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凉文化,是广东
粤西地区的本土文化代表,是
岭南文化分支之一。在秦汉之后,高州土著民族便与南迁的中原汉人杂处,交融成汉俚文化。到了唐代,高州对外文化范围从国内扩大到东南亚一带,又促进了越汉文化的交流,再加上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杂糅,嬗变成独有的高凉文化。
起源
高凉名字起源:
据《
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自古以来,是南粤名山。西汉至南朝时借助于这座名山的称呼,在山下建立郡县,取名
高凉郡(县)。
注:高凉山即今广东
茂名高州市曹江镇银塘管理区的
高凉岭。
高凉文化始于高凉大地。高凉之至早者,始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之高凉县,随后在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设立
高凉郡,至南朝梁大通中(约公元528年)于高凉郡立高州。自高凉县起,历高凉郡,高州,至明清之
高州府,历时二千余年,承传了漠江流域与鉴江流域之高凉文明,为高凉文化精华荟萃之圣地。
高凉,是古代岭南一个极为重要的古郡县。它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设合浦郡时所置,是合浦郡五个属县之一,县治址在今高州长坡一带。今之恩平、阳江、阳春、电白、茂名、高州、信宜、化州、吴川皆其属地。
精神内核
茂名的“好心文化”脱胎于西晋
潘茂名“济世有奇诀,救人须用心”,提炼于南北朝时期
冼夫人的“唯用一好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冼夫人是南北朝时期高凉(今茂名)人,又称冼太夫人和岭南圣母。冼夫人一生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冼夫人晚年告诫子孙:“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从梁、陈到初唐历史动荡时期,冼夫人家族就广开门路,与南海沿岸各国开展海上贸易往来,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继承与推动者。目前,冼太庙在全球有两千多座,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
代表人物
高凉文化源远流长,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高凉大地这块沃土孕育了西晋岭南道教先驱
潘茂名,诞生了历梁、陈、隋三朝维护国家一统的巾帼英雄
冼夫人,有参与贞观之治雄镇岭南的大唐开国公
冯盎,有辅弼开元盛世的千秋忠宦
高力士,有平乱守土智勇双全理政安民的好官
孔镛,有统军杀倭兴学重教文武双全的知府
吴国伦,有爱民如子两袖清风的循吏胡国纲,有才华横溢洁身自好的状元
林召棠,有身经百战转战万里名动天京的太平天国女帅
苏三娘,有民国广东省长
张锦芳、
杨永泰、
林云陔、
李汉魂,有中国稻作学之父
丁颖院士,有东方马蒂斯
丁衍庸画家,更有当代活雷锋
朱伯儒将军等。
代表文化
冼夫人信俗
冼夫人信俗早已有之,明嘉靖《重修谯国冼氏庙碑》中即有相关记载,清康熙《茂名县志》中有“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诞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城市乡落有庙之处皆然”记载。冼夫人信俗主要分布粤西地区,并流传至海南,辐射到东南亚地区,而尤以高州、电白、化州等地为盛。
冼夫人生于古高凉,历经梁、陈、隋三朝,是岭南地区杰出的政治领袖,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岭南地区安定。冼夫人信俗以崇奉和颂扬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立德为核心,以冼太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祭祀仪式、日常信仰习俗和传说故事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冼夫人信俗的祭祀仪式分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其中官方祭祀规格固定,仪式繁杂。民间祭祀以各地冼太庙举行的庙会祭祀活动为主,如高州冼太庙和旧城冼太庙的“冼太诞庆典”,电白的“冼夫人诞辰节”、高州火神庙的“摆醮”、水上社“太平醮”等,而在茂名城乡广泛流传的“年例”游神中,冼夫人更是不可或缺的神祇。
冼夫人信俗已经融入岭南地方社会生活当中,从历代民众为冼夫人“立庙以祀”,到以冼夫人的功绩、懿德、韬略、爱国爱民等为主题的诗词楹联、文艺作品;从冼太庙的各种仪式活动,到以冼夫人信仰为载体的祭祀庆典,已经形成了一种融政治思想、历史文化、民间信仰与习俗为一体的独特文化体系,对岭南民俗文化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潘茂名文化
潘茂名一生悬壶济世,医术高明,深受高凉百姓爱戴。为纪念他,人们用他的姓名命地名,隋代用其名命名茂名县,唐代命名为潘州,今天广东茂名市因之而来。唐昭宗时期刘恂在《岭表录异》记载:“潘州,昔有方士潘茂于此升仙,遂以名郡。”。宋代全国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明代《广东通志》《高州府志》都有记载,茂名县、潘州的命名来自潘茂名。潘茂名留下许多事迹,以扑灭瘟疫造福百姓的流传广泛,其大医精诚、救济苍生的精神为后世称颂。
茂名在1000多年的本土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
潘茂名文化”,包括:粤西道教医术、道教金丹术、“内丹”理论、道教的道场(斋醮、法事)、年例主祭礼俗、“济世救民”的思想、“无为、虚静、守拙”的人生观、“拜潘仙”信俗、潘茂名诞辰纪念日等内容。
年例
年例是粤西鉴江、罗江流域村落中集敬神、酬神、祭祀、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清代时已十分流行。据《光绪重修茂名县志》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茂名及其所辖县(市、区)城乡、村落,大都盛行做年例,各地年例日期多承袭旧例,集中于每年农历正月起至二月底。年例一般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三个阶段,历时一天或三天不等,其活动丰富多彩,各地略有不同。年例的公共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资,而游神队伍则是年例之前由村民通过抽签等方式组成的,有的负责担彩旗,有的负责抬鼓、敲锣,还有村中孩子拿着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其中以抬菩萨的村民被认为是幸运儿,来年将得到菩萨的保佑。
“游地界”和“摆宗台”是年例活动中最隆重、最热闹的环节。游神多自正年例的早上开始,巡游队伍从庙宇出发,巡游的神祗根据各地供奉的神灵,有风、雨、雷、电、水、火,以及财神、灶神、土地神等道教诸神,也有关帝、康王、华光、冼太夫人等地方诸神;巡游队伍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号、唢呐、锵、锣鼓等相随,沿途各家燃放鞭炮以迎神,而另有若干供神祗驻足、人们瞻拜的“摆宗台”,汇集了周边各家各户奉祀的供品,待各家拜祭、道士祭祀后,方可继续行进至下一个“摆宗台”地点。
山歌
高州山歌被誉为“广东第二大山歌”,内容丰富,用高州白话传唱,曲调多种,形式独特,即兴性强,分布地域广,甚至影响粤西地区山歌。“高州山歌”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不论老少,皆能即编即唱。“高州山歌”调有采茶调、红泪怨调、金塘调、茂北调等。高州山歌结构为七言四句的“四句头”韵文体,运用比兴、双关、借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高州山歌”中的“放牛山歌”高亢悠扬;“叙事山歌”低沉婉转;“爱情山歌”抒情动听;“讽刺山歌”诙谐辛辣;“劳动山歌”节奏明快。高州山歌是高州人民的民间音乐的瑰宝,几百年来,“高州山歌墟”一直活跃在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阳江山歌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源自当地民间祭祀中的唱说过程,是当地人民在生活、劳动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等艺术形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经祖祖辈辈心口相传下来。现主要流行于阳江地区,尤以阳西的织篢、溪头、上洋、程村一带为盛。阳江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或遇传统节日,或迎亲娶嫁、老人生日、小孩满月、男女求爱、乔迁新居以及奔丧哭丧等,都会用唱山歌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
高州木偶戏
民间称之为“傀戏”,兴起年代:明朝万历年间,特点:汇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木偶艺人更是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非遗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时间:2005年。高州木偶戏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戏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南国艺术“南国奇葩”“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广受外界关注,多次被省文化厅选定在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2010年,高州木偶戏在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展演;2011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演出,2016年12月,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台湾文化交流演出;2017年,高州木偶戏作为茂名的文化名片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节目,吸引了全国电视观众的眼球。
高州八音锣鼓
在高州,八音锣鼓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自闽南传入高州地区。由于乐班的组成人员不多,道具简易轻便,流动性强,易于演出而活跃于高州的镇村,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简易巡游、演出活动,是高州年例等节庆活动中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禾楼舞
粤西化州市的跳禾楼,相传明末清初从广西传入,并在民间衍化为起源于歌仙刘三妹的传说:当地青年牛哥与云游至此的刘三妹相爱,一起用歌声驱除了虫害,夺得了丰收,村民为纪念歌仙,每于农历六、七月插秧完毕,便择吉日在晒谷场搭起禾楼,唱起禾楼歌,跳起禾楼舞。现主要分布于化州那务、播扬等镇。
高州木刻画
高州木刻画源起唐朝,唐末就有民间艺人刻印红纸墨印年画门神,如鲤鱼跃龙门、福禄寿星、天姬送子等。高州木刻画是在木板上作画,然后用雕刻刀去掉画稿里不需要的部分,版面上留下部分凸起,把这个凸版做模,用纸印刷出来,就成了高州木刻画。
信宜竹编
信宜市属于山区,林木竹藤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盛产各类竹编器具等,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竹器编织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代当地已有竹编加工业。信宜竹编的产品主要是各种生活用具,如米筛、簸箕、谷箩、鸡鸭笼、竹篮等。如今,信宜市所辖各乡镇仍有编织。
化橘红中药文化
相传,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下逐渐进化而成。明万历《高州府志》载“化橘红唯化州独有”,更被李时珍编入《本草纲目》,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现化橘红主要在化州的河西、官桥、中垌、合江、那务、平定、文楼、江湖、林尘等一带种植。
高凉菜系
高凉菜属于粤西菜式源头之一,具有悠久历史,高凉是古代岭南一个极为重要的古郡县,乃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时五个属县之一,今阳江、阳春、电白、茂名、高州、信宜、化州、吴川皆其属地。高凉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培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高凉菜系也是构成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凉菜追求极致的原汁原味。高凉菜的原料新鲜,多以粗料精制,讲求原汁原味。为了保持原料的原味,高凉菜在烹饪上多以白焯、水煮、煎的方法为主,并少放调料务求带出材料最原始的风味,令食客有越清淡越滋味的返璞归真感觉,其味道可以用清、鲜、香、嫩四字概括,这与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又有着区别。高凉菜“十大名菜”包括山姜头焗乳鸽、镇隆杨桃鸭、世文金猪、益盛盐焗鸡、香煎墨鱼饼、川芌白芷蒸水库鱼头、隔水蒸鸡、电白蚝炸鳝炸、白灼水东芥、镇隆鱼古。“十大名小吃”包括古法淮山糕、播扬灰水籺、簸箕炊、化州糖水、柴枪粉、薯包籺、化州牛杂、食惯嘴粉、霞洞豆饼、高州豆芽粉。
年籺
在粤西茂名,家家户户都有做年籺贺岁的习俗,每年春节前夕,各式各样的年籺便粉墨登场。特别是大年初一当天,按茂名各地的旧俗,每家每户不能杀生,饿了就吃年籺充饥,到了大年初二才开始宰鸡杀鸭,大快朵颐。茂名年籺是一种传统的以糯米做成的小吃,有田艾籺、寿桃籺、菜包籺、糖心糍等各种制法,年籺馅分甜、咸两类,甜的往往以糖、艾叶末、椰丝、木瓜丝为料,咸的则多以虾仁、花生、绿豆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