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潮(Storm Tide),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风潮”等,它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
台风和
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
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其影响的范围一般为数十至上千米,持续的时间达几小时到上百小时不等。
形成
风暴潮根据风暴的性质,
通常分为由
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和由台风引起的
台风风暴潮两大类。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比较平缓,增水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
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
国家、沿海地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主要特征
风暴潮指由强烈大气扰动,如
热带气旋(
台风、
飓风)、
温带气旋(寒潮)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沿海
验潮站或
河口水位站所记录的
海面升降,通常为
天文潮、风暴潮、(
地震)
海啸及其他长波振动引起海面变化的综合特征。一般验潮装置已经滤掉了数秒级的短
周期海浪引起的海面
波动。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天文高潮相叠(尤其是与
天文大潮期间的高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
洪水而上,则常常使其影响所及的
滨海区域潮水暴涨,甚者海潮冲毁海堤海塘,吞噬
码头、
工厂、
城镇和
村庄,使物资不得转移,人畜不得逃生,从而酿成巨大
灾难。
有人称风暴潮为“风暴
海啸”或“气象海啸”,在我国
历史文献中又多称为“海溢”、“海侵”、“海啸”及“
大海潮”等,把风暴潮灾害称为“
潮灾”。风暴潮的
空间范围一般由几十
公里至上千公里,
时间尺度或周期约为1-100
小时,介于
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潮波之间。但有时风暴潮影响区域随大气扰动因子的移动而移动,因而有时一次风暴潮过程可影响一两千公里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多达数天之久。
风暴潮的周期为1-102小时,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天文海啸之间。风暴潮的高度与
台风或低气压
中心气压低于外围的气压差
成正比例,中心气压每降低1hPa,海面约上升1cm。较大的风暴潮,特别是风暴潮和
天文潮高潮叠加时,会引起沿海
水位暴涨,海水倒灌,狂涛恶浪,泛滥成灾。
成灾因素
风暴潮能否成灾及其灾害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风暴潮与天文潮的叠加程度。如果风暴潮的最大风暴潮位恰好与天文高潮相叠(尤其是与
天文大潮期间的高潮相叠),加之风暴潮往往夹狂风恶浪而至,溯江河洪水而上,大风伴随强降雨并引发沿岸巨浪、潮位暴涨,则常形成重灾。更有甚者,海潮冲毁海堤、海塘,吞噬码头、工厂、城镇和村庄,使物资不得转移,人畜不得逃生,给渔业、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破坏,是全球范围内具有毁灭性的气象灾害。
分类
国内外学者较多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特性,把风暴潮分为由热带气旋所引起的台风风暴潮(或称热带风暴风暴潮,在
北美称为飓风风暴潮,在
印度洋沿岸称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等温带
天气系统所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我国是世界上两类风暴潮灾害都非常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风暴潮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从南到北所有沿岸均无幸免。国内外通常以引起风暴潮的天气系统来命名风暴潮。例如:由1980年第7号
强台风(国际上称为Joe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8007台风风暴潮或Joe风暴潮;由1969年登陆北美的Camille飓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Camille风暴潮等。
等级划分
依国内外风暴潮
专家的意见,一般把风暴潮灾害划分为四个
等级,即特大潮灾、严重潮灾、较大潮灾和轻度潮灾。
历史灾害
风暴潮灾害居
海洋灾害之首位,世界上绝大多数因强风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
孟加拉湾
在孟加拉湾沿岸,1970年11月13日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热带气旋风暴潮灾害。这次
风暴增水超过6米的风暴潮夺去了
恒河三角洲一带30万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万头,使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风暴潮,在有了热带气旋及
风暴潮警报的情况下,仍然夺去了13万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
日本伊势湾顶的
名古屋一带地区,遭受了
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最大风暴增水曾达3.45米,最高潮位达5.81米。当时,伊势湾一带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层浪,
汹涌地扑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时间内即被冲毁。造成了5180人死亡,伤亡合计7万余人,受灾人口达150万,直接经济损失852亿日元(1959年价)。
美国
美国也是一个频繁遭受风暴潮袭击的国家,并且和我国一样,既有飓(台)风风暴潮又有温带大风风暴潮。1969年登陆美国
墨西哥湾沿岸“卡米尔-Camille”飓风风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风暴潮,这是迄今为止
世界第一位的风暴潮记录。
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风暴潮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北到南受温带风暴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渤、黄海沿岸,以莱州湾沿岸和渤海湾沿岸为主;受台风风暴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浙江北部的海门、温州、台州、沙埕以及福建的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以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中国历史上,由于风暴潮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1782年
清代的一次强温带风暴潮,曾使山东
无棣至潍县等7个县受害。1895年4月28、29日,
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
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
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
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
荷兰
历史上,
荷兰曾不止一次被
海水淹没,又不止一次地从海洋里夺回被淹没的土地。这些被防潮大堤保护的土地约占荷兰全部国土的3/4。荷兰、英国、原
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美国东北部海岸和中国的渤海,都是温带风暴潮的易发区域。
文字记载
据史料记载和我国著名
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有7万余人丧生,更多的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害。
据《
潮州志》载,
台风“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多被卷入海涛中”。“受灾尤烈者,如澄海之外沙,竟有全村人命财产化为乌有”。该县有一个1万多人的村庄,死于这次风暴潮灾的竟达7000多人。当地政府对此不闻不问,结果疫病横行,又死了2000多人。记录到的这次风暴潮值为3.65米,台风
风力超过了12级。
上海地区在历史上也曾发生多起非常严重的特大
风暴潮灾。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初一日,大风暴雨如注,时方值亢旱,顷刻沟渠皆溢,欢呼载道。二更余,忽海啸,飓风复大作,潮挟风威,声势汹涌,冲入沿海一带地方几数百里。
宝山纵亘六里,横亘十八里,水面高于城丈许;
嘉定、崇明及
吴淞、川沙、
柘林八、九团等处,漂没千丈,灶户一万八千户,淹死者共十万余人。黑夜
惊涛猝至,居人不复相顾,奔窜无路,至天明水退,而积尸如山,惨不忍言”。这是我国风暴潮灾害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据统计,汉代至公元1946年的二千年间,我国沿海共发生特大潮灾576次,一次潮灾的死亡人数少则成百上千,多则上万及至十万之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中,我国曾多次遭到风暴潮的袭击,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956年第12号(Wanda)强台风引起的特大风暴潮,使
浙江省淹没农田40万亩,死亡人数4629人。
1969年第3号(Viola)强台风登陆
广东惠来,造成汕头地区特大风暴潮灾,
汕头市进水,街道漫水1.5-2米,
牛田洋大堤被冲垮。在当地政府及军队奋力抢救下,仍有1554人丧生。但较1922年同一地区相同强度的风暴潮,死亡人数减少了98%。
1964年4月5日发生在渤海的温带气旋风暴潮,使海水涌入陆地20至30公里,造成了1949年以来渤海沿岸最严重的风暴潮灾。黄河入海口受潮水顶托,浸溢为患,加重了灾情,莱州湾地区及黄河口一带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另一次是1969年4月23日,同一地区的温带风暴潮使
无棣至
昌邑、莱州的沿海一带海水内侵达30至40公里。
统计数据
风暴潮(含近岸浪)是我国水文气象灾害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近20年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约占全部海洋灾害的94%。
据统计,1949—1993年的45年中,我国共发生过程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台风风暴潮269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49次,超过3米的10次。共造成了特大潮灾14次,严重潮灾33次,较大潮灾17次和轻度潮灾36次。另外,我国渤、黄海沿岸1950—1993年共发生最大增水超过1米的温带风暴潮547次,其中风暴潮位超过2米的57次,超过3米的3次。造成严重潮灾4次,较大潮灾6次和轻度潮灾61次。
2024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2023年,影响中国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伴随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2023年,中国沿海发生风暴潮过程14次,7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
2025年1月,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发布2024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其中,2024年我国沿海风暴潮强度和致灾性偏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造成河北、辽宁、浙江、广东、广西等5省(区)3400余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200万元。
应对措施
风暴潮的危害如此巨大,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风暴潮灾害呢?风暴潮是一种气象灾害,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掌握其规律性并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报预防是可能的。目前,应对风暴潮的措施主要有对灾害进行预报和评估以及在沿海城乡建设上的加强抗灾能力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