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方远(约西元839─西元902),字大方,
舒州宿松(今属
安徽)人,道教
上清派天台南宗著名道士。
古文小传
闾丘方远 (约西元839—西元902)唐末
道士。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
宿松(今属
安徽)人。
幼而辨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
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元泽以为奇才,对他说:“子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盖身从无为而生有为,今却反本,是曰无为。夫无为者,言无即著空,言有则成碍,执有、无即成滞。但于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则庶几乎道……”称赞他“才器高迈,直可为
真门之标表”。
复诸
仙都山隐真岩,师事刘处静,学
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策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
真文秘诀尽蒙付授。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忘于心。常自言:“
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诠《
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
昭宗景福二年(893),
钱塘彭城王钱鏐深慕其道德,访于余杭大滁洞,为筑室宇以安之,并表奏其行业。昭宗累征之,方远以天文推寻秦地将遭兵火,唐祚必当革易,不出山林为宜,故而竞不赴召。乃降诏褒奖,就颁命服,俾耀玄风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方远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从学者甚众。
天复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得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传为尸解。今存《太平经钞》十卷(原有三十篇本、二十卷本)一当条其编著。弟子百余人,会稽夏隐言、谯郡戴隐虞、荥阴郑隐瑶、吴郡陆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芝皆传道要而升堂奥;其中尤以广平程紫霄、新安
聂师道,安定胡谦先、鲁国孔宗鲁等十人为著,皆受上清思真炼神之妙旨。
生年考证
闾丘方远二十九岁向香林
左元泽问大丹,及后向仙都山
刘处静学修真之术,三十四岁正式拜在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门下。
左元泽、
刘处静皆叶藏质之师兄弟。
司马承帧传
薛季昌,
薛季昌传田虚应,田虚应在衡山收了四大弟子:
刘玄靖、
冯惟良、
徐灵府、
陈寡言。
唐宪宗元和十年(西元815年),除
刘玄靖留在衡山外,田虚应带了
冯惟良、
徐灵府、
陈寡言三大弟子东入
天台山,冯惟良传叶藏质、
应夷节、沈观他;
徐灵府传
刘处静;
陈寡言传
左元泽。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西元872年),唐懿宗为叶藏质隐居之所“石门山居”赐名“玉霄宫”,闾丘方远三十四岁才拜在叶藏质门下,是在该年之后,往前推三十四年,是
唐文宗开成四年(西元839年),故闾丘方远生年约在西元839年。
《太平经钞》
太平经钞编纂的人,据今所考,是唐末的闾丘方远。可是一些
道书纪载,多称闾丘方远太平经。
南唐沉汾续仙传说:闾丘方远,
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於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於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
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於江淮间。
唐昭宗景福二年,
钱塘彭城王钱鏐深慕方远道德,访於馀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复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这里所谓太平经为三十篇,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下续仙传也作。字当有选择而编次的意思。《
太平经》又名《
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
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
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
于吉)得于
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
于吉或
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
太平经》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
于吉、
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
道士闾丘方远以《
太平经》
卷帙浩繁,乃节录经文,编成《太平经钞》,仍按
天干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合为十卷。南唐
沈汾《续仙传》与宋
贾善翔《犹龙传》称闾丘方远诠《
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志》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其实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经钞》甲部,乃后人伪补,癸部实际上为甲部,故癸部实阙。癸部内容篇目于敦煌钞本
斯坦因第4226号《
太平经目录》中可见。闾丘方远还从《
太平经》中选辑论述精、气、神之关系及守一之法的内容,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二十多种道经中,有《
太平经》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
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
太平经》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
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
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
太平经》以“太平”名书,有其解释:“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
太平经》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主张帝王当行道德,黜刑祸,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它将帝王分为上君、
中君、下君、乱君及凶败之君。认为帝王是天然的统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
明君,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满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称
天心。它还强调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协调。认为君明、臣良、民顺“三气悉善”,是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国。还以阴、阳、和比拟君、臣、民,君阳臣阴,应依阳尊阴卑之则,各居其位。阳盛则阴衰,君盛则臣服。阴、阳、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立平不移时”,太平盛世即可实现。《
太平经》还主张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下可革谏其上;反对贱视和残害妇女,提倡人人应力作以获衣食;反对
为富不仁,提倡
救穷周急;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提倡孝忠诚信,主张断除金兵武备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即襄楷上疏所称的“兴国广嗣之术”,主要反映了当时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向往太平盛世
思想。“奉天地顺五行”的神学
思想《
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告诫信道者当奉天地,法天道,得
天心,顺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
吉昌,逆之则危亡。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
天人感应”是《
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天人之感应,表现为自然界之变异灾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灾异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谏”,若不听从,必降重殃。认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赏善罚恶,具有无上的权威。阴阳五行说是《
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
《太平经》谓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鉴人善恶,掌人命籍,“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
善恶之标准,最要者为孝、忠。
行孝者可被荐举,现世荣贵,天佑神敬,乃至
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
罪不容诛,天地鬼神皆恶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
《太平经》在
《周易》“
积善余庆,
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何谓承负?“承者,乃谓先人本承
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即为善可遗福子孙,作恶将遗祸后人。
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国家政治也相承负,前朝纲纪失堕,后朝遂被其灾。但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力行善,反常得恶;或力行恶,反常得善的象。《太平经》认为,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所致。
承负说是道教立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太平经》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为长寿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须神、气结合,或精、气、神俱备。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使神不离身,就可达到
长生久视。此方法为“
守一”,也就是守神。“守一”可度世,乃至长生久视。此外,还有食气辟谷、
胎息养形、守静
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术,以及
尸解和白日升天两种成仙形式。
《太平经》记载的符咒祈禳诸方术有:卜占决吉凶,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头解过,依星宿而推禄命等。《太平经》中所谓“法”、“诀”,皆与道术有关。《太平经》载后圣李君授青童大君《灵书紫文》,内有二十四经诀,不外
符箓禁咒与服食炼养之术。
《太平经》还载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灸刺即针灸,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病。禽兽蚑行之属谓之
生物方。草木能相驱使,谓之草木方。认为动植物内均含有“精”,具有疗病之
神效。它还阐述静功内养及保健之法,其要旨为:乐和阴阳、守柔不争、安贫无忧、慎用饮食、勿犯风寒、清静存神和内视守一。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道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物影响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
《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
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