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其子
刘琮继位。当时
曹操南征荆州的部队已逐渐迫近,故此荆州君臣之间浮现主战主降的分歧。时任
东曹掾的傅巽与
蒯越、
韩嵩等人劝刘琮投降,刘琮不同意,说:“今与诸君据
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我们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设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之事;以
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的。以上三项都不恰当,而您却希望用来抵抗朝廷军队,这就是必亡之道。将军您自觉与刘备相比如何?”刘琮答:“不如。”傅巽因而作结,说道:“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谈不上能够自存;倘若刘备能够抵抗曹操,那么刘备也不会再臣服于将军之下了。希望将军您不要再对投降之事存有疑虑。”刘琮被说服,因此当曹操移师至
襄阳一带时,刘琮就举州请降。
曹操时期,
丁仪兄弟深受宠信,
毛玠也遭到过丁仪陷害。魏国的尚书仆射
何夔与丁仪不和,又和毛玠是朋友,傅巽劝他说:“你和丁仪已经很是不和,你的朋友毛玠等人都已被丁仪陷害,您也稍微低头吧!”何夔不从,说:“丁仪不义只能祸及自身,焉能害人?且他怀奸佞之心,立于圣明之朝,又怎能长久呢!”
曹丕受禅称帝时,
曹植和金城太守
苏则分别为汉朝举丧痛哭,曹丕只听闻曹植哭丧之事,但却未闻苏则的事。后来苏则入朝担任侍中,曹丕在
洛阳从容问道:“吾
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
苏则以为是说自己,正打算正论以对时,傅巽便暗中掐着苏则的大腿,对他说:“不是说您。”这才拦住了苏则。
另一说,当初苏则以为汉献帝已死,于是发丧,后来发现汉献帝仍然安好,就为自己的粗心不慎而黙然。而曹植自认为失曹操之意,怨愤而哭。后来有一次曹丕出游,突然追恨曹植,便对身边的人说:“人心不同,我登大位之时,天下有哭者。”这时,随从的群臣都知道曹丕此言论只是针对曹植而发,但苏则以为曹丕是暗斥自己,想要下马谢罪。傅巽给了苏则个眼色,苏则才明白。
黄初年间,傅巽转任尚书。(《魏书》则记载傅巽担任尚书在曹丕即位前。)
卫臻曾举荐傅巽出任冀州刺史,曹丕不从,说:“傅巽,是我心腹之臣。不妨让他筹算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可让他远离京城当官。”
《
隋书》记载梁有尚书《傅巽集》二卷,录一卷,已亡佚。傅巽还曾为《
二京赋》作注。
《
傅子》:“瑰伟博达,有知人鉴。”(《后汉书》李贤注《傅子》作“瑰玮博达,有知人监识”。)
傅巽素来以知人之鉴见称,多次一言命中。昔日在荆州,曾经评定
庞统为“半英雄”,又预言
裴潜最终会以“品行清风亮节”而名扬四方。果如所料,庞统归附
刘备,待遇次于
诸葛亮,而裴潜日后官居
尚书令,并且有名望德行。在出仕魏国时,
魏讽以才智闻名,傅巽却说他早晚必会谋反,后来果如傅巽所言。
延康元年(220年),魏国公卿共上奏劝魏王曹丕即帝位(即《魏公卿上尊号奏》),其中有“怀远将军关内侯臣巽”。《
金石萃编》认为这里的“臣巽”就是傅巽。
但《献帝传》明确记载傅巽之前与辛毗等人共同劝进时担任
散骑常侍。且史书从未记载傅巽担任过将军,此“臣巽”与傅巽只有爵位相同(《傅子》记载傅巽“以说刘琮之功赐爵关内侯”),与傅巽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
小说《
三国演义》中,傅巽形象与正史相似。是
荆州牧刘表的幕官。建安十三年,曹操军到襄阳,傅巽时任
东曹掾,与
蒯越、
王粲等游说
刘琮归降曹操。刘琮举州投降后,曹操以傅巽说降有功,封为
关内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