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
评论家、书法家
王进玉,安徽宿州人,现居北京,中国当代青年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新京报》《福建日报》《江西日报》《美术报》《书法报》《中华英才》杂志,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央视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作家网等众多主流媒体对其文其艺给予了相关报道。文章多次入选全国多地高中试卷及相关教辅资料、年度优秀评论等。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委会委员,文旅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新水墨专委会(新水墨画院)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专栏评论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副院长等。
人物简介
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书法家。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委会委员,文旅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新水墨专委会(新水墨画院)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副院长等。已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评论、诗词、散文、杂文等共计百余万字。出版有评论集《发现》《让评论家说话》、诗文集《爱在继续》《母亲花》、书法集《王进玉自作诗词书法》等多部。众多评论文章被人民网、 新华网以及专业新媒体等纷纷转载,诸多评论及观点引发业内强烈反响和讨论。其艺术评论代表作品有《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危险的中国当代书法》《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标准”》《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当下文艺评论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艺术无标准更无权威》《艺术创作不能任意丑化现实》《需要重新洗牌的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谁扭曲了艺术家的脊梁》《丑态“江湖”几时休》《立身养气为当今绘画之第一要务》《书画家轻文重墨是时下的悲哀》《虚假的跪拜,折寿了谁》《切勿盲目地追求和模仿西方抽象艺术》《艺术创作需要情商的参与》《能工巧匠未必是艺术家》《工匠精神不等于艺术家精神》《谈有关艺术与评论、艺术家与评论家的相关问题》等。
艺术经历
曾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的“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座谈研讨会”,并作“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评论工作者首先要自信”的主题发言;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主办的“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观展;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年会”;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受邀参加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市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培训班”;受邀参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专题访谈;受邀参加北京文联主办的“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受邀出席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等系列活动,并应邀为全球人类环境对话展、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水韵青花扇面精品展等众多展览作序(前言)。
2008年出版诗文集《爱在继续》。2009年出版诗歌集《母亲花》。2011年顶点艺术开设评论专栏。2011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红色文化品牌节。2012年出版评论集《发现》(西泠印社出版)。2012年1月作品受邀参加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的亚洲艺术博览会,并被北京聚砚斋、仁道堂以及韩国多个艺术机构收藏;6月受邀参加保加利亚驻华大使馆主办的书画联展。2012年—2015年期间分别在《中国商报》《传奇人物》《艺术公社》等多家刊物开设短期评论专栏。
2013年1月接受中国城市旅游杂志专访并给予作品专题推介;3月“龙”字系列作品被北京某知名机构收藏。同年作品入编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当代书画主题明信片。
2014年2月应邀为荣宝斋画院、南京书画院、央视书画频道等主办的“三人行——范扬、董浩、张铁林书法展”作序。10月为中国画学会延安革命纪念馆主办的“情系延安——65周年国庆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及作品集作跋。11月为荣宝斋画院主办的“大美水墨——名家书画邀请展”作序。同月,应邀为艺术品投资杂志社主办的“守望·文脉——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序;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金醒石、邵戈全球人类环境对话展”及作品集作序。2014年被聘为(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新水墨专委会研究部负责人。
2015年新浪网开设评论专栏,相继发表了《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危险的中国当代书法》《年轻画家到底怎么了》《书画家轻文重墨是时下的悲哀》《勿把工匠精神当作艺术家精神》《艺术无标准更无权威》《伪民间与伪官方》等系列引发热烈反响的批评文章。9月应邀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序。同月,为《中国书画》杂志社主办的许振水韵青花扇面精品展作序。
2016年《中国美术报》特约评论家。期间发表了《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丑态江湖几时休》《书画家怎么就成了“暴发户”》《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等颇具影响的文章。3月诗书作品受邀参加二月二诗书雅集活动,并入选线装书局出版的《二月二诗书名家雅集》一书。8月受邀参加山西岚县县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交流展。2016年被聘为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副院长。同年,《艺术创作离不开情商的参与》等多篇评论文章作为文献入编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6卷)。
2017年《美术报》开设评论专栏。6月作为美术类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9月加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并参加中国评协第六期专题研讨班。10月受邀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的“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座谈研讨会”,并作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评论工作者首先要自信”的主题发言。11月作为北京市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受邀参加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市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培训班”。12月《学术评判要与时俱进》等文章作为文献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7卷)。
2018年出版评论集《让评论家说话》。2018年天津文联《艺术家》杂志开设评论专栏。6月受邀参加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以及北京文联研究部主办的“新时代北京美术创作的当下生态与发展走向”专题研讨会。7月在《中国艺术报》发表重要学术批评文章《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西藏日报》《福建日报》、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作家网、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网站四川文艺网等相继转载;主要观点被求是网、《求是手机报》等摘编报道。10月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主办的“全国民族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班”。11月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观展。12月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年会”。
2019年3月、12月两度受邀参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专题访谈。3月5日、19日《新京报》连续整版刊发其撰写的多篇特约评论文章引热议,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纷纷转载。7月在《中国艺术报》发表重要学术批评文章《当下文艺评论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网、中国作家网、浙江省文联官网浙江文艺网等相继转载。12月参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年会”。2019年被评为中国文艺评论年度达人、《新京报》特约评论家。同年,《需要重新洗牌的中国当代艺术》等文章作为文献入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9卷)。2019年,根据王进玉的文章摘编的相关题目,入选陕西省咸阳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咸宁市,以及海南省、福建省、四川省、内蒙古等全国多地的高中政治试卷。
2020年2月在封面新闻、新京报网、光明网等相继发表了《文艺家,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献媚炒作”!》《抗“疫”艺术创作不能一味拼数量,更需要精品佳作》《“疫”考之下,文艺批评何为》等引发强烈反响的批评文章;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方网站湖北文艺网在首页予以特别推荐。3月受邀参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专题访谈。同月,发表在《科技日报》的文章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智库网收录。8月受邀参加北京文联主办的“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12月在《中国文化报》发表重要学术批评文章《多研究问题少谈“标准”》( 亦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标准”》,《文旅中国》等相继转载)。2020年,王进玉多篇文章的节选片段作为阅读题的材料,入选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济宁市、福建省永安市等地的高中语文试题。
2021年5月受邀参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见”第三期并撰写评论文章,《中国艺术报》刊发,中国网、中国文艺评论网、山东省文联官网山东艺术网等相继转载。6月受邀参加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2021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并被聘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8月应邀为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周年撰写专题文章,《美术报》《荣宝斋》等相继刊发、转载;11月应《中国文化报》邀请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并撰写《审美需要理解与换位》一文。
2022年2月、7月分别受邀参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专题访谈,就“如何打造文艺精品”等话题进行了交流。6月在《中国文化报》发表重要学术文章,主要观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摘编报道。9月受邀参加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并作专题发言。12月应邀为淮北市政协书画院主办、淮北市博物馆承办的“海晏河清—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邀请展”作前言(序)。2022年,根据王进玉的文章摘编的相关题目,出现在天津市西青区、山东省潍坊市等地的高中语文试卷上。
2023年2月中国报道杂志社官网专题推介。4月中国文联《神州》杂志官网推介。6月文章《当代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质》作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出现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学校高二语文试卷、吉林省临江市高二语文期末试卷上。8月在《中国文化报》发文,提出“艺术评论也须由技入道”的观点,中宣部主管学习强国、中国文艺评论网等相继报道转载。11月在《中国文化报》发文,提出“对写实性绘画要有正确认识”,随后《美术报》以“写实从来不是中国画的基础”为标题予以全文转载。
2024年3月文章《艺术的边界和突围》作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出现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三语文试卷,以及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月联考的语文试卷上。3月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周刊》官网专题推介。4月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上。4月在《中国文化报》发文,提出“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探索当代水墨”的观点,中国文艺评论网等转载。6月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出现在湖北省武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上。
众多评论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转载,已在《中国文化报》 《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出版有评论集《发现》《让评论家说话》等多部,诸多评论及观点引发强烈反响和讨论。
在书法方面,作品曾参加“中国硬笔书法名家作品高校巡回展”“海峡两岸书画展”“纪念兰亭雅集1658周年书法作品展”等。《艺术家》杂志、中国网、中华网等媒体曾做专题推介。曾举办“王进玉自作诗词书法展”,并出版《王进玉词诗书法展作品集》一书。《中国日报》《人民美术报》《艺术中国》杂志、中国书法网、红网等媒体对展览给予了报道。
在写作方面,文章曾荣获第七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第九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2011“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二等奖、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三等奖等。此外,《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科技日报》《新京报》《美术报》、中国作家网、《书法导报》《中国散文大系》《文萃》《中国诗歌2010年选》《华夏散文》《当代精英诗人三百家》《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作品集》《安徽青年报》等专业媒体刊登文章四百余篇,另著有诗文集《爱在继续》等。
创作特点
其艺术评论具有独到的学术观点,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出色的语言表达,且能够做到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艺术界,尤其是美术界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提醒。其书法五体兼能,尤以行书、草书见长,笔墨沉着雄健,有厚度、有动感、有气势。书作雄媚纵放而不逾矩,满纸狼藉而法度森然。其诗词规范写作,且格调不俗,或清新雅致,或妙趣横生,奔放处显率真,沉郁中透忧伤。(凤凰网、中国日报网评)
名家讲义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当下文艺评论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中国书画的传统与创新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当代书法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当代绘画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当代艺术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品格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专业收藏
名家讲义:王进玉谈文物保护
人物评价
冯其庸(著名学者、书画家):安静好学,谦虚聪敏,德才兼修,很难得。望持之以恒,博学笃行,必将大有作为。
余德泉(著名学者、中南大学教授):进玉是一位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他的旧体诗词写得很规范,且格调不俗。他的书法路子走得正,不与流行书风者同道,实属难得。
梁晓声(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进玉很正直,有抱负,有担当,有才能,这在他的诗词、文章,以及他的书法作品里都能看得出来。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张弛(著名学者、理论家):进玉是个全才,诗文歌赋、书画美评等均有涉猎和研究,而且他的创作能力很强。我尤其欣赏他的诗文,他的自作诗词书法,当然他的美术评论也是可圈可点的。我认为他是不折不扣的当今年轻艺术家的优秀代表,我对他寄予厚望。
谢吉昌(书法家、《书法报》特约记者):作为一个书家能自书自作诗词来抒写胸怀,十分不易。进玉先生很年青,却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和书法功底,让人钦佩。进玉先生的作品以行草书为主,其书作雄媚纵放而不逾矩,满纸狼藉而法度森然。其书法如行云流水,文静中透着雅气,流露出有浓浓的书卷味。作品取法传统古帖,得传统笔法,清新自然,洒脱劲健,境界高远。其书法是由传统而来,取法高古又富有新意,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雅致温润,率真随意,同时也含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语言。
冯光永(书法家、记者):仔细品读了进玉先生的诗词和书法作品,感觉先生才情过人,佩服至极!先生的诗词,无论格律还是诗意均充分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善于观察事物且有感而发的世人气质。先生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转移多师,或二王,或王铎,很有个性风采。
孔祥宇(兰亭奖获得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根植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下的一种文化,当今有远见的书法家,在积极创作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地向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书法的根基。品读王进玉先生的作品,这样的特点随处可见。用笔灵动率意,墨色多变,这是他对经典书法元素进行开掘、提炼和充分整合的结果。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时代的创新,真正实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审美结合。章法整体和谐,变化而又统一,具有很强的形式美。行草书贵在用笔、用墨。观王进玉先生的墨色,恰为适中,用墨干净爽落,墨色伴随书写过程展开,随同点画、字型、章法变化而变化,并参与到整体节奏感的表现中,浓淡干湿能够随心所欲,使作品有很强的音乐效果。给观者的感觉是新意迭出,厚重中无板滞之迹,秀逸中无拗戾矜张之气,有着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文章发表
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8年7月23日;《西藏日报》转载,2018年7月31日;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作家网转载;
《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福建日报》转载,2018年9月4日;
墨守成规是对传统的误读》,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8年10月12日;《西藏日报》转载,2018年10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转载;
《要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8年8月27日;中国文艺网转载;
《漫画创作与人民情怀——从“小林漫画”“老树画画”想到的》,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1年5月14日;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网转发;
中国彩墨画并非舶来品》,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0年6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中小学是否有必要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转载;
当下文艺评论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9年7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作家网转载;
《评论家该不该“蹭热点”?——谈评论的时效性》,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20年8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作家网转发;
书画评论需以实践为基础》,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9年6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学习强国转载;
《文艺创作需“发乎情”“止于理”》,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9年5月10日;光明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9年2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评论工作者首先要自信》,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7年11月8日;
《以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探索当代水墨》,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4月14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艺术评论也须由技入道》,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8月20日,学习强国、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不应止于“雅俗共赏”》,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1月8日,学习强国转载;
《风格是风格 品格是品格》,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2年6月12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审美需要理解与换位》,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1年11月7日;
《挪用是以强烈创新意识为前提的艺术再创作》,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1年3月21日;
《多研究问题少谈“标准”》,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0年12月6日;《文旅中国》转载;
《“明星”“大腕”更应接受公众批评》,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9年8月11日;光明网、《文旅中国》转载;
《让作品说话》,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9年6月9日;人民网、《文旅中国》转载;
别以艺术之名破坏自然生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7日;光明网、《文旅中国》转载;
《学术不端为哪般》,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3日;
艺术评判需置身特定语境》,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9年1月27日;人民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也谈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8年7月8日;人民网、光明网转载;
《对待传统,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8年11月18日;
《只做好市场就够了吗》,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7年8月27日;新浪网转载;
没有感情哪有艺术》,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7年7月16日;
《需重新认识大众评论》,发表于《中国美术报》,第244期;
《良好的批评生态需要共同构建》,发表于《中国美术报》,第227期;
艺术创作不能任意丑化现实》,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7年11月27日;新浪网转载;
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7年11月6日;新浪网转载;
《书画家怎么就成了“暴发户”》,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7年9月11日;新浪网转载
《艺术创作离不开情商的参与》,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7月4日;
《“工匠精神”不等于“艺术家精神”》,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6月27日;
《丑态“江湖”几时休》,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5月30日;新浪网转载;
《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1月25日;新浪网转载;
《艺评家不要做有损形象的事》,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9年6月26日;
《莫拿抄袭当借鉴》,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8年7月27日;新浪网转载;
《学术评判也要与时俱进》,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7年11月29日;新浪网转载;
《谈李德福的青绿山水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5年第24期;
《毕加索名画被撕,不应该只关注“价值1.8亿元”》,发表于《新京报》,2020年01月08日;新华网、 新浪网转载;
《拍出天价的香蕉是艺术家和吐槽者的共同作品》,发表于《新京报》,2019年12月12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转载;
《1.98亿港元常玉裸女作品极简线条包含文人画意韵》,发表于《新京报》,2019年10月09日;
《艺术院校画裸体“有伤风化”?是批评者不懂美》,发表于《新京报》,2019年09月19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转载;
《叶永青公开信避重就轻,各界都难以接受》,发表于《新京报》,2019年03月19日;中国新闻网、 新浪网转载;
《叶永青被指抄袭,一句道歉为何这么难》,发表于《新京报》,2019年03月05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转载;
《怀念艺术家克里斯托:作品昙花一现却刹那永恒》,新京报网、新浪网,2020年6月1日;
《“云展览”良莠不齐,我们需要补上哪些短板?》,新京报网,2020年03月12日;
《乌雷生命最后仍在创作,他的去世提醒艺术家不能回避问题》,新京报网、新浪网,2020年03月03日;
《祈年文潭:“疫”考之下,文艺批评何为》,光明网,2020年02月28日;
《抗“疫”艺术创作不能一味拼数量,更需要精品佳作》,新京报网、新浪网,2020年02月14日;
《面对疫情,书法家请多一些真诚少一点应付》,新京报网、新浪网,2020年02月03日;
《一年了!“叶永青事件”的处理岂能一拖了之?》,新京报网、新浪网,2020年03月30日;
《叶永青,你欠公众一个迟到的道歉》,新京报网、新浪网,2019年3月3日;
《叶永青抄袭事件,市场不是职业道德的遮羞布》,新京报网、新浪网,2019年3月1日;
《常玉裸女作品拍出1.98亿港元天价,究竟好在哪里?》,新京报网、新浪网,2019年10月8日;
《冷军作品拍天价不意外,但“画得像”的作品不能抬得过高》,新京报网、新浪网,2019年11月18日;
《拍出12万美元的天价香蕉被吃了,背后意义可没这么简单》,新京报网、新浪网,2019年12月11日;
《繁体字的文化承载不应被过度放大》,发表于《科技日报》,2020年03月20日;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政协网、新浪网转载;
《写意花鸟画的当下思考》,发表于《江西日报》,新浪网转载,2017年12月8日;
《艺术的成功关键靠自己》,发表于《科普时报》,2019年05月28日;
艺术无标准更无权威》,发表于《科普时报》,2019年4月16日;新浪网转载;
《文化修养匮乏 会严重影响艺术家创作》,发表于《新快报》,新浪网转载,2019年1月20日;
《借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不是抄袭的借口》,发表于《新快报》,2018年8月5日;
《当水性墨性与笔性心性高度统一才能出好作品》,发表于《新快报》,2018年7月15日;
《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发表于《新快报》,2018年1月28日;网易新闻转载;
《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发表于《新快报》,2019年3月24日;新浪网转载;
《为何“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发表于《新快报》,2017年11月26日;网易新闻转载;
《有些画家欠缺文化修养,却乐道于末流的笔墨技法》,发表于《新快报》,2017年9月17日;
《书画家不是交际花, 不需要到处跑场子抛头露面》,发表于《新快报》,2017年4月9日;人民网转载;
《写意不等于抽象》,发表于《团结报》,2017年7月22日;人民政协网、新浪网转载;
《“伪民间”与“伪官方”》,发表于《团结报》,2017年7月8日;新浪网转载;
接受批评是艺术家的必修课》,发表于《团结报》,2017年7月1日;新浪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文艺创作需 “发乎情”“止于理”》,《石狮日报》转载,2019年05月20日;
《书画创作,不要总拿传统作为唯一标尺》,《石狮日报》转载,2019年4月30日;
《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收藏家》,《石狮日报》转载,2019年4月4日;
《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石狮日报》转载;2019年3月19日;
《自然才是书画创作与展示的最好方式》,《石狮日报》转载;2019年3月6日;
《收藏非小事投资需理性》,《石狮日报》转载,2019年2月26日;
评画先看题款》,《石狮日报》转载,2018年11月14日;
《艺术家作品定位要清晰》,《石狮日报》转载,2018年9月15日;
每一份探索创新都值得尊重》,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07月25日;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政协传媒网转发;
《当下艺术创作要有系列观》,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08月13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发;
《艺术不只是审美问题》,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12月31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当代艺术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8月11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艺术创作与情色文化》,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7月16日;
《新形势下,策展何为》,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6月18日;
《评论不是定论》,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4月30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发;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艺术》,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4月2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发;
《批评之难,难在哪儿》,发表于《美术报》,2022年1月8日;中国文艺评论网转发;
《科技发展与传统艺术创作》,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9月18日;
《向徐渭学习什么》,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8月7日;
《艺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5月15日;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发;
《艺术家有文化修养最重要》,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4月17日;光明网转发;
《抄袭之风何时休》,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4月3日;
《拭目以待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3月6日;央视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亵渎谦虚是虚伪无耻的表现》,发表于《美术报》,2021年1月30日;
《艺术家应该人艺合一》,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12月19日;光明网转载;
《面对天价拍品,是狂欢还是冷静》,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10月24日;光明网转载;
《艺术审美是一种专业的能力和素养》,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9月5日;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从美术视角谈民族文艺评论体系的建构》,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5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有关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4月11日;人民政协网、 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创作、评论要有专业技艺和认知做支撑》,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0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名画被撕,除了热议价格更应关注艺术》,发表于《美术报》,2020年1月11日;新浪网、中国政协传媒网转载;
需要重新洗牌的中国当代艺术》,发表于《美术报》,2019年7月20日;人民网、光明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重要的不只是成为网红》,发表于《美术报》,2019年4月27日;人民政协网转载;
《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究竟多重要》,发表于《美术报》,2019年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央视网转载;
《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收藏家》,发表于《美术报》,2019年3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政协网、新浪网转载;
《收藏非小事 投资需理性》,发表于《美术报》,2019年2月23日;人民政协网转载;
艺术创作还需自然而然》,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9年2月2日;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人民政协网、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艺术创作拼什么》,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9年1月5日;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政协网转载;
艺术的边界和突围》,发表于《美术报》,2018年11月17日;光明网、新浪网转载;
《文艺圈的空头理论家现象》,发表于《美术报》,2018年10月20日;新浪网转载;
应整体地理解传统》,发表于《美术报》,2018年9月29日;新浪网转载;
作品定位要清晰》,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9月1日;光明网转载;
《也说艺术的底线问题》,发表于《美术报》,2018年7月21日;
水墨不只是一种材料》,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7月7日;光明网、新浪网转载;
像儿童一样绘画》,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6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主题性美术创作还需拓展》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5月12日;人民政协网、新浪网转载;
《有出息的画家》,发表于《美术报》,2018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秦始皇帝的“守卫”展没有做好“守护”》,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3月3日;
策展人的角色担当》,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1月27日;中国网、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
树立弘扬真善美的创作观》,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8年1月13日;
《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发表于《美术报》,2017年12月16日;新浪网、中国网转载;
《“画什么”比“怎么画”更重要》,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7年12月9日;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网、人民政协网、新浪网转载;
《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发表于《美术报》,人民网转载,2017年11月18日;人民政协网、新浪网转载;
《勿做评论界的混子》,发表于《美术报》,新浪网、人民政协网转载,2017年11月4日;
《写意花鸟画的当下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17年9月2日;新浪网转载;
艺术如何介入生活》,发表于《美术报》,新浪网、人民政协网、人民网转载,2017年8月12日;
《谈书画圈的“晒合影”现象》,发表于《美术报》,人民政协网、新浪网、人民网转载,2017年7月29日;
《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发表于《美术报》,2017年7月1日;中国网、新浪网转载;
《浑厚而大气 丰富且创新》,发表于《美术报》,2014年8月16日;
《有关实验水墨》,发表于《书法报》,2020年8月4日;
《新艺术需要不断被刺激》,发表于《书法报》,2020年5月26日;
《疫情下文艺批评的批评》,发表于《书法报》,2020年5月12日;
《审美是一种需要培育的能力》,发表于《书法报》,2019年12月10日;
《在传统道路上不妨再大胆一些》,发表于《书法报》,2019年8月20日;
《变了味的国展》,发表于《书法报》,2019年7月16日;
《操之过急不是好事》,发表于《书法报》,2019年5月21日;
《“文保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发表于《书法报》,2019年4月23日;
《职称评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发表于《书法报》,2018年7月10日;
《慎重选择艺术这条路》,发表于《书法报》,2018年6月12日;
艺术教育不是儿戏》,发表于《书法报》,2018年5月8日;
诋毁评论是无知的表现》,发表于《书法报》,2018年5月2日;
《书画家不是交际花,不需要到处抛头露面》,发表于《书法报》,2017年10月11日;
《频繁展览误了谁》,发表于《书法报》,2016年5月30日;
变了味的书法用笔》,发表于《书法报》,2016年5月16日;
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发表于《书法报》,2016年5月9日;
《什么是当下书法最欠缺的》,发表于《书法报》,2016年5月2日;
《创新是国漫发展的源动力》,发表于《大河美术》,2019年8月15日;
《由“沃展叫停”事件谈起》,发表于《大河美术》,2018年5月15日;
《这才是真正的丑书》,发表于《大河美术》,2018年5月15日;
文本写作不能故弄玄虚》,发表于《大河美术》,2018年4月15日;
《书画家轻文重墨是时下的悲哀》,发表于《大河美术》,2016年4月30日;
《大师无技巧》,发表于《湖南日报》,2018年1月12日;
《伪艺术家比无知还可怕》,发表于《湖南日报》,2017年6月2日;
《别让书画展变成人脉展》,发表于《北京晚报》,2017年11月23日;
《谈书画圈的“晒合影”现象》,发表于《西安晚报》,2017年9月17日;
《给当下文艺评论“纠偏”》,发表于《太原日报》,2019年8月28日;
《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城市金融报》转载,2019年3月14日;
《艺术家作品定位要清晰》,《城市金融报》转载,2018年9月6日;
《网络书画评论不甚乐观》,《城市金融报》转载,2018年1月11日;
《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收藏家》,江苏工人报,2019年06月07日;
《繁体字的文化承载不应被过度放大》,甘肃工人报,2020年03月31日;
《艺术创作拼什么》,甘肃工人报,2019年01月08日;
《也说艺术的底线问题》,收藏快报,2018年08月08日;
《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不可拆分的属性》,收藏快报,2016年01月13日;
王进玉: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公关世界》杂志,2018年2月10日;
《从李德福先生写生作品谈起》,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20年04期;
《文化唤醒与艺术自觉——谈胡永凯先生的人物画》,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20年04期;
《应目会心 不拘一格——感悟许振水韵青花山水画》,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19年12期;
《大风起兮艺名扬——谈程风子先生的书、画、印》,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19年05期;
《谁扭曲了画家的脊梁》,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19年02期;
《以水为魂 以色为象——谈画家许振的水韵青花山水作品》,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19年01期;
《诗意境界 风采妙然——谈李德福的青绿山水作品》,发表于《艺术家》杂志,2018年11期;
《笔墨开天地,诗书动京华》,发表于《中国民族博览》杂志,2019年第15期;
《艺术需要自然而然地创作》,发表于《名家名作》杂志,2018年第5期;
《艺术创作不能任意丑化现实》,发表于《荣宝斋》杂志,2018年02期;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2020年第28期;
《传统也需要不断创造》,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2018年第11期;
《接受批评是艺术家的必修课》,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2018年第1期;
《静水流深大真为美——谈毛国典的书画印》,发表于《神州》杂志,2017年8期
听不进批评才最狂妄》,发表于《收藏与投资》杂志,2016年第2期;
《写意不等于抽象》,发表于《收藏与投资》杂志,2016年第10期;
《批评家莫做软骨头》,发表于《杂文月刊》,2016年第5期;
《谈谈当代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2016年第24期;
《谈画家王福元及其艺术》,发表于《羲之书画报》,2013年11月29日;
《谈刘迅甫先生的诗书画印》,发表于《海外文摘》,2013年第1期;
《大作不让明贤》,发表于《中华英才》,2013年第7期;
《谈沈鹏及其书法艺术》,发表于《艺术镜报》,2012年第68期;
《笔墨开天地,诗书动京华》,发表于《中国商报》,2012年10月26日;
评论家该不该“蹭热点”?——谈评论的时效性,中国作家网
当下文艺评论必须直面的几个现实问题,中国作家网;
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中国作家网;
艺术创作离不开情商的培养和发挥,中国作家网;
文艺圈的空头理论家现象,新浪网,2018年10月23日;
水墨不只是一种材料,新浪网,2018年07月09日;
文本写作不能故弄玄虚,新浪网,2018年04月23日;
网络书画评论不甚乐观,新浪网,2018年01月09日;
“画什么”比“怎么画”更重要,新浪网,2017年12月12日;
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新浪网,2017年11月26日;
谈书画圈的“晒合影”现象,新浪网,2017年08月02日;
王进玉: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收藏家,新浪网,2019年03月31日;
王进玉:不应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新浪网,2019年03月11日;
王进玉:艺术评判需置身特定语境,新浪网,2019年02月02日;
王进玉:艺术创作拼的是什么,新浪网,2019年01月08日;
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新浪网,2018年12月04日;
王进玉: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新浪网,2018年11月05日;
王进玉:应整体地理解传统,新浪网,2018年10月31日;
王进玉:传统也需要不断创造,新浪网,2018年10月16日;
王进玉:文保修缮岂能肆意妄为,新浪网,2018年09月17日;
王进玉:莫拿抄袭当借鉴,新浪网,2018年08月03日;
王进玉:慎重选择艺术这条路,新浪网,2018年06月19日;
王进玉:评论工作应实事求是,新浪网,2018年05月29日;
王进玉:艺术教育不是儿戏,新浪网,2018年05月22日;
王进玉:主题性美术创作还需拓展,新浪网,2018年05月15日;
王进玉:诋毁评论是无知的表现,新浪网,2018年05月07日;
王进玉:一个真正有出息的画家,新浪网,2018年04月16日;
王进玉:文物保护任重道远,新浪网,2018年03月05日;
王进玉:当策展人 你们懂操作吗,新浪网,2018年01月30日;
王进玉:文艺创新要紧扣时代脉搏,新浪网,2018年01月23日;
王进玉:敢批判就要敢肯定,新浪网,2018年01月16日;
王进玉:学术评判要与时俱进,新浪网,2017年12月26日;
王进玉: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新浪网,2017年12月19日;
王进玉:艺术创作不能任意丑化现实,新浪网,2017年12月05日;
王进玉:今人不应过分强调或依赖传统,新浪网,2017年11月21日;
王进玉: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新浪网,2017年11月14日;
王进玉:勿做评论界的混子,新浪网,2017年11月07日;
王进玉:书画家怎么就成了“暴发户”,新浪网,2017年09月19日;
王进玉:画好写意画 首先要做个“写意”的人,新浪网,2017年09月11日;
王进玉:画家只做好市场就够了吗,新浪网,2017年08月28日;
王进玉:艺术如何更好地介入生活,新浪网,2017年08月14日;
王进玉:有些书画家一把年纪还在晒合影,新浪网,2017年08月01日;
王进玉:当今绘画的首要条件和根本要求,新浪网,2017年07月25日;
王进玉:可怕的审美依赖,新浪网,2017年07月18日;
王进玉:绘画归根结底是情感作用的结晶,新浪网,2017年07月11日;
王进玉:重网文 轻网艺 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新浪网,2017年7月7日;
王进玉:批评不能总打马后炮,新浪网,2017年06月07日;
王进玉:接受批评是艺术家的必修课,新浪网,2017年05月31日;
王进玉:杜绝一切伪学术批评,新浪网,2017年05月23日;
王进玉:当今画坛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浪网,2017年05月16日;
王进玉:文艺类协会不取消就改名,新浪网,2017年05月09日;
王进玉:艺术无标准更无权威,新浪网,2017年05月02日;
王进玉:大龄难产的当代画家,新浪网,2017年04月25日;
王进玉:文艺未必高于生活,新浪网,2017年04月18日;
王进玉:变了味的书法用笔,新浪网,2017年04月11日;
王进玉:频繁展览误了谁,新浪网,2017年04月05日;
王进玉:什么是当下书法最欠缺的,新浪网,2017年03月28日;
王进玉: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新浪网,2017年03月21日;
王进玉:过度追捧是一种社会病,新浪网,2017年03月14日;
王进玉:怎样算够格的书法家,新浪网,2017年02月17日;
王进玉:美术教育不等于美育,新浪网,2017年01月17日;
王进玉:写意不等于抽象,新浪网,2017年01月04日;
王进玉:书画展不该成人脉展,新浪网,2016年12月09日;
王进玉:院体画与文人画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新浪网,2016年11月23日;
王进玉:思想性是绘画的核心要素,新浪网,2016年11月08日;
王进玉:没有时效性的批评如过时黄花,新浪网,2016年10月31日;
王进玉:伪民间与伪官方,新浪网,2016年10月25日;
王进玉:听不进批评才最狂妄,新浪网,2016年10月13日;
王进玉:60岁对书画家来说是个坎,新浪网,2016年09月30日;
王进玉:差作品为何被青睐,新浪网,2016年09月20日;
王进玉:被误导的大众审美,新浪网,2016年09月06日;
王进玉:才是天分 能是人为,新浪网,2016年07月27日;
王进玉:艺术创作离不开情商的培养和发挥,新浪网,2016年07月12日;
王进玉:勿把工匠精神当作艺术家精神,新浪网,2016年06月28日;
王进玉:丑态江湖几时休,新浪网,2016年06月08日;
王进玉:文艺批评需要大批评概念,新浪网,2016年05月31日;
王进玉:能工巧匠未必是艺术家,新浪网,2016年04月27日;
王进玉:德艺双馨是优秀艺术家不可拆分的属性,新浪网,2016年04月18日;
王进玉:书画家轻文重墨是时下的悲哀,新浪网,2016年04月13日;
王进玉:没有情感 谈何艺术,新浪网,2016年03月31日;
王进玉:年轻画家到底怎么了,新浪网,2016年02月25日;
王进玉: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新浪网,2016年01月27日;
王进玉:评论不是解读,新浪网,2016年01月11日;
王进玉:撇开徳谈艺 本身就是徳上出了问题,新浪网,2015年12月31日;
王进玉:关于艺术家的创作类型,新浪网,2015年12月28日;
王进玉:艺评家是否首先要是个艺术家,新浪网,2015年12月21日;
王进玉:危险的中国当代书法,新浪网,2015年11月23日;
王进玉:切勿盲目地追求和模仿西方抽象艺术,新浪网,2015年11月16日;
王进玉: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新浪网,2015年11月12日;
王进玉:在艺术作品面前请让评论家说话,新浪网,2015年10月23日;
王进玉:实验水墨如何由屌丝向高富帅转型,新浪网,2015年10月16日;
王进玉:画家无责任则无风格,新浪网,2015年10月09日;
王进玉:艺术贞操与艺术快感,新浪网,2015年09月28日;
王进玉:新的国画艺术需要不断被刺激,新浪网,2015年09月16日;
王进玉:评画先看题款,新浪网,2015年09月15日;
王进玉:艺术与评论、艺术家与评论家相关问题,新浪网,2015年09月09日;
王进玉:立身养气为当今绘画之第一要务,新浪网,2015年09月07日;
王进玉微评:扬州八怪加在一起抵不过一个八大,新浪网,2016年11月29日;
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新浪网,2017年01月20日;
中国当代书法的病根在于观念认识上的错误,新浪网,2015年08月17日;
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新浪网,2017年11月26日;
艺术圈话语权:改正错误不是进步,新浪网,2016年09月01日;
艺术圈虚假的跪拜折寿了谁,新浪网,2015年09月18日;
谈谁扭曲了画家的脊梁,新浪网,2015年09月02日;
《浅议艺术审美》,凤凰网,2020年9月7日;
《女子半身像》被撕之后的思考,凤凰网,2020年1月13日;
中国美育教材亟待优秀美术作品“进驻”,凤凰网,2019年4月16日;
艺术创作的“支点”,凤凰网,2019年1月7日;
突破艺术的边界,凤凰网,2018年11月19日;
艺术创作应定位清晰,凤凰网,2018年9月3日;
水墨的品性,凤凰网,2018年7月9日;
像孩子一样画画 可好,凤凰网,2018年6月25日;
发展中的“传统”,凤凰网,2017年12月18日;
王进玉:“伪书法”和“伪理论”严重充斥着当今书坛,凤凰网,2015年08月14日;
王进玉:贱在荒废的岁月,贵在经历的人生,德州新闻网,2018年5月30日;
王进玉:文化达人的生活 “面面观”,环球网,2016年10月19日;
王进玉:丹青翰墨终生事,难及先贤也赋诗,凤凰网,2016年01月12日;
王进玉爱情诗精选,中国报道网,2023年5月5日;
王进玉现代诗精选19首,中国网,2015年5月21日;
王进玉最美的8首短诗,中国青年网,2015年7月16日;
王进玉现代诗精选,中国青年网,2015年5月21日;
王进玉旧体诗词精选30首,中国青年网,2015年5月25日;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1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