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辖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百色市西北部,地处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相连,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毗邻。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境内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地势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热,冬无严寒。
历史沿革
两代至周朝的春秋时期,今隆林县地域属百越与百濮交界的地方。
战国时,属夜郎国
时,属黔中郡。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牂牁郡后,属牂牁句町县(县治所在今云南省广南县境内)。
三国时,属蜀国兴古郡句町县。
晋时,属益州兴古郡句町县。
南北朝时,属宁州兴古郡句町县。
时,属南宁总管府(治所在今云南曲靖)昆州(州治今云南昆明)。
时,属岭南西道福绿州、横山郡武龙县。
宝祜元年(1253)置安隆峒,隶属泗城州。此为隆林第一次行政建制。
致和元年(1328年)建立安隆州辖安隆峒,隶属云南省。安隆州废为寨后归泗城州辖,属广西省。
建文四年(1402年)十二月置安隆长官司(司治在今田林县旧州镇),先属泗城州辖,后直隶广西布政使司。
康熙五年(1666年)安隆长官司改土归流置西隆州,隶思恩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属泗城府。七年(172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州治迁到里仁塘(今新州镇),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隆升为直隶州,辖领西林县。
民国元年(1912年)西隆州改为西隆县,隶属田南道。十六年(1927年)直隶广西省政府。十九年(1930年)属百色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年)改属百色行政监督区。三十一年(1942年)改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50年3月1日,西隆县解放,属百色专区。
1951年8月,西林县的岩界、那劳、龙潭、西平、古障、马蚌、八达7个区并入西隆县,西隆县改为隆林县。
1953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区(县级)。
1955年9月,改称隆林各族自治县。
1961年6月,划出那劳、那佐、西平、古障、马蚌、八达6个公社归西林县管辖,隆林各族自治县名称不变,属百色地区。
1997年被命名为“革命老区县”。
2002年,百色撤地建市后属百色市管辖。
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1年6月29日,隆林各族自治县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
行政区划
截至2015年末,隆林各族自治县下辖新州镇桠杈镇天生桥镇平班镇、德峨镇、隆或镇6个镇和沙梨乡者保乡者浪乡革步乡金钟山乡猪场乡、蛇场乡、克长乡岩茶乡介廷乡10个乡,县政府驻新州镇民权街200号。
截止至2022年7月,隆林各族自治县辖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北部,地处三省(区)交界处,东与田林县为邻,南和西南与西林县接壤,北与西北以南盘江为界,与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为邻,总面积3551平方千米。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5%,占百色市总面积的9.77%;介于北纬24°22′-24°59′,东经104°47′-105°41′之间。
地形地貌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是个海拔较高,以中山为主,无平原的山区县。地势是南部高于北部,自西向东倾斜。金钟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全县,南部的斗烘坡顶峰海拔高程1950.8米,为全县最高峰,西南部蚂蚁高坡高程1826米, 西部金钟山高程1819.4米,东部沙梨河与南盘江汇合处高程380米,为全县最低处,最高与最低处垂直相差1570.8米。地貌结构有土山区(非溶岩)和石山区(溶岩)两大类。土山区面积246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69.3%; 石山区面积1090.7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0.7%。
气候
隆林各族自治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较为明显,温润多雨,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县境各地降水量差异大,气温差异大;县城新州多年平均气温19.1℃,多年平均降水量1157.9毫米。
水文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以金钟山山脉为南北分水岭。北侧属于南盘江水系;南侧属于右江水系。流入南盘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积2959.62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83.3%;流入右江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积593.34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16.7%。流域面积在25平方千米以上的地表河有21条。其中注入南盘江水系的有怀鲁河、领好河、祥播河、新州河、北楼河、那东河、乌冲河、那伟河、岩圩河、蒙里河、那前河、播立河、冷水河、马雄河、三道河15条。流入右江水系的有冷平河、龙英河、周帮河、岩茶河、介廷河、平利河6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表水全靠降水产生的径流和河川基流,全县多年平均流量为315.4毫米,径流总量为10.73亿立方米,其中南盘江河系年径流量7.66亿立方米,占全县总径流总量的71.4%;右江河系年径流量3.07亿立方米,占全年总径流量的28.6%。地下水主要是分布在石山地区,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2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植物资源有593种,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木细叶云南松麻栎、栓皮栎等。药用类植物主要有杜仲黄柏黄花倒水莲、苦楝、巴豆余甘子、喜树、鸭脚木刺桐八角花椒黄荆凉粉果、金银花等等。珍稀保护植物主要有沙椤、香果树、啄核桃、掌叶木心叶蚬木蒜头果柔毛油杉红椿白辛树青檀、蝴蝶果、广西顶果木等。
动物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野生动物共有900多种,分属15个目,37个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熊猴长尾雉蟒蛇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金猫鬣羚等等。
矿产资源
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辉锑矿白煤水晶金矿菱铁矿磁铁矿赤铁矿、朱砂矿、锰矿、硅石、铀矿滑石萤石黝铜矿磷矿冰洲石、方铅矿、闪锌矿、石灰石、粘土矿等。其中锑矿为全国锑矿主要产地百色的最大矿区,锑含量达30%至60%以上。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有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5个民族。全县总人口389355人,其中苗族101262人,彝族3401人,仡佬族2376人,壮族203129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隆林各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50765人。
政治
自治县党委书记:莫庸
自治县党委副书记:黄健生、马天祥
经济
综述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1.4:40:38.6,固定资产投资33.05亿元,财政收入5.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7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5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3.51万美元。
2020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地方生产总值实现63.19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排全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9.0%;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0%。
2021年,隆林各族自治县生产总值完成73.45亿元,同比增长11%。分产业看,2021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8.42亿元,同比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19.39亿元,同比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35.65亿元,同比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5.1:26.4:48.5。第一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0.8%,拉动全县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0.0%,拉动全县经济增长3.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9.1%,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42个百分点。
202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生产总值完成86.72亿元,同比增长1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9.84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2.17亿元,同比增长42.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4.72亿元,同比增长2%。
2023年,隆林各族自治县生产总值(GDP)完成95.07亿元,同比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56亿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7.02亿元,同比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49亿元,同比增长5.8%。
第一产业
202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粮食作物产量9.44万吨,下降2.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1.16万吨,增长6.8%;园林水果产量6.46万吨,增长11%;木材采运 39.89万立方米,增长14.8%。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11万吨,增长4%;禽蛋产量1671.1吨,增长66.8%;年末牛存栏4.02万头,同比增长11.7%;生猪存栏9.35万头,同比增长3.1%,其中: 能繁殖母猪1.46万头,同比增长16.9%。
第二产业
202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5%,比前三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71.8 %;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8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78 %。
第三产业
202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增幅比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长12.6%;房地产业增长8.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0.4%;住宿和餐饮业下降0.4%;批发和零售业下降6%。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城区面积扩大到8.8平方千米,全县城镇化率40%,城镇人口增加到16.4万人,城区绿化率30.5%,城镇污水处理率9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教育事业
201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44所,在校生80243人,其中:普通高中1所(隆林中学),在校生4045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172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中19所,在校生13747人;小学207所(县城4所、乡(镇)中心校16所、村级完小59所、村级小学80所,教学点48个),在校生4557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32人;幼儿园11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1所,民办幼儿园74所),在园幼儿16576人。3-6周岁幼儿入园入班率为73.4%,学前一年入园(班)率为84.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6%,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6.24%,全县“三残”儿童入学率87.29%。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137所,寄宿生40378人,其中小学118所,寄宿生27568人,初中19所,寄宿生1281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寄宿生113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工共3206人,离退休人员873人,在职不在编的自治县合同聘用教师共219人。
医疗卫生
截至201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县级设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防站、卫生监督所、防艾办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8个机构。乡设有德峨、革步、隆或、天生桥和者保5个中心卫生院,新州、梗权、平班3个镇卫生院,者浪、沙梨、界廷、克长、岩茶、蛇场、猪场和金钟山8个乡镇卫生院。
2012年末,隆林各族自治县有医疗卫生工作人员1638人(其中在编828人,无编434人,其他376人)。在编828人员中,各级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730人(其中执业医师194人,助理医师77人,执业护士157人,助产士2人,有执业资质的其他卫技人员41人),未取得执业资质的卫技人员131人。取得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有14人,中级职称的有166人,初级职称的有290人。村卫生室(所)178所,村医生194人,其中达到中专水平以上的有85人。厂矿场学校卫生室18个,医务人员14人;私立医院26人;个体医44人;牙医8人,民间草医药从业人员86人。2012年全县农村人口365311人,参加新农合357825人,参合率为96.96%。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2012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共实施孤儿保障64人,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保障标准,共发放45.78万元。共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51户437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1440户84661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差标准200元每人每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74元每人每月;共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00.03万元,发放农村低保资金8300.42万元,投入城乡低保工作经费13万元。共为城市居民保障对象代缴城镇医疗3014人,代缴资金12.06万元;为农村低保、五保、抚抚对象等代缴新农合人数为71584人,代缴资金357.92万元;实施城镇医疗救助77人,救助资金达20.21万元;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560人,救助资金489.71万元。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交通
隆林各族自治县对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内有汕昆高速公路324国道和省道S322线穿越。2012年,全县通公路总里程为1734.48千米,其中高速路25千米,高速公路连线23.99千米,国道45.83千米,省道74.399千米,县道552.59千米,乡道99.89千米,村道912.84千米。
2015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公路总里程达1801.23千米,实现所有乡镇通沥青路,83%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公路。
民俗文化
民族服饰
壮族
隆林县平班镇委乐一带壮族妇女穿着短衣、长裤和短裙。衣短齐腰黑白蓝三色,有襟纽行从颈口往右下腋开。右下腋下和衣襟边系上条带,白衣及蓝衣颈后绣有花边,绕至颈前。黑衣缝制讲究,用黄绸缎作底,用各种花线绣上图案,并在衣的边、角、袖、领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嵌上黄、红、黑边,显得格外端庄艳丽。裤长至脚底,多为黑色土布,式样与唐装裤相同。裤外的短裙为百褶裙,裙的两侧佩有两条长短不一的绣带,带的末端接有彩须穗子。
苗族
隆林县偏苗妇女裙子中间有1条约0.07米宽的花圈(图案为刺绣),花纹上有几条彩色带。裙头有2条大花圈(图案为蜡染和刺绣),裙长到脚跟。白苗妇女的裙子仅长到膝盖,用纯白麻布制成。上衣短,蓝色(后有各种颜色),不绣花边,通常用腰带束在腰间。清水苗妇女的裙子分成上下两部分,长短约0.16米,纯白色,横格子花边,腰间用黑围巾扎好。衣是天蓝色,侧开扣,前胸侧开扣地方绣3条彩色图案,衣袖绣有8条不同颜色的花纹,直绣到胳膊上。红头苗妇女的裙子长至膝盖,一般缝成三四节,上层是粗布约0.1米宽,中层染花约0.33米宽,用麻布制成,下层绣花约0.1米宽,衣有蓝、白色,衣领较大,后绣有花纹,圆领,侧开襟。花苗妇女的发式扎如磨菇形,喜戴银耳环,脖项间挂着银项圈。素苗原称栽姜苗,男子和女子均保留古老服饰,叫做长衫服。男服有内外两件套在一起,扎一根围腰。女子长衫服衣领翻向两肩,两边滚上白布约五六厘米,从头套下,内外两层,外层背后绣小方块图案,长至腰部,前面短至裙头,系上腰带扎紧。
彝族
隆林县彝族妇女上衣是较宽大的唐装,裤子也是很宽大的唐装,多为黑色,深蓝色或浅蓝色,也有穿绿色的。节日穿滚有绿边的衣服或黑底滚蓝边的,袖口也滚三道黑边,中间那道0.03-0.16米,其余2圈约0.05米左右。青年妇女及小孩衣领前后滚成圆形的边。老年妇女围淡黑色围裙;青年妇女围纯黑色的围裙,多有花边,有的还挂有锡做的小花牌,以银链圈裙带。
仡佬族
隆林县仡佬族男人上衣长过膝盖以下,用一条长带来围腰,右衽襟边有纽扣,在颈和腋下。鞋的式样是前脸有一团形,有布做成盖,称为“元宝鞋”,另一种是前边有二道脸,前边尖端直向上挑,称为“勾勾鞋”。20世纪80年代后除部分60岁以上老人还穿长衫和古装外,仡佬族男人的衣服式样和汉族完全相同。仡佬族女装是短衣长裙,右侧开祖无领,两袖均嵌两道黑边,从颈口至右腋下镶有一条0.1米宽的与衣色不同的襟边,并且绣上细边,长裙裙头系吊着多条0.16米长的彩色丝绒,虚盖着各色布条,还喜扎布围腰。
汉族
隆林县汉族男女在解放前都穿唐装,男子衣服开口在正脚;扣子为单数,用布打结顶编而成,成人9颗,少年5颗,儿童3颗,衣袋设4个或2个,极少数也有3个。妇女出嫁前穿的叫小匾衣,衣袖较长,一般不镶边,扣子五顺。出嫁后的衣服是镶边的,蓝、灰、青色衣服用黑布镶边,一般是3道线,从里到外一道比一道细,开口从正胸转弯向右肋下,衣袖较短,此称为大匾衣。衣服的颇色,青年一般穿蓝色、灰色,中年穿青色,老年穿黑色。布料是从商店买回或同别民族交换而来。裤子,男女穿唐装裤,裤脚呈桶形状,男的裤脚叫大匾裤脚,女的叫小匾裤脚,裤脚宽0.26-0.4米。汉族男女都喜用头巾,自古有包头的习惯,不分男女老幼都用深青色或黑色的土布作头巾。女人用的头巾一端有流苏(丝穗),头巾长2-2.6米,宽0.17-0.2米。
民族节庆
跳坡节(苗族)
跳坡节是隆林县苗族居民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至十五元霄节止。跳坡地点民间自有约定俗成,即每日跳一个坡场地轮换着。
火把节(彝族)
火把节”其意就是燃着火把,围着篝火过节。农历6月24日是彝族火把节,每年这一天,彝族居民都身着民族盛装,共同欢度节日,节期3天。佳节前,各家都要准备好丰富的美品佳肴,供节日里享用和招待亲朋好友。节日期间活动白天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脸、赛马、斗牛、摔跤、踢毽子等。
尝新节(仡佬族)
尝新节又叫吃新节,是居住在隆林境内的仡佬族的一年一度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夏收前后,田地里的新粮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尝新”活动。夏收较早的村寨,多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夏收较迟的村寨则在八月间的“已(蛇)日”举行,因此有“七吃龙”、“八吃蛇”之说。
民族习惯
“颠罗颠罗那”排歌(壮族)
“颠罗颠罗那”欢排,即排歌,是流传在南盘江上游隆林县境内壮族村寨里的一种独特的山歌形式。“颠罗颠罗那”是交际歌,是年轻人到别的寨子作客,应该寨年轻人的邀请而唱的歌。当地居民探亲访友、婚嫁和摆贺新房酒宴时,只要有年轻人就要唱排歌,特别是婚嫁酒宴必不可少。排歌一般是晚上唱,若双方愿意亦可一直唱几天几夜。
哭嫁(高山汉族)
“哭嫁”是居住在隆林县境内高山汉民族的一种古朴奇特的婚俗。那就是谁家的女儿将要出嫁了,怎么也舍不得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离家的前3天,就开始躲在房间里哭,俗称“哭嫁”。开始时,是一个人默默地伤心流泪,次而是发声音的呜咽与抽泣,最后是放声地大哭,且边哭边唱念着父母的养育之恩与自己的难舍难分、不忍离去之情。新娘的哭嫁一般均有数名伴娘陪着哭的。其哭调民间均有固定的典调,且结构灵活,可以灵活地把心里要讲的话套上去,加上固有的腔调,即成“哭嫁歌”。
名优特产
旅游景点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参考资料
地貌.广西地情网.
气温.广西地情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5 14:3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