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
一种金属加工工艺
鎏金(gilding)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释义
鎏金,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兵器、车器、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已能熟练的应用,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明、清以后仍然普遍运用。春秋战国的长臂猿、西汉的长信宫灯、东汉的邀金铜尺、唐代的舞马衔杯银壶,以及大型鎏金器物,如清代北平故宫御花园、干清宫等处的鎏金铜狮、铜缸,颐和园的铜狻猊与雍和宫的佛像等,都是著名的鎏金器。鎏金,依据君友会王爱君文献记载,即为以火烤的镀金法。镀品最好用纯铜、纯银或纹银制作。但纯铜在高温铸造时氧化过速,铸品表面纹饰不易精细,如改用青铜或黄铜制,其含锡或锌量不可超过百分之二十。在鎏金作业开始前,需先用锤子将一根大约十五公分长、直径一公分的铜棍之前端打扁,并略翘起像小铲子。此铜棍表面,需清洁干净与打磨光滑,用煮热的酸梅汤涂抹其前端,并浸入水银内。如此反复涂抹、浸入几次后。铜棍前端黏满水银,就制造成作业中所用的主要工具,即金棍。第二步将黄金搥击成薄片并剪碎,放入加热至摄氏四百度的坩埚中,再倒入水银,黄金与水银重量之比大约为三比八。等黄金被水银溶解后,就将溶液倒入水中冷却,成为稠糊状的金泥。用金棍沾起金泥涂敷于镀品表面,并以细毛刷沾百分之五十的硝酸,将其抹刷均匀,然后文火烘烤,便整个抹金面的部分水银蒸发,等冒起一层白烟时,即暂停烘烤,用硬鬃刷在镀品表面搥打,使黄金附贴。搥打工作进行至镀品稍冷却,水银停止蒸发即告一段落。接着再烘烤及搥打,如此工作重复进行三、四次,烘烤温度需一次比一次高,直至用唾液吹至镀品表面滚下水珠时,才停止增加温度。另外,还需用棉花按擦其表面,因为金泥加热至较高温度时,水银大量蒸发成为气体,但有部分仍然凝结在镀品上,需要擦掉。这样边烤边擦,黄金就更加紧贴镀品。等到水银被烘烤气化净尽,黄金就会全部露出。最后为使镀金面牢固耐久、色泽均匀,常用玛瑙或硬玉等压光刀,在镀金面上仔细压磨,使其光滑。这种鎏金技艺优点很多,所镀金面牢固耐久、色泽美丽,大小器物都能应用,无需很多设备及工具,操作方法简便易行,镀金的厚薄,可以自由掌握,固定建筑物或较大器物,不需要移动,即可就地施工。
基本信息
[ 鎏 ] 拼音:liu 繁体:
笔划:18 部首:金 部首笔划:08 五行:金 吉凶寓意:吉 详细解释 鎏liú〈名〉(1)成色好的金子 [fine gold]美金谓之鎏――《集韵·尤韵》(2)同“镏” [gold-plating]鎏银liúyín[silvering] 镀银或包银的行为或过程鎏liú ㄌㄧㄡˊ(1)成色好的黄金。(2)同“镏1”。郑码:VSNP,U:938F,GBK:F6CC笔画数:18,部首:金,笔顺编号:441415432534112431补充:古代冕上作装饰的垂玉。
鎏(liú)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用涂抹金汞剂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
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历史沿革
鎏金是中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
过程
古代鎏金的方法大体可为五个过程。
(一) 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二) 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
(三) 抹金,即在器物上用“金棍”涂抹金泥。
(四) 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五) 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幕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璜,用七块玉石和两枚鎏金的铜兽制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鎏金器物。
古时鎏金除用于器物表面外,还用来给武器镀金。(如:隋唐时宇文成都凤翅鎏金镗)
在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毛泽东主席写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就是鎏金大字。(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为“镏金”)
冶炼技术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这种工艺程序是:
①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以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冷却,逐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此一工艺过程通称“煞(杀)金”。
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铜锈后,用“涂金棍”(铜制,将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汤涂抹后浸入汞内,反复多次,使沾上一层汞,晾干即成)沾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被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现代匠师称此手法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通称“抹金”,涂在欲镀铜饰件表面。
③以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通称为“开金”。如要求金属较厚,即要将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约为36微米)。
④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通称“压光”。再经过清洗压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诞生了。
在古代铜饰件装饰中还有鎏银,其工艺方法与鎏金相近同,亦是用银、汞剂抹于器表。鉴别一件器物表面是否经鎏金,主要是标识其表层是否残有汞。鎏金工艺发展到汉代已达到高峰,汉代贵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战国时期只施于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并往往鎏金工艺与与鎏银、镶嵌等工艺相结合,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体。
文化介绍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80年代末,海外艺术品市场出现一股鎏金热,1989年11月,美国纽约苏富比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卖一件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底价为8万元美元,结果以21&127;万美元的高价成交,震惊了全球文物市场。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投资者把目光瞄上鎏金器,价格迅速上涨,至今的鎏金物已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鎏金人擎铜灯,是一件照明用具,由灯盘、灯柱和铜人三部分组成。通高16.3厘米,灯盘口径8.8厘米,铜人高6.9厘米。灯盘较浅,平沿内斜,斜弧壁,盘外有两周凸棱,盘中有高1厘米的锥状钉,用来插蜡烛或缠绕灯芯,灯盘下为上粗下细的圆形灯柱,中间接口为子母口,拆卸方便。铜人遍体鎏金,身着楚服,头挽右髻,发髹黑漆,宽额,浓眉大眼,直鼻小嘴,圆脸,耳微外移,左手扪胸,右手执灯,犹如擎着一把雨伞,神态典雅。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在力学原理的运用和工艺装饰上,都可谓楚文化的精品。 鎏金人擎铜灯表明,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铜铸造业已达到极高水平。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舍利函鎏金银质金涂塔首次在杭州露面。
代表作品
藏于美国的鎏金铜佛像
此像用青铜铸造,高39.7厘米,表面鎏金,铸造于十六国后赵太祖石虎建武四年(338年),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佛座为四足方座,佛像高肉髻,宽额,双手作禅定印,著通肩大衣,衣褶自身体中心线向左右对称的雕出。雕法朴素,衣纹形式化。
金铜佛造像在东汉末年始见于记载,在佛教初传期多被称为金人。它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达的,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渐繁盛。现存早期金铜佛像极少,后赵的这件金铜佛像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5世纪初,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在后秦君主姚兴的扶持下主持译经,他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中国佛教的优秀学者。十六国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在佛教东进的旅程中,十六国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从此开始,“佛教征服中国”的脚步加快了。
鎏金铜佛像
藏于安庆博物馆的鎏金铜佛像
高12.4厘米,底座宽10厘米。
为释迦牟尼铜坐像,束发式肉髻,着佛头青色。通体鎏金,双目微闭,两耳垂肩,结跏趺坐,施降魔印,着轻薄贴身的袈裟,露右肩。身材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鎏金人擎铜灯
荆门市博物馆之宝“鎏金人擎铜灯”在乾清门门外两侧,陈设著十口金光闪闪的鎏金大铜缸,背衬红色宫墙,富丽堂皇。这是宫中的露天陈设品,也作储水防火的用具。缸自重四千多斤,能盛水四千多斤。宫中共有鎏金铜缸二十二口,加上其他铜缸﹑铁缸,共三百零八口。
收藏馆:荆门市博物馆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出土地:沙洋十里铺镇包山
1987年沙洋十里铺镇包山二号楚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文物———鎏金人擎铜灯。
参考资料
鎏金.中华五千年.
奢华的宫廷鎏金器收藏.中新网.2015-07-06
明铜鎏金瑞兽镇纸.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2015-02-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7:20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