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凤梨
凤梨科凤梨属植物
艳凤梨是凤梨科凤梨属植物,株形较大,莲座状叶丛十分美丽,可作为室内摆设和会议的装饰材料。顶端五彩花序,十分可爱,是插花的好材料。南方用于地栽庭院观赏。如用艳凤梨为主材,浅盆插、配以绿掌、香蒲棕竹,摆放餐桌,显得格外娇媚诱人。
形态特征
多年生地草本,株可达120厘米。叶莲座状着生,叶片长60-90厘米,厚而硬,两侧近叶缘处有米黄色纵向条纹。花葶生于叶丛中,呈稠密球状花序小花紫红色,结果后顶部冠有叶丛。植株粗犷,富有野趣,果形如菠萝,经久耐赏,誉为菠萝花。生性强健,易于水养。斑叶红凤梨叶扁平较短,中央铜绿色,两边具淡黄色条纹,花及果鲜红色。
植株
簇生排列为莲座状,叶片剑形,长120厘米、宽5厘米;叶质硬, 稍弯曲,叶中间绿色、两边呈金黄色,叶尖及叶缘着生有粉红色钩刺。
茎直立,总状花序密集成卵圆形,花序顶端有一丛30枚叶形苞片,花谢后结成聚花果可食。在果实的上面和下面可长出数枚萌芽
生长环境
喜温暖、阳光直射的环境,好阳光,耐干旱。生长适温21~35℃,越冬室温在12~15℃以上,根系生长适温29~31℃;艳凤梨在凤梨科中是较喜光的种,在热带地区直接在阳光下生长,没有充足的阳光不能良好生长,在北方温室栽培时,冬季不遮光,出房后稍加遮温栽培过渡一段时间,再放在阳光下栽培,才能生长良好;生长季节要有充足的水分和较高的空气湿度,耐旱能力强,数日不浇水对生长的影响不会大;适于酸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PH值为4.5~6.0。
分布范围
原产巴西、阿根廷。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1、艳凤梨其一般用分割茎基部的蘖芽及果实上下的冠芽和吸芽繁殖;冠芽要等顶部有3-5枚叶片稍展开后切下;吸芽要充分成熟,叶身变硬而开张,剥去基部叶片后,现出褐色小根点时,用利刀将带芽叶片与部分茎组织切下,在阳光下晒1—2小时再扦插河沙、或蛭石珍珠岩混合基质中,生根后栽在培养土中,栽时不浇水,只向叶片少量喷水保持盆土微潮湿即可,生根后再移到阳光下生长;
2、分株繁殖,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冻后进行。把母株从花盆内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开,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开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管理
分株装盆后灌根或浇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损伤,吸水能力极弱,大约需要3~4周才能恢复萌发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内要节制浇水,以免烂根,但它的叶片的蒸腾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叶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给叶面喷雾1~3次(温度高多喷,温度低少喷或不喷)。这段时间也不要浇肥。分株后,还要注意太阳光过强,最好是放在遮荫棚内养护。
栽培环境
热带起源,喜热不耐寒,15℃以下生长停止,5℃以下易受寒害。喜散射光或半遮阴条件,也稍耐日晒。喜湿润,稍耐旱。要求疏松肥沃土壤。
对土壤条件没有很高要求,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园土中就可以旺盛生长斑叶风梨主要以茎出芽和根出芽分株繁殖。它有较强的分生能力,每年花后叶从基部会长出新芽,当年秋季就可切下,栽于河沙或珍珠岩和姬石混合的基质中,待生根后即可上盆种植。果实顶端的冠芽也可切下繁殖。 斑叶风梨盆栽土壤可用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腐叶土泥炭土混合而成。
浇水
它生长强健,有较强的耐干旱能力,数日不浇水对生长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浇水可掌握间干间湿原则,经常保持盆土稍微湿润。每次浇水应在盆土较干时进行,浇水时往莲座状叶丛筒部灌些水。
施肥
冬季应保持适当干燥,10月生长旺盛期每月施肥一次,并适当增加磷钾肥,以促进叶色艳丽。
阳光
它喜好阳光, 如果没有充足的日光照射,便不能正常生长,所以除7―9月盛暑 期问宜放半阴处外,其它时间都应放在有充足光照的地方。如果光照不足或施用氮肥太多,不但会使叶片徒长,变得细窄,而且 还会使金黄色边变为黄绿色,失去明快的特色,以保证有较强 的散射光,这样可使叶色鲜艳亮泽。
温度
喜温暖、阳光直射的环境,生长适温35℃,越冬室温在15℃以上,根系生长适温31℃;艳凤梨在凤梨科中是较喜光的种类,斑叶凤梨叶片质硬坚挺,叶缘具有金黄色斑纹,线条明快,色 彩艳丽,常年都有逗人喜爱的图案,是室内观叶植物的上品。而且它生长适应性强,栽培管理简单,深受人们青睐。
繁殖育苗
分株繁殖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宜在生长季进行,将6-8叶的萌芽株从母株上切下另栽即可。扦插繁殖,常用叶片带踵扦插,将叶片连同休眠芽带踵切下,剪去上部一半叶片,插于沙床或沙盆中,约一个月可生根发芽,宜在春夏间进行。
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要求土壤有机质丰富排水性好,盆栽可用泥碳土、腐熟土、河沙混合调制,加入少量腐熟胼肥作基肥
定植
常作盆栽,可用胶盆或瓷盆定植,分株繁殖可将萌芽株从母株上切下直接上盆定植;叶片扦插繁殖,当幼芽长至6-8叶时即可上盆定植。
肥水
生长季节在应保持土壤湿润勿干旱。追肥用复合肥比较好,氮肥过多容易引起徒长,生长季节每月施肥1-2次;抽花前施磷酸二氢钾一次,开花更美。
整形养护
生长阶段应遮阴50%,但不宜过阴。定期于叶面喷施含镁的叶面肥可使叶色更亮丽。
病虫害
常有叶枯病褐斑病危害,发病时,用25%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有介壳虫危害。在幼虫孵化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艳风梨为地生种,是食用风梨的一个花叶园艺品种,专门 作为观叶,观花植物
管理要点
温度管理
由于它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喜欢高温高湿环境,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低于3~6℃就不能安全越冬;在夏季,当温度高达35℃以上时也能忍受,但生长会暂时受到阻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0℃。
1、在34℃以上的生长环境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尽可能地加强空气对流,以利于它进行蒸腾作用,把体内的温度降下来;
(2)给叶面喷雾,每天2~4次:温度越高,相应地次数也要越多。温度较低的时候或阴雨天则少喷或不喷;
(3)把它周围的地面喷湿,这对降低它周围的环境温度是很有帮助的。
2、在6℃以下的生长环境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开让它透气;
(2)把它搬到有暖气的室内越冬;
湿度管理
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65%以上。当它的生长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太低(这时人的皮肤会感到干燥,并容易口渴),例如,放在经常关闭门窗的室内或空调环境时,或者水泥阳台上,它的枝条会向下垂软,叶片也会向下弯垂,时间一长,它的整个株型就会被破坏,失去观赏价值,同时,它的长势也会很衰弱。当它的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太高(长时间大于85%。这时人会感到很潮湿或闷热)时,就会使它的叶片暂时停止蒸腾作用,长势衰弱,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它最喜欢的空气相对湿度是65%-75%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如空调环境或不通风的室内环境,可通过对叶面进行喷雾来调节,也可以在花盘下面放个盛满水的盘碟。
光照管理
它原来生活在温带至暖温带的灌木丛中的疏荫下或山坡的西北面,每天能接受部分的间断性的直射阳光。在夏季的高温时节(白天温度在33℃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阳光下养护,就会生长十分缓慢或进入半休眠的状态,并且叶片也会受到灼伤而慢慢地变黄、脱落。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给它遮掉大约50%的阳光。在春、秋、冬三季,由于温度不是很高,可以适当给予它直射阳光的照射,以利于它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开花。
肥水管理
对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间隔周期大约为:室外养护的1~4天,放在室内养护的2~6天,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最值得注意的是,浇肥或浇水时,要把肥水浇到莲座状叶筒中。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温度低时浇灌,还要经常给植株喷雾。
冬季管理
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7~10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
相关问题
艳凤梨盆栽常遇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如下:
1.叶色改变,失去光泽,具鲜艳叶色者,叶色变淡甚至丧失。原因是栽培条件未满足,尤其是光照不足会引起叶片褪色。对策是满足植物喜高温多湿,阳光充足或半阴的条件,夏季适温为20-30℃,冬季温度保持在5℃以上。叶色鲜艳者要求光照充足,但夏季勿受阳光直射;叶覆灰白鳞片者较喜半阴,但冬季需置于阳光充足处,空气干燥时可对植物经常喷叶面水,使叶片干净亮泽。
2.烂根,叶片失水、植物萎蔫的原因是盆土过于潮湿,不规则浇水易导致烂根、植株萎蔫,对策是注意艳凤梨植物茎顶叶片的基部常相互叠成向外扩展的莲座状,犹如水杯,我们称之为“杯状结构”,它可以贮水供植株慢慢“饮用”。具杯状结构者,保持“杯”中不断水且经常更换清水即可。不必经常浇盆土,盆土不能过于潮湿。
3.植株开花后就逐渐枯萎死亡,其原因是艳凤梨属于一次开花植物,母株开花后便会逐渐枯萎死亡,这种特性也是很多家庭养花者所不知的。母株死后,在基部可产生几个萌蘖枝,待其长至20厘米左右时,可切下植于苔藓中,促其生根,长大后另行上盆。
4.组盆中的植株进行同样的管理,有的却会出问题,原因是组盆销售是高档花卉出售的主要方式之一,不仅有同种、同类组合,也有异种、异类组合。一般的养花爱好者常因不知其管理要求不同而出现问题。对策是将生态习性相近的植株组合在一起,以适应同样的养护管理。
参考资料
艳凤梨 .植物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00:3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