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画派起源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与
扬州画派南北呼应。
历史渊源
萌芽时期
萧县优越的地理环境,最宜于人类的
繁衍生息。早在
远古时代,县城东南部,两道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山峪中,
绵延流淌几十里的倒流河两岸,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林木参天,集中居住着人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这个地域的文化。从倒流河
上游的金寨村、
下游的花甲寺及永堌北泉等新石器晚期
遗址的
文化层中,出土了许多
石斧、
石锛、石凿等,还有大量的
骨器、
玉器和
陶器,从这些器物的形制和饰有的
绳纹、
席纹、篦齿纹、刻划纹以及
几何纹饰来看,不仅有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的遥远记忆,也显示了萧地先民对美的追求和原始绘画的进步,其造型能力,
勾线技法已趋于成熟,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堪称萧县原始时代最古老的“美术作品”。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萧县的绘画,溯其渊源,萌芽在新石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萧地隶属于
宋。
西汉淮南王
刘安在《
淮南子》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宋画无冶,甚为微妙,
尧舜之圣,不能及也。”刘安所讲“宋画”的“微妙”,从萧县后来出土的
青铜器、
陶器的造型及纹饰、图像上都得到证实。其间,萧地的绘画注意了“状物”的功能,逐步从器物的工艺中分化出来,
线描和
造型益发生动,并且走向绘画的独立发展阶段,使绘画也开始有了独立使用的价值。
到汉代,萧县不仅是高祖
刘邦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而且一度成为
沛郡(
沛国)的郡治之地(在今萧县青龙集附近),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由于汉代统治时间较长,社会逐渐安定,因而,达官贵族在生活上逐渐奢侈起来,享乐厚葬之风日趋炽盛,于是,墓室便有了画像石装饰。从艺术传统来说,汉画上承先秦及其以前的原始艺术,是对以往艺术的总继承和大发展。正如
冯其庸先生所述:“汉画不仅上承了原始艺术到先秦艺术,而且加以大融化、大发展、大提高。我认为中国的绘画到了汉代,已经全面确立起绘画的
民族传统和构图的基本原理了。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是十分辉煌的一页。”
萧县出土的历代散落在民间的汉画像石,有300余块,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仙人瑞兽、神话传说,又有历史故事、牛耕纺织、向学尚武、车马出行、
筵宴飨宾、舞乐百戏等。就艺术上讲,与后来的
中国画相比,除表现方式是以刀代笔在石面上刻绘外,其艺术特征也极为相近:第一,都是用线条来表现客体;第二,采取鸟瞰式视角布置景物;第三,部分画上加题记,初开题画之端;第四,重视绘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和动势。鉴于上述
萧县汉画像石的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特别是艺术的表现手法已具备了中国画的特征,因而我们认为萧县绘画成熟于汉代。
兴盛时期
南朝宋时,祖籍于萧县绥舆里的
刘裕,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
政治家,还是一位精于
翰墨的
书法家。在他结束
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而登上帝位后,
笃志研习书法,每日临池不辍,书艺精进,所书
擘窠大字,雄健遒劲,气势轩昂,竞摘当时书坛之冠。
宋武帝的三子
刘义隆(文帝)继承了先帝的传统美德,长于
隶书、
行草,师承“二王(
王羲之、
王献之)”,造诣精深,被时人誉为“若大鹏之击空,九天之鹤唳”。宋武帝之孙
刘彧也善于行书,既能上溯师承先贤,
博采众家之长,又不
拘泥于已有
藩篱,其书
汪洋恣肆,气魄
恢宏,独创自家风格。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由于宋武帝刘裕如此爱好书法,且卓有成就,影响所及,一班
文臣武将,缙绅贤达,直至故土的墨客士子,也都竞相效尤,极一时之盛。“书画同源”。刘宋之时,除了书法艺术繁荣昌盛之外,绘画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在这一地区土生土长的著名画家有戴逵、戴勃、戴颙等人。他们一反晋代士大夫那种生活放荡、漠视现实、脱离群众、自命清高的风习,力主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反映现实。
其时,有谚语日:“宋绘闻天下。”这是对于“宋绘”的崇高评价。“宋绘”,不仅丰富了我国书画艺术的宝库,而且对于萧县书画艺术的推动,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发展时期
唐、宋时期,
萧县倒流河西岸的
白土镇,有处建于
晚唐烧制陶瓷的“萧窑”。据
史树青先生主编的《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百科全书·陶瓷·萧窑》中说:“窑址在安徽萧县白土寨。唐代已烧造,到金代成为金人在
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纹饰以
印花、
绣花、画花为表,题材以
折枝花、
虫鸟等为多,
几何图形较少,显然是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的绘画题材,既显示工艺美术对文人画追求的倾向,也从侧面反映萧县文人画的盛况。
到
宋代时,特别是
苏轼来到
徐州任
知州后,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晁补之等人的陪同下,来到萧县拱翠堂,为窦墩礼挥笔泼墨画了一张《
枯木竹石图》,对萧县书画的影响更不可
低估。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文人画”的领袖人物,他不仅工诗文,书法也自成一家,而且善绘画,尤擅墨竹松石。在此之前,他的表兄
文与可已是画墨竹高手,标新画坛,自成一派,以致“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
蹑于其门”。苏轼曾就教于文与可,
深谙其“
成竹于胸”之哲理,终成画墨竹名家。因而,苏轼来到徐州之后,文与可便频频向仰慕自己的“四方之人”推荐,“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可往求之”。
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独到卓见。他反对因袭模仿,力主变革创新,要求作品具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的著名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开后来士大夫文人画家强调
神韵、不讲
形似之风。他又主张加强绘画与文学的联系,要求绘画能体现作者的性格以致精神面貌——自我表现。这些都对后来的“文人画”产生深远影响。在他的影响下,士大夫文人从事业余绘画之风气大为高涨,形成了与院画相抗衡的队伍。他的艺术思想也影响到以后画院中一些画家,特别是他“墨竹一派”的创作技法,至今仍为后来形成的“龙城画派”所继承。
明朝洪武末年,萧县新来一位知县,名叫郑恕。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郑恕,仙居人,字本忠,能赋诗,善书画,好古博雅。家甚贫,一介不妄取。后为昌国训导,知萧县。靖难师破萧,恕死之。福王时谥惠节。”郑恕在任时,在书画方面不仅继承了苏轼文人画的传统风格,而且为当地一些文人画家
遮风挡雨,
扶植他们成长。在郑恕的身体力行和直接关怀下,萧县先后有许辉祖、王之麟、王国辅等一批青年书画家脱颖而出,在徐淮一带颇有影响,为以后“龙城画派”的形成从理论上和队伍上以及作品题材风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盛行时间
到了清代,在“扬州八怪”
崛起的乾嘉年间,当地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水墨写意新人,他们聚集在萧县龙城,或作书、或吟诗、或绘画,切磋技艺,探寻书画义理。一时间,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了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群体。被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从而问鼎徐淮,声闻遐迩。
近代时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继之而来的是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和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都给我国旧的文化体系以
摧枯拉朽般的冲击。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加速了
马克思主义的广为传播,推动了萧县书画进一步的“平民化”。
民国初年,
王子云在第一高等小学任美术教师,先后发现、培养了诸如
刘开渠、
王肇民、
欧阳南荪、刘梦笔、卢致远、
许克书等一大批书画新秀。
30年代,萧县习画、练字之风日盛。县内小学竞相开设了美术、书法课,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及早地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后来,王子云去
北京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任教,又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先后去外地艺专学画。其间,萧县去
杭州、
上海、
北京、
徐州、
苏州等地美专学习书画的就有数十人。当时,国立西湖艺术院(杭州美专)共有江北学生6人,除李可染为徐州籍外,王肇民、刘梦笔、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5人均为萧县人。之后,进入该校学习的还有蒋瑞云(女)、朱广明(女)、郑忠方等人;
许克书(女),系苏州美专的毕业生,是当时萧县三位女画家之一;罗丹,系萧县在上海艺专最早毕业的学生。
1928年,萧县民众教育馆在欧阳南荪和侯子安的倡导、主持下成立了“美术研究会”。会员有毛羽毛、段庆成、范荣祖、白菊如、郑衍俊、冯雨邨、吴忠和等30多人。1930年,又成立了“东方画会”。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进行作品观摩,并举办古今画展,相互
砥砺,切磋技艺。另外,间或由侯子安讲授山水画的构思技法。那时,欧阳南荪任实验小学美术教师,利用课余去讲授人物素描和
花鸟画创作;冯雨邨则讲授书法的基本要素和品评的技巧。一时间,一个不足万人的萧县城,学书习画,争先恐后,沸沸扬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
王子云、
刘开渠师生二人,在乡亲们的激励、支持下,相继走出萧县,步入徐州、北京、杭州等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他们利用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广征博览,尽情地
汲取古今中外前人创造的艺术精华。后来,二人又先后到了
法国巴黎深造。先是学习人体素描和
西洋油画。未久,因为主观上奋斗目标的转移和客观条件的许可,都改攻雕塑,迅速地取得显赫成果。1935年,巴黎出版的《现代美术家辞典》介绍了他们的艺术成就。这不仅是他们二人和萧县人的殊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0年代,他们先后返回祖国搞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不论是在古都
北平,还是在
西子湖畔,或是驻足在
巴山蜀水,他们对于家乡总是
一往深情,希冀“龙城画派”的重新崛起:而家乡有志致力于书画事业的后生们,也常以他们二人为
楷模,
鞭策自己在艺术上不懈地进取。
1938年春夏之交,萧县沦入日军之手,“东方画会”这一群众团体不得不停止活动。成员
各奔东西,共赴国难。但是,它对于书画传统的
赓续,让“龙城画派”世有传人,永为后人所铭记。
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犹如
春风化雨,滋润着文化园地,百花竞艳,万紫千红。使萧县书画创作,日趋繁荣,跨入“黄金时代”。画坛
宿将、新秀竞相争辉。
早在青年时代就以水墨
写意花鸟画饮誉省内外的
萧龙士,新中国成立时,已是
花甲之年,但求知欲未减,于1949年初晋京,拜
齐白石为师。白石老人在他的一幅墨荷上题道:“此萧龙士先生所画,未见此面,亦未见此人。国有此人而不知,深以为耻。”
李苦禅赞誉他的墨兰为“全国一枝兰”。萧龙士长期在家乡小学、中学执教,受诲学子数以千百计。他
循循善诱,
奖掖后进,是20世纪中后期萧县“龙城画派”的“领军”人物。
在
欧阳南荪、
萧龙士等老一辈画家的带领下,萧县书画队伍更加壮大。
新中国建立后1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从萧县走出到外地工作的高级书画家就有80多人.如天津美协副主席、著名版画家
吴燃、安徽美协副主席、山水画家
郭公达、国家文化部专业画家
卓然、安徽书协副主席
张翰、上海画院院长、山水画家孙学铭,徐州画院前院长、花鸟画家
欧阳龙、宿州市美协主席、花鸟画家
薛志耘,安徽画院山水画家
葛庆友、特聘院外山水画家
朱宝善,深圳专业画家蒋连碪,山东画院画家
赵宇敏,淮北煤师院美术系教授
周本信,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王蒙,内蒙古书协理事白光,安徽大学美术系教授傅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博系艺术史专业博士、东方文化艺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尹沧海,知名评论家、书法家
王进玉等,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岗位,授课收徒,组织活动,辅导业余,致力创作,同时也辐射影响着家乡的书画事业。
长期
笔耕在本土的著名书画家也是
异彩纷呈,
争奇斗艳,如花鸟画家
欧阳南荪、刘梦笔、
郑正、
欧阳龙、
薛志耘、许西桓、
祖爱民等,书画兼擅的
刘惠民,人物画家赵宗基、
曾广才,书法家冯雨邨、阎梓昭、
王于恒、刘香亭、李秀夫等,他们为萧县水墨写意和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萧籍老一辈艺术家
王子云、
刘开渠、
王肇民、
萧龙士同时出席了会议,一时在全国传为佳话。著名国画大师
李苦禅对萧县老一辈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分钦佩,欣然命笔题写了“
国画之乡”四个大字,以示祝贺。
萧县书画,由地主豪绅的厅堂、文人的
书斋走进寻常百姓之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她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萌芽,成熟于
汉代,兴盛于
刘宋,发展于
唐宋
元明各朝,盛行于
乾嘉,繁荣于
20世纪之末。纵观其发展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萧县是传统文入画成长的沃土,这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昭示了她之所以能在萧县产生发展和繁荣,其中对书画的普及是一个关键因素。
1981年,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这是一个以书画创作和研究为主的事业单位,同时开展书画展览,对外交流,组织辅导全县书画活动。县书画院还与有关单位合办了两所艺术(美术)高中,每年都为高等院校输送一批书画人才,至今学而有成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已超过千人。
此外,全县城乡书画培训班星罗棋布;电视函授大学、宿州市联合大学、县老年大学都开办了国画和书法班;相继成立了“萧县书画学会”等30多个书画社团,县城开办了70多家书画装裱店。1987年,由省投资在萧龙士故乡——萧县刘套镇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书画艺术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学习传统文人画的热潮,由城镇、机关向厂矿和农村、家庭延伸。
萧县书画还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展出与交流,逐步提高了画乡在国内外的声誉。建国以来,萧县在县内外举办画展670多次,其中包括省级以上大型画展7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宁、沪、穗、蓉和北京“萧县书画精品展”,还举办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四届书画艺术节,以及郑正一行台湾高雄书画展、欧阳龙法国巴黎画展和薛志耘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画展等;另外,还有在国内外数十名萧籍画家的作品,通过送往迎来,先后交流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法国、英国、西德、日本、新加坡、泰国、西班牙、瑞士、卢森堡、意大利、巴基斯坦、荷兰、希腊等10多个国家;已出版书画集70多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书画队伍已达3万人之众,涉墨成趣者近3000人,参加县以上展出者1200多人,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者200多人。少儿书画活动也呈现一派
勃勃生机,仅实验小学在国内外获大奖者就有200多人次。全县群众性的书画活动促进了书画市场的繁荣,全县书画装裱店发展到近百家,
龙城镇形成了书画一条街,促进了萧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0多年前,《
中国青年报》曾以“之乡”集锦为题,把“
国画之乡——
萧县”列为“十大之乡”之一。而后《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文化报》、《
中国书画报》、《
农民日报》、《
工人日报》、香港《
文汇报》、《
大公报》、《
安徽日报》和《朵云》、《
书法》、《
书与画》、《
国画家》、《国画世界》和《
中国书画》等报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
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新闻媒体,或报道萧县书画活动,发表萧县书画家作品和评论,或宣传画乡风采,这些都给萧县人民和书画家以很大鼓舞,提高了萧县在全国的知名度,推动了萧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风格特点
“龙城画派”历经二百年的发展史,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品与画品混为一体,为其特征一。萧县与齐鲁同俗,性格“敦朴而纯茂,质直而好义”,所作书画亦质朴无华,坚劲、秀雅而率直,豪爽、洒脱而诚恳。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是其特征之二。“
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多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亦见长,在他们的笔下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会与统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经他们的艺术加工和提炼无不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和神奇的魅力,令人玩味无穷。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为其特征之三。当今,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
另立门户,
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
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艺术特点
中西兼学
龙城画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是分为几个不同的艺术层次:一是,一批领衔人物,已经自成一家,
蜚声中外。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西方绘画经
徐悲鸿、刘海粟传入中国后,京、沪、杭及徐州等地均创办艺术学校。当时萧县进入这些学校学艺者有二十七、八人之多,其中有女生三名。曾在龙城高等小学堂教绘画的
王子云教师,当时应聘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转杭州艺专任教。由他引荐,萧县一批学生赴两地学画。此时,在杭州艺专学习的江北学生六人,除
李可染是徐州人外,其余都足萧县人,即
王肇民、刘梦笔、
欧阳南荪、朱德群、卢致远。萧县人刘开渠已先期毕业同王子云一起在杭州艺专执教。他们中西兼学,
融为一体,造就一批当今画坛的风云人物。
刘开渠在当时主持杭州艺专校政的
蔡元培先生支持下,赴法国深造,是当时去外国学习雕塑的第一个中国人。后来成为当代雕塑大师,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领导组组长。王肇民,长期潜心研习水彩画,把东西方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独树一帜,具有泼辣、豪放、朴素、淳厚的画风,人们评论他的水彩画有四绝兼得之妙: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1980年他去法国举办个人画展,被称为“巴黎画坛盛事”。现任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旅居法国三十余载的
朱德群,以泼墨画为根基,把西方技巧和东方情感结合起来,成为巴黎著名“先锋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画曾二度参加“春季沙龙”均获奖。法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宇白·储安认为,他的画具有东方艺术的细腻和西方绘画透明浓厚的色彩,是把东方和西方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他们的老师,前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王子云,既是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又是美术史研究家,美术理论家,美术论著几可等身。他的油凾和雕塑作品曾三度参加巴黎沙龙展览会。有了这批
叱咤风云的画家,为画乡人才走向全国、饮誉海外铺平了道路。
张启民(1915~1999)安徽萧县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 书画研究会会员。 曾为徐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 徐州市老年 书画协会顾问。20世纪30年代,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受教于李可 染、王琴舫、张金石诸先生,中西画兼习,后尤擅国画花鸟虫鱼。 解放前曾任美术教师多年。1949年之后,在徐州国营“世奇”、 “新艺”美术社任专业画师十余载。1954年有花鸟画参加在上海 开幕的“华东美展”。1958年以来,多次参加江苏及华东地区中 国画展,部分作品被选送国外展出。1980年后,有不少作品在省 级报刊发表或收入挂历、画集,有的作品被李可染艺术馆、徐州博 物馆收藏。多年来,还培养了一批绘画人才。
民间艺术
国画艺术回到民间,把传统艺术引进到现代生活、生产中去。劳动群众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但水墨画却长期局限刁:有闲阶层。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改变,爱幽者口盛,习画者日众,一些土生土长的画家应运而生。其中有
建筑工、
屠宰工、
裱糊匠、油漆匠、
教师、
营业员、
理发师、机关干部和
农民。这些被称为乡俗人物的作品,已毫无愧色的登入各级展览的大雅之堂,成为画坛崛起的一支新军。据约略统计,全县可施丹青之技者4万余人,达到创作水平者500余人,参加县以上展览者300余人,作品被专区以上刊物选用者140余人。萧县
刘套镇就是“
国画之乡”的典型代表,书画活动遍及农家院落,普通人家也是满墙书画,四壁生辉,书画已成为人们交往的珍贵礼品。农民画家既继承龙城画派的优良传统,以画会友,又另辟蹊径,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大显身手。他们把书画带出了有闲阶层的书斋,打破了“君子固穷”的戒规,把传统艺术移入现代生活,又开创了一些工艺产业。如萧县办起了
贝雕厂、
根雕厂、磨花镜厂、磨花玻璃器品厂等,都足以水墨画为特点,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
采继往开
当前
龙城画派人才辈出,起着承前启后,采继往开的重要作用。当今龙城画派的旗手,首推百岁老人
萧龙士。他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在萧县执教多年,博采众长,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刻意创新,自成一家。他的墨兰,曾被
李苦禅大师誉赞为“全国一枝兰”,早在三十年代,就被选送英国展出。在萧老等老一辈画师的带动和指导下,新秀崛起。外地萧籍画家近四十人,在萧县有名气的画家十多人。他们都是以传统的泼墨画为基础,汲收他国、他地之长,另立门白,独树一帜。而刚刚崛起的新秀,既博采众长,又刻意创新,自成一体。
对外交流
“龙城画派”,师承“青藤”、“八大”、“八怪”,受“
扬州八怪”影响尤深。早在清代乾嘉年间,萧县不少画家就与“
扬州八怪”交往其密。据嘉庆十九年版本的《萧县志》记载:
吴作樟,字文洁,本邑古尚村人。幼即工染翰墨,长益涉百家,皆能得其意。尤善书,亦善画。其从弟吴作哲,时任杭州太守。一次作樟应邀赴杭,在杭城与郑燮(板桥)相遇,燮故傲,睨然独善,作樟尝醉后属书擘窠大字,燮甚钦服。作樟书金陵佛寺“大雄宝殿”四字,径数尺,观者悚然,遂与郑燮结为至友。吴作樟三个儿子,凤书、凤诏、风祥,均能书善画,尤其三子凤祥,字柳庵,以画竹出名,友人曾赠诗“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
郑板桥”。现仅存其墨竹一帧,酷似
郑板桥之手笔。
吴作樟表兄张太平,功;师承“八怪”,书画兼擅,与作樟齐名。当时萧县曾流传一首民谣:“一进屋门亮堂堂,中堂字画挂满墙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
“
扬州八怪”中的
黄慎,曾流寓
萧县,不仅留下艺术珍品,也播下艺术种子。龙城西关有个开茶馆的薛铎,受黄慎的影响学画人物,茶馆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人们常到这里品茶赏画,茶馆倍加兴隆。书画兼擅的路荫南,曾得黄慎一幅《
听琴图》,上面题跋较多,路荫南反复研习,甚得其力。
历代名家
早期
吴作樟
吴作樟,字文洁,号云邻,萧县城西古尚村人。自幼攻习书画,陶冶百家,书画兼善。他的书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独具风格,著有书法12卷。他曾经客居从弟吴作哲的杭州府署,巧遇扬州书画巨擘郑板桥。郑为试其书画才干,故作高傲,激其书兴。作樟于醉后作擘窠大字,气派非凡,郑深为叹服。后来,他又在金陵为两庙宇书下“大雄宝殿”和“金陵佛寺”两副匾额,字径盈尺,庄严肃穆,观者无不叫绝。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路经徐州,偶见作樟所书一笔“虎”和一笔“寿”字,极为赏识,评之为“苍、壮、劲、圆”。
张太平
张太平,字拱辰,号乐园,别号银岭山樵。虽家世显达,然淡薄于功名利禄,隐居在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故里——绥舆山中,修筑亭园,藜杖芒鞋,倘徉山水,与画友吟哦唱和,痴于丹青。书法师承颜鲁公,气魄宏大,功力深厚,且精于水墨写意,所作鸡、鸭、鸳鸯等,均栩栩如生,甚得天然机趣。他与吴作樟为表兄弟,常应邀为乡亲作中堂花鸟、楹联,当地有“吴作樟坐中堂,张太平列两旁”之颂语。
中期
号西园,性格旷达,崇尚淡泊,工于墨竹。每当酒酣兴浓,信手挥写,造型简洁,以书入画,用笔劲挺,灵气意蕴,别有妙趣。后来,曾有人写诗称赞他的墨竹:“静对幽篁暑气消,数竿移植上生绡;醉来横抹无章法,错认扬州郑板桥。”
权大成,出生于破落的地主家庭,深知百姓的疾苦,故擅画无处觅食的“雪鸡”。
欧阳小南,擅长小写意花卉,笔墨清丽秀雅,艳而不俗,拙中藏秀,深得雅俗共赏之妙。
后期
吴柳庵,名凤祥,
吴作樟的第九子,能书善画,书法学“二王”,所画凤竹,笔法劲利、洒脱、颇得王为翰墨竹之神韵。
刘本铭,字奉盘,号云巢,龙城北关真武观道士。早年习水墨写意花鸟,后工山水,得吴仲圭法,清丽似石谷,高旷似麓台。所作《雪景山水》、《出海图》等,或气魄宏大,笔墨苍劲;或若云若雾,空灵无匹。晚年,积数年工夫,朝夕观察、揣摩,绘出巨幅《龙城烟雨图》,再现了龙城在风雨凄迷中的景象。徐州著名画家李兰曾慕名拜其为师,深得其玄奥,厕技日渐精进,被时人誉为“江北第一人”。1914年,李兰作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举荣获银奖,更使“龙城画派”声名远播国内外画坛。
袁汝霖,原为龙城富豪张吉梁家的剃头匠,性格豪爽,人穷志远,酷爱书画。一次,他的画扇面山水《寒林归鸦图》被主人发现,张深为其笔墨意境所折服,二人遂结为至交。于是,张吉粱除尽出家藏书画让其临摹外,还出资让他游历名山大川,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袁后又得到张太平悉心指教和帮助,得以外出拜师,画艺更加精进,所作《春山清泉图》等,意境深邃,娟秀曼丽,颇有王石谷之风韵。
薛铎,龙城西关人,以开茶馆为生,常常忙中抽暇,习画人物和风雨柳,每有佳作,即悬挂于壁上,让茶客观赏、品评。“扬州八怪”之一的瘿瓢子黄慎,晚年曾漂泊至萧,与薛铎在茶馆相遇,谈起画艺二人相见恨晚。薛铎喜得黄慎指点,人物画至臻佳境。
路荫南,号少庵,龙城东魏楼村人。幼习颜体,曾有幸得到“扬州八怪”之一的瘿瓢子(黄慎)《听琴图》一卷。既爱其画面,更爱其题款,乃废寝忘食,刻苦琢磨,摹写经年,甚得其妙。古稀之年,所书甚佳,称雄一方。所作平远山水,以书法笔力入画。近代国画大师潘天寿,见其山水真迹后,赞其功力“难矣哉”!
龙城画派研究院
截止2014年
萧县各类书画艺术学校20多家,各类书画艺术研究会31个,23个乡镇全部依托乡镇文化站建立了书画艺术协会。1981年建立的
萧县书画院,是全国第一个县级书画研究院。
萧县已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书画创作队伍,能书善画者达四万余人,省级以上书协美协会员400多人。文化部于1983年命名
萧县为首批“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14年11月30日,
龙城画派艺术研究院揭牌,邀请了全国著名书画家、评论家、知名企业家以及安徽省、宿州市领导共百余人参加。受聘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著名书画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沧海为“龙城画派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