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为特征。本病发病无明显
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古代
疳证被列为
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
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疳证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明显减少。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
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
水谷精微的
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
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
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
气血津液,就会出现
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
脾胃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形体消瘦,重者干枯羸瘦,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腹胀,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揉眉擦眼,
吮指,
磨牙。
(1)
疳气证①
证候形体略瘦,或体重不增,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
纳呆少食,
腹胀,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指纹淡。②
治则调脾助运。③主方资生健脾丸加减。④方药
党参、豆蔻、黄连、白术、
莲子、神曲、茯苓、橘红、
焦山楂、甘草、广藿香、
炒麦芽、山药、
砂仁、桔梗、薏苡仁。
(2)
疳积证①证候明显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或面白无华,腹胀膨隆,腹有青筋,纳呆,烦躁易怒,揉眉,挖鼻,疲倦乏力,大便干稀不调,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指纹紫滞。②治则消积理脾。③主方
肥儿丸加减。④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焦
六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大腹皮、
槟榔、黄连、
胡黄连、甘草。
(3)
干疳证①证候明显消瘦,枯瘦如柴,
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疏枯黄,腹凹如舟,
精神萎靡,懒言少语,冷漠呆滞,夜寐不安,头大,项细,
厌食,哭声无力,
便溏或清稀,舌质淡,
苔少,
脉沉细弱,指纹隐伏不显。②治则补气益血。③主方
八珍汤加减。④方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
川芎、陈皮、砂仁、焦六神曲。
(2)口疳证①证候兼见
口舌生疮,糜烂,
口臭,面红,烦躁,夜卧不宁,五心烦热,进食时哭闹,小便短黄。②治则
清心泻火,滋阴生津。③主方
参苓白术散合
泻心导赤散加减。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黄连、栀子、
连翘、灯心草、
竹叶、生地、
麦冬、
玉竹。
(3)
疳肿胀证①证候兼见全身肿胀,
眼睑浮肿,颜面肿,神倦,肢冷,小便短少,面白无华。②治则健脾
温阳,
利水消肿。③主方参苓白术散合
真武汤加减。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附子、
生姜、白芍、薏苡仁、白
扁豆、猪苓、泽泻。
(3)补脾经,
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四横纹,分推腹部,揉腹,点中脘,揉足三里,捏脊。适用于干疳证。
(1)
芒硝、
生大黄、生
山栀、
杏仁、
桃仁。共为细末,加面粉适量,用
鸡蛋清、
葱白汁、醋、白酒各少许,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胶条固定。1日1次,连用3~5日。用于疳积证。
(2)
莱菔子适量研末,用水调和,贴敷于
神阙穴,外用纱布覆盖、胶条固定。1日1次,7日为一个疗程。用于疳积证。
3.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
不良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