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遗址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历史沿革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高庙遗址被发现。1991、2004、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对高庙遗址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三次发掘工作结束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时组织专技人员对出土陶器进行了及时修复,并对出土遗存作了初步整理。
1991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怀化市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文物堆积层厚为0.1~1米,最厚处达5米以上,为螺蛳壳堆积。
2004年2月以来,湖南省政府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贺刚领队的文物考古队在高庙遗址挖掘出了7000多年前的白陶、象牙雕刻、鹿角以及大量磨石器。
2005年,高庙遗址的发掘面积较大,达1142.5平方米,发掘区域为遗址南区北缘和北区中部。
遗址特色
综述
高庙遗址分布面积近3万平方米,自上而下,整个遗址的文化遗存分别属于现代民居与农耕地、明清时期、东周时期以及新石器时代共四个大的时期,其中明清与东周遗存几被破坏殆尽。高庙遗址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为主体,其上部叠压有少量东周时期残留物,以及明清以来的墓葬和水沟等遗迹。三次发掘共清理了各时期的房址30座、灶坑3座、窖穴5座、灰坑与祭祀坑70座、沟11条、墓葬74座,并清理了一处大型祭祀场所。
高庙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其主体遗存分别属于高庙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下部地层遗存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陶,以及大量的宗教艺术精品(陶器)。上部地层遗存绝大部分属大溪文化,为当地高庙文化的演变和继承;其余少量遗存属源自汉水以东的屈家岭文化。
高庙遗址的台地顶部主要分布着史前居民的房屋、祭祀场所和墓地,地层堆积厚0.8~1.5米,有3~10个文化层。周围的斜坡则属于贝丘堆积,厚3.5~6.5米,有27个文化层。遗址的主体堆积部分可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层属商代文化遗存,下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上部地层堆积的年代与大溪文化的年代相当,年代范围为距今6300~5300年前。
高庙上层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30余座墓葬,其中有夫妻并穴墓,从周边的遗迹和祭祀品猜测二人为部落首领级人物,还有四人合葬墓。
祭祀场所遗址
高庙遗址的下层堆积里发现了一处大型祭祀场所遗址,大约距今7000年,预估面积为1000平方米,该遗迹主要分三部分组成,包括主祭场所、祭祀坑以及附属建筑——议事房、会客所、窖穴。其中含有各类祭祀设施,如牲祭、人祭、窖藏与议事会客场所等,保存比较完整。
高庙遗址出土的祭祀场所由司仪、祭祀坑以及相关的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
司仪,位于祭祀场所的北部,由四个主柱洞组成一个两两对称、略呈扇形的排架式“双”式建筑,与白陶上的兽面神徽的“梯网”建筑在形式构成上完全吻合。柱洞均近方形,边长为0.85~1米、深1.1米左右。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和两个直径80厘米左右的柱洞以立侧柱。主柱洞中部正前方1.2米处为一性祭坑,坑内出土有经火烧过的牛、羊、鹿、龟和鱼等动物骨骼和大量螺壳。
祭祀坑,均位于司仪场所的南方,共发现39个(其中之一为人祭坑),排列有一定的规律。祭祀坑大都为圆角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直径或长、宽多在1米左右,深0.8~1.2米不等,坑壁近直。坑内堆积状况基本一致,即:上部均用较纯净的浅黄土夯筑,下部堆放的螺壳多经火烧,且大都另夹有一层火烧骨渣,它们显系用于瘗埋的祭牲。
附属建筑,房子位于司仪场所西侧,面积约40平方米,门朝东,为两室一厨的结构。厨房搭建在北端山墙上,为偏房,且与主房之间有一道红烧土隔断。窖穴分别位于厨房门外左(东)侧以及祭仪场所(西侧)右前方,内贮大量淡水螺,当是有意水养储藏以应食用与祭祀等不时之需的。
居住房屋
高庙遗址出土的居住房屋普遍使用排架式木构地面建筑作住宅,房子有单开、双开和三开间等多种结构,门多朝南,面积一般在10~40平方米左右,已出现木骨泥墙的做法。从柱洞的排列方式,可确定它们为长方形两开间和三开间的结构,方向朝东朝东南者均有。房屋面积20~40多平方米不等,有的设有专门的厨房。
窖穴
高庙遗址出土的窖穴分布在房子和祭祀场所的附近。其中的2座距房子的厨房仅2到3米,呈圆形袋状结构。另两座位于祭祀场所的西北部约7米许,桶状,深度分别为1.3和1.8米,后者有明显的脚窝。这些窖穴的四壁做工规整,窖内均存放有大量或满坑的螺壳,且螺壳无火烧和炊煮痕迹,不伴出陆生动物骨骼和灰烬,少见陶片和石片,也不见其他杂物或器具,不属于灰坑或祭祀坑的性质。
文物遗存
综述
高庙遗址的下层遗址出土有相当数量的白陶器、釜、罐、钵等,器物造型奇特,很少带有附耳。纹饰以戳印篦点纹、凤鸟纹、兽面纹最具特色。下部遗址纹饰以戳印纹和凸点纹为主;釜、罐类陶器仍为曲颈。
高庙遗址出土可复原文物1000余件。其中出土大量的打制石器,如石片等;磨制石斧、刀、凿、钻及石棒、石称;骨器有骨针、骨锥;出土了大量牛、羊、猪、鹿、熊、猫、猴等10多种动物骨骸。还出土了两具完整的人体骨架,均为侧身屈肢葬。
纹样
高庙遗址的白陶以戳印篦点的兽面纹和八角星纹而闻名,另外,还有平行带状纹、连线波折纹、连续梯形纹和圈点纹等几何纹样。
戳印点纹:在竹篾片的表面剖出一列带有缝隙的小方块,然后将之在陶器泥坏上戳印出来的纹样。高庙遗址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图案大都以凤鸟、牙兽和太阳纹等为题材图像,这些图像均是用简单的印笔点连缀而成的,例如出土的凤鸟纹陶罐即以凤鸟装饰。高庙遗址出土了所见最早的白陶制品,在这些制作精美的白陶盆和白陶罐等众多的白陶制品上,大多都用戳印篦点纹进行装饰。
兽面纹:高庙遗址的兽面纹最突显的形式语言就是上下突出的长牙,在此基础上填充或添加成面具或者鸟人的具象形式。兽面纹出现的地方,相伴的还有人列,高庙遗址就有一个祭坑里有人骨。兽面纹和人狗相伴相随,从高庙遗址的兽面神徽,到长沙市南托大塘遗址白陶碗底的兽面纹,到1000年以后的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纹,到山东龙山文化的“鬼神面”石,到二里头和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一共延续了4000多年。直至东周,墓俑取代人殉,兽面纹才随之彻底消失。
八角星纹:同心圆布局的内圆中刻着“米”字形的对称法则分布的“四方八角”式的八角星纹,周围空白处填充着各种对称的重复的曲线符号,直观上容易联想到八卦相系和式盘的维形。构图上,也是《周易》和《中康》中强调的“仰观附察”中国式审美观照最早的实物。
高直领白陶罐
高直领白陶罐颈部用戳印的手法装饰,上下对镜分布着獠牙兽面纹样,两侧分别印刻有一个盘旋而上的“梯阙”。
陶器
陶器有罐、盆、钵、支座等。陶器有白陶、红陶及灰陶。陶器的纹饰繁杂,图案精巧。特别是陶器上的鸟纹图案,形态生动,线条流畅,为新石器时代难以见到的珍贵文物。
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的制作方式大都为手制轮修,泥条盘筑贴片法并存,已出现慢轮制作技术。在、罐等大件器物的内壁常见凹凸不平的指窝。小件器物或器物的圈足、鼎腿以及支脚等附件均系手制分做,并先在诸如盘、豆、碗等器体的底部要附加圈足的部位刻上交错的凹痕,然后将分做的圈足或腿与器体粘接抹平。部分陶器的颜色呈内黑而外红,这很可能与陶器焙烧以前在器内涂有某种着色剂有关。陶片的火候估计不高于800度。陶系以夹砂褐红陶、红陶和褐陶为主。伴出一定数量的泥质红陶,其中部分夹有蚌末或胎骨呈黑色,器表多经打磨或绘有彩饰。偶见白陶。
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的造型以圜底器和圈足器为主,并出少量的三足器(鼎)、平底器(钵)和尖底器(缸),以及大量的支脚。主要器类有、罐、、盆、盘、豆、碗和支脚等,其中的窄沿釜、盆形釜、大口罐、宽沿彩陶罐、底、圈足碗和盘等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大多数罐类器的颈部都饰有用粗篾片戳印的纹饰,分别构成如梯格、带状、曲折、雪花、麦穗、雨线纹等图案,部分罐颈则刻划网格或斜、竖线组合图案。釜、罐和钵类器器腹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凸点纹。支脚常饰按窝。、碗等器物的圈足上多饰镂孔或锥点。绝大部分的泥质红陶宽沿罐皆施有暗红或白色陶衣,其上彩绘有带状、波浪、网格、涡纹或勾线等图案,颜色见有赭褐、深红、黑、白四色。此外,在蛋壳陶杯的外壁也饰有彩绘图案除上述陶器外,生活用具中还见有用作食物加工的石杵和用于切割或雕刻的骨匕。
食物遗存
高庙遗址的堆积物中残留有大量的动物骨骸和甲、壳残髓。其中水生动物如龟、各种鱼类以及堆积如山的螺、蚌壳;陆生动物如猪、牛、羊、鹿、熊、象、和猴等数十种,其中又以前四类的数量最多。
墓葬
出土的墓葬分两大类:一类为瓮棺葬,死者多为儿童,保存在瓮内的人骨皆作屈肢状,葬具(瓮)均为红衣彩陶罐,或覆以陶为盖,甚或在葬具上钻有多个小圆孔。另一类为土坑竖穴墓,头多朝东,依其葬式又可分为仰身直肢与侧身屈肢两种:前者的年代相对较晚,骨架皆已朽蚀,一般都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后者的年代相对较早,大都保存有人骨架,没有或甚少随葬品。
石器
高庙遗址中的石器原料多取自河砾石,多为灰色或黄灰色变质砂岩,依制作方式可分为磨制和打制两大类。其中磨制石器的主要器类有斧、、刀和铲等,在较晚阶段则见有圭形石凿和双肩石斧。打制石器所占比例远大于磨制石器,多采用锤击法制作,单面打击,很少有第二步加工者,主要器类为多种形状的砍斫器和石片刮削器。此外,打制石器中还见有少量的盘状器。
石器加工工具。主要为多种形状的石锤、石砧和砺石。从残存的石料上和出土石器中,了解到当时已有石器的切割、穿孔和抛光技术。通过骨片上的切割痕迹,推测当时也可能使用石片来切割骨料。
纺织与缝制工具
高庙遗址中可确认为纺织工具的是做成扁平状和丘状的陶纺轮,而地层中出土的各种磨制骨、角、牙锥和骨针等器物,当主要是用于衣物的引孔和织物的缝制等。
制陶工具
制陶工具为一种过去未曾认识的用于陶器纹饰加工的骨拍,它采自水生动物中华鲟的背脊板,其背面分布着不规则的凹窝。部分骨拍有明显的使用和磨蚀痕迹,经模拟实验,拍印效果与陶器表面的凸点纹(或叫“斑纹”)完全一样。
冥器
冥器都出自墓葬,实为随葬品。质地包括陶、石、骨、玉诸种。但在较早的墓葬中出土的大件陶器如彩陶罐和陶豆,以及那些随葬的石刀、石斧、石璜、陶纺轮以及玉璜、玉玦、玉钺等物品,却很难将它们在形体上与实用器区分开来,它们在下葬前可能是属于实用或陈设的性质,当其拥有者死后才被当作遗物而一同随葬了。但在较晚阶段基葬中的情形则与之骤然不同,其随葬品一般都是有规律的组合(如曲腹杯和壶形罐等),器体小,制作规整,多为泥质薄胎黑陶。但这套器物或这些器物的碎片却不见于同时期的地层中,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属于专门为死者随葬而烧制的冥器,与死者生前使用过然后又用于随葬的器具是有区别的。
装饰品
绝大部分出于墓葬,按其使用方式可分为几类:
胸饰。物品为玉璜、玉玦,石璜、石牌饰和野猪獠牙等。其中的石璜、玉璜均在器体两端钻孔以系绳,玉玦则可能是在其器体外系绳。野猪獠牙则在其中部磨有一凹缺以为系绳用。另出不少的穿孔蚌壳,可能也是挂饰,但不排除其是蚌刀的可能。
头饰。在出土的骨制品中,其中有一类器体较长的类似于骨锥的制品,长度在15厘米左右,通体精磨或抛光,这类制品应为束发用的骨簪。
嵌饰。高庙遗址仅发现绿松石1颗。长、宽皆不足1厘米,应是镶嵌在某种器上的饰物。
骨、牙、蚌器
高庙遗址出土的骨、牙、蚌器均经精磨和抛光,蚌器皆穿孔。依其用途可分为几类:
引孔、缝制类。器物如骨针和骨锥。有的骨针刻有用来引线的纵槽,或在器体中部磨有缠线头的凹缺。骨锥做成扁体棒形,或为扁体。牙锥则多用食肉类动物的犬齿磨制。切割、剔刻类。器物如骨匕,首端钻有小圆孔以便于系绳随身悬挂,刺端作双弧刃。又如利用鱼骨做成的骨刀,上端亦穿小孔,宽弧刃甚锋利。
装饰类。器物如骨簪,用以束发。又如象牙雕饰,利用亚洲象的门齿磨成龟形,再在四周的侧面磨有凹槽以系绳便于悬挂。再如骨牌饰,其上刻有方框,框内填刻花卉图案。另见有部分穿孔蚌壳,亦可能属于悬挂在身上的饰物,但也不排除是蚌刀的可能。
此外,还出土了与上层遗存中相类似的圆形、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的石球,数量甚巨。
历史文化
安江赋
安江者,民安江靖也。倚巍巍雪峰,傍滔滔沅江。七千年流芳,文明史传响。高庙遗址,石破而天惊:沉睡之历史,灼灼其华;上古之文明,熠熠闪光。人文盘虬千年,图腾纵横八荒。韵弥时空,厚重时光。水碧且山翠,土膏且稻壮。物种之天堂,天下之粮仓。物丰而民富,人杰而地旺。声名播三湘,授誉称百强。大美哉,安江!神奇哉,安江!
沃土原野,极目风光。橘花遍地芳,梨果漫山黄。城内火树银花,郊外蛙鸣稻长。江中渔舟唱晚,岸上杨柳飘荡。鸟栖道树唱,兽入果园藏。行山野林润,晨雾润木,甘泉沁人,神清而气爽;步江中绿洲,晚霞映波,水色怡情,舒泰而心旷。青峰叠嶂,处处皆入画,志趣任张扬;览江面浩荡,点点俱赏目,心灵可涤荡。
集日月精华,聚大地灵气。盆地毓秀,底蕴深长。文峰塔下,诗墨流芳。山岩湾里,丹峰挂榜。纪念园中,古木青苍。长安寺内,香火绕梁。枫树坪杏坛强项,大沙坪专署黔阳。神农遗稻作碳石,粒粒留古香;隆平育种呕心血,穗穗放光芒。春申外出楚王,诸葛掘井平南方。镇冰临地宣抗战,耀武坐宫射天狼。故事在码头,古风存老巷。话不完风情,道不尽倜傥
高速通,动车连四方。车站屯物广,电站输电忙。借水上溯贵州,下抵洞庭;乘车南来北往,通彻八方。时至今日,天下吃饱靠农校;曾几何时,城乡穿暖有纱厂。旧昔商船竞发,号子声扬,物流集散,里弄酒醇,旌旗猎猎,店铺满目琳琅。今朝车水马龙,市肆繁昌,流光溢彩,小区林立,楼房深深别墅遍及村壤。
端午龙舟,桨劲鼓密,号角阵阵,观者熙攘。新春龙灯,蚌伴虾随,唢呐声声,舞者妆。老者舞动广场,泳者波惊河床。大年烟花点亮苍穹,节日人流堵塞店商。口稻香米酒,哼曲戏高腔。山肴野,春夏满岗;谷物杂粮,秋冬盈仓。干挑粉面,随处可尝。农庄品柚吃瓜,坐享安详;街坊闻琴听笛激荡时尚。丰收廖家院,闲情汤家巷。国泰得民安,共富同举
追忆往昔,行署治地,统摄怀化,曾海晏河清,物民强,已书五溪乐章。喜看今朝,世事沧桑,景过境迁,然薪火相传,人气高昂,正绘旖旎风光。众人齐力建家乡,携手大步迈小康。
研究价值
高庙遗址的发掘和高庙文化遗存的发现,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重新认知,对沅水流域周邻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谱系及其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庙遗址是洪江市古代文明史上的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特殊的艺术价值,尤其是高庙下层文化流行的戳印凤鸟纹和獠牙兽面纹面案其神秘性和艺术性可与良渚玉器和商周青铜器上的图案媲美,这将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高庙遗址所提示的文化遗物不仅证实了“涣水文化类群”划分的合理性,而且进一步表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遗址的石文化不仅保留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对洞庭湖地区文化甚至岭南的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庙遗址出土了我国现知年代最早的白陶,以及大量的宗教艺术精品(陶器),为研究我国白陶的起源和远古人类精神领域信仰体系的初创、史前艺术法则的产生和传承,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高庙上层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30余座墓葬,为发掘遗址新石器时代部落阶层状况和文化谱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高庙遗址的下层堆积里发现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遗址被认为是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祀文化遗址。这处祭祀遗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居民宗教礼仪的真实状况,对研究中国古人类的宗教习俗和祭祀仪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表明其在当时很可能是周边地区的宗教中心。
高庙遗址出土的文物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栖息生活,为研究长江、沅水流域人类的早期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2002年5月19日,高庙遗址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2日,高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21年7月11日,高庙遗址入选为“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
2024年1月,入选湖南省第一批省级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东北约5千米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江北岸的一级台地上。
交通信息
从洪江市区出发,经过苏北线、中方互通、沪昆高速、省道222、沪瑞线、安江大桥到达高庙遗址。
参考资料
《洪江高庙》出版-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09-13
高庙遗址.洪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03-28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6:4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