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是指户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重庆直辖市所辖的38个区县范围内的市民。
人口比例
中国四大直辖市中本地年轻人所占比例
重庆简介
重庆,简称
渝,别称
巴渝、
山城、
渝都、
桥都,
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直辖市、
国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
世界温泉之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中心,国务院定位的
国际大都市。中西部地区水、陆、空型综合
交通枢纽。
重庆因嘉陵江下游古称“
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
崇宁元年(1102年),改
渝州为
恭州。南宋
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
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
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929年(
民国十八年)重庆从巴县分离,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归四川省管辖,首任市长
潘文华。1935年,重庆市下设5个区,第一至第四区在今渝中区境。1939年,重庆市下设12个区,第一至第八区在今渝中区境。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29日,
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日大后方,继续抗战。30日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11月17日,国防最高会议也决议: “为长期抵抗日军侵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办公。”同一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文官、主计、参军三处部份人员离京西上,揭开了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序幕。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渝……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
1950年撤销
四川省,设立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重庆为西南大区驻地和
中共中央西南局直辖市。到了1952年,四大行署区撤销并恢复四川省。1954年,重庆撤销直辖市,划回四川省。
1997年6月18日成立中央直辖市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起源
根据
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发布的数据,2014年重庆市居民姓氏共2050个,真正起源于重庆的姓氏有12种。这12个姓的族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重庆“土著”。最早来源于巴人,因为崇拜的图腾不同,巴人又分为白虎巴人和龙蛇巴人(
賨人)两支。其中,白虎巴人有五姓:巴、相、瞫、樊、郑。龙蛇巴人有七姓:罗、朴、咎、鄂、庹、夕、龚。
此外,大多数学者认为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00年,是巴子国最兴旺的时期,但到公元前316年,
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
巴人就开始从现在的重庆一带往东迁移。如今住在土家族地区的巴人,没有被其他民族融化,保留了独立的民族身份。历代文献往往使用许多不同的称谓去描述他们,从公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才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重庆具有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重庆在历史上有多次移民活动,最著名的一是明清大移民,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湖广填四川,现在很多重庆人都是那个时期移民的后辈。二是在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人流动到重庆。因此重庆土著居民已经非常少了。
第一次大移民:公元前314年,秦国以
张若为蜀守,“移秦民万家实之”。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又迁六国豪富入蜀。
第二次大移民:分别发生在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中原战乱,南阳、三辅居民数万家避乱入川,被益州牧刘焉收编为“东川兵”。公元211年,
蜀汉开创者
刘备带荆州兵万余入川。西晋元康七年(297年),甘肃、陕西大旱,流民数万家为逃避饥馑入川。
第三次大移民:始于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破京师
汴梁,战乱延续到南宋
建炎年间,北方居民不断举家南逃,陕、豫、甘等地区难民纷纷迁入川避难。移民总数约为238万。
第四次大移民:元末
红巾军大起义后,全国陷入近20年的战乱。明初四川户口稀少,“人物凋耗”。1371年明朝为恢复生产开始有组织移民,明中叶以后才告衰竭。经过第一次“
湖广填四川”,从1371年开始的22年后,移民规模在30万左右。
第五次大移民:经过明末数十年战乱,清初四川人口凋零。清朝于
顺治末年实行鼓励南北各省人民入川垦殖的政策。此后出现了持续不断迁居四川的移民浪潮,即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前后延续60余年之久。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
1935年3月,蒋介石从
汉口飞抵重庆,他在讲演时称:“就
四川地区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第六次大移民:1937年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华东相继沦陷,10月29日,淞沪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中国国防最高会议上,蒋介石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大批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迁移,东部人口也随之内迁。西南各省自1937年10月到1941年大约接收移民1000万人-2000万人。到了抗战时期,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下江人”涌入重庆,在社会习俗、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重庆本地人与“下江人”持续接触、交流、融合。
第七次大移民: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计划性向内地实施内迁。当时称之为“
三线建设”,主要以军工业、新兴科技为主。迁出地大多是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的工业企业,随企业迁移的家属不少,迁入重庆的人口约十多万。
第八次大移民: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移民的关键在重庆。近年实施“三峡大移民”,重庆承担了三峡库区85%以上的移民。当地转移和迁往外地的人口,共计达到百万以上。
第九次为行政区划调整:1929年(民国十八年)重庆从四川省巴县分离,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归四川省管辖。
①1933年初,四川省江北县划入重庆市;1955年10月,江北所在的第二区更名为重庆市江北区。
②1952年北碚市改设为重庆市第六区。
③1959年巴县、綦江2县原由江津专署领导,长寿县原由涪陵专署领导,现均划归重庆市领导(四川省人民委员会1959年3月5日报告)
④1977年, 江津地区的江北县划归重庆市。(国务院1977年9月24日批准)
⑤1983年3月3日,撤销四川省永川地区,将永川、江津、合川、璧山、荣昌、大足、铜梁、潼南八县划归四川省重庆市管辖。(国务院1983年3月3日批准)
⑥1997年(1)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四川省重庆市。(2)重庆直辖市辖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3)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重庆人口
2007年底,中国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0名)。
人口密度379人/平方公里(中国
省级行政区第12名)。
发展指数
0.745(中,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8名)
重庆的总人口计算分为城市核心区与都会区全区,其中若以都会区全区(3,235万)计算,则其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也列中国四大直辖市之最,但国际一般以
城市核心区人口作为排名依据。
性格
在西部城市中,如果说有皇城血统的陕西西安人多显“王者之气”,那么有多元脉动的中国重庆人多显的便是“刚烈之性”。
重庆人人文性格的内涵,可用这样的词来概括,即:偏安一隅能苟生,依托山水能独行;汗流浃背也无妨,爬坡上坎特精神;守在本土可安居,走出盆地可融情;上江下江加湖广,重庆人兼八方性。豪爽率直麻辣烫,打滚吊皮啥都行;吃苦耐劳揉谦和,眼尖手快多灵性。
重庆人“暴燥”,直爽中带几分热情,热情中夹几分真诚,幽默中又有一些善良,好打抱不平,愿意助人为乐。
重庆人好吃
麻辣烫和
重庆火锅,越热卖得越火,越热吃的人越多,越吃品种越齐全,鸳鸯火锅、四味火锅、药膳火锅、鱼头火锅、全羊火锅,样样吃遍,得排上十天半月。
重庆人脚劲好,因为出门就爬坡上坎,男女老少个个得到锻炼,还练出了重庆姑娘的杨柳小蛮腰。多雾的冬天和湿热的夏季还给了姑娘们细腻白净的肌肤;从小吃惯麻辣鲜香的
渝菜,使她们情性火烈,心直口快,一说话就把嗓门吊得高高。
重庆人“出口成脏”,代表词:等哈、哈戳戳、哈儿。“对于重庆人来说,‘哈’字开头的词使用频率很高,而且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重庆文史名人
张世俊(张老侃)说,“哈”词最早发源于《西游记》,孙悟空说了一句:“老儿,某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这里的哈,指没意义、傻瓜的意思。
重庆老人们爱听
川剧,渝派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热闹非凡。
重庆人性格有三大特点:
(1)火辣外向。重庆人出门就上坡,挤公交车犹如冲锋陷阵,夏天持续的高温把桌椅板凳都烤热了,冬天绵绵不尽的大雾使重庆人性格烦躁,他们动口动手,性格刚烈而火辣。这是重庆人很独特的性格特征。 虽然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实在很少,但有的是个性和热情,体现出饮食的本味、生活的原生态。
(2)豪爽耿直。耿直是重庆人的自称。“耿直”在重庆人口中是“
正直”、“
真诚”、“
果断”以及“不虚伪”、“不做作”等意思的代名词,这些意思均源自于重庆人性格豪爽刚烈、粗犷顽强、无惧无畏、自尊心强的秉性。没有规矩,也就习惯不守规矩,重庆人将它美其名曰敢作敢干,什么都不怕。重庆古来就是一座大
码头,因而重庆人有山民的习气,多自然的率真、质朴。重庆人说话做事往往直来直去,在重庆街头,如果你与小贩过分地讨价还价,不仅那小贩,甚至旁边的人都会说你不耿直。当然,如果那小贩过分地要价,你也可以说他不耿直,旁边的人也会帮你的忙。对男的称谓北方叫爷们,南边的叫细佬,
中原叫伢子,西北叫娃,唯独重庆这地儿管男的叫崽儿。因此,“崽儿”是重庆最典型的方言,泛指充满个性的重庆人。 “重庆崽儿”是各地对重庆人的认同和赞扬。
(3)吃苦耐劳。地理条件造就了重庆人相当能吃苦耐劳,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别的地方是极其稀罕的。重庆人语言颇具表演艺术,说话风趣,许多复杂的事物,深刻的道理,往往不直接点破,而是绕着弯子,打几个比方,展几个“言子”,来点谐音表意功,准可话音一落,立马获得个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