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城街道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辖街道
邾城街道,隶属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是新洲区委、区政府驻地,新洲区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地处新洲区中心,东南与辛冲镇接壤,东北与三店街道毗邻,西南与汪集街道相连,西北与李集街道相依,总面积106.45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邾城街道总人口有15.9万人。截至2022年10月,邾城街道辖24个社区、36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齐安大道352号。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邾城街道,周显王二年(前367年),楚宣王灭邾,迁其君徙其民于此,始名邾城
建置沿革
周显王二年(前367年),楚宣王灭邾,迁其君徙其民于此,始名邾城
秦行郡县制,以邾城置邾邑(相当于县),后以邾城置衡山郡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项羽置衡山王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废衡山王国,置淮南别郡,后以邾城置西陵县。武帝,以西陵县治邾城置江夏郡,邾城为郡、县两级治所。东汉建武六年(30年),迁江夏郡于夏口(今武汉市汉口),废西陵县,以邾城置邾县
三国,邾城始属魏,为荆州弋阳郡邾县治所;后隶吴,为荆州蕲春郡邾县治所。
晋惠帝,建西阳国,封西阳公羕为王,邾属其地;南渡后,羕废国灭,改称西阳郡,邾城仍为邾县治所。东晋咸康四年(338年),置豫州,治邾城;后为后赵石虎将张貉度所陷,州废。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邾城易名南安,为南安县治所,隶西阳郡;孝建元年(454年),废南安,复邾县,县治复名邾城。齐建元二年(480年),复置南安县,并于南安置齐安郡,治邾城。梁普通七年(526年),以齐安郡立南司州。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南司州,以齐安郡立衡州,于城东南一里许立小城为衡州治所,南安为州、郡、县三级治所。陈太建五年(573年),地入陈,废衡州,置定州,后改亭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仍以齐安郡立衡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西阳、齐安、定城诸郡,改衡州为黄州。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隶黄州永安郡,州、郡、县并治。大业元年(605年),改黄州为永安郡,郡、县并治。
唐武德三年(620年),复改永安为黄州;天宝元年(742年),再改黄州为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黄州,与齐安郡并治。光启元年(885年),黄州州治、黄冈县治东迁汝王城,称故治邾城为旧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再迁黄州州治、黄冈县治于江滨(今黄州),旧州改称新州,后演变为新洲。宋、元、明、清,今邾城街始终为黄冈县所辖。
清初,后黄冈县划为捕衙、团风、但店、新洲、仓子埠、阳逻等6个汛地,邾城隶属新洲汛地。光绪七年(1881年),黄冈县划为9个乡,邾城分属慕义、上伍重、庶安3个乡。
民国八年(1919年),黄冈县划为6个区,邾城隶属第四区(新洲)。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今新洲区境内出现国民政府、日伪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等3个政权。今邾城街境内大部为日伪军占领区,仅萧桥南部及联合等地为新四军冈西办事处所辖。民国28年(1939年),汉奸罗荣衮在新洲镇组建伪黄冈县政府,下设黄州、团风、新洲、仓埠、阳逻、李集等6个区,邾城隶属新洲区。民国29年(1940年),黄冈县国民政府仍置黄州、团风、但店、新洲、仓子埠、阳逻等6个区,邾城隶属新洲区,亦称第四区,新洲镇为区辖镇。民国30年(1941年),撤区建乡(镇),新洲镇为县辖镇,邾城分属新洲镇和举东、举西、举南3个乡。民国35年(1946年)春,新洲镇并入举南乡,为乡辖镇;秋,黄冈县置37个乡(镇),新洲镇复为县辖镇;今邾城街境内分属新洲镇和举东、举西、举南3个乡。民国37年(1948年),恢复区建制,邾城隶属黄冈县第四区,新洲镇改为区辖镇。
1949年5月,黄冈县设11个区,邾城隶属第八区(新洲),新洲镇为区辖镇。
1951年7月,析置新洲县,全县划为12个区和1个县辖镇。新洲镇易名城关镇,境内分属城关镇和一区(新洲)、六区(张店)、七区(辛冲)。
1958年9月,新洲人民公社成立,城关镇并入新洲人民公社。
1959年,恢复城关镇为县辖镇,后以新洲公社建新洲区,以原公社管理区组建刘集、大渡、萧桥、李林、顾岗等人民公社。
1975年,撤区并社,全县建20个公社。境内分属城关镇和刘集、大渡、顾岗、联合等4个公社。
1977年,大渡公社并入刘集公社。
1983年,新洲县划属武汉市管辖。
1986年,撤区建镇(乡),境内分属城关镇和刘集乡。
1998年9月,新洲撤县设区,城关镇改建为邾城街。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1年12月,城关镇将南街、北街、南濠、南城、新建、北城等6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北街、南街、黄茂、凤台、北城、东城、东安、环城、北濠、新建等10个居民委员会。
1995年,城关镇所辖城南、向东、章林3个村析出,设置县辖邾城发展新区。
1996年3月,又将原10个居民委员会调整为联盟、幸福、文化、新建、南街、府南、红旗、东城、东安、清安、蔡濠等11个居民委员会。
1999年12月,城关镇改建为邾城街。刘集乡维持原建制。
2000年12月,邾城街城区改置红旗、南街、新建、文化、幸福、东安、清安、蔡濠等8个社区。
2001年,刘集乡并入邾城街后,增设刘集社区。
2004年,邾城发展新区并入邾城街,增设凤凰台、黄茂、章南3个社区。
2009年,增设学府、向阳两个社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10月,邾城街道辖24个社区、36个行政村:红旗社区、南街社区、新建社区、文化社区、幸福社区、东安社区、黄茂社区、章南社区、凤凰台社区、清安社区、蔡濠社区、刘集社区、学府社区、向阳社区、光明社区、龙城社区、城南社区、章林社区、向东社区、城东社区、常新社区、祥燕社区、问津社区、旭新社区、城北村、骆畈村、钟杨村、余姚村、龙桥村、胜英村、登峰村、顾岗村、巴山村、红峰村、刘六村、梅店村、铁衖村、章兴村、程湖村、永立村、章程村、巴徐村、大渡村、饶蔡村、城西村、铁甲村、陈先村、钱寨村、陶刘村、刘集村、肖桥村、詹河村、吴榜村、新港村、邱桥村、易窑村、东港村、站桥村、联合村、破月村。另辖:联合农科所生活区,街道办事处驻齐安大道35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邾城街道,地处新洲区中心,东南与辛冲镇接壤,东北与三店街道毗邻,西南与汪集街道相连,西北与李集街道相依,东西最大距离13.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6千米,总面积106.45平方千米。
地质
工程地质
邾城地区地面平缓,东北略高,向西南渐次倾斜,无明显滑坡与冲沟切割现象。境内土层强度为每平方米8~12吨,承重能力为每平方米10吨~15吨。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不一,其组织的物质各异,有少数地方为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对承载力有一定影响。
水文地质
地下水存在形式:全水层厚度约30米(最大钻探深度15米),矿化度0.01~0.3度,硬度5.9度,水温20摄氏度左右,水源充足。地下水的分布:据勘测,地表以下3米以上为上层滞水或土壤水,3米以下至8米左右为潜水层,8米以下为承压水含水层。上层滞水或土壤水为地表水或沼泽水停滞成因;潜水层基本上是渗入成因,潜水位及其动态因地表平缓而较稳定;承压水含水层受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故饮用地下水以在地表8米以下为宜。
地形地貌
邾城街道,东北偏高,西南偏低,平原为主,丘陵次之。以举水为界,呈现两种不同的地貌特征。举水以西,为河流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举水以东,为鄂东丘陵岗地,叶顾岗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由铁衖村入境,从章兴村出境,坡道起伏,岗势绵延。全街自然地形表面分布为:丘陵占25%,土沙平地占40%,滨湖地占25%,裸崖占10%。
气候
邾城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无霜期长。
水文
邾城街道境内河道属长江水系;举水河境内全长17公里,河宽200米—300米,河床由细沙组成,河床坡降为3.7‰。下游河段平均水位25.98米,水位变幅4.45米,历史最高水位33.11米,最低为河干见底。
自然资源
邾城街道境内有建筑用的黄砂,分布在举水河河床;在顾岗的低丘地有塑性黏土矿。2011年,邾城街道有耕地7.4万亩,人均0.47亩。
人口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邾城街道常住人口有161628人。
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总人口有15.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万人,城镇化率57%;总人口中,男性8.28万人,占52%;女性7.62万人,占48%;14岁以下3.85万人,占24.2%;15—64岁10.87万人,占68.4%;65岁以上1.18万人,占7.4%。2011年,邾城街道人口出生率9.1‰,人口死亡率1.3‰,人口自然增长率7.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93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邾城街道财政总收入1.34亿元,比2010年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入9612元,比2010年增长18%。
农业
邾城街道农业主要以种植棉花、油菜、水稻、小麦为主。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优质粮油生产基地3.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1.7万亩,林果基地1.8万亩,经济林基地4000亩,禽畜饲养基地940亩,水产养殖基地6000亩。
工业
邾城街道工业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塑料制品、汽车配件为主。2011年,邾城街道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1.2亿元。
商贸
2011年,邾城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8亿元,比2010年增长29.5%;有大型集贸市场6个,大型商场9个,民营商贸企业140家,个体商户7198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幼儿园21所,在园幼儿5400人,专任教师280人;小学15所,在校学生1.34万人,专任教师76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7100人,专任教师81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文化站1个;村(社)有文化活动中心25个,各类文化专业户75户;有各类图书室56个,藏书5.6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和舞蹈健身等社会民间组织达32个。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学校体育场3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7%;业余体育组织有篮球队、龙舟队、舞蹈健身队、乒乓球协会。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广播站1个,电视网络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数为和无线通信光缆网络信号实现全覆盖,数字通信用户达2万多户。
社会保障
2011年,邾城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818户,人数4444人,支出945万元,比2010年增长84.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15户,人数2989人,支出23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48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07人次,共支出9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01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1万元,比2010年增长0.6%;社会福利费157万元,比2010年增长46%;敬老院1个,床位260张;有社区服务设施8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6个,社区服务站16个;有慈善分会2个;接受社会捐款10万元,使191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交通
邾城街道,有106国道318国道武汉—英山高速公路纵横过境。
文化
文化遗址
窑墩遗址
1984年,新洲县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县文物管理所配合市文物管理处文物考察队和武汉大学历史系学生在新洲境内进行文物考察时发现一座新石器时代的窑墩遗址。这座古窑墩遗址,位于邾城街新港村过贤埠北支河西,遗址高出地面3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从发现至今,一直保持原状。此次考察收集文物,早期以夹砂红褐陶质、绳纹为主,少量黑陶,素面;器物为扁足鼎、镂孔豆等。稍晚期以泥质灰陶见多,有少量红窑,多为素面;器物为厚胎缸、盘、圆点纹小陶球等。晚期以泥质褐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多饰绳纹、弦纹;器物为鬲、罐、瓮等。该遗址上部修窑时局部稍有坏损,现上面是耕地。1993年6月24日,新洲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滩遗址
1991年12月,新洲县文物管理所配合市文物考察队对新洲进行文物考察,在新洲举水河老大桥南边发现古河滩遗址,文化遗存堆积厚度约2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散露文物较多,采集的陶片形器可辨的有扁足鼎、平尖足鬲、厚胎缸、圈足豆、釜、瓮、陶井圈、平底碗和青花瓷碗,还有两翼和三棱形铜箭镞、蚁鼻钱、五铢钱,尤以战国时的蚁鼻钱、三棱箭镞和汉代陶井圈等器物居多,专家分析应为唐代以前的古河滩遗址。此遗址后被治理举水河建老大桥至章家林新堤覆压。
古井遗址
1986年12月,城关镇顾岗管理区民工在治理古护城河时,挖掘出一古井,位置在古城东北角,经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到现场考察,发现古井系由公母隼弧形井壁砖砌成,初步鉴定为唐代古井,后被填压于地下。
1996年9月,城北砖瓦厂取土做砖时,挖掘出一古井,呈圆形,井口直径约1.2米,井壁用公母隼弧形黑色砖砌成,经县文物管理所考察鉴定为宋代古井,后被填埋。
古墓葬
1975年,县民政局在东城塆修建火葬场时,挖掘出西汉和唐代古墓葬群,经县文物管理人员现场考察,发现这些古墓葬早已被盗,仅清理出土灰陶熏盖、灰陶平底碗、灰陶灶各1件,还找到1件铜矛和1枚铜钱,均已锈蚀。
1984年10月,刘集乡在修水渠时,在巴徐村江新塆北侧挖出古墓葬多座,经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考察发掘,共清理出土黄釉瓷壶、酱釉瓷贴花俑皈依罐等器物20余件,并鉴定为宋代石室墓。
1991年5月,在106国道与龙腾大街连接处的吴桂山塆路段,共挖掘出汉墓51座,清理出土文物300余件。
1992年7月,又在城东南的肖家凹路段挖掘出汉墓30余座,清理出土文物200多件。
1993年3月,在修建新洲城外环公路时,在沿线先后挖掘出古墓葬多处,经市、县文物考察队联合考察,发现战国时期和汉代古墓87座,出土文物有铜鼎、铜钵、铜勺、铜镜等青铜器和五铢钱,有瓷器罐、壶、碗和陶器鼎、敦、壶、盒、钫、井、灶;还有铜剑、戈、矛、刀等兵器共600余件。其中印有“郢”字的陶质圆形冥币为湖北罕见。是年,在城北村彭喻家塆开垦耕地时,发现唐代砖室墓,清理出土文物有黄釉瓷碗、八棱青铜镜等器物多件。
1994年7月,在修建博物大道时,挖掘出多处古墓葬群,市、县文物考察队在墓群5000平方米范围内3次进行抢救发掘,共清理土坑墓、砖室墓70余座,均为战国时期、汉代和六朝古墓葬,清理出土古铜器、陶器210多件,其中有压印“吨”字的圆形陶质冥钱,为湖北罕见。
1995年5月,县商业局物资公司在城南村平地建房时,挖掘出古墓葬群,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墓群已被推土机推毁,出土文物被人抢走,后经公安机关介入,追回文物7件,有铜镜、铜壶、铜鼎、铜剑、铜戟等,还发现1枚“开元通宝”钱币,经鉴定为汉、唐时期古墓葬。
1996年9月,县畜牧局在骆畈村洪家山兴建养鸡场时,施工工地挖掘出古墓葬群,市、县文物考察队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考察,发现有20余座战国时期至汉代土坑墓葬,经发掘,清理出土古陶器、铜器200余件,铜剑、戈等兵器多件,其中有一对跪式男童陶俑为新洲首次发现。12月,在邾城花园建房工地挖掘出古墓葬群,经市、县文物考察队考察,发现唐、宋时期的砖室墓34座。因该地过去被平整,墓室多有损毁,仅清理出土酱釉瓷壶、瓷缸、青釉瓷壶、瓷碗等42件随葬品。
1997年10月,武汉新洲县第二技工学校从齐安大道迁建向东村时,在基建工地挖掘出古墓葬群,市、县文物考察队发现为汉代砖室墓,卵石砌筑的大坑墓和土坑墓共24座,后清理出土古文物480余件,其中陶器442件,铜器15件,铁器5件,漆木器12件,玉坠2件,木器4件和一批五铢钱。其中两座墓中木质棺椁完整无损,随葬物品精美,多个男女陶俑、木俑造型别致,形态逼真,为新洲少见。还有彩绘陶器、漆器弥足珍贵。
1999年10月,县博物馆在城东华家大塆北面的建设工地发现古墓葬群,市、区文物考察队到现场考察发现有4座西汉土坑墓和3座东汉砖室墓,清理出土文物陶、铜器80余件,以陶器居多,铜器次之,其中有表铜蒜头壶和一组铜砝码,其制作之精巧,为新洲少见。次年,市、区文物考察队再次到该工地进行考察,又发现2座汉墓,清理随葬器物20多件。
2001年6月,市、区文物考察队在城东村祝家山区委党校建设工地考察,发现有汉代古墓葬群,清理了4座土坑墓,收集出土青铜剑、陶器等古文物70多件。
2002年8月,在城东村夏家塘塍106国道改建工地发现战国时期古墓8座,清理出土文物140件,有铜剑、戈、箭镞等珍贵文物40多件。
2010年6月6日上午,邾城工业园建设工地有一古墓葬群被施工队的挖掘机挖出,出土随葬品被现场施工人员抢走,新洲警方和区博物馆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发现有8座古墓被挖出,棺木和砖室已毁坏,警方将施工负责人带离现场审问,该负责人交出抢走文物7件,有陶鼎1件,陶罐1件,陶豆2件,陶盒2件和陶杯1件,多已残缺。同年11月,又挖掘古墓葬3座,出土文物55件,专家鉴定为西汉初期古墓,并勘查到有12墓。专家建议,需建设、非挖不可的就挖掘,不需用地就不必动土,以免损毁古墓。
在历次古墓葬发掘中,多有市文物考古队参与,所清理出土文物,多被收藏在市博物馆内(当时新洲未建博物馆)。
文化古迹
邾城街道拥有多处文化古迹。
以下资料来源于:
参考资料
邾城街志.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
202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邾城街志 文物 古迹-古迹-新洲古城.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5: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