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三十九族,又称藏北三十九族,简称“三十九族”,是清代对游牧于今西藏
那曲地区东部与
昌都地区西北部一带三十九个部落的总称。霍尔王是
和硕特汗国汗王领导的下级。
霍尔是藏语对中国北方民族的称呼(
汉族除外)[1],也特指蒙古人。早在元代,已有蒙古人迁居于青海的脱思麻与吐蕃东北部。
特别是,明末清初,1642年
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
和硕特汗国创立者
固始汗(
顾实汗),应西藏
格鲁派摄政者
索南群培和
五世达赖及其师傅
四世班禅邀请,率领四万蒙古族由新疆攻入青海,又向南扩张至喀木地方(今康区),征服了当地一些
苯教藏族部落,并进一步深入西藏,推翻
噶玛噶举派的
藏巴汗王国,建立新一代
和硕特汗国及其里面的
甘丹颇章(行政型)政权(早期是摄政者
索南群培领导),确立新兴教派
格鲁派摄政者
索南群培及达赖、班禅在西藏的政治领袖地位,重建
布达拉宫及扩建
大昭寺,及使达赖驻锡重建的布达拉宫、使班禅驻锡
扎什伦布寺,影响了西藏数百年历史。
和硕特汗国有几个行政板块:青海左翼、右翼、
康巴藏区和
安多藏区(有霍尔三十九族)、西藏,只授权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西藏板块的一般政务,其中西藏的
达木蒙古为军事要地、由汗王直辖。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
顾实汗之孙
罗卜藏丹津叛乱,次年平叛后,朝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管辖青海地方。雍正五年(1727年),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但对青海、西藏、四川之间的各部族归属没有明确规定。雍正九年,青海办事大臣达鼐奏请勘定界址。雍正十年(1732年),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的边界勘定完成。青海、西藏大致以
唐古拉山为界,北路的巴彦、南称等四十族(即
玉树等四十族)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南路的三十九族称为“霍尔三十九族”,与
达木蒙古同归
驻藏大臣管辖。霍尔三十九族因此也被藏人称为“汉管”(嘉代)三十九族。
霍尔三十九族游牧地域大致包括今那曲地区
聂荣县、比如县、巴青县、索县,昌都地区丁青县以及类乌齐县、边坝县的部分地区。
据《清史稿》兵志载,三十九族分别为纳书克贡巴族、毕鲁族、琫盆族、达格鲁族、拉克族、色尔札族、札嘛尔族、阿札克族、上阿札克族、下阿札克族、伙尔川木桑族、伙尔札麻苏他尔族、伙尔札麻苏他尔、只多族、瓦拉族、伙尔族、麻鲁族、宁塔、尼札尔、参麻布玛、尼牙木札族、利松麻巴族、勒达克族、多麻巴族、羊巴族、依戎伙尔族、伙尔族、彭他麻族、伙尔拉赛族、上刚噶鲁族、下刚噶鲁族、琼布拉克鲁族、噶鲁族、色尔札族、上多尔树族、下多尔树族、三札族、三纳拉巴族、朴族[2]。
乾隆末年,三十九族设总百户1人,百户13人,百长53人。后增至百户16人,百长61人。理藩院设司员夷情章京一人,管理三十九族的马赋、刑名之务[4],隶属于驻藏大臣。
三十九族土司为:琼布噶鲁、琼布巴尔查、琼布纳克鲁、勒纳伙尔、色里琼扎尼查尔、色里琼扎参嘛布玛、色里琼扎嘛噜、木朱特羊巴、布米特勒达克、木朱特尼牙木查、木朱特利松嘛吧、木朱特多嘛巴、勒远伙尔、依戎伙尔移他玛、查楚和尔孙提玛尔、巴尔达山木多川目桑、嘛拉布什嘛弄、窝柱特只多、窝柱特娃拉、彭楚克伙尔、彭楚克彭他玛尔、彭楚克拉寨、盆索纳克书达格鲁克、沁体牙冈纳克书毕鲁、盆沙尼牙固纳克书色尔查、巴尔达穆纳克喜奔盆、纳格沙拉克书拉克什、洛克纳克书贡巴、三渣、三纳拉巴、扑旅、上阿扎克、下阿扎克、白猎扎嘛尔、上冈噶鲁、下冈噶鲁、上夺尔树、下夺尔树。[4]
1916年,噶厦于三十九族之地设置“霍尔总管”,1942年改为
绛曲基巧,管理三十九族与拉萨以北地区。1956年,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设立黑河基巧办事处。1960年成立黑河行署,1965年改为那曲行署。[5]
阿沛·阿旺晋美,(1910.2—2009.12),藏族,西藏拉萨人,霍尔三十九族后裔。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会长,
西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9年12月23日16时50分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