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2年 农历壬子年(鼠年)
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
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
孙权嘉禾元年。
曹植病故,归葬于鱼山。孙虑去世,虞翻被贬,魏国第一次伐辽东,
公孙渊称藩于吴。
年代介绍
232年 农历壬子年
魏明帝曹叡太和六年,蜀汉后主
刘禅建兴十年,吴大帝
孙权嘉禾元年。
大事记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
中山王。临终病重时
魏明帝曹睿对其爱护备至,死后又获厚葬。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
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植病故于
魏明帝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青龙元年(即公元233年),归葬于
鱼山。
公元232年,
建兴十一年,南中豪族
刘胄叛乱,各郡骚动。
诸葛亮以
马忠接替原庲降
都督张翼。
马忠不负使命,平定了叛乱。
诸葛亮加忠为监军、
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
三国
魏初,
高邑县仍属
常山郡,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隶
赵国。
出生
佛图澄(公元232-348年),以神异著名之西域僧人。俗姓帛。年九岁,出家于
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梁慧皎《高僧传》卷九说他“清真务学,诵经百万言,善解文义”。澄曾两度至罽宾学法,人皆渭其已得圣果。佛图澄的灵异化人,乃为因机施教。其实他博学多闻,道德高尚。据有关史书记载,他身长八尺,风姿详雅,不仅妙解深经,而且傍通世典,“讲说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盲,昭然可了”。故西域、天竺僧人佛调、须菩提等数十人,不远万里,险涉流沙,来华从澄受教;而华夏诸学人如释道安、竺法雅等亦远道至邺请益。梁《高僧传》卷九说经常从其受学者数百人,先后门人数以万计。他所到州郡,皆立佛寺,共约八百余所。其弘法之盛况,有可与比拟者。佛图澄弘化期间,入室弟子甚多,其中最著名者为晋释道安,博学多才,通经明理,被尊为“东方圣人”。故澄虽未译经流布,而其弘法事迹之盛,受学门徒之众,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
司马骏(约232-286年),字子臧。晋朝宗室,
司马懿的儿子,母亲伏夫人。
司马骏先后担任了
散骑常侍、
步兵校尉、
屯骑校尉、平南将军,
安东将军、安东大将军。晋朝建立先后封汝阴王、扶风王,担任
镇西大将军,守卫关中,施政仁义,能安抚百姓,维护民族团结,深受百姓爱戴。以后因战功加封征西大将军。派遣部下
文鸯平定叛乱,树机能归降,归附的各部族总计二十万。因功加封为
骠骑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后来反对晋武帝遣送
齐王归藩,不从,忧郁而终。
曹芳(232-274),字兰卿。三国时期
曹魏的第三任皇帝,公元239-254年在位。为
魏明帝曹叡之养子,根据《魏氏春秋》记载,
曹芳应该是
任城王曹楷之子。魏青龙三年,封为
齐王,公元239年被立为太子,当年登基即帝位,年仅八岁。改年号
景初,公元240年改年号为
正始,即位后由大将军曹爽、
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司马懿死后,其子
司马师把持朝政,
曹芳联合
李丰、张缉、
夏侯玄等意图罢除
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
大将军,三人被司马师搜出“衣带诏”,腰斩灭族。公元254年,
曹芳被
司马师废去帝号,贬为齐王,另立
曹髦为帝。司马师、
司马昭相继掌权。
晋国立国后封为邵
陵县公,死后谥“厉公”。
张华(公元232年-300年),字茂先,西晋
范阳方城(今固安县)人。《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张华为汉高祖重要谋臣
张良后裔。良十一世孙张皓为东汉司空。皓子张宇任范阳太守时,居家迁徙方城县(隋开皇九年改称固安)。从张宇起至
张华,居方城已达五代。其父
张平曾任渔阳郡守,因父去世较早,少时家境贫寒,勤奋好学。魏末,任中书省编纂国史的佐著作郎、
中书郎等职。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成为皇帝身边地位显赫的亲信近臣。
历史纪事
孙虑去世
春季,正月,吴王的小儿子建昌侯
孙虑去世。太子
孙登从武昌入朝晋见吴王,诉说自己久离京城父母,不能尽到儿子的孝道;又说
陆逊忠心勤恳,没有什么可顾虑担忧的。于是孙登留在建业。
虞翻被贬
起初,
虞翻性情粗疏率直,酒后屡次出现过失,又喜好顶撞别人,多次被人毁谤。吴王曾与
张昭谈论到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而你却说是神仙,世上哪有仙人!”吴王对
虞翻的恨愤不止一次两次,于是将虞翻贬到交州。等到周贺等去辽东,虞翻听到后,认为应该出兵讨伐五,辽东相隔极远,即使前来归附,也不足取,而今派人带财物去辽东购马,既不是国家之利又恐怕没有收获,想上书规劝不敢,将奏章给吕岱过目,吕岱没有回答。虞翻被怨恨的人告发,再次被贬到苍梧郡猛陵县。
魏定分封制
魏太和六年(232)二月,因“大魏创业,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诏:“其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魏第一次伐辽东
魏太和六年(232)九月,
明帝曹睿因
辽东(今辽宁
辽阳)太守
公孙渊与吴通好,遂不听
散骑常侍蒋济劝阻,使汝南太守
田豫督
青州诸军自海道,
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共讨
公孙渊。屡攻不克,诏令罢军。
公孙渊称藩于吴
吴嘉禾元年(232)十月,
辽东(今辽宁
辽阳)太守
公孙渊遣校尉宿舒、
郎中令孙综向
孙权奉表称臣,并献貂、马。权大悦。次年正月,为之大赦。三月,遣渊使舒、综还。权不顾群臣谏阻,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中使秦旦等领兵万人,送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从海道入
辽东,封公孙渊为
燕王。
曹植卒
魏太和六年(232)十一月二十八日(庚寅),陈王曹植卒,年四十一岁。曹(192—232),字子建,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四子,魏文帝
曹丕同母弟。植少有文才,十余岁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下笔成章,应声而对。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深受曹操宠爱,以为诸子中最可定大事者,每欲立之为太子。然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
曹丕“御之有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曹操遂立丕为太子,并杀植之羽翼
杨修等。汉
建安二十四年(219),
曹仁被
关羽所围,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救曹仁。召之有所敕戒,植酒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曹丕即王位,诛植党羽
丁仪、丁翼。遣植等诸侯就国。丕称帝后,
曹植一再被贬爵徙封,备受迫害,
明帝曹睿即位,曹植多次上疏求自试,希翼一用,终因受猜忌而不能得。名虽藩王,无异囚徒,终日“汲汲无欢”,“常自愤怨”,忧郁而死。卒后谥思,故史称
陈思王。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以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八十余首,散文、辞赋四十多篇。
曹植的诗作品以汉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之死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作多数是吐露自己的志趣与抱负之作,向往建功立业。如《白马篇》。后期诗作内容更为丰富,感情更为深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如《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吟》、《七哀诗》、《杂诗六首》、《赠白马王彪》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植的散文和辞赋也不乏佳作,如《与杨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和《洛神赋》等。
曹植诗文原有集三十卷,已散失,今有辑本。
文化纪事
傅巽(?——233),字公悌,北地
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三国魏文学家。初为
尚书郎,后客荆州,为
刘表东曹掾。曹操攻荆州,巽劝
刘琮降,赐爵
关内侯,曹操受九赐,巽等上《劝进表》,后为
散骑常侍。
曹丕即魏王位,巽等上表劝即帝位。丕称帝,巽任
侍中尚书。魏太和(227——233)中卒。原有集二卷,已佚。现存《笔铭》及残篇《槐树赋》、《蚊赋》等。
夏侯惠赐爵魏关内侯
夏侯惠,字稚权,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夏侯渊之子。魏太和(227—233)中,赐爵
关内侯。惠幼以才学见称,曾任散骑
黄门侍郎,迁燕相、乐安(今山东博兴西南)太守。年三十七卒。善为奏议,原有集二卷,已佚。现存《荐刘劭表》、《景福殿赋》,文辞畅达。
左延年,魏音乐家、文学家。汉
建安(196——220)时已从事音乐活动。魏黄初(220—226)中,以能创新曲得宠,多改旧曲。魏太和(227——233)中,为协律中郎将。延年精于音律,善为郑声。诗作存乐府《从军行》残篇和《秦女休行》。后者注重文学技巧和被诸管弦,便于传唱,具有民歌性质。
杂逸纪事
吴使至辽东求马
吴嘉禾元年、魏太和六年(232)三月,
孙权遣将军
周贺、
校尉裴潜航海至
辽东(今辽宁
辽阳),向
公孙渊求马。九月还。魏将
田豫以岁晚风急,吴使必畏漂浪,当至成山(伉山东
成山角)。遂以兵屯据成山。遇风,
周贺等果至。
田豫勒兵击贺等,斩之。
曹洪卒
曹洪(?——232),字子廉,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堂弟。东汉末,从曹操起兵。操为
董卓部将
徐荣所败,失马,洪将己马与操,共奔谯。洪将
家兵千余人,合所募精兵数千人会操,操军复振。后从征
张邈、
吕布,以前后功拜鹰扬
校尉,迁
扬武中郎将。汉帝都许,拜洪
谏议大夫。从征
刘表,因功拜历锋将军、封国明亭侯,迁都护将军。
曹丕即位,为
卫将军,迁
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徙封都阳侯。洪家富而性吝啬。
曹丕为太子时,尝从洪借绢百匹,洪不与,丕怀恨。以洪舍客犯法,收洪,下狱当死。群臣并救,不得。卞太后怒,责丕“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并谓郭后:“令
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束帝废后矣。”于是郭后涕泣屡请,诏乃释之。免官,削爵土,没入财产。太后又言,乃还。明帝
曹睿即位,拜
曹洪后将军,更封乐城侯,复拜
骠骑将军。卒谥恭侯。
魏以仓慈为敦煌太守
仓慈字孝仁,淮南(今安徽
寿县)人。初为郡吏,汉
建安(196—220)中,曹操于淮南屯田,以慈为绥集
都尉。魏黄初(220—226)末,为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令。魏太和(227——233)中迁敦煌(今甘肃敦煌)太守。时敦煌因远在西陲,丧乱隔绝,大姓称雄,无太守已二十年。慈至,抑挫豪强,抚恤贫弱;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值;狱讼凡不足死者,但鞭杖而已,一岁死刑曾不满十人。往日西域杂胡来贸易,豪强大族欺诈侮易,
胡常怨望。慈到,胡凡欲去洛阳(今属河南)者,为封过所文书;欲到敦煌即还者,官府与之平价交市,使吏民护送。由是汉
胡均称其德。为太守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为之画像。及西域诸胡闻
仓慈卒,悉共会于魏戊己校尉及长史治下发丧,有以刀割面,以血明其诚者。
史书记载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太和六年(壬子,公元二三二年)
春,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乃留建业。
二月,诏改封诸侯王,皆以郡为国。
帝爱女淑卒,帝痛之甚,追谥平原懿公主,立庙洛阳,葬于南陵。取甄后从孙黄与之合葬,追封黄为列侯,为之置后,袭爵。帝欲自临送葬,又欲幸许。司空陈群谏曰:“八岁下殇,礼所不备,况未期月,而以成人礼送之,加为制服,举朝素衣,朝夕哭临,自古以来,未有此比。而乃复自往视陵,亲临祖载!愿陛下抑割无益有损之事,此万国之至望也。又闻车驾欲幸许昌,二宫上下,皆悉俱东,举朝大小,莫不惊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以便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移走求安,则亦无益。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何为举宫暴露野次!公私烦费,不可计量。且吉士贤人,犹不妄徙其家,以宁乡邑,使无恐惧之心,况乃帝王万国之主,行止动静,岂可轻脱哉!”少府杨阜曰:“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何至孩抱之赤子而送葬也哉!”帝皆不听。三月,癸酉,行东巡。
吴主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从公孙渊求马。初,虞翻性疏直,数有酒失,又好抵忤人,多见谤毁。吴主尝与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也!”吴主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及周贺等之辽东,翻闻之,以为五溪宜讨,辽东绝远,听使来属,尚不足取,今去人财以求马,既非国利,又恐无获。欲谏不敢,作表以示吕岱,岱不报。为爱憎所白,复徙苍梧猛陵。
夏,四月,壬寅,帝如许昌。
五月,皇子殷卒。
秋,七月,以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帝行如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
公孙渊阴怀贰心,数与吴通。帝使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讨之。散骑常侍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能制,是驱使为贼也。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己。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孝,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倘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帝不听。豫等往,皆无功,诏令罢军。豫以吴使周贺等垂还,岁晚风急,必畏漂浪,东道无岸,当赴成山,成山无藏船之处,遂辄以兵屯据成山。贺等还至成山,遇风,豫勒兵击贺等,斩之。吴主闻之,始思虞翻之言,乃召翻于交州。会翻已卒,以其丧还。
十一月,庚寅,陈思王植卒。
十二月,帝还许昌宫。
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傅子》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晔尝谮尚书令陈矫专权,矫惧,以告其子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后数日,帝意果解。
尚书郎乐安廉昭以才能得幸,昭好抉擿群臣细过以求媚于上。黄门侍郎杜恕上疏曰:“伏见廉昭奏左丞曹璠以罚当关不依诏,坐判问。又云:‘诸当坐者别奏。’尚书令陈矫自奏不敢辞罚,亦不敢陈理,志意恳恻。臣窃愍然为朝廷惜之!古之帝王所以能辅世长民者,莫不远得百姓之欢心,近尽群臣之智力。今陛下忧劳万机,或亲灯火,而庶事不康,刑禁日弛。原其所由,非独臣不尽忠,亦主不能使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中行而著节智伯,斯则古人之明验矣。若陛下以为今世无良才,朝廷乏贤佐,岂可追望稷、契之遐踪,坐待来世之俊乂乎!今之所谓贤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然而奉上之节未立,向公之心不一者,委任之责不专,而俗多忌讳故也。臣以为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今有疏者毁人而陛下疑其私报所憎,誉人而陛下疑其私爱所亲,左右或因之以进憎爱之说,遂使疏者不敢毁誉,以至政事损益,亦皆有嫌。陛下当思所以阐广朝臣之心,笃厉有道之节,使之自同古人,垂名竹帛,反使如廉昭者扰乱其间,臣惧大臣将遂容身保位,坐观得失,为来世戒也。昔周公戒鲁侯曰:‘无使大臣怨乎不以。’言不贤则不可为大臣,为大臣则不可不用也。《书》数舜之功,称去四凶,不言有罪无问大小则去也。今者朝臣不自以为不能,以陛下为不任也;不自以为不知,以陛下为不问也。陛下何不遵周公之所以用,大舜之所以去,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辇,亲对诏问,各陈所有,则群臣之行皆可得而知,患能者进,闇劣者退,谁敢依违而不自尽。以陛下之圣明,亲与群臣论议政事,使群臣人得自尽,贤愚能否,在陛下之所用。以此治事,何事不办;以此建功,何功不成!每有军事,诏书常曰:‘谁当忧此者邪?吾当自忧耳。’近诏又曰:‘忧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后私即自办也。’伏读明诏,乃知圣思究尽下情,然亦怪陛下不治其本而忧其末也。人之能否,实有本性,虽臣亦以为朝臣不尽称职也。明主之用人也,使能者不能遗其力,而不能者不得处非其任。选举非其人,未必为有罪也;举朝共容非其人,乃为怪耳。陛下知其不尽力也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事,岂徒主劳而臣逸哉,虽圣贤并世,终不能以此为治也!陛下又患台阁禁令之不密,人事请属之不绝,作迎客出入之制,以恶吏守寺门,斯实未得为禁之本也。昔汉安帝时,少府窦嘉辟廷尉郭躬无罪之兄子,犹见举奏,章劾纷纷;近司隶校尉孔羡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而有司嘿尔,望风希指,甚于受属。选举不以实者也。嘉有亲戚之宠,躬非社稷重臣,犹尚如此;以今况古,陛下自不督必行之罚以绝阿党之原耳。出入之制,与恶吏守门,非治世之具也。使臣之言少蒙察纳,何患于奸不削灭,而养若廉昭等乎!夫纠擿奸宄,忠事也;然而世憎小人行之者,以其不顾道理而苟求容进也。若陛下不复考其终始,必以违众迕世为奉公,密行白人为尽节,焉有通人大才而更不能为此邪?诚顾道理而弗为耳。使天下皆背道而趋利,则人主之所最病者也,陛下将何乐焉!”恕,畿之子也。
帝尝卒至尚书门,陈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帝尝问矫:“司马公忠贞,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也,社稷则未知也。”
吴陆逊引兵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救之。满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过。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绝,不来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乃整军趋杨宜口,吴人闻之,夜遁。是时,吴人岁有来计。满宠上疏曰:“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护军将军蒋济议以为:“既示天下以弱,且望贼烟火而坏城,此为未攻而自拔;一至于此,劫略无限,必淮北为守。”帝未许。宠重表曰:“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慑,’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又曰:‘善动敌者形之。’今贼未至而移城却内,所谓形而诱之也。引贼远水,择利而动,举得于外,而福生于内矣!”尚书赵咨以宠策为长,诏遂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