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铜人是宋代医学
教学模型。北宋天圣四年(1026 年)铸造,天圣五年(1027),在
尚药奉御官、针灸专家
王惟一主持下制作完成,后来损毁。计二个。铜人系青年裸体式,长短大小与真人同,体内装配五脏六腑,与真人生理结构一致,四肢及内脏均可拼拆。外表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据王惟一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旁用金字标明穴位名称。奉宋仁宗旨令,一个针灸铜人置宫中,供鉴赏;一个送医官院,作为针灸教学模型和测试
医学生及医人针灸能力的工具。 2006年10月,针灸铜人入选
河南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介绍
参考资料一
北宋针灸铜人为北宋天圣五年(1027)
宋仁宗诏命
翰林医官王惟一所制造,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
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
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明代针灸铜人是
明英宗诏命仿北宋铜人所重新铸造。于正统八年(1443)制成。北宋铜人原件遂被遗弃而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间针灸学家
高武也
曾铸造男、女、儿童形状的针灸铜人各一具。现
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具明代铜人,高89厘米,男童形状。清代针灸铜人是乾隆七年(1742),清政府令
吴谦等人编撰《
医宗金鉴》,为鼓励主编者,曾铸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状,高46厘米、实心,表面有经络腧穴,但造型清代针灸铜人欠匀。
中国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一具针灸铜人,高178厘米,为晚清制造。现代仿铸针灸铜人是
南京医学院和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合作,于1978年研制的仿宋针灸铜人,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是用青铜冶炼浇铸而成,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打开后可见浮雕式脏腑器官,闭合后则全身浑然一体,高172.5厘米,重210千克。1987年
河南开封何保仪等人也
根据历史文献,铸造针灸铜人一具,以图复原。此外,尚有一些依靠现代科技制作的铜人,并已投放市场。
参考资料二
针灸铜人,针灸教学之
人体模型。始创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用铜塑造,体表刻有经络和腧穴名称,
胸膜腔有脏器,中空。是北宋医家
王惟一总结前人经验,为提高针灸教学效果而主持设计制造的。它既是针灸教学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考试时在铜人体表涂蜡,体内注入
水银,令被试者取穴
进针,如果取穴部位准确,则针进而水银出。如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宋代,针灸铜人共铸两具,惜因战乱
均已遗失。据说现日本博物馆所藏铜人,即宋针灸铜人,尚有争议。此后,明、清、
民国到1949年后,不断有官方或个人仿制针灸铜人,计百余具。
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提出了“经络”的概念。从此,中国古代针灸医术基本形成。用针灸行医救人,必须遵循人体正确的穴位经络。起初,中医熟悉穴位,主要依靠书籍和图本。由于没有直观形象作为参考,非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出现错误。针灸铜人便应运而生。 资料记载,我国古代制作的最重要、最著名的针灸铜人是宋天圣铜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可说是众多针灸铜人的鼻祖。宋天圣铜人于宋朝天圣五年(1027)由宫廷医官、著名医学家
王惟一主持,北宋朝廷组织全国能工巧匠铸造。当时共铸成针灸铜人两座。
铜人的身体里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由于工匠们将铜人体内的脏腑器官雕刻得栩栩如生,铜人不仅可用于
针灸学,还可用于解剖教学。这比西方的解剖医学早了近800年。
有意思的是,这种铜人除了供人辨认穴位以外,还被用来考察学生们的针灸水平。据说,测验时,老师会先把铜人表面遍身涂蜡,铜人体内盛满水(一说为水银),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如果学生能准确地刺入孔穴,就可以使水射出。如果取穴位置错误,针就不能刺入。
宋代以后,我国又陆续制造了许多针灸铜人。这些铜人基本都呈直立站立状。可惜许多珍贵铜人在战乱中损毁,有的被外国侵略者掠去。如上述的两尊宋代天圣针灸铜人,下落不明。
缘起
综述
针灸学一直是中医学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针灸书籍流传于世,但是错误百出,容易引起误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宋仁宗
赵祯诏令
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
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书籍
是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
翰林医官院医官、
尚药局奉御,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后,他又进一步对
人体解剖、穴位、经络走行、针灸主治等进行细致研究,撰成《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宋仁宗看后认为书中论述虽然精辟,但是学习的人执行起来可能还是会有偏差,于是继续下令王惟一制作针灸铜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认知针灸理论。
制作
这两个针灸铜人,高度跟
成年男子一般,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腹腔内的五脏六腑,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基本准确,在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十四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穴位名称都详细标注,都严格按照人体的实际比例。两个铜人铸成后,一个放在
翰林医官院保存,一个放在大相国寺仁济殿中。针灸铜人的制成,使经穴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很快针灸铜人就成为针灸教学的模型,对于指导
太医局里的学生学习
针灸经络穴位非常实用。
促进
对于针灸教学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有了针灸铜人,学生在进行针灸考试时,通过针灸铜人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更真实的体现。铜人扎针灸考试的方法
非常科学,考试前会将铜人的表面涂上蜡,用来遮盖铜人上刻的穴位、经络说明,穴位上的
针孔也被黄蜡堵塞,铜人
体腔内还要注入水银或水。学生考试时,根据考官的出题,用针扎向铜人的穴位,如果针刺的部位
不准确,针就不能扎进铜人体内;如果取穴正确,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铜人穴位点,那么针很快就能刺进去,并刺到体腔内,这样拔针之后,水银或水就会从针孔中射出。学生对于穴位掌握得是否准确,可以非常明显地考查出来,而且标准统一,对于针灸教学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针灸铜人铸成后,颇受人注目,
宋金战争时,金人曾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可见针灸铜人的重要性。但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后,针灸铜人还是没有保存下来,下落不明,在明代时曾经复制了宋的针灸铜人并被保存下来。
王惟一在完成针灸铜人制作后,又重新编成了《新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
翰林医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颁行于各州进行推广。《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经络腧穴图还被刻于大相国寺仁济殿的“针灸图石壁堂”,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
残碑现分别展陈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和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们为研究我国
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
实物资料。
养生
女性铜人
在上海的东南角,坐落着一座以中医药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中有一件镇馆珍品,是二百六十多年前乾隆皇帝特赐参与编著《
医宗金鉴》医官福海的一尊针灸铜人,该铜人是一位身材瘦长、面容慈祥、
耳垂饱满的妇人,身上刻有580个
孔穴及经络走向,制作精良,穴位标注精确,可见古代中医教学之严谨。当年获赐铜人的医官有数十人,但留存于国内的仅此一尊,而且受中国古代男尊女卑
封建思想影响,古代铜人多以男性为蓝本,此具铜人却以女性形象出现,更显稀有。
针灸铜人是我国古代针灸教学的模型,古代的
医学生们通过在铜人上面的
针刺实践,来初步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针刺铜人也是古代针灸操作考试的项目之一。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是宋·
王惟一天圣针灸铜人,自宋以后针灸铜人广泛运用于医学生针灸教学及民间
针灸疗法的学习中。针灸疗法广泛运用于祖国医学及传统养生中,准确的穴位定位,对于针灸的应用及疗效十分重要。走在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时常还能看到中医学生们手捧针灸
人体模型,孜孜不倦地修习穴位。
稀世奇珍
针灸铜人堪称是
中国医学史上的稀世奇珍,不仅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间也有不同凡响的作用。
养生方法
中国古代一直保有刺激穴位的疗法“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传统,对于穴位保健不仅可以用针灸疗法,也可以用其他一些刺激穴位的方法,起到一定的
养生保健作用。八百多年前《
扁鹊心书》中记载着:“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
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我们的祖辈很早以前就采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来养生。民间常说“拍击
足三里,胜吃
老母鸡”,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刺激足三里有增强机体的
免疫功能、
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古人们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起到强壮身体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一些
慢性疾病和因
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症状慢慢地吞噬着人们的健康,近年祖国医学强调“
治未病”理念,通过中医传统疗法改善人们
亚健康状态或
慢性病迁延。比如
穴位敷贴治疗
小儿哮喘;通过传统养生功法(
八段锦、
易筋经、
练功十八法等)的锻炼刺激穴位和活跃人体筋络之气,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针灸减肥”,用针灸的方法有两个好处,一个是
双向调节,另一个是整体调节。通过调节脾、胃、
肾功能及糖、
脂肪代谢,起到减肥的效果。人们在认识上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胃口好,吃得多”就是健康的表现,对于肥胖者来说,部分人的脾胃功能并非处于健康的状态,祖国医学讲胃强脾弱、
消谷善饥就是一种非健康状态。通过针灸的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会得到很好的梳理,内分泌也趋于正常,整体阴阳气血趋于平和,身体逐渐恢复常态,自然取得减肥的效果。此外,一些女性的
生理周期也会随之规律,
精神状态也会振作很多。
一尊铜人背后是中国历代医家对于经络穴位的精心研究和传承,古代养生汇集了千年精华,润泽着后辈苍生。
谜踪
日本的发现
1925年在日本发现针灸铜人
一位中国的
老中医在参加日本的医学博览会时看到了一座针灸铜人。据这位老中医描述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的
文字说明上写着它是由中国传入的。那么这座针灸铜人会不会是宋代的针灸铜人呢,由于当时国内战事频繁,老中医的发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十多年后一位叫
陈存仁的中医专家再次在日本东京博物馆看到了这座针灸铜人,并对这座针灸铜人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陈存仁在他的考察文章里认为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至于针灸铜人是如何传入日本的,陈存仁并没有说明。陈存仁的文章在中医界引起的巨大的轰动,流失近千年的针灸铜人似乎就这样重现在世人的面前,一时间能够亲眼看到这座宋代的国宝成为众多医学专家的梦想。
文物考证
1979年考证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
由
中国中医研究院组成的考察团去日本考察针灸医学,他们此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考证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
当专家们第一眼看到这座针灸铜人时,就感觉到它与国内的针灸铜人有所不同。从外观上看这座针灸铜人用青铜制成,身高一米六二,铜人的外表有用黑漆涂成的经脉连线,经脉线上分布着穴位,而每个穴位是用凿穿的小孔表示的。
据东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铜人的体内原先有木制的腑脏,但因年久失修已经毁坏,那么它的这些特征是否和宋代的针灸铜人的特征相同呢?
南宋时期周密在《齐东野语》一书中比较较详细记述了宋天圣针灸铜人的
体貌特征。《齐东野语》一书也是迄今为止对宋天圣针灸铜人描述的最为细致的书籍。
《齐东野语》书中这样写到:铜人全像以
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这段意思是说针灸铜人是由青铜铸造,铜人身体内有腑脏器官。
据考证我国古代自宋
天圣年以后,许多朝代都在铸造不同的针灸铜人。但在造型设计上铜人可以自由开启,并且体内有腑脏的只有宋代的天圣针灸铜人。
王惟一在铸造两座针灸铜人之前,曾经编写了《铜人图经》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354个穴位,以及穴位的位置,《针灸图经》也是宋天圣铜人的说明书。
当专家们将《针灸图经》的
经穴与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对照时,发现书中354个穴位全部都能对应,不仅如此,书中所记载的定穴方法和发现的这座针灸铜人大部分都相同。
一些专家提出,东京博物馆收藏的这座针灸铜人可以断定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如果专家们的判断正确,那么它是两座针灸铜人中的哪一个,又是怎样留置到了日本呢?
做出推测
著名
医史专家
马继兴先生根据多年的研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后,第一座针灸铜人被金兵抢走,后来由于战乱不断,16世纪时被辗转流入到朝鲜,几十年后,这座针灸铜人被日本人发现,掠至到了日本。
与此同时,日本的医学界也发表了相似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座针灸铜人最初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
16世纪末期,日本的
丰臣秀吉将针灸铜人带回了日本。
丰臣秀吉是16世纪末期日本最高的执政者,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
两年后,丰臣秀吉发动了入侵朝鲜的战争。针灸铜人很可能就在那时被带回了日本。
日本医学界最初一直谨慎的推测着这座针灸铜人的来历,但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已明确推断东京博物馆里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宋天圣铜人。日本医学界随后愉快的接受了这一观点。
然而就在人们为找到宋天圣针灸铜人感到欣慰时,一些专家在进一步考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产生疑惑
专家们首先对这座针灸铜人的外部特征产生了疑惑。
中国古代在对人物进行塑像时,大都加以神化,尤其是佛教的传入,人物塑像大多集中于佛像的雕塑上。
到了宋代雕塑
艺术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专业雕塑家,他们的艺术品具有高度的写实技巧,创造出的艺术品自然姿态丰满,很少出现肌肉骨骼的雕塑作品。
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东京博物馆里的这座铜人为裸体造型,这与针灸
图经所绘制的针灸铜人有所不同。
在《针灸图经》当中,针灸铜人上半身裸露,下半身又穿着服饰。那么
王惟一在当时设计时为什么不把针灸铜人设计成裸体造型呢?专家推测王惟一在设计铜人时可能考虑到了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果把裸体铜人放置在古建筑里有伤礼仪大雅,而且皇帝也会时常观看针灸铜人,让铜人穿着服饰即表示严肃又避免失礼。
最为主要的是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与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的描述有着较大的出入。
《齐东野语》中记载天圣针灸铜人的身上的
穴名用的是错经的方法,也就是将穴名刻凿在铜人身上后,再涂上(经字),而东京博物馆的这座铜人身上的穴名则是用涂料书写上去的。
自从宋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各朝代都铸造了各种各样的针灸铜人的模型,并绘制了图谱,从这些绘制的图谱中我们可以发现,铜人手的造型大多为五指平伸的姿势。
但是日本博物馆里的这座铜人左手姿势是掌心向后,拇指、中指扣成
环型。
它主要表示的是中医里的
中指同身寸,然而中指“
同身寸”这种说法最早是由明代的
徐凤提出的。
那么宋代的
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时,怎么会选用几百年后明代的说法呢?很显然日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并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为什么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的特征与《齐东野语》中的记载有如此大的出入呢?
一些医史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齐东野语》并不是正式书籍,书中的描述的并不十分准确,至于多出的11个穴位,他们认为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他们坚信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就是流失千年的宋代针灸铜人。
宋天圣针灸铜人被正式收存于日本后,或许这一事实让中国医学界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于是从70年代开始,在中国相继出现了“
仿宋铜人”工程,而所有的这些工程都是建立在“日本铜人就是宋天圣针灸铜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光绪铜人
就在人们沉醉于仿宋工程的同时,一座针灸铜人的出现在医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座铜人也叫
光绪铜人,光绪铜人又称复制明正统铜人。那么它又是从何而来呢?
明正统铜人
明
太医院按照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特征,铸造了一座明正统铜人。这座铜人铸成后一直放置在明、清两代的太医院内。
惨遭洗劫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太医院也遭到了洗劫,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抢走。
清朝御医陈守忠费尽周折,试图从八国联军手中要回明正统铜人,但是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视为奇物,一直不肯交会回。
重铸铜人
清太医院为弥补这一损失,于光绪30年又仿明正统铜人重新铸造了一座铜人,这就是光绪铜人,光绪铜人铸成后被放置在太医院的铜神殿内。
中国中医研究院的
黄龙祥在对光绪铜人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那就是光绪铜人的外部特征与日本的针灸铜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令人疑惑的是光绪铜人的身高为2.13米,如果光绪铜人完全依照明正统铜人铸造,那么日本东京博物馆里的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是2.13米,而不是一米六二。两座针灸铜人为什么在身高上相差如此悬殊?
也就是说这两座针灸铜人中至少有一座不是宋天圣针灸铜人。
身高几何
是多少呢,这也成为解谜的关键所在。
据史书记载宋天圣年间针灸铜人铸造完成后,被放置在
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北京文物研究所的于柯、吴元贞两位学者,根据宋代大相国寺仁济殿的
建筑高度,以及出土的《针灸图经》石碑测出了针灸铜人的身高。
在中国针灸医学中把人长七尺九寸作为一般人的高度。王惟一在铸造针灸铜人时就参考了这个高度,那么七尺五寸究竟是多高呢?
宋代所用的度量单位是宋太府尺,一尺等于30.72厘米,那么七尺五寸就相当于230.4厘米。铜人铸成这样的高度,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学医者在试针时很难在这样一个高度进行试针考试。
而普通百姓也很难在这样的高度了解针灸的有关知识。
西汉的医学史书中也有七尺五寸的记载,那么
王惟一会不会用汉代的度量单位呢?
身高结论
1968年,
解放军某部在
河北省
满城县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座西汉的陵墓,从墓中出土了一把西汉的
尺子,经考古专家测量它的
长度单位是23.5厘米。如果按照
汉尺来计算,七尺五寸就相当于176厘米。
显然
王惟一用的是汉尺的计算方法
来设计针灸铜人的身高。专家们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天圣针灸铜人的身高应该在173至176厘米之间。
经过专家们的多方考证,日本的这座针灸铜人无论在外形,还是在身高上都于宋天圣针灸铜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它究竟是谁铸造的呢?
黄龙祥:“日本一个(江户
医学馆)一个医官的一个墓碑上面,具体的提到了这个医官,这个医官的名字叫(山崎子次善),他曾经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是奉了医学馆这个之命,就曾经做过这个铜人,那么在墓铭志上具体的记录了他这一段经历。而且为了制作这个铜人,医官还写了专门的一个十卷的铜人
会考,那么这段史料发现以后,日本学者就提出现在在东京博物馆的针灸铜人就不应该是中国传来的,应该是日本一个自己制作的铜人。”
那么山其崎次善又是在哪一年奉命铸造的这座针灸铜人呢?
黄龙祥:关于这个铸造时间,他们根据这个史料推测,应当是在这个针灸衣冠他任职的期间,也就是1792年到1800年,这一段区间制作。
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网站已经将这座铜人的文字说明做了如下修改:18世纪,
江户时代。
医史专家在考证光绪铜人时,存在一个很大的疑惑,既然清太医院珍藏的明正统铜人被八国联军抢走,那么清代医官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原物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复制铜人呢?
黄龙祥发现当时清太医院里藏有一套清
康熙年间重制的明代的铜人图,经过对照结果表明光绪铜人与铜人图完全相同,光绪铜人就是清朝的太医官根据太医院珍藏的这幅铜人图制作而成。
考试
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
会试,会试时将
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
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者只能凭经验
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
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
针灸铜人一具放在朝廷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之用。另一具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供百姓前来参观。“资圣薰风”成为
汴京八景之一。
演进
宋天圣铜人
宋天圣铜人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于天圣五年(1027)医官院医官
王惟一主持铸造,共两具,一具藏于医官院,一具藏于大相国寺,并且先后藏于
元大都(北京)太医院三皇庙、明
洪武初之内府。
明代正统八年(1443),宋天圣铜人身上的穴位已经模糊难辨
明英宗下令严格依照宋天圣铜人复制一具新铜人,复制成功后,被称为“明正统铜人”。然而就在明正统铜人铸成后,宋天圣铜人却突然间没有了踪迹。
从明正统石刻《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拓本中的铜人经脉图可知,宋天圣铜人是一个直立的
青年男子形象,体内有五脏六腑和骨骼。
元
公元1232年,
元朝军队进攻
金国的都城
汴京。两年后金国灭亡,元朝趁机派遣使节到
南宋威逼索要针灸铜人。
惧于元朝的势力,南宋朝廷只得将“宋天圣针灸铜人”献出。《元史.阿尼哥传》记载:后来,因“宋天圣针灸铜人”历经200多年,“岁久阙坏”,急需修缮。公元1260年,元世祖
忽必烈广召天下能工巧匠,最终诏命
尼泊尔工匠
阿尼哥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阿尼哥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修复如新,因此受到忽必烈的嘉奖并赐官。
1264年,“宋天圣针灸铜人”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石碑由汴京移到元大都三皇庙。
明正统铜人
“明正统铜人”,即“明正统仿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简称。该铜人是现存最早的针灸铜人,是考察宋天圣铜人以及后世针灸铜人源流的依据。
(1)外形特征
穴眼为1-1.5cm深,内端为
盲端。腹部(正当左“通谷”穴处)有一直径约为2cm圆形,似弹痕。颈部有明显的通贯断裂伤痕,疑为联军入侵
北京时所伤。
铜人高175.5 cm,除冠172 cm。
头围(经两耳上际)62.5cm;胸围(经两
乳头)86cm;底座长73cm,宽48cm,高32.5cm。
(2)穴位特征
腧穴总数:654穴,352个穴名(会阴、涌泉二穴在铜人上无法表示,故缺),经穴间无连接线。双字穴名一般从右至左书写,穴眼两旁各一字;空间不够时,则于穴眼下书写(如
极泉、
阴都、
四满等)。三字穴名,一般右二字,左一字;穴名采用
楷体阴刻,穴孔直径约2.5毫米;有少量穴位左右位置不完全对称。
2003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成功仿制了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明嘉靖铜人
明
嘉靖铜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该铜人外形似一名儿童,左手拇指与中指弯曲连成一环,表现古人穴位
测量单位——将中指中节内侧横纹头间的距离规定为1寸,又称为“
中指同身寸”。
该铜人身上出现了枕外粗隆、脊椎棘突等解剖标志及经络连线。铜人表面由于经年已久,色泽呈暗褐色,但是在铸制时的修补痕迹以及经脉腧穴的刻记,用肉眼还是可以细心分辨出来。穴名错金
楷体书写,腧穴无孔,以圆圈表示。腧穴总数665个,穴名358个。
1956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将其从故宫借出并进行了仿制,仿制品现藏于中国
针灸博物馆。
清乾隆铜人
乾隆十年(1745),
清政府下令奖励大型医学著作《
医宗金鉴》编写人员每人一个小铜人。当时编纂的官员及医生共有80人之多。此具铜人系发给参编人员之一 ——福海的奖品。
该铜人系一位身材瘦高、表情慈祥的裸体老妇人。全身刻有经络线和穴位小圆孔,但无穴名。
民国铜人
民国铜人由北京同济堂药铺制作(此药铺系刘汉臣于民国初期开设),1956年赠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
此铜人是一位长相俊美的光头裸体儿童,打开胸腹部的盖子,可以清晰地看出体内的彩绘器官。该铜人设计巧妙,雕工细腻。344个穴名,穴位总数647个,穴点用圆圈表示。
该铜人为一位成年裸体男子,
人物造型及佩带饰物具有鲜明的蒙族艺术风格,共有穴位538个,各穴位置与排列方法与汉医不同,体现了蒙医针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