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
年份
传统纪年:年号:清德宗光绪六年;庚辰年(龙年);法国入侵马里的一年。
大事记
6月——凯利等人被警察包围在维多利亚格兰卢旺镇,全镇60多人被押入旅馆做人质。在这里,凯利口授了一封7000多字的长信。信中,他历数法律的不公、被“逼上梁山”的经过、要向当局报仇等。这封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老百姓和对政府的冲击都非常大。奈德·凯利是澳大利亚19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侠匪,曾让英国殖民政府疲于奔命,成为“罗宾汉”一样的人物,他的故事曾被数度拍成电影。
6月29日——法国占领马里大溪地
9月5日——在俄国圣彼得堡,成功试验世界上第一次的电气电车。
10月1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矿业城市朱诺建城。
1880年,人们终于达到了目的,牙买加仓鼠灭绝了。
出生
1880年出生的世界寿星图蒂·尤苏波娃
博克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1880年出生在屈斯特林的一个军人世家。
1月25日——国民政府主席,著名书法家,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的谭延闿出生。
1月26日——美国将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
5月29日——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德国历史学家及哲学家(1936年逝世)
6月27日——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学者(1968年逝世)。
7月1日——世界最长寿的老人女寿星图蒂·尤苏波娃,200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百岁以上老人普查中,发现了1880年7月1日出生的女寿星尤苏波娃。在这次发现之前,全世界现存最长寿老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14岁的黑人妇女格特鲁德·贝恩斯
7月8日——安蒂莎·赫韦莎娃,被称为“世界最长寿”的老人。(2012年10月06日逝世)
7月31日——普列姆昌德(Premchand),印度印地语、乌尔都语作家(1936年10月8日逝世)
10月23日——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佛家著名高僧,中国文化巨匠。(1942年10月13日逝世)
桥口五叶(Hashiguchi Goyō),日本画家 (1880~1921)
12月31日——乔治·马歇尔,美国二战著名将领,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59年逝世)
逝世
1月8日——诺顿一世,自封“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和墨西哥摄政王”
5月8日——居斯达夫·福楼拜,法国文学家
历史记载
中国电报总局成立
光绪六年(1880)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时,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光绪七年(1881)十一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津沪电线通报后,经营四个月,亏损甚大。自光绪八年(1882)三月初一日起,改为官督商办,招股集资,分年缴还官办本银(湘平银十七万八千七百余两),听其自取报资,以充经费。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王荣和等集股湘平银八万两,是其创办资本。(1882)十二月,李鸿章奏设苏浙闽粤电线,光绪九年(1883)六月,两江总督左宗棠奏设江宁至汉口长江电线,均准由中国电报总局办理,于光绪十年(1884)建成;同时扩大招股,两年后资本合计八十万元。光绪十年(1884)春,总局由天津移至上海,一方面与外商公司交涉折冲电报利权事宜,另一方面统筹各路电线的架设,陆续建成干线多条,如广东广西线、江西广东线、直隶陕西线、湖北四川线以及北京恰克图线等。又协助官府架设官线若干条。商线官线遍布各省,殊方万里,呼吸可通。还帮助邻邦朝鲜兴建电线二千余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商线共计四万一千四百一十七里,占全部电报线的百分之四五点五六。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盈利显著增加,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资本总额达二百二十万元。每年除照章支付股东官利一分外,发放红利数厘至一分不等,成为众所歆羡的投资对象。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奏准电报收归官办。十二月(1903),清廷派袁世凯为督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直隶布政使)为驻沪会办大臣,饬将电局收回,认真办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初一日,吴重熹在沪接办各省电报商局,厘订章程八条,令各分局遵办。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邮传部奏派杨文骏(前署广东臬司,雷琼道)督办电政;次月改中国电报总局为上海电政局。光绪三十四年五月(1908),邮传部尚书陈壁奏请由部备款收赎商股,在确定每股(票面为一百元)赎价问题上,官商双方争执不下,发生了一次“电股风潮”。邮传部初定每股给价一百五十元,加上年息洋二十元,计一百七十元。后加价十元作为优待。股商根据上年帐略,实存资产五百二十八万余元,每股应分二百四十元。郑观应主张公估,则资产总值肯定超过帐面金额,每股价值当在二百四十元以上。有的股商提出,照上年及近期的股票市价每股二百元作为赎价。均未被邮传部采纳。最后仍以邮传部所定每股一百八十元收赎,于八月基本办理结束。宣统三年(1911)四月,上海电政局移至北京,为电政总局;原上海电政局改称上海电报分局。
《中美续修条约》签订
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先后有数十万华工在美国从事最繁重的劳动,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国内排华风气日盛一日。光绪三年(1877),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政府与中国改订同治七年(1868)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美国曾利用该条约扩大招募华工,开发西部资源)。光绪五年(1879),美国卸任总统格兰物(U.S.Grant)利用调停中日关于琉球问题的时机,迫使清政府答应对华工赴美可以“改章办理”。光绪六年(1880)十月十五日,美国驻华公使安吉立(J.B.Angell)与清总理衙门大臣宝鋆在北京签订了《中美续修条约》。共四款,另有“续约附款”。规定:对华工赴美,美国“可以或为整理,或定人数、年数之限”。光绪七年(1881)六月二十四日在北京互换该约的批准书。自光绪八年(1882)起,美国制订出一系列排华法案。到光绪三十年(1904)更提出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激起中国人民强烈反对,掀起一场反美爱国运动。
1880年,大清帝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北新疆和东南海疆同时陷入危机。 西北方向,沙皇俄国乘新疆叛乱之际,“主动帮助”中国从叛军手中“收复”了伊犁地区,历经10年却并不归还,而是索要高额赎金及大片土地。左宗棠率领西征平叛得胜之师,屯兵六万,厉兵秣马,与俄军对峙,全世界的军事专家都预料中俄战争将难以避免。
东南方向,正在飞速崛起的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此时悍然宣布将琉球撤蕃立县,改名为冲绳,下一步的野心就是朝鲜和中国台湾。琉球国王派出的秘密使节,向中国政府“泣血”求援,要求中国尽快出兵。抗日情绪同样充满了大清朝野,主战的奏折雪片般的飞进紫禁城。 但是,激情并非实力,口水绝非拳头,大清国根本没有两线作战的实力,只能在陆地与海洋、“塞防”与“海防”“固疆”与“保藩”抗俄与抗日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13:15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出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