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权华(1903年—1985年),天津人,出生于“天成号韩家”。1924年北大“杨栋林情书事件”中的主角,此后由北京大学转学至北平女师大,师从刘天华,学音乐。毕业以后,河北教育厅保送她官费留学
美国,在离
华盛顿不远的
巴尔的摩城皮尔德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史。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的妻子。
人物生平
韩权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1924年5月7日,《
晨报副刊》发表北京大学女生韩权华的署名文章,文中将已婚的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给她的一封情书全文转发。行文最后,韩权华不无愤慨地说:“不意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对本校女生——素不认识的女生竟至于如此。我以为此等事匪但与权华个人有关,实足为中国共同教育之一大障碍。我北大女生,我北大全校皆足引为不幸。”韩权华的这篇文章立即把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推到了风口浪尖。北京大学学生发起了“驱杨”运动,“有人张贴皇榜,发
檄文,指为北大全校之不幸,全国女子之不幸,又称杨先生的信是教授式的强盗行为,威吓欺骗渔猎女生的手段,大有灭此朝食,与众共弃之之概”。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校长也致函讽杨辞职。5月10日,《北京大学日刊》登出杨栋林辞职通告。此后韩权华转学到女师大,由中文改学音乐。毕业以后,河北教育厅保送她官费留学美国,专攻音乐史。
1941年,在美国
檀香山教书的韩权华,经人搭桥,收到了卫立煌写来的信。韩权华感念他是抗日英雄,同意了。但后来发生
珍珠港事件,无法回国。她只好写信告诉卫立煌,不要等她。但是卫立煌坚持等待,独身生活6年,直到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如愿以偿。
1948年12月,卫立煌与韩权华飞离北平,直到1949年正月初三,在上海登上英国轮船才抵达香港,在香港寓居6年。
1955年,中共发出“爱国不分先后”的号召,对流离海外的著名人士开展统战攻势。周恩来获悉卫立煌有归国之意,但卫夫人韩权华有顾虑,因为卫立煌是1948年12月25日共产党公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中的第28名。为了做韩权华的工作,周恩来与邓颖超请韩恂华进
中南海,到总理家里吃饭。周恩来、邓颖超嘱韩恂华给韩权华写信:请妹妹放心归来。同时,周恩来嘱韩德荘手书一封:“在
太原晤过面的那位朋友,请姑父和姑母回来。”抗日战争初期周恩来和卫立煌在太原曾有过彻夜长谈,他说:卫先生看到这段文字就会明白。
同年3月15日,卫立煌偕夫人韩权华从
香港经
澳门回到
广州。
1974年9月30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主持25周年国庆招待会,韩权华是被邀请的代表之一。卫立煌去世后,韩权华被安排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1975年又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1月30日,韩权华因病去世,终年82岁。
人物关系
家世背景
据史料记载,自
清朝咸丰初年(1851年)起,天津城里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八大家的口诀:“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排名第一的“东门外韩家”是靠海运发迹的。韩家到了上个世纪初,离开天津落户北京,买下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厂尽头
南柳巷的一处大宅院,共有101间房。南柳巷25号大宅门里的当家人,正是韩权华的母亲卞氏。
亲属成员
母亲:卞氏。
大姐:韩俊华,嫁入“天津八大家”(后)的“茶叶李”家。
二哥:韩振华。
三哥:韩缙华,夭折。
六姐:韩恂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学时代与邓颖超是同学,是
觉悟社的一员。北大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回国后出任
协和医院第一代营养科主任。丈夫
邝寿堃,是中国最早一批现代煤矿北京
门头沟煤矿、
河北唐山开滦煤矿的总工程师。
与邓颖超的交往
1974年9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周恩来总理主持25周年国庆招待会,韩权华是被邀请的代表之一。第二天,周恩来、
邓颖超看到《
人民日报》刊登的出席会议人员名单,发现没有韩权华的名字,立即打电话到卫家,才知道她生病请假了。次日邓颖超即驱车到家中探望,并带去周恩来总理对她的问候。韩权华知道总理身体不好,在操劳国事的百忙中,还如此细心地关照到她,非常感动。那时候卫立煌已经因病去世14年了。卫立煌去世后,韩权华被安排为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1975年又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邓颖超一直与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或电话问候,或登门拜访,有时带着鲜花,有时提着瓜果,每次来家探望事先都不打招呼,不愿兴师动众。
十年动乱期间,邓颖超不顾政治形势的险恶,仍然几次上门看望韩权华。据卫家人回忆,11月初的某一天,邓颖超来了,进屋脱下外衣后觉得有股凉气袭来,禁不住说:“这屋太冷了,怎么受得了!韩权华回答:“这是座老房子,一入秋就阴凉阴凉的,白天还容易过,可以到室外晒晒太阳,但早晚和阴天难熬。不过再冷也得熬到11月15号才给暖气呀!”邓颖超点头:“老人最怕冷了。你脚冷吗?”韩权华脱口而出:“冷啊,每年进入10月中旬,脚就开始冷起来,平时,脚总是凉的。”邓颖超感同身受:“人老了,耐寒力差。我年轻时不知什么叫冷,
长征时
冰天雪地里都睡过,现在不行了,一入冬也首先从脚冷起来。”她热心地传授经验:“晚上入睡前,我用打点滴用过的瓶子灌上热水焐脚。玻璃瓶,传热快,还节省开支。”韩权华欣然地说:“噢,明天我也试试。“邓颖超回到中南海后,立刻给有关部门打招呼:“对韩权华一家供暖时间,提早烧,拖晚几天撤暖,看具体天气嘛!”在邓颖超的直接过问下,与韩权华一起解决了取暖问题的,还有好几位爱国民主人士。
追悼纪念
1985年1月30日,
国务院参事,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爱国将领卫立煌先生的遗孀韩权华因病去世,终年82岁。2月9日,韩权华追悼会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彭真、邓颖超,国务院副总理
田纪云,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昌照、民革中央主席
屈武等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国务院、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单位送了花圈,
姬鹏飞、
朱学范、
杨静仁、
周培源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国务院副秘书长
艾知生主持,
郑思远致悼词。韩权华的骨灰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亲友回忆
韩权华二哥韩振华的外孙女
徐泓,对韩权华家最深的印象就和取暖有关。据她回忆“当时暖气还没有来,或者暖气不足,屋里摆着一个煤球炉,高高的圆柱状,用白铁皮围着,极其整洁。七姑婆坐在床上,倚着雪白的大枕头,搭着雪白的被子,穿着中式立领深色丝棉袄,好像画中人。她议论起政局时事来,可一点儿不含糊。他们那辈人从来看不惯江青,韩权华说:“‘
毛主席讲‘可上
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那只鳖不就在身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