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医疗技术名。泛指非内服药物之外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肛门、阴道、鼻腔、耳道以日光浴、沙疗、蜡疗、水疗、薰洗等等物理、
化学疗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早已是一门专门学问。《
五十二病方》及《内经》已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时,已总结有针、灸、温、烙、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等外治法与外治技术。
针灸疗法形成专门学问后,外治法范畴与概念产生了变化,针灸已由外治法概念中分离。因此,外治法专著多已不包括针灸疗法与理论。
我国最有影响的外治法专书有赵学敏编《串雅内编》(1759年),
吴尚先编《
理瀹骈文》(1864年),邹存淦编《外治寿世方》(1877年)等。
将药物配制加工成散剂(外用散剂)、膏药剂(又称硬膏)、油膏(又称软膏)、药捻、洗剂、栓剂、灌肠剂、雾剂、糊剂、滴剂等剂型,涂敷、粘贴、撒布、点滴、灌导、拭洗体表及孔窍局部的外治法。有围药法、薄贴法、油膏涂敷、滴药法、吹药法、药捻法、掺药法、导药法等。在选用时,应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证不同而使用不同方药加以配制。
将药物经燃烧、煎煮、热熨等法加热后,产生温热作用,对患部进行熏、洗、熨、烘等的外治法。除药物本身作用以外,还有温热的物理作用,如常用的熏法、洗法、熨法、烘法等。药物外治法适于躯干、肢体、孔窍的局部病症,有的也可治内脏病(如薄贴法)。
用各种医疗器械对患部进行局部切开、割除、刺破、烙、拨等手术的外治法。此法一般不用药物,适于外科痈疽、疮疡、眼病(胬肉攀睛、白内障)、鼻痔、痔漏、皮肤病等,但有的也可用治哮喘、疳积等内脏病(如割治法)。常用的有开割法、割治法、钩割法、砭镰法、挂线法、
针拨内障法、烙法。
既不用药物又不用手术,是用小夹板固定骨折局部及关节,治疗四肢骨折的外治法。也有把针灸、推拿和
气功外气治病等方法列入外治法的。
此法用于急慢性片
扁桃腺炎、咽炎及鼻咽疾患及口腔炎。方法是取浓缩的“
岗梅根喷剂”,用蒸汽机通过蒸汽的压力,把雾化的药液喷射到口腔或咽喉部位,从而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