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黄淮地区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的30余个地级市;
狭义的黄淮地区一般包括河南中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主要城市有徐州、
连云港、
宿迁、淮安、
亳州、
阜阳、
宿州、
淮南、
淮北、
蚌埠、
枣庄、
商丘、
许昌、
周口、
平顶山、
漯河、
驻马店、信阳等地。地跨四省豫皖苏鲁。
名词释义
黄淮,古代或称为“河南(黄河以南)”、或称为“
淮北”,亦有称为“河南淮北”的,元朝曾设置“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秩
正三品(《元史·百官二》),对这一地区进行管辖。从广义上说,它是指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而我们所要研究的黄淮地区,在范围上要比广义上的黄淮地区稍小一些,主要指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但亦包括
伏牛山区、
桐柏山区在内。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黄淮地区,主要包括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即狭义的黄淮地区。
划分依据
第一,这里的自然条件基本相同。这一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3°至35.5°之间,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加上这里又地处平原,灌溉条件便利,因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大约从新石器时代起,直至隋唐北宋,这里都是重要的产粮大区,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主要税源地之一。
第二,这里的文明发展程度基本相同。黄淮地区自西向东,从南到北,大多留有中华民族祖先们活动的印迹。1981年在山东
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发现了一批猿人化石,被称之为“
沂源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1954年在江苏
泗洪县下草湾发现了新人类化石,被称之为“泗洪人”或“下草湾人”,距今约四五万年。这一南一北的发现,表明了黄淮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河南地区的
裴李岗文化,山东地区的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江苏地区的
青莲岗文化等都具有典型意义,标志着黄淮地区是首先步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夏、商、周时期,淮河流域的居民统称为淮夷或东夷,他们与
中原地区人民不断交往,最终融和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中去。从此,黄淮地区便成为汉族聚集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这里的历史命运基本相同。历史上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自史前时期,终于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在这一阶段内,由于黄河没有夺淮入海,淮河及其主要支流都平静地流淌着,黄淮平原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二阶段起于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终于东汉
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历时230多年。在这一阶段内,黄河多次决口夺淮入海,给黄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由于大多是时决时堵,尽管损失很大,却并未造成太大的环境破坏,因而黄淮地区的经济还是曲折地向前发展的。
第三阶段起于东汉永平十三年(70年),终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历时1000多年。在这一阶段内,由于王景治河、治汴的成功,使黄河、汴水各行其道,黄河夺淮之势得到有效控制。于是,黄淮地区就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的威胁,可以大力发展经济生产了。梁、晋、汉、周及北宋王朝的定都开封,充分说明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且在全国居于领先地区。
第四阶段起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终于清
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700多年。在这一阶段内,由于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
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竟然在今河南
滑县扒开黄河,从而导致了黄河夺淮700多年的严重后果,使黄淮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无可挽回的破坏。
第五阶段起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终于新中国成立(1949年),历时90多年。在这个阶段内,由于
黄河改道北行夺大清河道入海,黄淮地区免去了黄河夺淮的苦难,人民开始休养生息,整治土地,改善环境。不过好景不长,1938年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南下进攻,竟然下令炸开
花园口黄河大堤,滚滚的洪水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个县、市,也殃及了鲁南地区。这次黄河夺淮历时9年,不仅将前几十年黄淮人民辛辛苦苦改造家园的成果毁于一旦,而且形成了面积更大的
黄泛区,进一步恶化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发展更加落后于周边地区。由此可见,黄淮地区各地的历史命运大致相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我们才突破省级行政界限,将横跨四省的黄淮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必须指出,早在十多年前,学术界已经开始将黄淮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江苏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淮海发展研究院”,商丘师范专科学校的学报定名为《黄淮学刊》,另有百余篇专门研究黄淮地区经济发展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内容涉及农业、气候、土壤、麦棉、山药、甜菜、水文地理、玉米、蜂群、大豆、韭菜、石榴、岩层矿产、辣椒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应当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这一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中心城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别名“硅都”、“天府之州”。是江苏省第二大城市,东陇海线第一大城市,淮海经济区第一大城市,苏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江苏省的“北大门”。徐州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为华东地区的门户城市,现为苏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游、工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
徐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拥有
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市的行政级别虽为地级市,但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部分省会城市。2011年全年实现GDP经济总量为3551.65亿元,继续超过南昌、昆明等省会城市。
气候条件
黄淮地区(淮河以北)处于
温带季风气候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冷夏热,
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于0度,夏季雨水最多。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
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
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四季分明,冬夏季风方向变化显著。
地域困难
黄淮地区,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黄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
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欠发达地区。而淮海又因欠发达,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做南北纽带和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
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走千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是淮河流域远古富庶文明史的最好概括。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夺淮入海频频打乱了
淮河水系,特别是老蒋扒开
花园口、形成黄泛区,使淮河出现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沿淮人民饱受了无尽的苦难。
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两头翘中间洼”。平原低洼易涝区范围较大,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1亿亩。以安徽省为主的数千万亩肥沃低洼土地,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一般一次灾害就长达2-3个月。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遇到中小灾害,粮食生产即会明显减产。新中国,淮河流域人工挖了几千公里河道,如新
沂河,苏北灌溉总渠,淮羡
新河。就是为了排涝,但坡度太小了,效果不大。
一首“讨饭歌”:说
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其实,
朱元璋对家乡是不错的,不但下圣旨优待家乡。还大兴土木在家乡凤阳建新都,但朱皇帝也管不了黄河,黄河把淮河塞住又跑了,留下一个
洪泽湖把朱元璋的祖坟和
泗州城都淹了,真龙天子朱元璋也拿淮河没有办法。
毛泽东主席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刘少奇、
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淮河。1991年淮河大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
李鹏、朱镕基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对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指示,经过多年治理,淮河具备了一定的防洪抗灾能力,但总体排涝标准仍然偏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洪水造成的涝灾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损失的2/3以上。
开发意义
第一,黄淮地区在历史上曾是文明发达较早的先进地区,徐州汉文化与西安隋唐文化、北京明清文化,同为我国古代三大鼎盛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黄淮地区的中心城市
徐州四周保存有极其丰富的汉文化资源,如闻名遐迩的小龟山汉墓、狮子山楚王陵及
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堪称全国之最。而强盛的汉朝又是汉族这一族名产生的渊源。而至今为止,徐州官话仍是这一地区典型方言。深入研究黄淮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汉文化,无疑将会增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第二,黄淮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环境十分优美、富庶的产粮大区和朝廷主要的赋税来源地之一。宋朝以后,由于黄河夺淮700多年的影响,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自然环境,才使这一地区落后下来。时至今日,环境恶化问题仍然制约着黄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总结黄淮地区由盛转衰的历史变化及其形成原因,将会极大地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思想意识,并为社会规划与开发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第三,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一体化成为潮流之际,黄淮地区一些地市为了加强
横向经济联系,于1986年3月自发建立了以徐州为中心,以连云港和
石臼港为窗口的
淮海经济区,并成立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这是黄淮地区人民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努力赶上东部其他先进地区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种时候,深入研究黄淮地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总结其先进与落后的经济教训,无疑会促进淮海经济区的运作,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