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晚照
西安市临潼区国家4A景区
骊山晚照,位于陕西临潼区境内,属于秦岭支脉,周围有华清池,烽火台,兵马俑等遗址,海拔1256米,温带大陆性气候,开放时间为8:00--17:00。
景点简介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最高峰九龙顶海拔 1302.米,由东西秀岭组成,山势逶迤,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
骊山西绣岭到第三峰 (老君殿)的断层北麓处为一转折,由此向西南呈阶梯状延伸渐成缓坡。每当夕阳西下,回光返照,复经折射,楼殿亭台,崖壁幽谷,苍松翠柏,仿佛金光笼罩,各呈异彩,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清代诗人曾经赞美道:“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万崖画亦难。此时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尤其深秋时节,满山红叶,更令人沉浸于“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的诗情画意之中,“骊山晚照”因而名列“关中八景”之一。
漫话
骊山,是秦岭之一脉,终南山之一阜。昔松柏满山,一片苍翠,远看像一匹青涩的骊马。“骊山”极其另一名称“绣岭”,即因此而来。北魏《温泉碑》曾这样描绘当时山色风光:“彩霞争翠,绿树成行,香风旦起,夕霞晚照”千百年来,骊山晚照,久负盛名,为古都长安增色不少,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自东北而西南,直接秦岭,绵延逶沲,雄伟高峻。其晚照景色,在北、东两面,无法观看,即使在峰岭西侧,也因视域所限,过远无从眺望,过近则难以纵观。惟有自古以“灞柳风雪”闻名遐迩的灞桥地区——古霸上,不远不近,相对适中,可谓最佳位置。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给骊山重重地涂上一抹红霞,漫山皆红,层林尽染,其妖娆动人的自然风光,使人流连忘返。此情此景,又往往勾起人们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回忆,正如清人朱集义诗句所说:“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灞桥地区,南起白鹿原,北至渭河之滨,在方圆四、五十里的范围内,无处不可见到美丽的“骊山晚照”,然而,不同地段,不同角度,所观赏到的景色却又各具特色。从狄寨薄太后陵至伍坊村的原破处,远望向晚的骊山,之间群山巍巍,明亮如镜,金光闪耀。俯视灞川,灿烂的霞光映红了霸陵山水,映红了村舍田野,映红了绿树青苗……。观者俯视脚下,则更是“奇”了:明明深处落日之下,无论人、物,却全然没有影子。原来由于骊山将强烈的阳光反射到白鹿原的阴坡,与西来的夕阳余晖“聚会”,使这儿成了一座“无影山”。
然而狄寨所见,仅是骊山主峰西侧之景,若要正对主峰,横观其全貌,其最佳位置尚在渭河之南岸,灞河之北一带。原来骊山主峰分为三级,自上而下为烽火台、老母殿和老君庙,及近旁的村落房舍、山石树木,一个个清晰可见,但又完全笼罩在一片火红明丽的霞光之中,宛如一片琉璃建筑,晶莹剔透,色彩绚烂,十分壮观,据当地村民讲,观赏“骊山晚照”的最佳季节在夏秋之交。此时在田间劳动的农民,抬头即可欣赏骊山美景,真是“夏至日落骊山红,田野耘禾歌声鸣!”
自古以来,人们观赏“骊山晚照”的动人景色,曾留下不少著名诗篇,宋人朱光庭云:“骊山秀色古今同,尽入诗人感慨中。”自古“骊山晚照”列为八景之一,名不虚传。
观景提示
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偏东北约150米处,有一座雕梁画栋,晚上又能见到张灯结彩的四角亭,上书“晚照亭”三个字,游人每到此地都要停下来认真欣赏一番。“骊山晚照光明显”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可见它不是等闲之“辈”了,它给世世代代流下了许许多多神奇古怪的传说,无边无际的遐想、激动人心的企盼。构成骊山晚照主要与这里的地势低凹,三面如圈椅形位置是分不开的,同时还有茂密的古柏雪松为基础。
仰望骊山,三峰如三个梯节,步步蹬高。站在东南山顶再向西北俯视,三峰又形成了由高到低,峰峰怀抱之势,特别是一个直下急起的大陡坡到晚照亭附近一下减缓到10至30度左右,这块较为平缓的斜面,是大雨过后饱含浓浓水珠的云雾挤满了松枝柏杈,在这三面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能安安稳稳地休息一下。此时若遇夕阳照射,云雾中的三棱镜晶体水珠通过相互折射,就形成了这一千古奇观。在历史上,关于赞美骊山晚照的佳作很多,清人杨晃明看到骊山晚照后,兴诗赞道:“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骊山自古以来以苍翠秀丽为美,但是千美万美,美不过夕阳沐浴下的骊山晚照。尤其是夏日午后,暴雨初晴,天蓝蓝的,云厚厚的,山湿湿的,夕阳一步一步往下移,好像摄影师在调换着胶距镜头。当残阳光波对准这里的云雾时,红光一片,层林尽染,四周泛起了七彩光环,在天幕衬托下,与晚霞相映生辉。峰谷相间,斗折婉蜒,状若骏马,腾空奔驰。置身骊山,如入蓬莱,恍若仙境,妙不可言。“骊山晚照光明显”为关中八景之一,每当夏日午后,骤雨初晴,夕阳西下,骊山笼罩于霞光之中,层林尽染,红光一片,四周泛出七彩光环,在天幕衬之下,与晚霞相映生辉。远望骊山,满山红遍,峰谷相间,斗折蜿蜒,状若骏马 ,腾空奔放,山间行人草木似在眼前。置身骊山,如入蓬莱,恍若仙境,妙不可言,清人杨晃明赞道“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崖 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
更奇妙地是,骊山晚照还因不同季节、站在不同方位,加之游人持有不同心理状态和对大自然的不同审美观点,都会得出对骊出晚照的众说纷云。唐代诗人王维描绘骊山晚照的诗句是:“汉主离宫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探寻美景
对落日的感情,古往今来,人们的态度往往有两种:或是流露出惆怅、幽怨,或是赞叹夕阳的温馨与从容。属于骊山的一抹余晖,属于后者,千百年来,它早已收获无数溢美之词
在特定的时节,逢到夕阳西下,骊山便会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因此得到“骊山晚照”之美誉。而前往骊山探寻骊山晚照,同样是一个奇妙的过程。站在山间,等待日落的那段时光,我的耳际仿佛有了唐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绝响。
奔跑在秦岭的一匹“骏马”
关于骊山的得名,坊间这样解释:这座山从远处看,形如一匹俊美的骊马,故名“骊山”,骊的意思,正是深黑色的马。这匹“马”很俊美,长得却不很高,作为巍巍秦岭在西安临潼区的一个支脉,它的最高处也只有1300多米,即使不坐缆车,两三个小时也可往返一次。由于抱着探寻骊山晚照的目的,我们特意选择了下午登山。而这个时候,不少游人已尽兴而归了。
登骊山的过程,如穿越时光,远古、现代、传说、历史,在一瞬间滚滚而来,耳畔听到的是这样的故事:女娲在这里补过天;周幽王烽火失天下;唐明皇杨贵妃的动人爱情;西安事变的一声枪响……虽然清时的《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但接下来它却用另一段话让骊山的地位扶摇直上,“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帝王们喜爱骊山的原因,除了苍翠秀雅的自然景色和居于关中腹地的优势,多是钟爱那一汪温泉水。
虽然不少人因唐时“贵妃出浴”的华清池而对骊山温泉有所耳闻,但事实上,从周朝开始,这里已经成为“御用洗浴场所”:幽王在此建有离宫,建立露天汤池,名为“星辰汤”;秦始皇当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的时候,又在骊山重修离宫,引泉入室,更名“骊山汤”,据说,是为了治疗他自己的疮伤;到了汉武帝时再度依泉扩建了离宫。唐时,这里的汤浴格局趋于完善,各汤池被曲廊小径相连,古树浓荫相掩,奇花异石点缀,湖水溪流相间,初名“汤泉宫”,后为“温泉宫”。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正式改名“华清宫”,宫内的汤池也就是被后人熟知的“华清池”。虽华清宫在此后毁于战乱,但唐华清池之名盛传天下。
备受帝王们喜爱的骊山,地理位置今天看来仍然独特:西望长安古城,大国古都,周秦汉唐往事悠悠数千年;东观新丰,鸿门宴上刀光剑影、楚汉相争,仍似历历在目;北眺渭水秦皇扫六合,身后陵墓的兵勇之阵让世人惊叹。
“烽火戏诸侯”是否真实存在过
骊山驰名的景点,除了华清池,还有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让位于骊山西绣岭最高处的烽火台不同寻常。据史料记载,周幽王是西周晚期的暴君,他为了逗宠妃褒姒一笑,在无战况时竟派人点燃了烽火台上的烽火。各路诸侯以为天子有难,急忙率兵至镐京。褒姒在城楼上看到诸侯的狼狈相,就放声大笑。诸侯知道自己被戏弄,都十分不满。后来,犬戎入侵镐京,幽王点燃烽火。诸侯以为幽王再次戏弄他们,都不理会烽火警报,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
对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妇孺皆知的典故,也有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异议。曾上过“百家讲坛”的文学博士刘绪义就认为,幽王时的西周势力王畿千里,各国的军队根本不可能看到烽火同时到达。军队的调动、集结、备粮、行军,再到最后赶到陕西境内,近则十天半月,远则一年半载,幽王和褒姒怎么可能在烽火台边等待几个月呢?
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商、周历史的张天恩博士,他告诉记者,也许后人为 “烽火戏诸侯”一事增添了许多花边故事与细节,但这段史实确实是存在的。对于刘绪义的疑问,张博士解释说,虽然远方军队到达确需要很长时间,但靠近骊山的不少小封国确实可以在半天之内赶到。“西周诸侯国有一个特点,就是领地小,而且在陕西境内分布密度大——如今关中境内的不少小县城,在当年可能就是两三个诸侯国割分的属地。因此当烽火点燃,即使交通工具是马车,不少诸侯国将士仍能在半天之内赶到骊山救主。”但张博士也认为,不能将西周之亡,完全归罪于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只是导火索,西周的灭亡,是由于申侯勾结卖国,幽王信用小人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诱发的。”
当年周朝的烽火台,早已无处可寻。如今骊山之巅这座高约13米,底座10米见方,顶端有一个观景方亭的烽火台,是1985年在烽火台遗址上用仿古砖,仿照原貌,在原址修筑起来的。据当地的村民说,修建前,这里只剩下了一个土堆。“基座都已经看不出来。”记者顺着黑洞洞的烽火台内壁楼梯盘旋登上有3层楼高的观赏方亭,顿感凉风习习。向远方眺望,临潼区尽收眼底。同在台上的,还有一群年轻人,一个个背着硕大的背包,大呼小叫地忙着拍影留念。一个男孩打开了手机的扬声器,顿时,烽火台上满是韩国歌星李贞贤《阿里阿里》的歌声。五千年的时光,就这样瞬间穿越,甚至连国境和语言都捎带着变了。在这一刻,时间被分解成故事,故事又成为无数影像,历史穿越其中,让人有些恍惚。
让人飘飘欲仙的美景
也不知当年的美人一笑究竟是何等的明眸皓齿、动人心弦;更不知幽王罢命之际,是悔恨还是感叹宿命。一切都在变化,唯有秦岭间一抹比火炽热的嫣红,亘古未变,也引来数千年来众多文人骚客笔墨间的溢美之词。它,便是“骊山晚照”。
这是一种被传说描绘得近乎奇异而壮美的景色——每至晴日黄昏,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时,山间便会层林红遍,光明一片。而在峰谷相间之下,远望红霞之中,一条弯曲仰首的金龙,身披红纱,张牙舞爪,似有腾云驾雾之势,彼时彼刻,光明奇妙的美景,使人难以形容。有人说,那是一种看过之后,会使人觉得飘飘欲仙,如入天堂的美景。
虽然是清代“长安八景”的传诵让骊山晚照声名远扬,但实际上,早在元代,诗人刁白就在诗文《渭水》中以“渭水秋日白,骊山晚照红”提到了“骊山晚照”这一胜景,后来的明代诗人刘储秀也在《骊山晚照》一诗中写道:“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观文而思,必是满山红遍,霞色遮天。而杨鼎明的诗“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则让那抹余晖显得宁静而悠远。
到了清朝,朱集义用一首“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让烽火从历史中燃烧到自然之景的天边,为壮美的山巅夕照平添了一分厚重与苍凉。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民间公认的写骊山晚照最好的佳作: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和骊山晚照联系到了一起,让读诗者联想到当年美人一笑,犬戎东侵,骊山被烽火映红的情景,既写实,又写虚,怀古之幽思自然流露。
有缘人才得一见的神秘霞影
但在登山时,导游小王却说了这样一句话,“骊山晚照,是有缘人才得一见的”。这又陡然增加了骊山晚照的神奇色彩,因为此行之前,在网上查阅许多有关晚照的资料,基本都是这样描写:“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这让记者一直认为,骊山晚照就是每天傍晚时分骊山的景色。但事实上,它却像海市蜃楼一样难得一见。
为了解开心中疑团,从烽火台下来,记者便往西直向骊山山腰的“晚照亭”“觅霞”,越靠近晚照亭,路边的红叶李红枫愈加多了起来。枫树,骊山古已有之,杜牧华清宫》诗中有“零叶翻红万树霜”,至秋枫叶红,再加上夕阳映照,想必整个骊山在夕阳中也会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晚照亭位于骊山西绣岭老君殿北面,这座重檐攒尖顶方亭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旁边还立有于右任先生题写有“骊山晚照”字样的碑石。小王告诉我,晚照亭初建时,从亭的北面,可以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但眼下,亭子西北方周围的竹柳早已生长得浓密,别说鸟瞰临潼,就连山体都被树枝挡得严严实实。这又如何观霞?登山前的第一个疑问还没有解开,第二个疑问又出现了。
眼瞅着已近黄昏时分,太阳西斜,但 “霞光满天,山体金红”的景色仍没有丝毫显现,难道真的是需要和骊山晚照有缘分,才能得以一见?闲等的时候,跟亭子旁一位卖饮料的当地村民攀谈,问她有没有见过骊山晚照,她讲,自己在亭边摆摊这么多年是没有见到过的。“据说只有夏天下过雷阵雨以后才能看到,而且听来山上锻炼的老人说,他们也只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见到过,再往后,就没人说过了。再说如果下雷阵雨,我肯定慌着收摊子了,哪里顾得上看什么晚照呢。”说罢,哈哈一笑。
就连小王都说,当导游这些年来,从来没有见过骊山晚照,同事中也没人见过,“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虽然是关中八景之一,骊山晚照却很少被来这里的游客问起,我们也很少做解说。游客们到了骊山,最感兴趣的还是捉蒋亭、烽火台这一类的实景。”
骊山晚照是实景还是虚幻
虽然没有探得晚照,却听村民们讲述了一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传说,为骊山晚照再添了几分奇幻: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为臣时,因与太子杨广不和,辞京外调。他刚走到临潼地界,就被杨广堵截围住。厮杀鏖战正急,随军的窦氏夫人却生下小唐王李世民,窦氏夫人只好暂住金刚庙内。一天,丫环把尿布洗净搭在外边绳索上,太阳已落山了,窦氏夫人发愁地说:“晚上还要用尿布,这太阳再红一阵就好了!”正说着,那已落的太阳又重在一个小山头露了出来,金色的阳光照在红色的尿布上,从尿布透过的红光照在骊山上,顿时骊山一片光明灿烂,色彩斑斓异常。这便是有名的骊山晚照。那阳光照射在尿布上,尿布一瞬间便干了,不久太阳落山了,骊山晚照也消失了。传说李世民是真龙天子,所以生下他,连天公也来相助。从此,“骊山晚照”这一美景,便和他的故事一起流传下来。
难道骊山晚照只是美丽的传说?千年来被盛传的美景只是一场被华美诗句堆砌起的海市蜃楼?还是下山后找到已经研究骊山文化多年的李俊民老人,他的话才让记者把心又放回到肚子里,李俊民曾参与临潼地方志编撰工作,“我就见过不止一次骊山晚照,最早的一次,记得很清楚,是在1984年农历八月初九。”
那天下午4点左右,在临潼县城散步的李俊民在一阵白雨(雷阵雨)后,抬头发现,1公里外的骊山通体都变成了金红色,“山体和树木全部被金红色覆盖,云霞满天,山色绮丽。简直是漫山披霞流丹,实在不是一个‘美’字所能承载的。”反应过来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骊山晚照,他急忙往单位跑,想拿相机照下这难得一见的奇景,却发现骊山复又成了绿色的常态,“整个过程还不到10分钟。”
李俊民说,当时看到这一幕的人很多,根据后来人们的描述综合,从骊山西北方观晚照,是最好的观赏地点。“怎么这个地点不是山上的晚照亭?”记者十分好奇。李老笑着说,这种理解实在是一个大乌龙。“所谓晚照亭,并非说这个亭子是最好的观赏地点,而是从别处观赏骊山晚照时,晚照亭所处地点的景色是最漂亮的,建亭以示的同时,又让亭阁增添晚照折射的琉璃之色。”就好比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骊山晚照的真面目也要在其身之外观看。
缘何骊山才有晚照之奇
我国幅员广阔,名山大川不少,骊山之晚照缘何独独称奇?李俊民认为,骊山之所以会形成不同于别处的晚霞景观,与它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有着很大关系。要形成“晚照”,是自然景观与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至少包含山体的形状、颜色、夕阳的照射、天空的映衬、晚霞的烘托等等要素,所以并非人人都有运气看到那动人的一瞬间。一般认为,观看骊山晚照最好的时节是夏秋之际,尤以雷雨过后最佳。”
此外,李俊民也曾和自己的老朋友,已过世的原玉门矿务局秘书长陈榭探讨过为什么骊山会出现这一独特景观的原因,“我这位老朋友分析认为,骊山曾经是一个火山,组成它的岩体多为砾石,成分主要由石英岩片麻岩片岩,形态多呈现圆状,而尤其特殊的是颜色——它的色泽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会折射出一种特别的橘红色。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夕阳会让骊山通体金红的原因之一吧。”
陕西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雷向杰,则分析了为何骊山晚照这一自然景观通常在夏季阵雨后“现身”,“西安以及周边地区平日阴霾天气较多,而通常夏季的阵雨后,空气清新,能见度也会较高,这个时候,不仅空气中的浮尘被雨水冲尽,整个骊山山体也如同被通体洗刷过,光彩鲜亮,再加上是夏季,植被本身茂盛,便更加翠坡盎然,这个时候夕阳洒下,骊山自然会比平日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至此,我的心中已没有遗憾:历史沧桑变化,晚照依然厮守着骊山存在,而科学的解释更为这一景观,揭开神秘面纱的一角。我们仍能抱有希望,何时成为骊山的“有缘人”,亲眼目睹那漫山金红的奇异之景。
实用资讯
门票:120元
地址: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
陕西旅游年票可免费无限次游玩。
乘车路线:西安火车站乘306路(游5),914路,915路旅游公交车可达
相关链接
为让“关中八景”中的“骊山晚照”美景在两三年后重现,西安市临潼区政府计划陆续投资1.6亿元用于绿化骊山。
骊山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2003年,有关部门取缔了这里的13家非法采石户和40处碎石摊点。骊山北麓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仅37%。
骊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一支,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有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烽火台、西安事变的“兵谏亭”,临近还有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是国家4A级景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9 22:53
目录
概述
景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