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默希子,后号桐柏征君,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学,无意于名利。居天台山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10余年,日以修炼自乐。武宗会昌初,诏浙东观察使召之,乃献诗自陈,终不赴。后绝粒而卒,年82岁。著作今存《通玄真经注》12卷。
人物简介
号默希子,钱塘(今浙江杭州)天目山人。道士,通儒学,无意于名利。居天台山云盖峰虎头岩石室中10余年,日以修炼自乐。武宗会昌初,诏浙东观察使召之,乃献诗自陈,终不赴。后绝粒而卒,年82岁。事迹见《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三洞群仙录》卷六。著作今存《通玄真经注》12卷,收入《正统道藏》;《天台山记》1卷,有《古逸丛书》本。《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生平
历史文献资料中皆无具体的记载,仅能推测出他大约的生存年代。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言,徐灵府在唐武宗会昌初曾被征诏,但因“衰槁”而“免命”。从此后“绝粒”,直到羽化,享年八十二岁。依此推算,他至少经历了唐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个皇帝的统治时期。
对于徐灵府所属道派,《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有交代,为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647-735)在南岳的三传弟子。具体来说,应属上清派南岳天台系弟子,而且,他在此道系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清派南岳天台系得源于司马承祯从天台山来到南岳传教,之后,司马承祯在南岳的传人又东入天台弘法。司马承祯于唐玄宗开元初从天台山到达南岳,他在南岳收薛季昌为徒,为之授《三洞经箓》。薛季昌撰有《道德玄枢》,曾受到玄宗的召见:“唐明皇召入禁掖延问道德,乃谈极精微””薛季昌再传田虚应。田虚应擅长祈雨、祈阳。田虚应在宪宗元和中“东入天台,不复出。”他最终在天台羽化。田虚应所收弟子都比较有名:“门弟子达者三人,栖瑶冯惟良、香林陈寡言、方瀛徐灵府。”
个人作品
徐灵府的著述较多,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天台山方外志》记载,有《玄鉴》五篇、注《通玄真经》十二篇及撰《天台山记》、《三洞要略》、《寒山子集序》。但今天能见到的仅十二卷《通玄真经》注和《天台山记》。
主要成就
徐灵府是回归天台弟子中较活跃和影响较大者,在上清派南岳天台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通儒学”,学识水平在众弟子中比较突出,到天台山后树立起了较大的名声。所做事情主要有:
(一)完成《通玄真经注》
徐灵府注有十二卷《通玄真经》,在《通玄真经注•序》中说:“默希以元和四载(809年),投迹衡峰之表,考室华盖之前,迨经八稔。”《通玄真经》是从元和四载(809年)开始,历时八年,即到元和十一年(816年)完成,但他“以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自衡岳移居台岭,定室方瀛,”就是说他是在南岳衡山开始注《通玄真经》,但完成注的地点是在天台山。
元朝任士林在《松乡集•通玄观记》中曾说杜道坚得到了一本版本与徐灵府进献给皇帝相同的《文子》:“又得石室所藏辛钘十二篇,与徐灵府所进者同。”以此则说明徐灵府注完《通玄真经》后将它献给了朝廷。
此注的完成对徐灵府在天台山树立名声有很大的帮助,为他后来被皇帝征诏和得以成为桐柏观的住持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二)寻找修真之地并写作《天台山记》
徐灵府徐灵府从南岳到天台后,就在桐柏观周围寻找可以作为修真之所的地方,直到公元821年才确定在方瀛山。于长庆元年(821年)定室方瀛山他在《天台山记》中介绍方瀛山时说:“前眺望苍岑,后耸云盖,即后峰名也。据《天台山方外志》卷四《山寺考》记载,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徐灵府在山上所建山居被唐敬宗“赐号方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额“元明宫”;而“方瀛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徐灵府时代依然流行外丹炼制,但他却是个内丹修炼者。他在《通玄真经注》里明确反对以外丹固形的做法:“人能知飞金炼石,以祈久寿,而不能节欲平和,以全天性。且喜怒妄作,药石奚救?若审得其理,自合神明矣。”
徐灵府还用十来年时间完成了《天台山记》它的内容非常翔实而丰富,因是将实地考察与经诰记载相结合而成,所以极具史料价值。
(三)重修桐柏观
徐灵府于唐文宗太和年间重修桐柏观。桐柏观是唐睿宗于景云二年(711年)诏见司马承祯后在天台山建的道观,司马承祯在其师潘师正(585年-682年)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羽化后,便离开嵩山云游天下,“止于天台山”,不到百年时间,田虚应于宪宗元和中带着徒弟们回归天台山,才使上清派的传承在天台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徐灵府在冯惟良和陈寡言等师兄弟的协助下,组织人力物力对桐柏观进行了重修,“神启密命,命友余徐。……乃殿乃阁,以廪以厨。始自础栋,周于墁圬。……克合徐志,冯陈协夫。”重修完工后,他请当时担任过几个月宰相后被派到浙东做会稽廉访使的元稹写了《重修桐柏观记》。元稹在《重修桐柏观记》中记载说:“岁太和己酉(公元829年),修桐柏观讫事,道士徐灵府以其状乞文。”《天台县志》也有记载:“太和、咸通间道士徐灵府、叶藏质新之,元稹、刘处静为记。”主持修建道观也就是说,徐灵府在公元829年之前已成为桐柏观住持。
(四)编成《寒山子诗集》并作序
徐灵府不仅很有文才,写有《天台山记》等诗文,他还喜欢交结文士,将寒山子的诗结集、作序行于世。据杜光庭的《仙传拾遗》记载,“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杜光庭为冯惟良弟子应夷节的徒弟,于唐懿宗(公元859年—公元874年在位)朝因科举不中“乃奋然入道,事天台道士应夷节”,从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的记载来看,他当见过徐灵府“序而集之”的寒山子诗集。徐灵府将寒山子的诗结集并作序“行于人间”,既使他自己因为此举而获得了人们的赞扬,也为寒山子的诗歌得以流传后世作出了贡献。
(五)重视经籍,擅长著述
徐灵府来天台山后,很重视经籍,保持了收集、补充道经科法的传统,“天台科法有阙遗者拾而补之”。写作有《三洞要略》等。后来杜光庭对道门科教的考定、条列即是基于此地道经之收藏。天台桐柏观所收藏道经对历史上编修道藏具有很大的贡献,据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任台州通判的夏竦(公元984年—公元1050年)所写的《重建道藏经记》记载,北宋太宗时,桐柏观所有的道经全被征诏运到余杭以备修《道藏》:“至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有诏悉索是经付余杭。传本既毕,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祥命舟载以还。”到此时,桐柏观收藏的道经已非常丰富,张君房在《云笈七签序》中曾说到他在余杭修《道藏》时所见道书的情况:“臣于时尽得所降到道书,并续取到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本亦各千余卷。”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在二百多年间,桐柏观收集道经达千卷,那是要许多代道门中人有意而为之才能做到,徐灵府他们一系的贡献非常之大。
作品欣赏
【言志献浙东廉访辞召】
徐灵府
野性歌三乐,皇恩出九重。那烦紫宸命,远下白云峰。
多愧书传鹤,深惭纸画龙。将何佐明主,甘老在岩松。
【自咏二首】
徐灵府
寂寂凝神太极初,无心应物等空虚。
性修自性非求得,欲识真人只是渠。
学道全真在此生,何须待死更求生。
今生不了无生理,纵复生知那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