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别名望果、庵摩勒、米含,为叶下珠科叶下珠属的乔木,其果实可生食,酸甜酥脆,初尝味酸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由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花药直立,长圆形,雌花萼片长圆形或匙形,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1半以上;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余甘子果实可生食,酸甜酥脆,初尝味酸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
本草考证
余甘子在《图经本草》中“记载:“庵摩勒.余甘子也……啖之,初觉昧苦;食之更甘,故以名也”。食用和药用余甘子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的《异物志》中记载:“余甘大小如弹丸,视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涩;咽之口中更甜美足味。盐蒸之尤美,可多食”。在《唐本草》中论断:“庵摩勒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在《本草衍义》“中也指出余甘可“解金石毒,为未作汤,点服”;宋朝诗人宋庭坚诗云:“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凭玉兔,捣香尘,称为席上珍。”;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里记载:“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状如川楝子,昧类橄榄,亦可蜜渍,盐藏”;清朝《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和《粤东笔记》”中等均有记载对余甘子的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余甘子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为乔木。
茎
其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
叶
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
花
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
果实
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
种子
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
分布范围
余甘子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南美也有栽培;在中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份均有栽培。
生长环境
余甘子生长于海拔200-2300米的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年平均温度大于18°C、年降雨量小于1000mm。
生长习性
余甘子为阳性树种,通常在阳坡、半阳坡地生长,幼树较耐荫,但开花结果时需阳光充足;喜温暖忌霜冻,遇霜冻易落花落叶,甚至冻坏嫩枝芽;其适应性强,耐旱又耐瘠,在沙壤土或土层浅薄瘦瘠的山腰和山顶均可正常生长;喜酸性,在中性壤土上也可生长,在盐碱地上生长不良,以土层深厚的酸性赤红壤土为宜;花期4-6月,果期7-9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余甘子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余甘子异花授粉,可借助风、蜜蜂、重力传粉。
人工繁殖
嫁接繁殖
余甘子一般在春分至清明,当腋芽膨大但未萌发时进行嫁接,若嫁接过迟,树皮与木质部分离,不易成活,因此余甘子不宜在秋天嫁接。
选择具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等优势的枝条作为砧木,选择腋芽饱满的1~2年生的枝条作为接穗。剪取接穗后,每10条捆成1把,放置在阴凉处,喷水保湿;在阴天,从砧木断面中心劈开,将接穗插入砧木的切缝中,再用塑料膜扎紧即可。1个月后,检查苗株成活率,及时去除成活苗株的砧木的萌芽;1~2月后,嫁接穗抽长,砧穗紧密愈合时,解除绑带,追施薄肥,以促进穗芽生长。
分株繁殖
在余甘子春季萌芽前,将分株从根蘖基部连根一起切断,与母株分离,从而得到新植株,便可进行栽植。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土质肥沃,地形平坦,交通方便的地块作为余甘子的栽培地,具有无环境污染、通风向阳等优势。播种前7天,撒施基肥,可用过磷酸钙和五氯硝基苯,并用代森锌消毒,经过“三犁三耙”后,可使土壤与基肥充分混匀;做畦,畦长据地形而定,畦宽1.2m,畦高22cm,畦间沟上宽32cm,沟下宽26cm。
种子处理
先用50°C温水的浸种,待水温自然冷却24h后,捞去漂浮在水面上的劣种,将沉底结实的种子放在箩筐里沥干水分后,用ABT6号生根粉溶液浸种2h,随后捞出再次沥干水分,即可直接播种。
播种
余甘子既可撒播,也可条播。撒播时,先在畦面上薄铺一层营养土并用木板压平,呈现“上实下松”的土壤状态,均匀播种,播后盖上一层火烧土,以看不见种子为度,再覆盖一层稻草,可避免烈日灼伤或被雨水冲刷掉,当30%的种子发芽出土时,在阴天或者傍晚揭去稻草;条播时,在整平的畦面上开沟,沟宽10cm,深3cm,沟间宽20cm为宜,沟内撒上一层营养土,将种子均匀点播在沟内的营养土上,覆盖一层火烧土后,再覆盖一层稻草,当35%种子发芽出土时,在阴天或傍晚揭去稻草。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
余甘子栽植后,1周灌水1次,雨季及时排水,注意防积涝;当苗株生长15天左右时,及时拔掉萌发的小草,可降低后期除草的人工成本,除草后及时喷水;当苗株出齐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稀熟尿水,以后每隔15天施肥1次;当苗树坐果后,可追施速效氮肥1~2次,有保果之效,促进果实膨大,以提高产量;每年采果后,结合松土除草,每株苗树施用土杂肥和林飞,可恢复树势,有利于来年花芽分化。
整形修剪
水果型余甘子树在定植后的前三年,果树以“开心树型”为主,其修剪目的是扩大树冠,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果树多制造且少消耗有机营养,一般在初春进行。结合人工压枝,使枝条更加发散、分布均匀,可提高光合作用有效面积,有利于果实进行呼吸作用,提高结果品质。
病虫防治
病害
余甘子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锈病等,可喷施一定浓度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在旱季及冬春季,及时剪去病枝,清除田间枯枝叶并集中处理。
虫害
余甘子常发生的虫害主要有毛虫、蚜虫、蚯蚓等,毛虫可喷施一定浓度的敌百虫溶液进行防治;蚜虫可喷施一定浓度的乐果乳油进行防治;蚯蚓主要危害余甘子的地下部,可研碎茶籽饼拌药进行防治。
采种与贮藏
一般在“大雪”到“冬至”进行采种,采种后去除果皮,做堆积处理,待腐烂之后,漂洗干净,捞出果核盖上纱布,放在阳光下暴晒,防止果核爆裂后弹掉种子;种子晒干后,装入编织袋或陶瓷缸内,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室内储存。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余甘子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余甘子木材红褐色,具有质地坚硬、耐水湿,有弹性等特点,可用于制造农具和家具,也可作薪炭柴;其叶晒干后,可用于制造枕芯;其种子含油,可用于制造肥皂,也是优良的保健食用油,在印度,余甘子种子油被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饱和脂肪酸的强化剂,其种子榨油后的油渣经过粉碎后,可与米糠、玉米、麸皮混合用作动物饲料或直接制成麸饼用作肥料;其未成熟的果实、嫩叶及树皮含有单宁,是中国重要的栲胶原料。
观赏价值
余甘子树姿优美,可作为庭园风景树,也可用于乡村绿化;矮化后的余甘子亦可作盆景植物。
食用价值
果富含维生素C,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可加工成余甘子饮料、果脯、果酒,果粉。
生态价值
余甘子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能够保持水土,可作为荒山荒地造林的先锋树种。
药用价值
余甘子以其根、叶、果及树皮入药,具有祛湿利尿的功效;其根性淡、平,主治高血压、胃痛、肠炎等病症;其叶性辛、平,主治水肿、皮肤湿疹等病症;其果性甘、微涩、凉,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痛、牙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