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特部
卫拉特四部之一
和硕特部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
背景介绍
部落人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
和硕特首领家族则起源于福余卫首领系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儿后裔。当时福余卫汗位传至阿克萨噶勒泰,其长子为阿噜克特穆尔,次子乌噜克特穆尔,两人因分遗产不均,分得老弱属民的乌噜克特穆尔便率领本部归附脱欢。脱欢亲赐和硕特之名,并将女儿嫁给他,收其为女婿。
也先继位后,继续对兀良哈三卫实行怀柔政策,正统六年娶泰宁卫指挥隔干帖木儿之女,又娶泰宁卫拙赤之女为妻,与三卫结成姻亲,从而与三卫关系更加密切,并诱使三卫背叛明朝充当其侵袭女真和明边的先锋。兀良哈三卫于是“阴为其耳目',不断在蓟辽边境活动窥伺明边。而听从脱脱不花王的朵颜卫速可台亦娶兀者卫剌塔的妹妹,并指示速可台让女真为瓦剌提供粮草。
明代正统年间,兀良哈三卫频频兴师,屡犯明辽东、大同(今属山西)、延安(今属陕西)境,被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守将杨洪击败,生擒兀良哈首领朵栾帖木儿。不久,兀良哈部又依附日渐强盛的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且相互勾结,共同对抗明朝。其间,又与位于其东面的建州(治今辽宁新宾西南)兵联合,进驻广宁前屯。
明英宗对兀良哈三卫的叛服无常十分憎恶,正统九年(1444)春,明英宗命杨洪等各路人马均为精兵万人,分兵追剿扰边的兀良哈三卫兵,明朝边军以克列苏之战中捕获扰边者甚众,夺回被其掳掠的人畜。
泰宁卫首领拙赤往瓦剌,欲联合瓦剌谋怨。 然而,兀良哈诸部虽依附瓦剌部也先为其姻亲,却为也先所利用。借泰宁卫首领拙赤与辽东肥河卫首领别里格有隙,于格鲁坤迭连战败之机,瓦剌又分兵截杀,诛杀姻亲拙赤。兀良哈三卫因此陷入困境,更加紧对明朝边境的侵扰,以劫掠财物、人口。
十二年春,明总兵曹义、参将崔源、都督焦礼等将领统兵分巡东北边境,恰遇三卫兵入寇。明军迎击,斩杀三十二人,生擒七十余人。其后,瓦剌首领赛刊王、也先相继出兵兀良哈部,朵颜、泰宁二卫不敢应战,福余卫首领竟走避脑温江。经过两次征剿,瓦剌对兀良哈的讨伐是如何彻底,除前述各种征兆外,还明确表现 在下面引证的几句话。即后来,在瓦剌的阿刺知院发动叛乱、杀死他的主子也先时,首先数出也先的三大罪状说:“汉儿人血在汝身上,脱脱不花王血也在汝身上,兀良哈人血也在汝身上。天道好还,今 日轮到汝死矣。”
第一句是说也先曾寇掠汉人,并擒获了大明正统皇帝;第二句是说他截杀他的主子脱脱不花,歼灭了元室遗商;第三句是指这次剿戮三卫。也先征略四方,劫杀颇多,而独特别指数这三件事,可见剿戮三卫的程度,决非寻常,同时也可以想像到这次侵犯的理由并不充分。至于瓦剌究竟怎样压了三卫不详。但肯定和后来脱脱不花王经略海西女真时一样的手法,反抗者杀,遁逃者焚烧其家宅遗财、顺服者因而载归的蒙古式战法。至少,当时兀良哈三卫俘囚为数相当多。
发展历史
兴起
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部西迁进入西域,加入厄鲁特蒙古(明朝称瓦剌、清称卫拉特)联盟,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游牧在塔尔巴哈台至乌鲁木齐一带(和硕特语乌鲁木齐是优美的牧场)。和硕特加入卫拉特,是卫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和硕特贵族取代绰罗斯氏的统治地位,始称“卫拉特汗”,和硕特部已势冠四卫拉特部。
发展
由于和硕特部为成吉思汗的直系血统,在四部中地位最高。自从它的创建人博贝买尔孜到鄂齐尔图汗,前后经四代约100多年,噶拉噶斯氏(有清代文献称是博尔济吉特氏)贵族和硕特首领一直担任“丘尔干”的“达尔加”(即盟主),统处四大部落事务。无论是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尤其是青藏高原统一于祖国大家庭的历史,如果没有和硕特蒙古部,那都将失去它应有的光辉。当时,和硕特部落的游牧地推进到北自额尔齐斯河、中亚古斯河、巴尔咯什湖东岸,南到塔拉斯、楚河一带,东部则与哈密为邻。(部落是大台吉为首,小的是酋邦有汗君,国家才是大汗)
和硕特部落后来由图鲁拜琥作首领,他是蒙古成吉思汗之弟的后代,祖父博贝密尔咱、父亲哈尼诺颜洪果尔世都是卫拉特(厄鲁特)蒙古的汗王,他是父亲的第四个王子,在他领导的时期,他成为固始汗(一译顾实汗),相应地和硕特部发展为和硕特汗邦(部落酋邦)。代表西藏佛教中格鲁派(黄教)与蒙古诸部联系的东科尔呼图克图三世甲哇嘉措(喇嘛教格鲁派活佛东科尔呼图克图)和喀尔喀蒙古部领袖共同赠他“大国师”的称号(国师音为顾实、固始),因称“国师汗”,音转为顾实汗。此后,即尊信黄教,曾捐资翻译佛教经典多部。
战乱
固始汗原游牧于天山北麓,后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转移至天山南麓发展。后来,他的部落国一度返回天山北麓,因此与俄罗斯力量冲突。崇祯三年(1630)遣使去乌法俄国地方当局接触,七年与俄国冲突。
由于西藏藏巴汗(首都在日喀则)王国是噶玛噶举派政权,数十年来严厉打压新兴教派格鲁派,而固始汗是尊信格鲁派的,而且早就被格鲁派赠以“大国师”称号。因此,1634年西藏格鲁派摄政索南群培索南饶丹)及名义领袖五世达赖及其师傅四世班禅希望他成为护法王,共同致信固始汗,请求其出兵救援。
1636年,固始汗亲自赴拉萨与达赖商议出兵事宜,于九年抵拉萨,受达赖五世、班禅四世赠予的“丹增却杰”(执敬法王)称号。后来固始汗又遣使去盛京沈阳),表示归顺后金政权,以获得强大支援力量,稳固后方。
1637年,在准噶尔部援助下,固始汗率军进入青海,灭却图汗,控制青海区域。1640年又发兵西康,灭苯教政权的顿月多吉。此后,他佯称接到达赖旨意返回青海,实则在1641年突袭西藏,并于1642年攻占西藏当时的王国首都日喀则,灭噶举派的藏巴汗政权(噶玛王朝)。
兴盛
1642年,固始汗和五世达赖、四世班掸决定和在东北盛京(沈阳)建立的清朝早期政权进一步建立联系,派遣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为代表前往。次年到达盛京,清太宗皇太极立即率领亲王、贝勒、大臣等出城迎接。
在西藏,他确立了五世达赖和其师傅四世班禅格鲁派领导的统治地位。并且,重修布达拉宫和扩建大昭寺,立都拉萨、庇护达赖政府。另外,五世达赖进北京传法和会晤顺治帝也是和硕特汗国的重大事件,进一步巩固汗国,也是进一步巩固格鲁派地位。
另外,固始汗将八个儿子留在青海,护卫汗国,史称八台吉。
顺治三年(1646),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后来多次进贡,确定了主权关系,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纳入清朝的主权版图(1635年还没有“命其统辖”,没有这种形式上的确认性授权关系。1705年拉藏汗时期是要求清朝介入管理西藏内部事务,是进入清朝的具体管理版图)。
兵祸
1717年,准噶尔汗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南下翻越昆仑山脉,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
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
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清朝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
地位与影响
天山时期影响很有限,是级别很低的小汗国,难以称王朝。在青藏高原时期,和硕特汗国势力广大,肯定是一个王朝了(低于皇朝)。【属于大清皇朝】
王朝建立了和硕特汗廷(进军途中没有稳定的汗廷,固始汗进入和驻守日喀则的早期几年在日喀则,后来都在拉萨),汗庭统治青藏高原长达80余年,时间上与清崇德、顺治、康熙三朝(1636-1722年)大体相当,由于和硕特汗廷的建立,青海成为卫拉特蒙古聚居区之一,对蒙藏社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这是厄鲁特蒙古(清称卫拉特)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当时的西藏等地是和硕特汗国、和硕特王朝,而政府是格鲁派政府(达赖为首领,领导宗教,他的总管领导行政,达赖政权是次级地位的政权,一般称政府)。权力是复合形态。
和硕特蒙古势力从进入青海到最后在西藏的结束,经历了固始汗、达延额齐尔汗、达赖汗拉藏汗四代人的经营。
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统治青藏高原,在青藏地区的历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它改变了原来青海一带的蒙古各部纷争的局面,统一了青海地区,而且也使蒙古族藏族间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因此,和硕特蒙古进入青藏高原,其地位和作用应给予正确的评价。
鄂齐尔图汗(?-1680年)是固始汗的大哥拜巴嘎斯长子,固始汗远征青藏高原,留他坚守天山南北的和硕特故地。他被赠号鄂齐尔图彻辰汗(车臣汗),本来卫拉特只有一个盟主即和硕特汗,但后来由于准噶尔首领的强势,他与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共为卫拉特盟主。后来与新的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冲突。噶尔丹打败他,把联盟改变为他垄断权力的准噶尔汗国
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固始汗一支的民众东进青藏高原,部分留居乌鲁木齐周围,部分民众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
和硕特汗国,一般指固始汗建立的汗国,个别时候有的人也指乾隆帝重新分封的准噶尔四汗之一沙克都尔曼济的辖区——这个辖区还不是严格的汗国,在预备阶段就随准噶尔汗国的消亡而枯萎。
准噶尔汗国诸部里,准噶尔部主要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其周围山区及西到巴尔喀什湖的广大区域,和硕特部游牧于天山北麓广大的北疆区域(明清时期准噶尔盆地周围主要居民是和硕特部)。
演变没落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乾隆帝部署军事行动,分兵两路出击。两路哨探兵会合一处,则令阿睦尔撒纳为首。两路大兵会合一处后,即以班第为首,这次主要靠准噶尔降部打头阵。进军途中,阿睦尔撒纳打出了象征自己身份的旄旗,准噶尔人纷纷归顺。清军“师行未及半载,初无血刃遗镞之劳,军资诸费,较前甫及十之一二。即喀尔喀部落,亦并未以大兵经过,稍有滋累。而所至耕牧不移,壶浆夹路,为亘古所未有。”乾隆帝还谕“达瓦齐若能去逆效顺,朕自当另有加恩之处。”六月二十四日,准噶尔首领达瓦齐被当地人擒获。 至此,清廷认为准噶尔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乾隆帝曾对大臣们说:“准噶尔平定之后,朕意将四卫拉特,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封车凌为杜尔伯特汗,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班珠尔为和硕特汗。朕曾面谕车凌、阿睦尔撒纳二人。”而阿睦尔撒纳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战后回到准噶尔掌权,乾隆帝的初衷与阿睦尔撒纳的初衷完全不同,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个特定问题上主观意识上的相悖,是造成他们日后决裂的潜在因素,这也是清朝继罗卜藏丹津之后因为政治分封问题而引发冲突的又一个事件。
乾隆二十一年十月,辉特汗巴雅尔“抢掠洪霍尔拜、扎哈沁等五百余户,杀伤人众,劫夺牲只”。清定边左副将军兆惠宁夏将军和起率吐鲁番回兵进攻巴雅尔时,吐鲁番伯克莽阿克里、宰桑哈萨克锡喇、台吉尼玛等勾结巴雅尔,于途中杀害和起。这时,和硕特汗沙克都尔曼济率所部迁移至巴里坤清军大营,并因乏粮请求接济。参赞大臣雅尔哈善与负责供应军粮的黄廷桂不和,黄廷桂“故阴绝其粮,使其士卒饥馁,致采青杏叶以食”。雅尔哈善恐沙克都尔曼济得不到粮食发生变乱,乃派兵乘夜袭击,杀死降众四千余人,“以杜后患”。雅尔哈善此举带来严重后果,头领噶勒藏多尔济等人复叛,并于次年三月攻陷伊犁。阿睦尔撒纳闻变,潜回博罗塔拉河。
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军第三次进军伊犁,清军与准噶尔属民进入新一轮激战中。鉴于准噶尔反复无常,下令清军大开杀戒,“命悉行剿灭,其户口牲只等,即赏给伊(车凌)等属人。”成衮扎布率军出北路,兆惠率军出西路,准噶尔头目巴雅尔、达什车凌、尼玛等先后被擒,阿睦尔撒纳逃走。乾隆帝重新分封的准噶尔四汗中和硕特汗被清军误杀,辉特汗和准噶尔汗参与叛乱被杀,唯车凌所率杜尔伯特部达什达瓦之妻所部始终忠于清朝,得以保全。
据历史记载,和硕特蒙古大体分为四次(1628年、1663年、1669年、1676年)西迁,他们在伏尔加河流域联合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驻牧的140余年间,与沙皇俄国进行过控制反控制的斗争。
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公历1月5日,在渥巴锡、恭格、雅兰丕尔等带领下,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的17万人,历经千辛万苦,牺牲了大半人口,4万3千人终于回到故土。
东归的和硕特大小首领共24名,他们是:根敦诺尔布、恭格、雅兰丕尔、诺海、博克班、蒙衮、巴雅尔拉湖、业林、腾特克等。
东归者在和硕县。
1949-。如今,和硕特蒙古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和硕县等地)、青海(海西州等)、甘肃、内蒙古阿拉善盟及外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
和硕特蒙古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新疆巴州和硕县等地是主体民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9 14:00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