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画谱》是
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
《宣和画谱》虽属于著录性质之书,但从其对每门画科的叙论和每位画家的评传来看已大大超出了著录的范围而具有绘画史论的性质。因此,可以说此书不但是宋代宫廷所藏绘画品目的记录著作,而且还是一部传记体的绘画通史。书中的艺术观点及对画家的评论与宋代画院品第标准是一致的。对于作品的要求,提倡“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更强调立意和格调。但书中对绘画发展的综合概括论述较为薄弱,只记录作品的题目而不加说明,则过于简略。加之鉴别去取有时难免欠精,致使真伪相杂。该书对于研究北宋及其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仍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宋朝自建国初期,即重视开展
古书画搜访工作。
徽宗时,内府收藏日趋丰富,于是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录编撰成《宣和画谱》,以备查考。
《宣和画谱》,20卷,
成书于宣和庚子(1120)。书中共收魏晋至
北宋画家231人,作品总计6396 件。并按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
龙鱼、山水、畜兽、花鸟、
墨竹、
蔬果10门。每门画科前均有短文一篇,叙述该画科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然后按时代先后排列画家
小传及其作品。此书不仅是宋代宫廷绘画品目的记录,而且还是一部传记体的绘画通史。主张绘画的社会
教育作用。虽然本书存在不少缺点,但仍是一部绘画著录方面的重要典籍,对于研究北宋及以前的绘画发展和作品流传,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全书共20卷,著录
宋徽宗时宫廷所藏的魏晋以来历代绘画作品,共计画家231人,作品6396件。按题材分为10门:道释49人,人物33人,宫室4人,番族5人,龙鱼8人,山水41人,畜兽27人,花鸟46人,
墨竹12人,蔬果6人。 此书的体例是每门先作叙论,其次是画家评传,包括籍贯、仕履、才具、学养、擅长、故实等,传后再具列作品目及件数。
1. 历来绘画中,礼教性与宗教性就很难统一,而《宣和画谱》中则认为道释像与
儒冠风仪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让人看出在宋代
三教合一的态度下,
孔子和
庄子相调和,所造就的
儒道互补理论在绘画领域的表现。
2. 宋人没有唐人因国势强盛而自然生出的气度,而以传统的夷夏观立论,不无歧视之意。但
游牧民族在与汉族争夺
生存空间的战争中却经常处于优势地位。北宋
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但武力不济,就在《宣和画谱》成书不久后,女真南侵攻破开封,
徽宗与钦宗都成了金兵的俘虏,大量文物被焚或被掠,“尊华夏化原之信厚”成了极大的讽刺。
3. 山水论述中表现了其受文人画影响的特点。所列名家中将
郭熙与
王诜二人共列,既反映出此文作者的进化观,也可看出取郭、王二人,是承认了
院画与
文人画结合的
作品风格,后面所评的或失之工或失之拙,可也证工、拙之间且富文人气的作品最为所尚。
4. 由于此书的官方性质,所论多衍化上古所论及孔子思想,其所发的绘画有补于世,而非审美意义的见解也可看做是以
张彦远为代表的绘画
功能论的延伸、发展。
5. 《宣和画谱》将
墨竹专列为一体,是由于其是文人画擅长的题材,且几乎为文人所专有,因而顺应其发展所为。这种对文人画的态度和认识,也可见此书的
包容性。
6. 《宣和画谱》还常引儒家经典论述用来体现其权威性,目的是为提高绘画作为“小道”的地位。因为我国古代以文体定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更在“文”之下,所以在作者看来提高绘画的地位就是提高画家的地位。
7. 另外,虽说画院最重形似,而《宣和画谱》论画则贯穿着神似高于形似的思想,透出以“
气韵生动”为标准来衡量绘画高下之意。
《宣和画谱》产生的时期,正值北宋画院制度最完备,
院画创作达到高峰之时,也是最高统治者对历代绘画名作尽力搜罗、
库充最富的时期。凭借这种种条件,才成就了这一著作,作为官方之著,理论的创新或许不算多,而其著录之完备,篇幅之大,却不失为
巨著,对了解、研究绘画史有不可忽视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