥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交往密切,并办有以中法财务金融硕士项目、中法本硕联合培养项目为代表的各类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设有全球化研究中心,在该中心平台上,建立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苏州国际金融研究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研究院其他科研、培训、出版机构还包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华东分社、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东分社、法官研修中心、
联合国与其它国际组织研究和培训中心(苏州)、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独墅湖培训基地等。以
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分园)也已进入实质性运作。
历史历程
2003年7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作为中央“三个代表”宣讲团成员赴苏州宣讲,并考察了苏州工业园区及
苏州研究生城。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王珉会见了校长并热诚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在苏州设立研究院。
2003年9月4日,该校党委第12次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在苏州兴办研究院有关事宜,会议决定正式启动与苏州市合作建设该校苏州研究院的有关工作。
2003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与时任苏州市市长签署了《中国人民大学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协议书》。
2004年3月23日,该校正式发文,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
2006年7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到访苏州,与
独墅湖高教区商定了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的院址,创办工作由此开始正式启动。
2007年4月9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奠基仪式在苏州独墅湖高教园区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和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共同为奠基石揭幕。
2007年9月27日,该校下发文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2007年10月,该校校园建设正式启动桩基工程。
2008年8月30日,研究院迎来了金融学、财政学、
政治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等专业首批博士新生共10名。
2009年3月,该校为保证苏州研究院9月正式开学,从相关部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联合办公室进驻苏州,全面推进苏州研究院建设工作。
2009年8月,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占地127000平方米的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2009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首批招收的
全日制研究生360人入学报到。
2009年9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2011年6月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首届毕业生毕业。
2012年9月
程天权书记宣布学校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
2014年9月 国际学院举行首届金融专业硕士(风险管理方向)研究生开学典礼。
2019年10月 第九届人大独墅湖金融论坛暨湖畔论坛暨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研讨会在苏州校区举办。
专业设置及介绍
国际学院现有硕士和博士两个办学层次,除建院之初通过延伸办学的形式,与校本部相关学院合作招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之外,从2014年学院开始独立招收金融(风险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师资力量
国际学院来源主要包括学院专任教师、校本部派出教师和聘任教师三部分组成,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此外,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硕士的师资是一支以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数量统计和计算机应用为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要包括:人民大学教授团队、客座教授团队和兼职教授(业界专家)团队。为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顺利发展和培养更多适合业界需求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国际学院邀请在国内外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有卓越成就和影响力的业界专家(包括海内外高校的学者)成为我院的兼职教授,并组建了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全球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这些都是学科实践类教学的重要师资力量。
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1、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博士生培养决定了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的制高点,需要服务于国际学院学科建设定位。国际学院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已经定位于中国一流、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金融风险管理教育科研基地和政策智库。因此,国际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也定位于将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传统的国内领先优势与全球顶级专业资源积极结合,创办具有鲜明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特色、兼顾理论研究和管理应用的国内一流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其具体定位及其培养要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教学研究型:面向高校和科研部门,以国际和国内一流期刊发表为目标(争取国际期刊发表、至少国内一流期刊发表)。
管理应用型:面向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可以在金融行业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和政策制定中发挥研究和实施骨干作用。
金融学博士研究生学科研究方向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基于风险和资本的经营管理;宏观、行业和系统性风险管理;证券投资与风险管理;金融衍生产品与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管理;小微信贷与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与资本监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政府融资与风险管理;产业发展投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与风险管理。
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在国际学院创办金融专业硕士(风险管理方向)项目,从而开启了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建设。截至2015年,国际学院成功招收两届共116名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硕士,且整体生源质量优秀,近百分之八十的生源来自于985、211重点院校。过两年的起步发展,金融风险管理硕士培养的学科基础、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已经基本建立,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国际学院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引入国内外优秀专家资源、加强学生素质技能培养、推动实用性研究等举措,切实落实对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硕士的全方位培养,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将与FRM、PRM等风险管理从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以帮助学生取得相关证书。此外,学院将与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专业协会、咨询和信息技术公司进行联合培养,开展项目联合研究、国际交流、实习基地共建和就业通道建设等活动,不仅确保高质量培养专业人才,还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支持。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我国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以适应海内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事业的发展。而此类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能够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专门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自2007年起在全国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招生试点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自1953年起就开展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已形成包括汉语长短期进修生、预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留学生教育体系。中国人民大学设有“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该所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建设,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对策研究以及过程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是针对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汉语国际推广需要的、能够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三、基本要求
1、金融学博士研究生金融学博士生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领域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金融学博士研究生须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严格自律,应当贯彻于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学习中踏实认真,刻苦努力,遵守课堂纪律;在课程考试中诚实认真,遵守考试纪律;在学术研究中严谨细致,不慕虚名,遵守学术规范;在论文写作和发表中不剽窃、不冒用他人研究成果,遵守学术道德,严格自律。
金融学博士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注意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着重掌握专业方面理论和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
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具备五大核心能力:金融业务与风险分析能力;数理统计分析与建模能力;软件编程与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表达与写作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金融(风险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先进技术解决风险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将按照5大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7种培养方式和3个强化培养阶段展开。金融专业硕士(风险管理方向)培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具备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和现代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系统掌握对各类风险因子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缓释,以及从整体上进行经济资本配置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
全面掌握风险管理国际前沿发展动态和先进做法;
系统把握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的监管政策和要求;
深入了解行业内流行的风险管理相关软件系统应用。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一种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作满2年,热爱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外语水平高,普通话标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在职人员。或者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满1年,获得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名“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荣誉证书》者,也可以报考。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
四、学习方式和年限
1、金融学博士研究生
金融学博士采用导师及导师组负责制,导师及导师组负责制(由学校、业界和国际三方专家组成导师组)、驻校研究制(在校内给定的办公室开展全日制学习研究)、项目研究制(选定风险管理方向特定课题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研究)、定期研讨交流制(定期参加博士生学术沙龙汇报和交流研究进展和沟通疑难问题),学习年限为三年。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若干要点》要求,从2016级开始博士生学习年限改为四年。
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两年。其中,实习实践环节不少于半年。
国际学院在金融(风险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双导师制,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在双导师培养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国际学院充分利用业界导师资源,加强业界导师与学界导师的配合,共同指导学生的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答辩;详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习就业;鼓励业界导师与校内导师以及学生进行共同研究,发表论文与著作等科研成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两年。
五、课程设置
1、金融学博士生课程设置金融学博士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注意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着重掌握专业方面理论和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跨学科选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公共课为5学分;方法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学术讲座2学分;先修课不少于3门。
2、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金融风险管理实务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风险管理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金融机构、培养单位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地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实务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在2014年成功开设8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2015年计划增开16个学分的选修课,包括互联网金融、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大数据挖掘等理论界与业界热门领域的课程。全部课程学分要求从2014年的37学分增加为44学分。
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具体运行:
(1)课程内容:“三基6+2”模式
每门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三基”知识和前沿实践两大部分。 “三基”知识是指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技术方法和基本监管要求,主要通过指定参考文献,要求学生以自主性研究型的方式在课外开展学习。课程邀请业界专家进行6次授课,内容主要集中于业界前沿理论和前沿实践经验,其余课程采用2次课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兴趣小组配合,根据课程进展需要,动态开展专业讨论课,以学生汇报的形式,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总结专家授课内容、梳理知识要点难点,起到联系“三基”学习与专家授课的纽带作用。
(2)授课团队:“1+3+1+1”模式
与传统一位教师负责整体教学的模式不同,学院课程采用团队授课模式,即由一位国际学院任课教师主导课程运行;三位业界专家进行前沿问题专题授课,每位授课两次左右;每门课程配备一名博士助教为基础知识设计与参考文献搜集提供支持;整体课程设计与质量控制则由陈忠阳教授负责。
(3)课程运行模式:双轨运行课程采用双轨运行的模式,包括以学生自主性研究型学习为主导的课外学习和业界专家授课与应用型研究为主导的课堂学习两大部分,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课程运行。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 必修课不少于24学分, 社会实践不少于4学分, 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 具体课程及学分要求可参见“方案课程及学分要求”。
六、实习与就业
1、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与就业
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二学年,学生将全面进入实习期,国际学院依照“个人联系为主,学院推荐为辅”的原则,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为保证实习进行的实现“五有”,即有计划、有管理、有目标、有指导和有成果,国际学院在实习期不放弃对学生的管理,通过出台规范化管理制度、鼓励实习应用研究、建立成果考核机制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兼顾应用性与研究性,保证在实践有所学习,有所进步。
国际学院通过提供贴近业界前沿的课程培养以及科学的技能训练,为学生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背景。国际学院还通过建立综合信息平台、联系业界专家资源、目标机构精确营销、发动校友资源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金融专业基于国内外专业化和职能化的现代风险管理兴起背景和国内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紧迫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而创立,具有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方向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资本管理部、合规管理部、业务管理部、稽核审计部等负责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整体风险分析、产品和业务政策制定、内控合规、稽核检查和战略发展规划等中台管理和技术部门。
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与就业
学生社会实践采用在国内各类学校级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及外国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等多种方式。
教学实习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应按实习阶段要求完成实习计划、教案设计和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成绩根据实习单位的考评意见及实习指导教师的考评评定。教学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观摩与实践,计4学分。
师资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按照专任教师、校本部派出教师和聘任教师相结合的原则组建教师队伍中,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
学缘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据有关资料显示,研究院教师队伍中有
陈甬军、
杨志、
徐孟洲、
于同申、
陈满华等教授8人,
曹伟、
周炜、
李立众、
郭晓蕙、
李秀英等副教授5人,
徐阳光、
何林、陶曲勇等讲师5人,均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派出的中青年学者及学术带头人,在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中成果显著。研究院还聘请国际一流学者、国内外实业界知名人士作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进一步充实和优化研究院的教学科研队伍。2008-2009学年,陈雨露、吴晶姝、
任淮秀、张杰、
朱青、
郭庆旺、
谭荣华、
杨瑞龙、
曾湘泉、
胡乃武、
林清泉、
汪昌云、
王利明、
徐二明、
金正昆、
杨志、
关伟、
吴晓求、
孙健敏、
岳树民、
孙久文、
董克用、
沈伟基、
陈岳、
庄毓敏、
郑功成、
高培勇等27位国内外知名教授在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涉及金融学、财政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国际关系、社会保障、
公共财政管理等多个学科。2010年,
温铁军、孔祥智、
刘元春、
韩大元、
胡锦光等44位知名教授在研究院招收博士研究生。
办学特色
以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创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定期安排学员到专业设计公司、动漫产业基地实训,学员在受到各类岗位技能、应用技能、实战训练的同时,还能取得行业内多种岗位资格证书
以雄厚师资力量为依托,拥有一流教学管理资源
以中国人民大学雄厚的教学资源为依托,配备资深行业训导师、各类辅导员,在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下,为学员技能学习、素质养成和个人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以校企合作模式为保障,提供多种层次就业机会
多年来,与国内外各大专业设计公司、影视动漫产学基地密切合作,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为学员提供多层次的就业空间。
发展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立足于苏州,面向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紧密联系区域发展,坚持贯彻“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定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志在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所获荣誉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联合办公室荣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荣获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度先进集体,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度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苏州工业园区2010年度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院学生代表队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十一届田径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五名和体育
道德风尚奖等荣誉称号。学院2009年开学以来先后举办的纪念郭小川诞辰90周年诗歌朗诵会、新年晚会和新年舞会、“五四”歌咏比赛、龙舟比赛等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将立足苏州,面向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紧密联系区域发展实际,坚持贯彻“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定位,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为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贡献。
国际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注重与
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在与美国
马歇尔法学院、法国
欧洲地中海管理学院(原
马赛商学院)、
阿根廷洛马斯德萨摩拉国立大学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推进与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
地理位置
来校路线
飞机:
第一选择:机场-苏州直通大巴,园区苏秀街下车,再打出租车(车资约30元)或乘178路公交车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第二选择:机场专线大巴到
上海站,乘动车到
苏州站,再打出租车(车资约50元)或乘178路公交车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2.无锡硕放机场方向:
第一选择:硕放机场-苏州直通巴士,苏州干将路东航售票处下车,乘178公交车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第二选择:硕放机场大巴到
无锡站,乘火车至苏州站,乘178公交车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
火车:
第一选择:火车站作为起始站,乘178路公交车至人大国际学院站下,
苏州大学对面即到。
第二选择:出租车直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车资约50余元)。在苏州火车站乘坐178路公交车,在研究生院(苏州大学)站下车即到。
公交:
乘坐快线2号至
独墅湖高教区站、公交178路、166路、16路、218路到苏州大学站下
自驾车:
上海、昆山方向
沪宁高速西行-苏州工业园区出口-现代大道西行-星湖街南行-仁爱路158号
南京、无锡方向 沪宁高速东行-
苏嘉杭高速南向-苏州城区出口-
独墅湖大道东行-星湖街南行-仁爱路158号
杭州、宁波方向 苏嘉杭高速北行-苏州城区出口-独墅湖大道东行-星湖街南行-仁爱路158号
苏州市区方向 东环或南环高架-独墅湖大道东行-星湖街南行-仁爱路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