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tāo tiè),别名老饕、狍鸮(páo xiāo),是中国古代
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
四大凶兽之一。
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
神异经·西南荒经》记载:“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
神异经山海经·北山经》记载:“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据晋代
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饕餮。
春秋末期,《左传》记载: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和“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
混沌、穷奇、
梼杌、饕餮,
投诸四裔,以御
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
十六相,去四凶也”;《左传·注》记载:“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孔子《
春秋》记载:“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饕餮是缙云氏不成器的儿子)。
战国时期,《
吕氏春秋·恃君》记载:“鴈门之北,
鹰隼、所鷙、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
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韩非子·亡征篇》记载:“饕贪而无厌,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八经篇》记载:“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
汉代,《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缙云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贪恋食物暴饮暴食,又贪图财物,天下人都说他是饕餮),“
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
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以上合称‘三凶’,加上
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货之饕餮,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魁,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也人也。”;《
汉书·礼乐志》记载:“贪饕险”
颜师古注:“贪甚曰饕。”特指贪食;《与刘伯宗绝交诗》记载:“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腐臭是食。填肠满膆,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绝,各自努力!”
后晋时期,《
旧唐书·文苑传下·
刘蕡》记载:“居上无
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无忠诚之节,而有奸欺之罪”。
宋朝时期,《路史·蚩尤传》记载:“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蚩尤外表像瘦,是贪虐者的代表,与饕餮不谋而合。
中华民国,《
辞海》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现代,《芦笛·马骞》诗记载:“饕餮的鲸吞,能使东方的丰饶的土地,遭难得比经了蝗虫的打击和旱灾还要广大,深邃而不可救援!”
文化特色
“
饕餮纹”的纹饰最早出现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
良渚文化玉器上,常见于青铜器上。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
2021年9月,新西兰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携手
浙江美术馆共同推出“
山海新经——中华神话元典当代艺术展”在线观展活动。其中《饕餮:天下意象》板块共展出60件作品,此板块通过艺术家们的作品带领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饕餮”。
2021年8月8日,“青少年冬奥教育基地”落户中国科技馆,“科技冬奥即时展览”会上,青铜机器人“饕餮”可以向观众介绍冬奥小知识,为展览增加趣味性。
南朝梁世祖赐武陵王纪姓饕餮氏。见《
梁书·武陵王纪传》。
2010年11月,中新网生活频道联合北京众多餐厅推出“
饕餮中国”北京站之“饕餮北京”寻找名店名吃活动,发掘名吃名店。
2012年,合肥学院成立饕餮美食社,是一个美食类的社团。
艺术形象
关系说明
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与“
穷奇”、“
梼杌”、“
混沌”并称
四大凶兽。
史料索引
形象评价
饕餮十分贪吃,遇见到什么吃什么,它是贪婪欲望的象征。(王彩云《对于传统饕餮纹饰在现代设计中象征性内涵的探索》评)
(《长城》中的)饕餮是人性贪婪的象征,寓意上苍对人类贪欲的惩罚。(田灵枝和邓景春《从<长城>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与文化自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