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山列岛位居
舟山群岛最南端,是
浙江中部沿海的一个著名
列岛,以主岛
南韭山而得名,地处北纬29°22′30″—29°28′36″、东经122°09′18″--122°15′24″。
动植物资源
多由
火山凝灰岩构成,局部有
花岗岩脉出露。各大岛以黄红土壤为主,覆有石珅灰土等腐殖质。植被良好,草木茂盛,有小片
黑松林分布,以
白茅、芒秆为常见,
金银花、
天南星、
石蒜、
百合、
岩松、山黄精、
山栀子、
大叶黄杨、
水仙、
茶花、
葛藤、
紫藤等具有经济价值的中草药材和观赏花卉品种繁多。列岛形势巍峨,岛岙深远,自然生态优越,加之附近海域海生物丰富,故除了野兔、蛇、鼠、草蝌、
泽蛙等动物外,还吸引了
白鹭、
岩鹭、
中白鹭、
黄嘴白鹭、
黑尾鸥等鸟类栖息。
2004年8月在列岛踏勘时,意外发现珍稀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嘴端凤头燕鸥,而轰动一时。岸岩盛产
马蹄螺、
芝麻螺、
牡蛎、
辣螺、须脚、
紫菜、
裙带菜、马尾菜等贝藻类。附近海域曾是
大黄鱼、
曼氏无针乌贼的重要产卵场、
索饵场及幼体分布区、
江豚群分布区,盛产
鳓鱼、
鲳鱼、
带鱼、
海鳗、
梅童、
黄鲫以及各种虾、蟹。
历史沿革
据
民国《
象山县志》载:“韭山直对
日本,
倭奴入寇,遇东南风则从韭山入昌石,寇
象山;遇东北风则从南五门入海门,寇黄岩。故韭山者外洋之要冲,
番舶闽船所必经,象山第一门户也。”据爵溪老辈渔民反映,主岛留有
东晋石刻,并能背得“东南半壁,一糜二鹿,东晋十二年”等句。
民国《象山县志》云:“韭山摩崖石刻,在韭山南平岩上,字大五六分至寸许,近被海沙拥塞,止得千余字可见,而不能识为何时所刻。”今考察已不可得,不过,燥谷仓洞口石壁上刻有“仙岩”二字,内壁上刻有隶书“逸仙洞”三字,尚依稀可辨(可惜近年洞口也被海沙拥塞)。旧时,列岛为海盗所盘踞,主岛之西北大岛由于经常扣押被劫持的民船而得名“关船岙”,谐音称“官船岙”。民国初主岛曾有居民4户,爵溪等沿海居民经常上列岛搭棚暂居或捕鱼、或采贝、或砍柴。
民国35年(1946)成立南韭山渔业产供销运合作社,在主岛和官船岙盖草房50余栋,抬民捕鱼开荒,并购汽艇一艘经营渔货收购,往返于
定海、
石浦之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盘踞其间,1950年12月16日获解放,并派部队驻守,直至上世纪70年代撤离。1956年爵溪居民迁居主岛建南韭山村,分居里塘、捣臼湾两地,80户,280余人,以渔为主,有渔船6艘,旱地20亩,上世纪90年代陆续回迁爵溪。列岛为设防岛,有公路贯通主岛和积谷山,主岛的竹嘴、里塘、积谷山面南山嘴都建有水泥码头,可停靠百吨级船只。
成立自然保护区
韭山列岛及其附近海域生物类群丰富,具有珍稀、典型、濒危的国家级、省级海洋保护生物。
诸个岛礁呈弧形分布的环状区域及其周围海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较大种群分布区;
列岛附近海域特别是南韭山岛周围海域为大黄鱼主要产卵场所及其苗种资源主要保护区;
列岛以东是带鱼的主要产卵场;列岛北部海域为曼氏无针乌贼产卵,索饵及其幼体保护区;
韭山列岛是我省比较重要的水鸟繁殖和停息点,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种,省重点保护鸟类7种,其中黑尾鸥、中白鹭在此形成了较大的繁殖种群;
积谷山、官船岙等8个岛礁为韭山列岛岛礁保护区,区域内有良好的生态系,是各种潮间带生物和岩礁性鱼类栖息的优良天然场所,也是各种鱼类和软体类动物的天然隐蔽和产卵育幼场所。
韭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经省人民政府[2003]60号文件批准建立。它的地理坐标为:A:29°32.4′N,122°3.3 ′E;B:29°32.4′N,122°29.2 ′E;C:29°16.2′N,122°3.3 ′E;D:29°16.2′N,122°23.5 ′E。该保护区以韭山列岛为中心设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总面积为114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由南韭山小东岩、官船岙、黄礁、上竹山、麒麟头、大青山、将军帽、南耳朵、马补山、蚊虫山小礁、南韭山乌贼山咀西侧连线组成的范围,面积为58.84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5.1%,缓冲区为核心区外3公里的海域范围,面积为113.75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9.9%,实验区为976.91平方公里,占85%。
保护对象为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黑尾鸥以及岛礁生态系。
至2011年,
宁波市已投入1400余万元,在保护区内设立工作站、界碑、界牌、禁示牌以及相关基础设施。2007年元旦,宁波市政府出台《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岛上已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可对保护区进行全方位监控。
鸟类保护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的中铁墩屿,坐落有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基地,建设有净零碳观鸟屋。屋顶由光伏瓦搭建而成,提供“绿电”;外墙与周边植被融为一体,可抗14级台风;屋旁配置移动储能装置,提供应急电源,替代了传统的木质观鸟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