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文物术语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越南语:Kha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采编年体,用汉语文言文编写。于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简越南语:Phan Thanh Giản/潘清简,1796年1867年)开始修撰,其后数次续修,至阮简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编修过程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越南阮朝官方修史的一项产物。1856年阮翼宗基于对学术研究的莫大兴趣,乃下令编纂《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由潘清简负责修史工作。
据学者冯承钧所说,该书在1859年完成,其后于1871、1872、1878等年续修,至建福元年(1884)始行刊布。
内容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在《大越史记全书》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史籍和越南其他史书,仿中国宋代朱熹纲目体,分为纲与目,按年、月、日记录史实,并为人物作传略,以及为人名、地名和生僻字词作注释。
该书分为前编与正编两部份:
卷首,1卷
前编,5卷。记述从传说中的“雄王”时期至公元967年十二使君时期的历史。
正编,47卷。记述从丁先皇元年(968年)至后黎朝昭统三年(1789年)的史实。
编撰旨趣与奏批历程
为编修《纲目》一书,嗣德帝特意于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阳历1856年1月22日)下了一道“上谕”,指 出:“夫修史乃太平盛世之重典。观诸中华,则汉有'东观',宋有'崇文',各朝无不视修史为有国者之大事。”并明确规定了国史馆的任务是:“取前代诸编年史乘以为参考,旁及各家零散著作与传奇野闻,凡诸史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其取舍褒贬,率以紫阳之《通鉴纲目》章法为准,依此而撰成《越史通鉴纲目》”。19世纪中叶,西方侵略势力东渐,东方固有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威胁,当此之际,越南官修史书仍要以中华史乘为其圭臬范型,可见两国文化渊源关联纠结之深也。
对《纲目》一书的编修工作,嗣德帝曾“亲抓实干”,除史馆史臣们分工撰写外,还有一个人处在这项工作的最高岗位上,相当于今日所称的主编或总编辑,他就是嗣德帝本人。他除了在《御批》文字中对事件和人物作出认定或评价外,还干了两件事:一是授意和裁定《凡例》,一是给这部书划分编写的历史时期。嗣德帝在《上谕》中还规定:须拣选高才官员以负责修史大任,“着设总裁一人,副总裁一人,纂修八人,考校六人,誊写八人。”正因为嗣德皇帝掌握有指导权和最后决定权,这部书才定名为《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产生背景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产生的背景有二:
一是法国加强了对越南的侵略。1825年,法王路易十八阮朝明命帝写信,要求缔约通商。1826年,法国要求向越南派驻一名领事。1843年至1845年,法国借口保护传教士,三次派军舰侵入岘港,并以炮击相威胁。1852年,法国军舰炮击岘港,1858年正式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在外国侵略者的威胁下,越南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越南向何处去?如何摆脱困境?这些就成了越南朝野一些有识之士倍加关注的问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的人认为“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史”,“昧于古者何以验今”,于是一头扑进历史古籍中,寻求救国良药,企图通过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从历史中找到渡过难关的钥匙,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借鉴。
二是在越南国内原有的历史典籍缺点很多。《大南实录》就谈到:“政治之得失,人物之贤否,疆域之沿革,制度之兴废,旧史所载犹多阙如。至于体裁之舛驳,义例之疵缪,亦不为少,学者考古,不无憾焉”。加上经过阮氏三兄弟所发动的1771至1802年的西山起义,大量古籍散失,以至明命年间(1820年~1840年)“不以越史教学取士”,“故士之读书为文,惟知有北朝(指中国)之史,本国之史鲜或过而问焉”。
于是,越南朝野出现了一股整理典籍的风潮。19世纪40至60年代,阮朝皇帝组织了一个又一个写作班子,先后编成《大南会典》、《钦定大南会典事例》、《钦定人事金鉴》、《钦定大南一统志》、《钦定大南实录》(部分)等阮朝史籍,形成了越南历史上一个修史高潮。就在这一时期,阮翼宗发布了编撰《越纲目》的诏书,令人搜集残存的史籍,编一部阮朝以前的越南历代通史,以补原有史籍之不足。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才产生了潘清简、阮通、裴约等人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08
目录
概述
编修过程
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