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集》中国
南宋陈亮的著作集。旧称《
龙川文集》,约撰于1161~1193年间,由其子辑成,
叶适作序。全书共40卷,今存30卷。内容分为疏、策、论、表、书、启、诗、词、记、序等。主要哲学著作有《酌古论》、《经书发题》、《与朱晦庵秘书》等。该书对唯心主义理学进行了批判,阐述了唯物主义观点及
军事辩证法思想,在
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定意义。主要版本有:明闽中刊本、明崇祯癸酉台州本、清同治八年
应宝时本、清光绪湖北崇文书局本、
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等。
作者简介
南宋思想家、
文学家、诗人。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
陈亮,号
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
永康(今属浙 江)人。年少聪颖,博览群书,纵论古今,婺州以
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
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1193)策进士,擢为第一,授
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著有《
龙川文集》、《龙川词》。现存词70余首。
关于《陈亮集》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人称
龙川先生。《陈亮集》中有陈亮致
朱熹的八封信和
朱熹答复的十五封信,这些书信反映了名震中国思想史的那场
朱陈论战。论战的主要问题是功利之学与心性之学的分歧。
朱熹认为,人首先要在心性修养上有所成就,方能做大事。
陈亮则重视在现实中建功立业,认为得建大功业者,必是有德之人。
陈亮对“世之学者”只知“道德性命”“不知事功之为何物”深 不以为然:
“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
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
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德,岂不可哀也哉!”(《又乙已秋书》,《陈亮集》第二九零页)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
端悫静深为体,以徐行缓语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一艺一能,皆以为不足
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
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送吴允成运干序》,《陈亮集》第一七九页)
“至于艰难变故之际,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知节义之当守,而不知形势之为何用;宛转于文法之中,而无一人能自拔者。”(《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陈亮集》第二零页)
陈亮推崇的则是当时“天下尽废”的“实”学:“夫以天下之大而存乎吾之志,则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皆吾之责也,其深谋远虑必使天下定于一而后已,虽未一之,而其志雇岂一日忘之哉?”(《酌古论吕蒙》,《陈亮集》第七三页)生活在
南宋的陈亮,极力主张事功有其非常的实际意义的,那就是抗金中兴。他曾留下千古名词:“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
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羶如许,千古英灵安在? 磅礴几时通。”(《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集》第二零六页)
朱熹当然也自有其道理,他说:“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请求,不亦误乎?”“所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者,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夫人自有生而梏于形体之私,则固不能无人心矣;然而必有得于天地之正,则又不能无道心矣。……故其言曰:‘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其相传之妙,儒者相与谨守而共学焉,以为天下虽大而所以治之者不外乎此。然而孟子没后,而世不复知有此学。”(附《寄陈同甫书》之八,《陈亮集》第三零四页)
“天理人欲二字,不必求之于古今王伯之迹,但返之吾心义利邪正之间,察之愈密,则其见之愈明;持之愈最,则其发之愈勇。”(附《寄陈同甫书》之七,《陈亮集》第三零一页)
“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固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而后世之所谓英雄豪杰者,亦未有能舍此理而得有所建立成就者也。但古之圣贤从本根上便有‘
惟精惟一’工夫,所以能执其中,彻头彻尾无不尽善。后来所谓英雄则未尝有此工夫,但在利欲场中头出头没,其资美者乃能有所暗合,而随其分数之多少以有所立,然其或中或否,不能尽善则一而已。”(附《寄陈同甫书》之九,《陈亮集》第三零七页)
“鄙意更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附《寄陈同甫书》之七,《陈亮集》第三零二页)
陈亮给朱熹的书从壬寅年写到丙午年,最终两人都没能说服对方,但这应该不会妨碍两人的相惜之情。在最后的《又丙午秋书》开头,
陈亮写道:“陆沉至此,如门下之着眼者几人!遥望门墙,每欲飞动。……千里之远,竟未能酬奉觞为寿之愿,……鄙词一阙,薄致祝赞之诚”(《陈亮集》第二九四页)。这阙词已经无法在文集中找到了,且录一首
陈亮在两人通信后的第二年为
朱熹作的贺寿词:“人物从来少,篱菊为谁黄。去年今日,依楼还是听行藏。未觉霜风无赖,好在月华如水,心事楚天长。讲论参洙泗,杯酒到虞唐。 人未醉,歌宛转,兴悠扬。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且向武夷深处,坐对云烟开敛,逸思入微茫。我欲为君寿,何许得新腔?”(《水调歌头 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陈亮集》第二零八页)
朱熹讲“返之吾心”的“心性之学”是“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而我也一向认为,“心性之学”确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义。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亲也,从人从二。”“从二”就是心中要装下两个人,仁的核心是要为他人着想,就是无私。所以
朱熹说:“私欲尽去而心徳之全也”。孟子承孔子的说法,认为人的“仁”是人心中本有的,只要“
反求诸己”、“反身自诚”,就可以从内心去发露“仁”。后世王阳明会通儒释道三家心性理论之大成,建立了“
心学”体系,他说:“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
到了近现代,牟宗三、徐复观、
张君劢、唐君毅四人在1958年发表了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高度肯定了“心性之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文中说:“心性之学,正为中国学术思想之核心。”“中国之学术文化,当以心性之学为其本源。”(藏书《新儒家思想史》第六三七页)
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讲的也就是“心性之学”:“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藏书《
诸葛亮集》第二八页)君子修养需要内心的宁静,散漫浮躁是不能陶冶心性的。
使人深省的是,特别讲究明心见性的南师,又在心性学问之上,特为学人指出两重境界向上一路,不但使我辈仰其高风,更使人深思学问之无尽意。发明心性是为学为人的基础,在此之上还须发大乘心,要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济世精神。当然建立功业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南师常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再深一层,“如其不遇,没身而已”,要知道“道足高”才是中国文化人的真正理想。而这一切,都要靠心性之学作基础。心性之学有成,天上人间方得任意寄居,入世即为大英雄,出世可做真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