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各方援助
2023年10月起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爆发冲突后社会援助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采取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并表示已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以色列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目标发起代号“铁剑”的行动。这是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后,时隔50年以色列再度向哈马斯宣战。随后,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宣布麾下武装人员加入哈马斯的行动。当地时间10月11日,以色列宣布成立以色列紧急联合政府。10月17日晚间,加沙地带加沙城的阿赫利阿拉伯医院遭空袭。10月30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以色列国防军扩大了对加沙地带的地面进攻。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7日,123个国家的常驻联合国代表举行联合记者会,支持近东救济工程处继续援助加沙。
冲突背景
地理位置
加沙地带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一块长41公里,宽6到12公里的狭长地带,毗邻地中海,与以色列埃及接壤。在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0多万人口,其中多达170万是巴勒斯坦难民。加沙所在地是历史上巴勒斯坦地区的一部分,曾为奥斯曼帝国版图,一战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后,以色列将加沙地带定性为“敌占区”,从海陆空全面实施封锁,严格限制人员出入。自2007年以来,以色列和埃及多次关闭加沙地带的陆路口岸,以色列的四个陆路口岸已长期关闭。在此次冲突前,仅剩凯雷姆沙洛姆口岸埃雷兹口岸还在使用中。
从2007年到2019年,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不得进入以色列务工。2020年到2021年,加沙地带只有不到0.1%的劳动力得以在以色列工作。
历史背景
主词条:巴以冲突
巴以冲突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复杂的地区性难题。冲突既有宗教、文化、民族矛盾等内部因素,更有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但巴以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是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和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1917年,英国军队夺取耶路撒冷,随后30年,大批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此后,根据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决议》以色列建国,耶路撒冷也被“分裂”,其中,西耶路撒冷主要是犹太人聚居区,东耶路撒冷主要是阿拉伯人聚居区。
但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东耶路撒冷,称整个耶路撒冷为其首都,而巴方则要求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随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同时,在美国长期默许下,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而国际社会认为,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都属非法。对此,巴方强调,一旦犹太人定居点扩建计划重启,巴方就不会将和谈继续下去。
和谈始于1993年,巴以之间签署了第一份和平协议——《奥斯陆协议》,但之后的和谈屡次重启、中断。2014年4月后,巴以和谈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有学者认为:由于两国人都对于推动和平进程感到希望渺茫,出现了一个危险和动荡的真空状态,双方的极端分子乘虚而入,越来越多地使用致命武器,导致冲突日益升级。
近期矛盾
主词条:2023年巴以冲突
2023年以来,巴以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多地实施多次搜捕行动,与巴勒斯坦人冲突不断。双方还在加沙地带、耶路撒冷等地爆发多次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5月,巴以在阿克萨清真寺再起冲突。
在哈马斯对以色列采取行动之前,大批以色列人近日进入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尊贵禁地”(以方称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负责人菲利普·拉扎里尼表示,2024年11月11月16日,加沙地带人抢劫了大约100辆装有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卡车,联合国在加沙地带南部运营的一个救援中心也遭到了袭击。
人道危机
加沙状况
2023年10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难民事务部副部长安瓦尔·哈卡姆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每天从拉法口岸进入加沙地带的援助物资非常有限,对于缓解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危机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要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停止战争。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0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拉法口岸举行新闻发布会。古特雷斯表示,目前有超过200万加沙地带的民众面临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迫切需要援助。
2023年11月17日,联合国方面表示,当天仍然没有搭载人道救援物资的卡车进入加沙地带。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由于缺乏食物供应,加沙地带居民有直接面临“饥荒的可能”。相较于加沙地带北部,南部的人们同样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当地缺乏燃料、电力、饮用水等资源,基本生活难以为继。
2023年11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对当天加沙北部印度尼西亚医院遭袭感到震惊,提醒冲突各方根据国际人道主义法尊重并保护医疗卫生设施。世卫组织表示,自10月7日以来,由该组织记录在案的对巴方医疗机构的袭击达335起,包括加沙地带的164起和约旦河西岸的171起。由于袭击频繁以及燃料、药品、安全饮用水和其他基本资源短缺,加沙的医院床位已从10月7日之前的3500张下降到1400张。
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加沙地带流离失所人数已超170万。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形势恶化,正处于重大疾病爆发的边缘,这里已经出现了包括疥疮在内的皮肤感染,还有黄疸腹泻
埃及时间2023年12月4日,由于以军针对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及拉法附近地区的持续轰炸,拉法口岸人道主义行动被迫暂停。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20日中午,巴勒斯坦红新月会发布消息称,以军包围了位于杰巴利耶的红新月会救护中心。目前里面有127人,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和流离失所者。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1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目前加沙地带有80%的区域是高风险地区,人们被迫流离失所,“他们被困于此,没有安全之处可去”。拉扎里尼说,加沙北部的民众仍然处于以军的围困之中,已被“剥夺”人道主义援助超过40天之久。在加沙全境,只有很少的援助物资被准许进入,运输路线的不安全也让形势变得复杂。
2025年4月5日,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暂停允许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行动以确保人道援助进入加沙地带。
2025年3月10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对加沙地带援助的暂停,包括停止向加沙唯一的海水淡化设施供电,有可能使加沙进一步陷入严重的人道主义紧急状态。受援助暂停的影响,加沙地带已经出现了物价上涨和基本物资短缺。
协调沟通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2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表示,以色列方面拒绝该机构向加沙地带北部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以色列此举严重阻碍了加沙地带北部的人道主义行动。3月,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临时人道主义协调员麦戈德里克称,正敦促以色列开放军用道路运送援助物资。当地时间5月7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言人莱克在日内瓦表示,以色列方面拒绝联合国机构人员通过拉法口岸进入加沙。同时以军仍持续关闭凯雷姆沙洛姆口岸。当地时间11月13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OCHA)在其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昨天和今天,以色列当局拒绝了6次为加沙地带北部被困民众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请求。该机构称,联合国机构在本月提出的针对加沙北部的物资运输申请,全部被以色列驳回或延迟。
人道援助“武器化”
2024年12月19日,联合国官员表示,以方已上百次拒绝联合国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这种行为是将人道援助“武器化”。
人道援助
援助
避难所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2023年10月8日21时,加沙已有17500个家庭、123538名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其中,有73538人在64所学校避难,其中一些学校被指定为紧急避难所。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沟通主任朱丽叶 图马表示,因巴以冲突升级,近14万人逃离家园,该联合国机构提供的避难所90%已被使用。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后方司令部命令该国北部28个城镇的居民留在避难所内等待进一步通知。该通知范围包括以色列北部城镇梅图拉、米斯加夫阿姆等。
2023年10月11日,据叙利亚当地媒体《祖国报》消息,以色列政府通知戈兰高地定居者留在避难所附近。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1日晚,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表示,截至目前,该机构征用了位于加沙地带的92个避难所,收容约22万巴勒斯坦人。
2023年10月12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其关于加沙地带局势的最新报告中表示,加沙地带逾34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避难所已过度拥挤,食物和饮用水数量有限。
2023年10月18日,据《今日以色列》报道,在与埃及、美国和其他国家就为撤离加沙地带北部的平民建立安全区进行几天谈判后,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在加沙地带西南部建立人道主义区。以色列国防军表示,巴勒斯坦人应前往汗尤尼斯附近的马瓦西地区人道主义区。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24日晚间,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表示,在加沙地带的汗尤尼斯、拉法和中部地区,有近43万名境内流离失所者住在其93个避难所中,这些地区的流离失所者人数在过去24小时内又增加了1万人。
目前,近东救济工程处避难所实际的运作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承受能力,接待人数已达到该机构原计划的四倍,许多新来的流离失所者只能露宿街头。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31日,埃及媒体引用消息人士话报道,埃及拉法口岸陆路过境点将于11月1日开放,以接收部分受伤的加沙平民。
2023年11月1日,据埃及开罗新闻频道报道,在拉法口岸重新开放的第一天,共计有361名外国人和45名巴勒斯坦受伤人员经加沙地带进入埃及。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哈马斯拉法口岸发言人瓦伊尔·阿布·奥马尔表示,当天共有644人通过拉法口岸从加沙进入埃及,其中包括587名双重国籍人员、37名受伤或患病人员以及20名同伴。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7日,据埃及开罗新闻频道报道,来自加沙地带的15名受伤人员当天已抵达拉法口岸,准备进入埃及医院接受救治。
当地时间2024年1月3日,15名加沙地带受伤人员和200名外国护照持有者通过拉法口岸进入埃及。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6日,阿拉比亚电视台援引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数据称,目前该机构在加沙地带的避难所里收容约81.3万名流离失所者。近东救济工程处还表示,由于巴以冲突持续,近期加沙地带发生了自194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事件。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8日报道,埃及新闻总署署长拉什万在一份声明中说,截至27日晚,埃及已接收了566名加沙地带受伤人员进入埃及接受治疗。此外,还有8691名加沙地带的外国护照持有者入境埃及。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3日下午,以色列国防军表示,已建立一条“安全通道”,并允许目前在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的数千名巴勒斯坦平民从临时避难所撤离。
人道主义走廊
据塞浦路斯广播公司2023年12月18日报道,一艘载有80吨援助加沙地带物资的船只日前启航,这标志着从塞浦路斯向加沙运送援助物资的海上人道主义走廊启动。
当地时间2024年3月8日,阿联酋外交部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欧盟委员会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塞浦路斯阿联酋英国美国将共同开辟海上人道主义走廊,通过海上渠道运送救援物资至加沙地带。3月,据塞浦路斯媒体报道,原定于3月8日启航的经海上人道主义走廊从塞浦路斯前往加沙地带的运输船推迟首航。截至当地时间3月11日,货船仍因“技术原因”未能启航。
当地时间2024年3月12日,一艘装载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只从塞浦路斯拉纳卡港启航前往加沙地带。这是首艘通过塞浦路斯至加沙地带海上人道主义走廊向加沙运输救援物资的船舶。据悉,首航运输船上装有约200吨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包括罐装食品、饮用水和医疗物资等。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6日晚,一艘运载阿联酋救援物资的船只从塞浦路斯拉纳卡港启航前往加沙地带。这是4月1日慈善组织“世界中央厨房”车辆遭到以军袭击致7名援助人员死亡后,首次有运载救援物资的船只从塞浦路斯驶往加沙地带。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在当天的简报会上再次就有关加沙人道主义情势发表一系列“场面话”。马修·米勒表示,美国非常担心加沙的人道主义局势,特别是加沙北部。加沙人道主义局势问题已成为美国和以色列政府之间一些“非常紧急”需要讨论的主题。米勒称,美国已向以色列明确表示,根据国际人道主义法,以色列有义务允许食物、水和其他所需的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各地,美国希望以色列能够履行这些义务。
浮动医院
2024年2月26日,在阿里什港,由阿联酋支持的浮动医院正式启动,向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民众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医疗援助。
该浮动医院是阿布扎比卫生部门与AD港口集团合作建立的,配备了100名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的医疗和行政人员,涵盖麻醉学、普通外科、骨科和急诊等专业,以及护士和支援人员。设施包括100张病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放射科、化验室、药房和医疗用品仓库。医院还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和一艘海事艇,以便更有效地应对紧急和复杂病例的快速医疗干预需求。
医院承诺,所有收治的病例都将立即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各项检查和化验,以确保根据病情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其他治疗措施。自医院停靠在埃及阿里什港以来,便开始接收巴勒斯坦患者,按照最高医疗标准提供所需的护理、治疗和药物。
病人转移
2024年10月1日消息,在今年7月启动加沙地带医疗后送后,欧盟10月1日通报首次直接把加沙地带危重病人转至欧盟成员国救治。
欧盟委员会当日在一份公告中称,当地时间9月30日,经欧盟民防机制资助和协调,加沙地带8名危重病人直接从当地转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救治,8名患者的家属也一同随行。
公告称,这是欧盟第五次将加沙地带危重病人转至欧盟成员国救治,也是欧盟首次直接从加沙地带转移危重病人。截至2024年10月,欧盟总计转移救治45名加沙地带危重病人,接收国包括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等。
2024年11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说,当天将有超过100名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病患转移至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罗马尼亚,其中包括患慢性病的儿童。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代表皮佩尔科恩表示,该组织6日将从加沙地带撤离100多名病人,其中包括部分患有慢性病的儿童。这些患者将经过凯雷姆沙洛姆过境点,前往阿联酋和罗马尼亚。
住房
2024年3月6日,以色列民政局高级规划委员会批准,将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新建3426套住房。
开设过境点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1日,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发表声明称,以军将开设新的陆路过境点,为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卡车直接进入加沙地带北部提供便利。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7日,以色列国防军表示,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首次于当日通过阿什杜德港抵达以色列后进入加沙,这批援助物资包括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8卡车面粉。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5日,以色列国防军称,自10月1日以来,超过9000吨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包括食品、水、避难设备和医疗用品等通过各个过境点进入加沙。
临时码头
当地时间2024年3月7日晚,美国总统拜登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了一个“大计划”:在加沙地带的地中海沿岸建造一个临时港口,以便通过海路运送人道主义援助。
2024年4月25日晚,以色列军方发表声明说,美国在加沙地带开工建造临时码头,以军提供“安全和后勤支持”。5月16日,美国在加沙地带海岸建造的临时码头最终完工。17日,首批物资通过这一码头运到加沙地带。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国防部副新闻发言人萨布丽娜·辛格表示,美军在加沙地带建成的人道主义援助码头因天气原因损坏,美国将把损坏的码头从加沙海岸移走进行修复。在修复完毕、重新组装后,码头将返回原位,以恢复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当地时间6月14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在其社交媒体平台发表声明称,美国建造的加沙临时码头将暂时被迁移至以色列港口阿什杜德,以保护其免受恶劣天气的侵袭。当地时间7月12日,美国官员表示,美国很快将永久关闭为向加沙运送援助而斥巨资建造的海上码头。当地时间7月17日,一名美国官员表示,美军已决定完全停运其之前在加沙地带海岸设置的临时浮动码头。
“空中桥梁”行动
当地时间2025年1月28日,约旦宣布,自即日起启动“空中桥梁”行动,通过约旦武装部队的军用直升机,将紧急救援物资、食品和医疗用品运送至加沙地带。
资金援助
对联合国
2024年1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恳请捐助国确保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机构的“连续性”。由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人员被控参与哈马斯去年10月对以色列的袭击,多个捐助国宣布停止对该机构提供资金。
当地时间2024年1月28日,日本外务省宣布,鉴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人员涉嫌参与去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一事,日本决定暂停向该机构提供资金拨款。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拉扎里尼表示,该机构将暂停经凯雷姆沙洛姆口岸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原因是近来武装帮派劫掠援助车队现象猖獗,使这一路线变得“太危险”。
对以色列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0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价值95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法案。其中,以色列提供260亿美元的援助。
2024年10月7日,美国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战争代价”项目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自2023年10月7日至2024年9月30日,美国已向以色列提供了至少17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创下了单一年份援助记录的新高。
对巴勒斯坦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1日,联合国呼吁2025年向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提供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以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当天,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厅方面表示,由于以色列对当地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运输限制,人道主义协调厅只能将援助金额缩减至40亿美元左右,而当地实际需求的援助金额可能更高,至少需要66亿美元。
物资援助
药品
2024年2月20日,卡塔尔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向卡塔尔确认收到一批药品,并已开始将药品交给加沙地带被扣押人员。
食品
2025年2月消息,中国政府通过约旦向加沙提供了紧急人道援助物资,包含6万个食品包,首批约1.2万个食品包已启运。2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缓解加沙人道危机、实现中东长治久安作出不懈努力。
2025年2月25日,巴勒斯坦红新月会为巴勒斯坦家庭分发中国援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物资。据了解,此批物资共包含6万个食品包,经由陆路口岸从约旦运往巴勒斯坦加沙地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1 14:01
目录
概述
冲突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