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
北京市市辖区
门头沟区,隶属北京市,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涿鹿县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怀来县接壤,总面积1447.85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2月,门头沟区下辖9个镇、4个街道。截至2023年,门头沟区常住人口39.7万人。
历史沿革
约距今一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区内就有“东胡林人”生息繁衍。同期,在沿河城地区的小东宫村和斋堂镇的柏峪村,也发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人类生活所留下的石斧、石凿等新石器的遗迹。表明当时在区境内已有一定数量的人类群落居住。
商周,区境属幽州。春秋战国时,区境属燕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38年),始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区境大部属上谷郡
秦代,区境大部属上谷郡,东端属广阳郡蓟县。
汉本始元年(前73年),复改广阳郡为广阳国。区境东部为广阳国蓟县,西部为幽州上谷郡沮阳县地。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广阳国入上谷郡,区境属上谷郡属地。永元八年(96年)9月,复置广阳郡,区境东、西部分属广阳郡蓟县和上谷郡沮阳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11月,置怀戎县,区境东部仍属蓟县,西部属怀戎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析蓟城置广宁、广平二县,区境大部分属广平县,部分属怀戎县。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城置幽都县。光启年间(885—888年),分怀戎县置矾山、永光二县,区境属广平县和矾山县。唐末,广平设立玉河县,区境除西北部沿河城地区属矾山县外,余均属幽州玉河县地。
辽开泰元年(1012年)11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改幽都县为宛平县。
金天眷元年(1138年),玉河县并入宛平县,区境随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大都为北平府,辖宛平县。永乐元年(1403年),升北平府为顺天府,以后至清代,宛平为顺天府管辖。
1914年10月,顺天府改京兆地方,宛平县属京兆地方。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1938年3月25日,中共宛平县政权正式建制。即:在原宛平县八区东斋堂村建立了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政权——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初期所辖地区主要为原宛平县七区和八区(今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一带)。而后,宛平县先后与昌平县、房山县等相邻县组建为昌宛、昌宛房、昌宛怀联合县。1944年9月30日,撤销昌宛房联合建制(原昌宛县改建),恢复宛平县建制。宛平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塔河村。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斋堂川解放,平西宛平县成为巩固的解放区。1948年12月14日,门城地区解放,至此门头沟区全境解放,区境分别归属北平市和河北省宛平县管辖。其中,门城地区及里外十三地区(今潭柘寺镇和永定镇)成立门头沟军事管制委员会,属北岳军区和平西地委领导(后随属北平市军管会西南分会和平西三地委双重领导);其余境域归属河北省宛平县管辖。
1949年1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后,将门头沟军管范围划归北平市,定名门头沟区,辖两镇两小区,即门头沟镇、城子镇、里十三小区(今潭柘寺镇)、外十三小区(今永定镇)。3月,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八区;7月,改称北平市第二十区;
1950年8月,改称北京市第十六区。
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建制撤销,区境所辖县域同现房山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与原北京市第十六区合并后命名为北京市京西矿区。
1958年5月,京西矿区撤销,现区境定名为门头沟区至今。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8年9月,五里坨地区划归丰台区
1994年,撤黄塔、齐家庄乡并入清水乡,改设清水镇。撤沿河城乡,并入斋堂镇。撤田庄、大村乡并入雁翅镇。撤北岭乡、色树坟乡和王平村街道,合并建王平地区。改潭柘寺乡为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2月,门头沟区下辖9个镇、4个街道。区人民政府驻新桥大街3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介于东经115°25′00″~116°10′07″,北纬39°48′34″~40°10′37″之间。东部与海淀区石景山区为邻,南部与房山区丰台区相连,西部与河北省涿鹿县涞水县交界,北部与昌平区、河北省怀来县接壤。东西长约62千米,南北宽约34千米,总面积1447.85平方千米。
门头沟区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门头沟新城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上,总规划面积114.63平方千米。新城有北京首条中低速磁浮线路S1线以及快速公交4号线、336路、941路等近30条公交线路,交通四通八达。
地质地貌
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过渡的山地地带。全区以山地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山区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形挺拔高峻、险峰叠嶂。境内有北京市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境内次高峰百花山,海拔1991米。
气候
门头沟区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东部平原与西部山区气候呈现明显差异。年平均气温11.6℃,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4.6℃,极端最低气温-22.9℃;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5.4℃,极端最高气温44℃(2022年6月25日08时-17时,门头沟区黄安坨气象站测得,观象台最高气温39.2℃ )。平均气温年较差30.2℃,最大日较差29.1(2018年3月13日)。年平均日照2373.9小时,降雪日数最多18天(1968、1984年冬天),最少为1天(1995、2017年冬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184.8毫米(2021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60.7毫米(198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15.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87.0天。年平均风速1.8米/秒,最多风向偏北风,极端最大风速29.4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55%。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尤其7月下旬至8月中旬多大雨、暴雨。
水文
流经门头沟区境内的河流分属3个水系,其中属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流域面积最大,为1368.03平方千米;属大清河水系的白沟河流域的面积次之,为73.2平方千米;属北运河水系的流域面积最小,仅为13.82平方千米。永定河是全区最大的过境河流,境内长102千米,清水河是永定河官厅山峡最大支流,为境内第二大河,河道全长28千米。
土壤
门头沟区的土壤属地带性褐土,分为山地草甸、山地棕壤、褐土等3大类,8个亚类,93个土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广的有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
植被
门头沟区境内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类型,仅在深山区有残存的次生桦、杨林,一般林地均为灌木林或杂木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在40%—60%之间。灵山、黄草梁等山顶地区,因气候寒冷,多为草坡,以白草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门头沟区境内地下水可分为4个区:一是田庄——雁翅——青白口——石河村一线以北地区,以灰岩岩溶裂隙水溶洞水为主,总出水量3.63万吨/日。二是髽髻山——妙峰山地区,均为火山岩、砂岩裂隙水,总出水量2.908万吨/日。三是千军台——清水涧——黄岭村一线以东地区,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四是清水河流域,水资源较丰富,因流域内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的补给、埋藏和流动规律也多种多样,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
矿产资源
门头沟区地层主要由震旦亚界的蓟县系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石炭系、二迭系,上古生界的侏罗系和第四纪的马栏组、百花山冰期堆积所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境内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现已探明的有:煤炭、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陶粒页岩、耐水粘土、大理石、花岗石、叶腊石、白云岩、硅石、白花玉、紫页岩、石棉、冰洲石、天然石板、铜、锌、铝、铁、金、银等等。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综述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门头沟区西部,总面积21743.10公顷,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市仅有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于198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建成立市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华北石质山地次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太行山山脉北段小五台山支脉向东延伸山地,境内的主要山峰有: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白草畔(海拔2049米,北京市第三高峰)和东灵山(海拔2303米,北京市第一高峰)。境内山体垂直高大,阻隔了西部风沙的入侵,是首都北京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华北石质山地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网络系统的关键环节地带。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是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在我国分布的最东界,极具科研和保护价值。位于永定河流域清水河的源头,是京西重要的水源基地。是首都重要的自然保护科普宣教基地(华北豹暨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基地,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等实习基地),对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繁荣自然保护区事业有重要的地位。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不仅有利于京西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对于建设北京西部生态屏障,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物资源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知野生脊椎动物26目80科271种,其中,兽类6目17科41种,鸟类17目51科199种,爬行类1目5科17种,两栖类1目3科6种,鱼类1目3科8种。文献记载的昆虫种类22目231科1100属1626种。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黑鹳、金雕、褐马鸡、大鸨、秃鹫、乌雕、猎隼、黄胸鹀和豹),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36种(31种鸟类、4种哺乳动物、1种爬行动物),北京市级保护动物132种(Ⅰ级保护28种、Ⅱ级保护104种)。列为CITES附录的有36种(其中列为附录I的有4种,附录II的32种),被IUCN评估为极度濒危1种(黄胸鹀),濒危1种(猎隼),易危8种(豹、豹猫、中华斑羚、乌雕、大鸨、褐马鸡、褐头鸫、无蹼壁虎),近危2种(复齿鼯鼠、贺兰山红尾鸲),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5种,易危15种,近危31种。
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知分布有高等植物135科572属1292种,其中苔藓植物38科107属290种,蕨类植物15科23属55种,裸子植物3科6属8种,被子植物79科436属939种。已知分布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百花山葡萄,在2021年9月被正式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填补了北京市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的空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10种(紫椴、黄檗、红景天、甘草、槭叶铁线莲、手参、紫点杓兰、大花杓兰、软枣猕猴桃和野大豆),北京市Ⅰ级保护野生植物4种(扇羽阴地蕨、槭叶铁线莲、大花杓兰和紫点杓兰),北京市Ⅱ级保护野生植物56种,北京市特有植物2种(羽叶铁线莲和百花山葡萄)。北京分布的许多兰科植物主要或仅生长在该地区,如大花杓兰、紫点杓兰、珊瑚兰、北方红门兰等,华北落叶松野生群落在北京仅见于此,还有众多中国或华北特有植物(如华北特有种脱皮榆、蚂蚱腿子等)。
人口
截至2023年末,门头沟区常住人口39.7万人。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125592户,总人数2582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9037人,农业人口39168人。户籍人口中,全年出生人口1429人,死亡人口4408人,人口出生率5.5‰,死亡率17.0‰,自然增长率-11.5‰。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门头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下降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1%。三次产业结构为0.4:25.7:73.9。
产业方向
门头沟区紧抓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国家和市级重大政策机遇,以长安街西延线和永定河生态走廊为重点,探索生态涵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紧跟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步伐,以中关村门头沟园为全区科技创新主阵地,深化与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做强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高位推动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产业,聚力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整合沟域、景区、古村落等优势资源,推进“一线四矿”、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持续优化文旅文创产业,整体塑造“紫气东来门头沟”旅游品牌,聚力打造永定河文旅体验产业带。2024年9月,门头沟纳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门头沟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5.9%。完成城镇投资比上年增长6.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7.3%。
财税收支
2023年,门头沟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5亿元,比上年下降4.4%。税收收入完成26.5亿元,比上年下降7.1%。其中,增值税10.7亿元,比上年增长61.2%,企业所得税2.8亿元,比上年下降19.9%。非税收入完成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区区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2亿元,比上年下降61.4%。
人民生活
2023年,门头沟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734元,比上年增长5.6%;人均消费支出37667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31元,比上年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566元,比上年增长10.9%,恩格尔系数为25.6%。
第一产业
2023年,门头沟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下降32.5%。其中,农业实现产值3652.9万元,比上年下降34.6%;林业实现产值1.8亿元,比上年下降33.1%;畜牧业实现产值386.6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实现产值666.2万元,比上年下降17.8%。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7844.7万元,比上年下降18.2%,其中,观光园实现收入2201.1万元,比上年增长36%;乡村旅游实现收入5643.6万元,比上年下降29.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门头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都市型工业实现产值3168万元,比上年下降15.9%。现代制造业实现产值41.8亿元,比上年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1亿元,比上年下降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销售产值48.6亿元,比上年下降4.7%。
建筑业
2023年,门头沟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安装工程产值8.9亿元,比上年增长4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50.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4%。
第三产业
商业
2023年,门头沟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产业在地口径)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3%。按限额标准分,限额以上企业及个体实现零售额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实现零售额42.5亿元,比上年增长9.7%。按行业分,商品零售实现零售额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餐饮收入实现零售额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
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地处长安街东西发展轴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交汇结点,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之一,是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重点园区,是长安街延长线上唯一的中关村产业园,具备“天时、地利”优势。园区前身是1992年设立的石龙工业开发区,2000年升级为北京市级开发区,2012年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面积1.89平方千米,2019年政策扩区到4.08平方千米,已建土地面积1.2平方千米,已建成区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截至2022年3月底,园区拥有驻地企业262家、中关村高新企业289家、国家级高新企业272家、上市企业4家、国家实验室1家、隐型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其中市级“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2021年,门头沟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明显增长,总收入、地均产出率、劳均产出率增速均在一区十七园排名第二。
当前,中关村科技园区门头沟园正在聚焦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细分领域,加快推动企业高度集聚,着力打造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国家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国际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目前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8K”超高清示范园、国际医疗器械服务领域头部企业奥咨达北区总部成功落户,实现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园先导园开园。
交通运输
108、109国道、三石公路贯穿门头沟区。阜石路、莲石路、新首钢大桥及地铁S1线将门头沟与中心城区紧密相连。其中,地铁S1线作为北京首条磁悬浮列车线 ,已与地铁6号线接驳,未来将实现与地铁1号线接驳(1号线苹果园站暂未开通);新首钢大桥是一条连接中心城区和门头沟区的跨河通道,是全球首例双塔斜拉钢构组合体系桥,也是长安街西延工程的关键节点。正在修建的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是目前北京市里程最长、工程规模最大、投资额度最高的单体山区高速公路,计划于2023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工程建成后,将极大缓解京西北、京西南地区交通压力,同时满足京津冀一体化交通需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门头沟区组织各级科技项目6个,其中,区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06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5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8家,授予专利1369项。全区科技经费筹集总额8590.9万元,科技经费支出总额7901.5万元。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门头沟区共有幼儿园26所,班数382个,全年入园(班)人3127人,在园(班)幼儿9893人,离园(班)4051人,教职工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623人。小学学校21所,班数470个,毕业生2027人,招生数3382人,在校学生数16002人,教职工1620人,其中专任教师1338人;初中阶段学校11所,毕业生数1611人,招生数1814人,在校学生数5054人,教职工649人,其中专任教师482人;高中阶段学校7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毕业生数919人,招生数1225人,在校学生数3374人,教职工711人,其中专任教师577人;职业高中1所,毕业生数9人,招生数32人,在校学生数94人;全区高中升学率93.4%,初中升学率97.8%,初中就近入学率99%。全年专科毕业118人,本科毕业169人。
文化事业
2023年,门头沟区共开展不同形式演出442场,观众21.3万人次。其中,艺术演出28场,观众3.3万人次。下乡下基层辅导演出28场,农村放映电影场次9836场。截至年底,全区现有255个村居文化室。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34.7万册,当年新购入图书12970册,办理借阅证件215个,流通读者0.3万人次。全区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15个,区级65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门头沟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4个,其中医院11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891张,其中医院2547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34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86人,注册护士1858人,药师(士)286人,技师(士)385人。全区卫生医疗机构总诊疗量467.8万人次,出院人数56462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门头沟区有各类体育健身场地1356个。全区有等级裁判员933人,其中一级170人,二级763人。全年参加市级比赛80项,组织区级比赛29项,参赛人数4.5万人次;共获金牌67枚、银牌101枚、铜牌76枚;向上一级体校输送优秀运动员7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门头沟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77人。全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3.8%、3.3%和7.6%,医疗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增长7.0%和9.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达到5440人、1656人,城乡特困人数为477人。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门头沟区是北京市文物大区,文物资源丰富,种类全、价值大。截至2021年底,全区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共计556项,占全市14.5%,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5项。例如,著名的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的戒台寺、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木结构古建筑灵岳寺、我国首次发现保留较为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万里长城北京门头沟段、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紫荆关的“沿河城及沿字号敌台”、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东胡林人”遗址、有“金顶妙峰山”之称的妙峰山娘娘庙等;红色革命文物如: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邓宋支队会师地旧址、“京西第一党支部”田庄村第一党支部等。
传统村落
门头沟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保护较为完好,2022年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截至2022年5月,门头沟区共有中国传统村落12个,占北京市总数的54.5%,包括龙泉镇琉璃渠村、三家店村,斋堂镇爨底下村、黄岭西村、灵水村、马栏村、沿河城村、西胡林村,大台街道千军台村,雁翅镇碣石村、苇子水村,王平镇东石古岩村。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占全市总数的60%,包括斋堂镇爨底下村、灵水村和龙泉镇琉璃渠村;共有市级传统村落14个,占全市总数的31.8%,包括12个中国传统村落以及清水镇张家庄村、燕家台村2个村。
从区域分布看,共涉及龙泉镇、王平镇、大台街道、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等6个镇(街),主要集中在深山区,其中斋堂镇占比最高(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占比为66.7%,在中国传统村落中占比为50%,在北京传统村落中占比为42.9%)。从空间布局看,主要沿永定河及其支流、京西古道、庙宇及其香道、内长城及关口、煤窑及矿点、山麓水源分布。从形成时期看,形成的历史年代跨度较大,从晋唐、辽金元、明清、民国时代到近现代,其中晋唐时期1个、辽金元时期1个、明清时期7个、近现代时期1个。从建筑形态看,传统村落古民居多为具有北方特色的山地四合院,依山而建、布局合理,蕴含着不同时期的民居装饰艺术。从历史遗存看,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以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90处,文物数量约占全区总量的20%。
非遗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横贯门头沟全境,孕育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永定河文化。古村古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京西煤业文化,构成门头沟丰富的文化宝藏,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门头沟地区丰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特点。截至2021年底,门头沟区共计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5项,其中包含国家级非遗5项(京西太平鼓琉璃烧制技艺妙峰山庙会千军台庄户幡会、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市级非遗10项(龙泉务童子大鼓会、京西幡乐柏峪燕歌戏苇子水秧歌戏、西斋堂梆子戏、淤白蹦蹦戏、潭柘寺传说、京西黄芩茶加工技艺、裴氏正筋术、孟氏刺络疗法),区级非遗60项(爨底下酱肉制作技艺、京白梨栽培技术、样式雷烫样技艺等),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
近年来,在传统普查记录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创新呈现本土非遗,通过舞台剧、纪录片、微视频、实景体验等现代化的方式将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来,形成了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原生态保护模式。与中国评剧院、北京歌舞剧院、北京人艺等单位合作,创作了一批融合了京西太平鼓、妙峰山庙会、琉璃烧制技艺、千军台庄户幡会等非遗文化的大型舞剧《太平鼓声声》、大型话剧《乡愁如霞》《永定人家》等文艺精品,录制了《潭柘寺传说》音频,制作了《灵水八德》《门头沟的“北京之最”》微视频,拍摄《京西斋堂话》《京西拾遗》纪录片和《京西拾遗》画册,艺术化地呈现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面貌。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7人,区级59人。建立了妙峰山香会博物馆、琉璃渠琉璃村史博物馆、紫石砚博物馆、古法藏艺生产基地;依托西斋堂山梆子戏、淤白村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柏峪燕歌戏等众多的山乡戏曲非遗资源,新建十个戏楼及多个传承基地。
风景名胜
门头沟小院
“门头沟小院”是经门头沟区委、区政府认定的区域精品民宿集成品牌。“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是指利用门头沟农村地区的居民自有住宅、集体用房或其他合法建筑,结合本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及生产、生活方式,经区精品民宿发展协调小组联审和验收的小型住宿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
截至2021年底,门头沟区已连续举办5届精品民宿推介会,全区“门头沟小院”达76家、覆盖51个村,盘活闲置农宅300余处,其中35个村的49家精品民宿项目已营业,11家精品民宿纳入全市首批党政机关定点会议(培训)服务场所。
地方特产
门头沟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种多、品质优的特点。2021年,全区果树栽培总面积为68183.03亩(鲜果21873.9亩,干果38870.63亩), 全区保有蜂群2.1万群,全区果品及蜂产品年度产值16615万元。其他经济作物以香椿、玫瑰花为主,其中香椿等蔬菜类种植面积2005.8亩,产量66.5吨,产值364.7万元;玫瑰花6523亩,产量8668.5公斤,产值25.5万元。
截至2022年5月,门头沟区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进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的农产品2个;北京市特色产业示范村6个;现有地理标志的产品4个。具体情况如下: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雁翅镇太子墓村(红富士苹果)、泗家水村(红头香椿),军庄镇孟悟村(京白梨),妙峰山镇涧沟村(玫瑰),王平镇西马各庄村(樱桃)。
北京市特色专业示范村(6个):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樱桃)、炭厂村(仁用杏)、樱桃沟村(樱桃),清水镇黄安坨村(苹果)、李家庄村奇异莓),王平镇西王平村(核桃)。
进入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的农产品(2个):妙峰山玫瑰、军庄京白梨。
列入“北京优农”品牌目录品牌(6个):区域公共品牌“灵山绿产”,企业品牌北京云峰果业有限公司的“拇指姑娘”、北京灵之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灵之秀”,产品品牌北京泗家水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泗家水”、北京太子墓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太子慕”、北京百旺创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妙峰咯吱”。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4家):门头沟区雁翅镇泗家水红头香椿、门头沟区妙峰山玫瑰花、门头沟区京白梨、门头沟区京西白蜜。
粮食蔬菜有机认证(5家):雁芹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椒)、大村富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北京泗家水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红头香椿)、北京清百灵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芦笋)、北京黄安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杂粮)。
荣誉称号
2017年,门头沟区入选2016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2019年,门头沟区入选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9年,门头沟区入选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2020年,门头沟区入选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示范区。
2020年,门头沟区正式获批全市首个“9041”标准“基本无违建区”。
2020年3月,门头沟区入选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0年6月,门头沟区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7月,门头沟区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
2020年10月9日,门头沟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2020年10月20日,门头沟区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0年11月,门头沟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
2020年12月2日,门头沟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2月2日,门头沟区入选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
2021年1月,门头沟区入选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1年9月,门头沟区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区)。
2022年,门头沟区在中央文明办通报2021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区)年度测评中总成绩排名全国第二、实地考察排名全国第一。
2022年3月28日,门头沟区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
2022年11月,门头沟区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3年,门头沟区入选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
对外交流
2018年11月,门头沟区与西城区建立结对协作关系。
2021年3月,门头沟区与石景山区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2014年5月,门头沟区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建立对口协作结对关系。
2017年11月,门头沟区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建立携手奔小康结对关系。
2018年4月,门头沟区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建立对口帮扶结对关系,2021年起,两地调整为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
1995年4月,门头沟区与韩国首尔特别市永登浦区建立友好城市。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0: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