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华,男,1963年出生于
湖南安仁,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与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致力于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和语言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已有80余篇论文刊发在
《中国语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
《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刊物上,出版
《体词谓语句研究》等4部专著,译著1部(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第2版))。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含随笔)、札记。
人物经历
教育
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2年毕业于湖南郴州师范专科学校
工作
2009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常驻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200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
2003年9月-2004年7月,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系,教育部派出教师。
1996年2月-1998年5月,印度国际大学,人民大学派出教师。
1988年8月-2007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中心(对外语言学院),教师。
1982年7月-1986年8月,湖南安仁一中,教师。
主讲课程
(1)普通语言学
(2)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
(3)现代汉语
(4)语言学概论
(5)专业英语
(6)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陈满华的学术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及语言学史。已在近30家学术刊物(含社科类报纸的学术性专栏)上发表论文80余篇、学术评论多篇,其中大部分刊发在语言学类核心刊物上,相当一部分发表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期刊上,出版4部专著,其中一部已再版(修订版)。先后在印度、英国、奥地利、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长期任教或参访考察、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应邀到维也纳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苏州大学等高校举办学术讲座。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理论、汉语语法,兼及语言学史,致力于现代汉语句法语义、构式语法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早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史、早期生成语法理论经典译介等方面也有系列成果。多年来,陈满华在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用力甚勤:一,
认知语言学,专攻
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应用,在这一领域已发表近20篇论文,约20万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同行列为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二,早期
历史比较语言学史,侧重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东方学大师Sir William Jones及相关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也发表了系列成果,出版专著
《威廉•琼斯》。
陈满华教授服膺王力、吕叔湘等语言学大师的“龙虫并雕”治学理念,同时也因其师范出身的背景以及南北两地中学从教经历,对基层语文教育需求有切身体会,因而主张学术研究要接地气,应走出象牙塔,重视与普及工作结合,关注社会需求,并身体力行,发表了大量语言学及语言应用方面的普及性文章,其中近一半发表在发行量达百万份、影响甚广的《演讲与口才》,上个世纪90年代上半叶被该杂志列为核心作者之一,长期跟踪约稿,曾被评为该刊优秀作者,受到嘉奖。
在学术研究之余,陈满华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其中以文化、学术随笔所占比例较重,涉及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及学术规范等,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华读书报》、《
社会科学论坛》等报刊、知名网站(2012年以来有一部分转发或直接登载在他本人的博客上)。陈满华的散文、随笔虽然在主题和内容上尚无刻意的选择,但是在讲述身边人、凡人事之外更为关注学界和知识界的人物和动态,注重人文和人性,有较为明显的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文化(学术)随笔色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叙事散文《母亲的“号”》、《忆赵世开先生》、《痛悼恩师胡明扬教授》、《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馆》等,学术(文化)随笔《大师风范》、《美国的“甲骨文”》、《谈学术著作里的“转引自”标注》、《收获、感受与失望——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等。
主要论文
(1)《次话题易位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2022年第6期。
(2)《构式视域下的连词“何况”及“何况”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
(3)《构式语法在中国》,《语言学研究》第三十一辑(2022年7月)。
(4)《汉语量词的分野与分类词系统——兼论应用亚里士多德、康德的相关理论之得失》,《当代语言学》2021年第2期。
(5)《“为什么”“干嘛”“干什么”的异同及相关构式——建议汉语的“WXDY”构式》,《汉语学习》2021年第3期。
(6)《简评〈英韵三字经〉》,《语言、翻译与认知》(创刊号)2021年第一辑。
(7)《变换、转换语法与构式语法的非转换观》,《外语教学》2020年第5期。
(8)《可数与不可数:逻辑与语法的纠葛》,《光明日报》“语言文字”版,2020年6月13日。
(9)《“够”的情态义及构式化研究》(与赵志强合作),《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3期。
(10)《译者能动性的超常发挥——读〈女人、火与危险事物〉大陆译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7日。
(11)《从拥有、存在到认识情态——“有3”及相关构式研究》(与赵志强合作),《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4期。
(12)《乔姆斯基〈句法结构〉汉译商兑》,《阅江学刊》2017年第1期。
(13)《构式语法的方法论价值刍议》,《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4期。
(14)《从威廉•琼斯的著作看古波斯语及其与周边语言的接触、融合史》,《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15)Sir William Jones as a Translato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s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ng China.V.2016.
(16)《〈构式与构式变化〉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
(17)A Comparison of Ditransitive Verb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Journal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U.S . (《美国中文教学与研究》),V.2015.
(18)《“一M比一M+VP”构式的形式和功能》(与赵志强合作),《汉语学习》,2015年第4期。
(19)《合语法、不合语法与超语法》,《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20)《情态动词“至于”及其构式化路径》(与张庆彬合作),《学术交流》2014年第6期。
(21)《G. Leech的语言学研究管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2015年第1期。
(22)《城市词典:瑕瑜互见的动态词库》(与陈超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5日。
(23)《关于构式语法的理论取向及相关问题》,《外国语》(上外学报),2014年第5期。
(24)《我国学者的构式思想与西方构式理论之比较——兼谈中西语言理论建设方式的差异》《汉语学习》2014年第2期。(与张庆彬合作)
(25)《乔姆斯基〈句法结构〉若干概念、术语的翻译问题》,《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2期。(与贾莹合作)
(26)《西方构式语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1期。
(27)《惠特尼和叶斯柏森的语言经济思想 ——兼谈语言经济原则的产生及其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8)《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5期。《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3期转载。
(29)《威廉•琼斯:生平、业绩和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十五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0)《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1)《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2011年第1期。
(32)《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语言文字学》2010年第12期转载。
(33)《汉语习语互文及其构式解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
(34)《威廉•琼斯的音标研究及其影响》,《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
(35)(26)《“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2010年第1期。
(36)《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37)《花园幽径句的层级、产生机制和修辞效果》,《修辞学习》2009年第4期。
(38)《构型性: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汉语主宾语不对称现象的构型性解释》,《外国语》2009年第3期。《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9期转载。
(39)《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40)《从“爱谁谁”看句法异质现象》,《澳门语言学刊》2009年第2期。
(41)《关于构式的范围和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1)《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43)《威廉•琼斯学汉语的经历及其对中国经典的解读》,《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
(44)《〈纳氏文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3期。
(45)《〈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46)《体词谓语句形式的熟语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47)《北京话“人家”省略为“人”的现象考察》,《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
(48)《“语感”的英译》,《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49)《威廉•琼斯的汉语研究》,《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
(50)《〈古书疑义举例〉中有关修辞的论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
(51)《60年来的体词谓语句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
(52)《“Sadhu”是什么?--兼谈“holy man”的汉译》,《中国翻译》,2003年2期。
(53)《关于体词谓语句》,《语言应用与研究》(第一辑),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4)Confucian Thought: Philosophy Rather Than Religion,The Statesman, Jan 1.1998 , Calcutta,India.
(55)《“VO的N”转化为同义粘合式偏正短语的规则》,《汉语学习》,1997年2期。
(56)《评〈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57)《湖南安仁方言词汇》,《方言》1995年第2- 4期,1996年第1期。
(58)《史书、方言中所见的称谓“越级”现象》,《文史知识》1995年第11期。
(59)《俞敏语言学论著的语言风格》,《修辞学习》1995年第4期。
(60)《“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汉语学习》1995年第3期。
(61)《小议初级班教学的幽默语言策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62)《从外国学生的病句看方位词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63)《词义之间的关系与同义词反义词的构成》,《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
(6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93年第11期。
(65)《“东”“西”与“east”“west”》,《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66)《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67)《有关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
(68)《也说“朱门酒肉臭”》《光明日报》1993年3月4日。
(69)《〈献疑〉读后之嫌疑》,《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
专著
(1)《威廉•琼斯:东方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体词谓语句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3)《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
译著
《句法结构》(第2版),商务印书馆,2022。
《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词汇及语法部分中译英译者)
普及文章
1.《避而不答,效果更佳》,《
演讲与口才》1991年1期。
2.《怎样与外国人攀谈》,《现代交际》1991年第4期。
3.《请勿滥用“外交辞令”》,《公共关系》1992年1期。
4.《谈谈“祝福语”及其应用》,《演讲与口才》1992年3期。
5.《方言与交际》,《现代交际》1992年5期。
6.《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现代交际》1992年8期。
7.《言语新巧助推销》,《现代交际》1992年第12期。
8.《说好恋爱的开场白》,《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9期。
9.《恋爱中的“甜言”和“醋语”》,《演讲与口才》1992年10期。
10.《恋爱中的敏感话题》,《演讲与口才》1992年第11期。
11.《避免误用“外交辞令”》,《普通话》(香港)1993年第1期。
12.《恋爱时拜见对方父母如何交谈》,《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1期。
13.《谈言语中的措辞与受话人的心理》,《演讲与口才》1993年4期。
14.《不伤面子的索赔索还技巧》,《演讲与口才》1993年7期。
15.《一个婚礼主持人的“口彩”》,《演讲与口才》1993年第12期。
16.《制作广告要注意语言规范》,《写作》1994年2期(2月15日)。
17.《求人还需巧开口》,《演讲与口才》1994年第3期。
18.《精彩的谎言》,《现代交际》1994年第9期。
19.《精彩的“喉稿”》,《现代交际》1995年5期。
散文、札记等
1.《想念你,家乡的分社节》,《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6月5日。
2.《丹江在唱一首歌》,《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87年9月5日。
3.《母亲的“号”》,《生活周刊》(上海,笔名“京民”),1992年2月16日。
4.《你尽管往美里穿》,《北京日报》1992年8月12日。
5.《大虾先生》,《中国电力报》,1992年10月10日。
6.《波罗的海三国风情掠影》,《现代交际》1992年第3期。《读者文摘》1992年第8期部分转载。
7.《高等学府里的洋学生》,《中国电力报》,1993年2月16日。
8.《大师风范》,《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9.《印度风俗拾遗》,《世界博览》1999年6期。
10.《淘尽黄沙始见金——读梅尔维尔的〈漂亮水手〉》《中国书报刊博览》,2003年7月12日。
11.《美国的“甲骨文”?》,《北京晚报》2006年4月10日。
12.《忆赵世开先生》,学术批评网2011年5月1日;《
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13.《痛悼恩师
胡明扬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6月27日;《人大江南报》2011年9
月6日,总第16期。收入《烛照学林——胡明扬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3 年6月。
14.《三答张伟然教授》,学术批评网,2011年4月2日。
15.《驳“学界黑社会化现象”说》,学术批评网,2012年2月9日。
16.《从“转引自”标注问题谈学术规范与学术写作 》,学术批评网,2012年11月2 日。
17.《收获、感受与失望——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2期。
18.《我的母亲欧阳发英》,学术批评网,2013年2月15日。
19.《另一个汉高祖和他的发妻》,《中华读书报》2013年2月20日第15版。
20.《漫议印度的征婚广告》,《中华读书报》2013年4月24日第19版。
21.《译著应标注译者和“三原”信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5日第484期“评论”版。(本文的扩展版《译者的署名与译著的“三原”信息》发布于学术批评网,2013年8月13日。)
22. 也说族谱的存史、资治及教化功能——以湖南安仁港头(新渡)陈氏十二修族谱为例,《湘南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