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木梅花” 是
中国湖北省应城市的传统
手工艺品,其始作于清末,兴于民国,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
国画的传统技法,构图多仿名家画意,意境深远,造型别致,千姿百态,堪称一绝,被列为
湖北省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几近失传,正在抢救性恢复和保护中。
基本概念
制作工艺
工艺过程
制枝:用
铜丝或
铁丝制作梅枝骨架,
桑皮纸包裹骨架,用
白乳胶或者
骨胶粘连,干燥后上漆打底色。
制花:制备花模,将泥土纳入
花模,取出形成
梅花雏形,再经
雕刻、造型后高温烧制形成花朵,将
金箔仔细粘贴其上,用铜丝穿过花底小孔,形成
花蕊。
装配成型:将制作好的金漆梅花用细铜丝固定在梅枝上,涂抹国漆(
中国漆)。做
盆景时,用膏泥固定梅枝主干,做条屏时用细铜丝固定梅花枝干的走向,装配成型后,在屏上书写名人诗词,咏梅之风韵独胜,赞梅之品格优秀。
工艺特点
金漆木梅花之所以名贵,其特点在于金与漆。金:
金箔是用古法先将金提纯,再经千锤百炼地敲打制成薄片,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其性质稳定,永久不变色、抗氧化、防潮湿、耐腐蚀、防变霉、防虫咬、防辐射,
金箔装点在
梅花的
花瓣上,极具艺术感染力,体现出梅花高雅的气质;漆:谓之
中国漆,只产于我国,从纯天然
漆树中提炼树胶精制而成, 漆膜坚硬、富有光泽、耐水耐潮、耐化学介质和土壤腐蚀。 这种漆光亮如镜,刷在木器上,可以保持漆面一千年仍明亮如镜,且环保无害,梅花的枝体涂以国漆,形象更为逼真且防腐抗变。
种类
盆景式
是李树仁先生的初创类型,经过100多年的演化,现今仍旧熠熠生辉,其意境深远,造型别致,新干繁花点点,老枝疏影横斜,千姿百态,堪称一绝。
挂屏式
1971年至1973年当时很有名气的膏雕和绘画师傅易恩生、郭在春、闵星源到车间负责工艺造型指导,他们别具匠心雕、产品种类式样翻新,推出了挂屏式金漆木梅花,在继承城关传统民间制作特色的基础上,又刻意创新富于现代观赏情趣和风格,其形逼真,具有浓厚的装饰品位。
历史沿革、传承
发源
“金漆木梅花” 是
中国湖北省应城市原城关镇的传统
手工艺品,其始作于清末,兴于民国,已有一百一十多年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早在
春秋时期,
楚国就开始有了
漆器工艺品,且手法复杂、工艺讲究,一直是楚国的支柱产业。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的提高,漆器生产在湖北应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结出了新硕果,应城志中记载:“本县较早的工艺美术制品,有首创于清·宣统三年(1914年)的金漆木梅花,由县城堆漆艺人李树仁制作。”
李树仁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其父在城关开设李正顺油漆铺。李树仁自幼聪颖好学, 读过私塾, 少年时即随父学习油漆技艺, 成年后继承父业,以油漆为生。他善裱糊、爱花卉,在从事漆工谋生的闲暇时间里,结合传统的漆器工艺,创造出形态逼真、风格典雅的“金漆木梅花”,呈放于漆铺门前。“金漆木梅花”的制作工艺具备老楚国
漆器的特点,以
金箔、国漆(
中国漆)为主要原料,铜丝织杆,泥塑雕花,涂以
金箔。这一时期的作品均为
盆景式,其构思精巧,工艺独特,巧妙地融合了
国画的传统技法,构图多仿名家画意。一时期,
蒲骚故地漆器工艺品“金漆木梅花”熠熠生辉,很快招来名儒雅士、富商巨贾的欣赏与把玩,大家争相订购,陈设于客厅、书房。
民国时期
民国三年(1914年),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湖北出品协会在湖北各地征集展品,同年4月
应城县政府将李树仁制作的“金漆木梅花”送到
武汉参展,在
汉口华商赛马场开赛,赢得了一致赞誉,被选送至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民国四年(1915年),“金漆木梅花”在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被评为制作三等奖并由国民政府农商部颁发了证书,金漆木梅花从此蜚声海内外。但是从民国时期到建国前,由于战乱频发,饥饿、贫寒使人们生活聊倒,加之“金漆木梅花”制作复杂,价格昂贵,因而滞销停产,制作中断。
建国初期
建国初,周恩来总理对制作形态逼真、风格古朴典雅的艺术佳作赞赏有加。1954年总理亲自查询“金漆木梅花”的情况后,当即决定恢复小批量生产,1955年还特别电请李树仁出席全国英模会,同期
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
应城县人民政府也将“金漆木梅花”列为城关镇的名特产品,组织了部分青年拜师学艺,成立了“传统名优特产金漆梅花制造厂”这一时期制作出的少量作品常被国家和省政府送往“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参加展出,并将其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但由于当时“金漆木梅花”的制作多成为一种
政治任务,服务于政治需要,并未广泛推广和生产,制作数量极其有限。李树仁先生去世后,长子李少亭和次子李新亭都受
嫡传继承了父亲的手艺, 1962年长子李少亭因交通事故去世,次子李新亭就成了懂得制作工艺直接传承人。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很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金漆木梅花”所代表的
漆器制作也难逃
厄运,到了几乎停滞失传的境地。金漆梅花制造厂也被解散。1971年,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和需要,省、地、县文化部门及外贸公司要求恢复“金漆木梅花”的制作,经多方寻访,终于找到了当时在应城县家具制造厂“方木社”当油漆工人的李新亭,而李新亭正是创始人李树仁的次子。县委领导马上组织多名文化工作者集中到“方木社”,在李新亭的带领下开始恢复制作,并在艺术造型上进行了大幅度改进, 发展出
挂屏式作品,极大丰富了“金漆木梅花”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开创性意义,和原先
盆景式作品交相辉映, 屏上迎春斗雪,盆景凌寒傲放。 次年
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时,随即慕名订购一批“金漆木梅花”。此后两年间“方木社”大约生产了百余幅挂屏,销往
美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等国家。1973年后期,李新亭先生去世后,“金漆木梅花”工艺再次随着时代的变迁,走向低谷,又一次进入衰退时期。
文革后
李新亭膝下无子女,在其恢复制作“金漆木梅花”期间(1971—1973年),其
外甥范桂林(李新亭之妻系其姑母)从师学艺,
耳濡目染,李先生亲身教授,手手相传,范桂林勤奋聪颖,努力好学,逐渐掌握了制作技巧,这项民间工艺才得以传承下来。 范桂林退休后深感“金漆木梅花”几近失传,心痛之余决心重新恢复“金漆木梅花”当年的光彩,让它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奇葩,重现历史舞台,于是开办
工作室,专门从事“金漆木梅花”的制作,并将其注册为“百泓”商标。
申遗经过
1973年李新亭去世后,“金漆木梅花”少人制作,销售不畅,作为老工艺品也没有被政府或其它部门的重视,制作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忘。李新亭
外甥范桂林从小酷爱
书法、
绘画,1969年在应城城关铸造厂当木模工时培养出一双灵巧的双手,1971年—1973年
从师李新亭
学艺,深得李先生真传,之后又担任过绢花厂厂长,2013年退休后自娱自乐地开始了”金漆木梅花“的制作,成立了自己的
工作室,其制作的“金漆木梅花”形神兼备,颇有意境。而此时市文化局也正在一直寻找失传的”金漆木梅花“,范桂林的举动被应城文化局发现后,随即派文化局工会主席张皓和其商谈申遗事项及以后的发展方向,于是他和弟弟范进林合作, 在文化局的努力推动下,经过多方奔走,筹集资金,调查取证各类历史性文件,起草申请书、制作工艺宣传片,“金漆木梅花”终于被批准为
湖北省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发展。
价值
历史和文化价值
金漆木梅花如何被旧政府、旧商会推崇,又何以被推荐到国外展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的历史文化非常值得世人来进行认真的研究。膏都盐海,鱼米之乡繁荣着
应城的经济,石膏、
岩盐、
温泉并称“
应城三宝”,应城人民创制了许多传统工艺品,早已誉满神州,有的漂洋过海驰名欧美,而”金漆木梅花“在这片土地上的出现体现了应城人民勤劳、智慧、富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体现着其悠久的文化价值。
工艺价值
金箔和国漆是我国独有的
国粹,除原材料自身贵重外,制作工艺精湛、独特,作品形态各异,有着深厚的工艺价值。
科学价值
金漆木梅花制作过程中无任何排放物,对环境无任何影响,制成品也无毒无害,完全适用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不影响原材料的选用,如何创新新的工艺产品,适应现时国内外需求有着一定的科学价值。
传说
相传古蒲阳(即应城旧称)有个年轻的
漆匠叫李仲春。他生性善良,助人为乐。有一天,照管
王母娘娘后院梅林的梅花仙子,下凡到蒲阳城内的三眼井
汲水浇花,不慎摔坏了水桶,正饮泣伤心时,遇着前来打水的李仲春。李仲春以桶相赠,博得了梅花仙子的好感。之后来往多了,双方便产生了
爱情。梅花仙子私自下凡与漆匠成了婚。
王母娘娘闻讯大怒,令
雷神击死李仲舂,捉拿梅花仙子回天宫。梅花仙子痛不欲生,遂投进装满金漆的大缸内自杀身亡。后来,缸里长出—枝金漆梅花。李家感念梅花仙子贞烈,将金漆梅花装点起来,供在家中
瞻仰。从此,李氏后人便仿制出了金漆木梅花。
赞咏诗词
【卜算子 · 金漆木梅花】
金漆木梅花,享誉巴拿马。疏影横斜入目奇,气质真高雅。 师傅普通人,漆艺谋生者。颖悟潜心动鬼神,赢得人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