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双向调节”一词是近年来中医药研究中出现的新术语,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为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之一。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那么这就是一个双向调节。
比如说人参,人参既能够使中枢抑制的兴奋起来,使中枢兴奋也能使它抑制,那它就是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的平衡,人参它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使人对抗寒冷的应激,也能够使人对抗高温的应激,表现出一个很好的抗应激作用,冷用
人参也行,热用人参也行,都能够用人参来帮助我们适应两个极端的环境变化。这就是双向调节现象。
第一,就是药物本身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也就是药物本身就有多种化学成份,不同的化学成分有相反的一些药理作用,所以就可以表现出双向作用。西药发挥作用往往是靠一种成分,而每一种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同一种药物它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物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的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份,也就是说里面既有苦味药,也有甜味药,那它化学成份上就是相互对立的。中药发挥作用是多种化学成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于机体的受体和酶的不同都会使中药表现出它的多效性来。
例如这个大黄里面含有番泻甙A,它是大黄泻下作用的最强的有效成分,可是它另外还很有鞣质,鞣质就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这样同一个大黄里面就含有作用效果相反的两种成分,一个是泻下,一个是止泻。像附子里面,它的
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和不麻醉前每分钟静脉点滴1到4微克/公斤体重之后就能够使动脉和全身血管的阻力降低,产生一个降压的作用。但是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有升压的作用。同样是一个附子,里面既有升压的成分,又有降压的成分,也就是说药物本身的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是药物双向性调节现象产生机理之一,这是从药物本身的作用上,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 再一个就是相互拮抗的成分,药理起效的剂量阈值和最大药效剂量值是不同的。两个相反的成分,这个成分起效它的剂量,和另外一个成分起效的剂量不一样,它达到最大药效的剂量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就可能出现双相调节的现象。就单一成分而言,当剂量达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就开始有效了,随着剂量增加,药理作用逐渐增强,那么当药物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获得最大药效的剂量以后,你即使增加剂量药效也不再提高了,就像我们人的耐力一样,总是有极限的,都不会提高,药理上也是这样。如果含有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就是它们的药理效应都一样,但是一般药理作用应该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是假如说它们的成分都是一致的,它的作用都是一致的,那么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就应该增加了,如果说药理作用相反的两种或者多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比这两种成分剂量的组合时候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而增加的药效增加幅度就有关系了,总而言之取决于这两种药物的成分,而且取决于取效的范围。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彼此的作用就相互抵消了,但是也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某一个方向药理作用可能就是逐渐是增强的,还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某一方面的作用是减弱的,就随着剂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强了,甚至就减弱了。所以中药多成分中含有多个药理作用相似或者相对立的成分的时候,那么它们总体的药理效应就复杂得多了,不像西药单独的一个单体了。所以在中药里面经常出现小剂量、大剂量的时候药理作用就不一样,就相反了。
比如说以三七皂甙,对于血凝素诱导的外周单核细胞产生的白介素2,在低浓度的时候使它产生的多,到高浓度的时候反而抑制它的产生,所以同一个成分,能够使它产生一个双向的作用,仅仅取决于它的剂量。那么
人参皂甙对于中枢的影响是小剂量的时候,中枢是兴奋的,大剂量的时候就是抑制的。黄芪也是,小剂量的时候血压升高,大剂量的时候反而降低。像这样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称为剂量依赖性双向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里面有相互拮抗的药物成分,就是这个相互拮抗的成分药理取效的剂量值和最大药效的剂量值不同,才产生了这种剂量依赖性的双向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