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文化是以
舞阳贾湖遗址为代表的中国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
文化类型,属于
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
简介
贾湖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
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
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
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
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
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贾湖遗址因地处贾湖村而得名的一处遗址。呈近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1~1.5米。经七次发掘,发现大批遗迹、遗物。
出土文物及标本数千件,主要有陶器、石器、
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颗粒和果核。
经
碳14测定,贾湖遗址年代范围为BC7000—BC5800年。
考古工作者将发掘资料分为三期,其中的第一期文化最早,是
裴李岗文化的重要源头。第二、三期与裴李岗、峨沟等大体同进。第一期年代约为BC7000—BC6600年,第二期为BC6600—BC6200年,第三期为BC6200—BC5800年。
文化内涵既与裴李岗文化有不少共同因素,也存在许多差异和独有特征,呈现出
淮河上游地区的独特面貌。因之,发掘者将其命名为“贾湖文化”。
年代范围为BC7000—BC5800年,主要分布在
淮河上游的支流沙河和
洪河流域,最北可达
颍河、汝河流域。
贾湖遗址是
新石器时代前期遗存,位于
河南省
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
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其七声音阶
贾湖骨笛、9000年酿酒技术、成组随葬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动物训化家养、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梗稻尤为引人注意,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
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贾湖文化并被镌刻在北京“
中华世纪坛”
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主要分布
贾湖文化主要分布在淮河上游的支流
沙河和洪河流域,最北可达颍河汝河流域。主要遗址有漯河翟庄、舞阳贾湖、长葛石固、
郏县水泉、汝县中山寨、巩义瓦窑嘴等。
贾湖文化与裴李岗文化类似,以石斧、
石铲、
石磨盘、鼎形器、
素面蓖点纹、压印点纹陶器为主要特征。但其典型遗址面积较大、
文化层堆积较厚、包含文物较丰富,文化面貌复杂。特别是七声音阶骨笛、9000年酿酒技术、
成组随葬
内装石子的
龟甲及其契刻符号、动物训化家养、具有原始形态的栽培梗稻尤为引人注意,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
遗址
贾湖文化主要遗址有漯河
翟庄、舞阳贾湖、长葛石固、郏县水泉、汝县中山寨、
巩义瓦窑嘴等,并以贾湖遗址为主要代表。
贾湖遗址并称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具体年代BC7000—BC5800年。
发掘出的窑穴370座,陶窑13座,陶器有
陶鼎、陶罐、陶壶、
陶碗、陶杯、
陶豆、陶觚。其中还有盛酒陶器,
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
蛋壳陶、舞阳善德
灰陶等,被科学界统称“
贾湖陶瓷”。
这里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此处发现的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龟灵崇拜则是原始的
宗教信仰。
稻作遗存、狩猎、捕捞和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人类
社会生活的情况。8000年前,生活在中国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文化,其音乐文化和稻种文化和
宗教文化已相当发达,表明淮河流域是
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于1986-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出土。
骨笛系用鹤的
尺骨制成,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
乐音。其中有一根鹤笛,八个音阶,仍然可以吹奏。和现代乐器相比,那根可以吹奏的骨笛上的孔的位置非常精确,八度音和现代乐器的音的频率非常接近。
此遗址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
曾侯乙墓编钟和
编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文物研究
贾湖遗址总共出土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
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图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贾湖骨笛,左长22.2cm,右长23.6cm。
贾湖遗址共发现
契刻符号十七例,分别刻在甲、骨、石、陶器上。其中龟甲上刻符9例,骨器上刻符5例,陶器上刻符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
专家研究,
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
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
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与其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
太阳纹等。
专家研究认为,8000年前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
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
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和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
发展过程
一些学者提出,文字在中国的形成
已经历了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发展过程,其源头甚至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他们研究认为,
河南省的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发现的
龟壳上的契刻痕迹是最终演变成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
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
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
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990年春,在对发掘资料进行
室内整理时,在一块红烧土块上发现了几枚稻壳印痕。北京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研究员鉴定,确认为人工
栽培稻。1994年6月,经对一些标本进行浮选,首次发现了一些碳化稻米(籽实),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学术讨论
1994年6~7月,
北京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对上述发现先后召开成果鉴定会和学术讨论会,与会的考古、
农业史、
古生物学家对这一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同年,
张居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王象坤、孔昭宸又对6个遗迹内的标本进行浮选,又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和
菱角碳化果实。2001年的发掘,对多个遗迹单位的填土进行浮选,又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及植物果核。
中国科技大学博导、
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
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
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
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
葡萄和
山楂等,
2005年7月19日,美国
特拉华州一家名为“
角鲨头”的酿酒厂复制出贾湖古酒,深受欢迎,所以命名为“贾湖城”品牌,并全面推向市场。
科学价值
贾湖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具有很高的历史与
科学价值,正如我国著名
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
舞阳贾湖》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贾湖遗址的发掘,可称是80年代以来我国
新石器考古中最重要的工作。”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贾湖遗址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地层关系,这对裴李岗文化的类型与分期研究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2、这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窑穴、
陶窑以及大量的
生产工具对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生产力
发展水平都有重大意义。3、这里发现的大批保存较好的人体骨架及动物骨骼,对研究当时的人种、
人类体质、
家畜起源、
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4、墓葬中随葬成组内装石子的龟甲及共存的骨笛及杈形骨器等
原始宗教用具为研究当时的埋葬习俗、龟灵崇拜、信仰等
宗教意识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历史地位
5、这里出土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6、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距今8000—9000年的贾湖文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7、经
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对贾湖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分析,九千年前的贾湖人已掌握了原始的酿酒技术,这对研究世界酒
文化史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