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指
民间医学的一种疗法(即
针疗法),或是
刺绣中
运针的方法。
针灸则是针法和
灸法的总称。
简介
针法(
针疗):
民间医学的一种疗法,除传统的针灸方法以外,更多的是用针挑法、放血法以及将药物做成艾卷,按穴针之。如
清代张廉《
麻疹阐注》记载“凡遇闷痧,分其顶心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又如民间流传治
小儿疳积,可针挑
四缝穴。《
串雅外编》介绍治疗昏厥,用银簪刺舌下两旁的血管,谓血出即活。又有所谓的阴症散毒针、
消癖神火针、
百发神针等,均属
艾灸法。
原则和方法
针刺的原则和方法,包括针刺手法和
针刺疗法两方面。所谓针刺手法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进针后至
出针前对针具和所刺
腧穴施行的操作方法。主要由医生两手操作,故称手法。针刺手法可促使针感的获得,并维持和加强针感,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虚泻实等作用。针刺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
补泻手法三类。所谓针刺疗法是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并施以针刺手法作用于经络、
腧穴或病变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以针刺为主的治疗手段,包括古代就有的毫针、
三棱针、
皮肤针、
火针、
挑刺、
芒针,现代发展起来的耳针、头针、
腕踝针、鼻针、足针、面针以及使用现代针灸器械的电针、水针、
穴位埋线、激光针等。
针灸技术—针法
说明:专业医学知识与专业技术,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温针法
【概述】温针法,是在
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为针柄
灸法。在中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操作方法】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
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 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
温针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火针法
【概述】
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治法,在中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操作方法】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有两种针刺方法。
⑴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针刺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深刺的深度在0.3~0.5寸(1~1.7厘米)之间。
⑵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
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目前
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
风湿痛、
淋巴结核、象度肿、
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
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不可忽轻忽重,须均匀、稀疏,这样才不致于发生随针剥脱表皮等事故。
皮肤针法
【概述】
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
浅刺人体
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操作方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
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适应病症】
皮肤针目前主要用于头痛、高血压、近视、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及神经性皮炎等局部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
皮肤针治疗时,针具要经常保持完好,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经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刺络法
【概述】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
三棱针法。
【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⑴点刺法:先推按所选择的部位或穴区,使它充血,消毒后,以左手夹持被刺穴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0.l~0.2厘米,迅速刺人,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本法应用面较为广泛。
⑵丛刺法:用三校针在一个较小的部位反复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血。常与拔罐法结合,即前面所提到的
刺络拔罐法。
丛刺法多用于急、慢性
软组织损伤。
⑶散刺法:散刺法和丛刺法相似,但刺络皮肤面积较大,点刺的距离也较大。根据病灶大小,点刺10~20下不等。多用于丹毒、神经性皮炎等面积较大的病灶。
⑷挑刺法:它是点刺法的一种发展。主要是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皮肤有关部位上出现的异常点进行
挑刺,这些点可表现为压痛、酸困、丘疹及皮下结节等不同情况。并根据病情,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常见于背部第七
颈椎至第五颈椎两侧。若为丘疹,多稍突起于表皮,如针帽大小,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浅红色不等。
挑刺时,局部消毒后,左手按压固定皮肤,右手持小号
三棱针,挑破表皮,深人皮下,针身倾斜并轻轻提高,将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十数根至数十根。
挑刺完毕,拭去血迹,覆盖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
【注意事项】
刺络法要注意严格消毒,对有血液病的病人不可使用,对体弱、贫血以及孕妇等病人要慎用。每次出血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皮内针法
【概述】皮内针法又称
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操作方法】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
耳穴。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⑴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进针0.5~1.0厘米,再以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体穴或
耳穴透穴时。
⑵揿针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
耳穴。
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注意事项】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皮内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
手法
基本手法
进针后为了获得针感必须施行的针刺手法,习惯称之为行针。
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也是各种
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主要有
捻转法和
提插法两种。①
捻转法:针尖进入
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来回旋转捻动(图1)。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进行。捻转的幅度和频率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这种
行针手法称之为捻转法。一般捻转幅度大、频率高、刺激量大,适于实证、急性病;捻转幅度小、频率低、刺激量小,适于虚证、慢性病。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②
提插法:针尖进入
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上提和下插的连续动作(图2)。
针由
腧穴浅层向下深入,称为插针;由腧穴深层向上浅出,称为提针。这种纵向的
行针手法,称之为
提插法。插针和提针的幅度、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交替。
提插的幅度和频率也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但不宜过大或过快。一般情况之下,
提插手法在得气点左右进行,在复合手法中则可以离开第一次的得气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提插。
补泻手法 这是针刺时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迎随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6种(见
补泻)。
辅助手法
在基本手法和
补泻手法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获得、保持与加强针感,对针柄、针体和
腧穴所在经脉进行的辅助动作。可分为以下3类:①对
腧穴所在经脉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
循法和
摄法。循法,进针后用手指沿经脉路线上下轻轻推按(图3)。
摄法,进针后用手指沿经脉路线分段按压。其目的在于促使和加强
针刺感应。习惯上,在进针前用左手按压
腧穴以助右手进针的指
切法,以及出针后按压腧穴以防出血的扪法,也归属于此。②对毫针施行的辅助手法主要有
弹法、
刮法、
摇法、
搓法、
飞法和
捣法等。弹法,用手指轻轻弹动针柄及其末端(针尾),使其微微震颤(图4)。
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然后以食指指甲由下而上轻刮针柄(图5)。
其目的在于促使和加强针感
循经感传。摇法,直立或卧倒针体后,轻轻摇动针体的动作(图6)。搓法,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转,似搓线状(图7)。飞法,将针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似飞鸟展翅状(图8)。
捣法,又称雀啄法,针刺到一定深度得气后,将针尖在原位作很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提插,如鸟啄食状。其目的也在于维持和加强针感,使针感循经传导。此外,
搓法还可配合
烧山火手法,诱导温热针感;飞法则又为
赤凤迎源手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复合手法
是针对复杂病情的多方面表现,将多种针刺手法结合起来使用以适应病症,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
综合手法。常用的有
烧山火、
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
青龙摆尾、
白虎摇头、
苍龟探穴、
赤凤迎源。
烧山火的方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3层。在针刺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先在浅层施行补法3~9次,然后将针插入中层行补法3~9次,再插入深层行补法3~9次,最后将针退至浅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针下产生温热感或者病人身体出现发热感为止。适用于虚寒病证。
透天凉的方法是针刺得气后,将针插至深层,在深层施行泻法6~8次,然后将针提至中层行泻法6~8次,再将针提至浅层行泻法6~8次,最后将针插至深层,称之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数次,使针下出现凉感或者病人身体出现凉感为度。适用于
温热病证。
阳中隐阴为先补后泻法,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分成深浅两层,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
阴中隐阳法为先泻后补法,具体方法是将穴位分成两层,先在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六数,再退至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阳中隐阴法和阴中隐阳法主要由徐疾法、
提插法,有时亦可加入
捻转法组合而成,均属
补泻兼施法,适用于
虚实夹杂证。
青龙摆尾的方法是斜向
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可推动经气的运行。
白虎摇头的方法是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其左右摆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可以推动经气。
苍龟探穴的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乌龟入土四方钻剔,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赤凤迎源的方法是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
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针刺疗法
三棱针主要用于刺血,多用于
瘀血症、实热证等。
皮肤针过去通称
梅花针、七星针等,多用于敲打皮肤对疾病进行治疗。
火针是用火将针尖烧红,然后迅速刺入穴位以治病的方法,可用于痹证。
挑刺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针具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民间有称为“挑羊毛疹”的,临床多用于血管
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咽炎、神经衰弱性失眠、胃脘痛、
腰肌劳损、
脑血栓而引起的偏瘫、颈椎综合征、
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痔疮、
慢性肠炎等多种疾病。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
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而得名,是由古代“
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常用芒针的长度为5~8寸,也有一尺以上者。此法有疏通
经络,调节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芒针刺鸠尾、巨阙穴位,可以调节上焦功能,治疗头部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针刺上、中、
下脘,可以调节中焦的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针刺水分、
阴交,可以治疗下肢水肿、脚气病等。
耳针
耳针是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
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见
耳穴)。头针也称头皮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见头皮针疗法)。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以人体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主要治疗与纵行区靠近的脏腑和筋膜的疾病。如1区在前正中线两侧,能治疗前额痛、目赤痛、
咽喉肿痛、胃脘痛、
痛经、
带下、遗精等。
电针
电针是用电针器输入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见电针疗法)。水针又称“
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使用西医注射器,将药物抽入针管后,将穴位常规消毒,然后将针尖刺入穴位,病人有气感后回抽无血时,即可将药水注入穴位内,一般每穴注入0.5毫升即可。一般慢性病需用轻刺激,故要将药慢慢推入。急性病用强刺激,可将药水迅速推入。若需注入较多药水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渐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水,或将针尖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水。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哮喘、
胃痛、腹泻、
遗尿、面痛、面瘫、
癫痫、
腰腿痛、痿证等顽固性、慢性疾病。激光针是用
激光针灸仪对穴位进行刺激的治疗方法。它主要是对穴位进行激光照射,可以透入穴位内,既有针刺的效应,又有灸热的作用,在治疗范围上与
毫针基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