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派
京剧艺术流派
京剧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谭派现在是六代嫡传,从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共有七代从事京剧,这无论是在世界戏剧史还是京剧史上都是难得的。
谭派介绍
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后来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甚至,连享誉中外的旦角“梅派”、“程派”的唱腔,也受到谭派的启发和影响。 谭派唱腔圆润柔美、巧俏多变,富表现力。谭派是京剧史上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以唱、念、做、打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
在京剧自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发展衍变为北京的一个新剧种的过程中,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形成了三种生行流派(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京派),传到第二代,又发展了三种新的流派。后人把程、余、张称为“老三派”,把第二代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叫作“新三派”。新三派都是师承程长庚的“徽派”,并吸收其他两派的精华,而又各自发展成为三支不同的流派。
谭派老生戏,不仅为国内京剧爱好者所宗。在国际上也有不少追随者,流传很广,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璀璨明珠。
谭派剧目
谭派剧目有《盗宗卷》《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失.空.斩》《战长沙》《捉放曹》《搜孤救孤》《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碑》《洪羊洞》《乌盆记》《四郎探母》《镇潭州》《王佐断臂》《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状元谱》《失印救火》《清风亭》《一捧雪》《南天门》《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打渔杀家》《珠帘寨》《连营寨》《翠屏山》等。
谭派传承
自19世纪中后期,谭派初创以来,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至今已是六代嫡传。
谭鑫培: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
谭鑫培是当时著名的老旦演员谭志道的独生子,流转到天津时,才六岁。他七八岁开始练功,随父跑水陆码头,十一岁入天津金奎科班,十七岁拜在汉派老生余三胜的门下,其后长期在三庆班武生,兼武行头目,又拜班主程长庚为师。光绪五年,即一八七九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结识了张二奎的学生孙春恒,看了他不少戏,受到很大启发。谭鑫培得诸谭志道音乐天赋的遗传,有“小叫天”之誉,他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了磨洗和改造。
“时尚黄腔喊似??”,早期的京剧唱腔以高亢的气势为主,谭鑫培把直腔直调改得婉转多姿。尽管我们今天听起来,仍感到那么硬朗古简,其遒劲程度无人堪匹,但那时却被视为“颓靡”的“亡国之音”。原来,清朝末年,内乱外患频仍,许多人认为应该呼唤抗争治乱的“强音”,怎能一板一眼、慢条斯理地去玩味什么雅调呢?然而,韵味真是个迷人的东西,艺术的感召力是不可阻挡的。“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唱叫天儿”,这句诗就是那时京城社会的真实写照。
光绪十六年,即一八九○年,谭鑫培四十四岁时,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无谭不欢”。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
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了艺术化的道路。他文武不挡,腹笥极宽,是老生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为京剧舞台语音的湖广音规范奠定基础,还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梅兰芳后来评价道:谭鑫培(和杨小楼)代表了中国的京剧。
于是,一些商人就开始在“谭鑫培”三个字上做文章了。他们伪造谭鑫培的假唱片,行销于市,导致谬种流传。直到解放后,还有一些国家电台以这些当年“胜利”、“物克多”公司出品的赝品为真,不时播放,弄得一些爱好者,对谭鑫培产生了是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疑惑,真是冤哉枉也。当然,对于后人类似的评价,谭鑫培本人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大约在谭氏六十五岁左右之时,百代公司请谭鑫培灌第二批唱片,谭鑫培为使“肥水不外流”,就让儿子谭嘉瑞操琴,司鼓也未请“老搭档”担任。结果,蹩脚的伴奏拖累了谭鑫培,使他的演唱水平未能发挥,使这批唱片大为减色。
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真正代表谭鑫培艺术的歌声,是一九○七年百代公司为他灌制的第一批唱片,计一张半,包括“秦琼卖马”和“洪洋洞”两段,由梅雨田梅兰芳的伯父)操琴,李奎林司鼓,全部是舞台上珠联璧合的原班人马。于是,就灌制出老生唱腔中的精品、极品,垂范后昆。后来,无论老生流派怎样发展演变,却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张半唱片所呈现的艺术规格,令人或感“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即便是后来把老生艺术进一步向精致化推进,被认为是“老生第二座高峰”的余叔岩,在功力上也难与他的谭师相匹敌。有人说,这“一张半”,整整统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骚。
谭鑫培虽然做成了“伶界大王”的辉煌业绩,但他死得很惨。一九一七年四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京,大军阀江朝宗假东城那家花园为他办堂会戏,坚约谭鑫培出演。此时适逢谭鑫培有恙,卧床经月,便以此婉辞。谁知江朝宗竟派来大队警察,把谭鑫培生拉硬扯到那家花园。那天恰恰演的是“洪羊洞”,描写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经历。谭鑫培感同身受,心力交瘁,演到悲愤处,禁不住眼泪真的流下来。演毕回家,没多久就死了,时年七十一岁。
谭富英:四大须生掀起“高潮”
谭门第三代中的从艺者,有嘉善武老生)、嘉祥(武旦兼青衣)、嘉荣(文老生),惟五儿谭嘉宾最能传谭鑫培衣钵,艺名谭小培,唱谭门本派戏,几可乱真,青年时就有唱片流行。后来成为“武生宗师”的杨小楼,由其父杨月楼临终托孤,成为谭鑫培的义子,因此也住进大外廊营谭宅,以“嘉”字为排行,名杨嘉训。早年由杨小楼领衔,携谭小培、尚小云来沪,同台献演,享誉一时,以“三小”并称。谭小培禀赋虽高,但舞台生活时断时续。他就读于洋教会办的“汇文学校”,专修过英语,知识渊博。他的妻子是著名小生德珺如的女儿。德珺如是旗人,为前清吏部尚书穆彰阿之子。因此,谭小培的儿子谭富英,是一个“汉满混血儿”。
当时京剧界的竞争十分激烈,“伶界大王”谭鑫培逝世后,“诸侯”烽起,争相称雄。言菊朋号称“旧谭派领袖”,余叔岩人称“新谭派首领”,连票界研习者中也出现了“五坛(谭)”,分封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其中就有逊清皇室后裔溥西园(红豆馆主)。当此之时,谭门岂肯自甘萎缩?谭小培审时度势,决定放弃自己进一步出名的机会,着力培养天赋条件更好的谭富英。此前,他已把陈秀华等名师一一请到家里,然后,把谭富英送进富连成科班。出科后,又把他领到余叔岩的门下深造。谭小培还帮谭富英料理生活,花了很多心血。后来,谭富英果然成为“大角儿”。他嗓音酣畅淋漓,非常难得,扮相更有王者之气。起初,他票价卖一块银洋时,有评论说:“(谭富英)一出台亮相,就值八毛!”他身上确有一股清刚之气,唱得质朴率真,尤擅塑造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物。一时里,他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成为“四大须生”。这是谭氏艺术长河中的又一次高潮。
谭门之艺传至第四代,外界即已传为佳话,而谭小培更有甘当“人梯”的美誉。最有趣的是,某传媒曾经登出一幅幽默画,画面上是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三人的漫画像,谭鑫培俯对谭小培说:“我的儿子不如你的儿子”,谭富英则仰向谭小培说:“我的父亲不如你的父亲”。据说谭小培见此漫画,哈哈大笑,连连称妙。
谭元寿:当今京城首席老生
谭门第四代中除谭富英外,还有文武老生谭盛英、花脸谭世英出科于富连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谭家部分演员加入中国京剧院二团,后来整团支援大西北,改制为宁夏京剧团,包括盛英、世英在内的谭鑫培后裔,全都没有二话,举家迁到银川。他们在那里固守京剧阵地,并教育子女安心在西北高原传播京剧。如今在宁夏继承衣钵的是花脸谭少英、武生谭喜寿,以及谭荣曾、谭健等。
长期在北京从艺的谭门第五代,有中国京剧院的谭韵寿北京京剧院谭元寿及其鼓师谭世秀。谭元寿是富连成的晚期学员,基础扎实,出科后先为荀慧生“挎刀”。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驰骋南北舞台,又长期与父亲在北京京剧院同台,总是谭富英在后面唱老生,他在前面演武生。一九六二年,谭富英退休后极少登台,仅几度应毛泽东主席之邀请,携儿子元寿、孙子孝曾到中南海清唱。于是北京团的谭派老生戏,就由谭元寿承担了。使谭元寿享誉全国的,是在《沙家浜》里扮演的郭建光。在这一时期与他齐名的“头牌老生”童祥苓钱浩梁等,现在俱已从舞台上消失,即使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一度与他形成鼎足之势的后起之秀张学津孙岳等,如今也呈嗓力不支的态势。然而谭元寿近来却仍在京、汉两地频频出演文武戏,宝刀不老,竟如鲁殿灵光。谭元寿并未因此自幸,反而担忧起来。他说:我不过是个二三流的演员,现在竟成了头牌,这不是“廖化充先锋”么,京剧怎么了?
谭孝曾:京剧不景气移民去也
谭孝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时,谭小培还健在,谭元寿为儿子取这个名字,是要他孝敬曾祖父。孝曾入北京戏校,照例是先打武生底子,又向余叔岩的弟子王少楼学老生。如今他已五十岁了,是北京京剧院的当家老生之一,也是目前并不多见的、能具前辈典范的演员。谭鑫培的艺术相当一部分来自余三胜,他又收余三胜的孙子余叔岩为徒,把艺术还给余家。而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又拜余叔岩为师,谭余两家就是这样代代相帮,合起来形成京剧老生行的主流。因此,当谭孝曾和旦角阎桂祥生下儿子后,谭元寿为之取名谭正岩,意在学习“正统的余叔岩”,接继两家在艺术承递关系上的“循环之链”。然而,谭正岩起先对京剧并不上心,直到十一岁时随同学参加亚运会团体操后,才开始喜欢舞棍弄棒,醉心于业余武术队。谭元寿真想因势利导,让他人戏校。然而此时谭孝曾和阎桂祥夫妇正酝酿着出国定居
原来,有位加拿大华裔一直尊仰谭派艺术,想把他们三口小家庭办到加拿大去。是到那里去享清福,还是留在国内的红毡毹上?孝曾和桂祥颇费踌躇。谭家门楼的风风雨雨,一幕幕地呈现在眼前。确实,艺术生涯给祖宗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光环和美酒,还有许多艰辛和苦痛。谭鑫培受军阀欺侮而惨死;谭富英晚年在北京京剧院,虽然与马、谭、张、裘并列,但领导从来没给他排过一出主角戏,一直让他为另外三位主演当配角,致使他郁郁寡欢,提早离开舞台。即使是谭元寿,也曾在“革命”的年代被强制与谭家“划清界限”,搬出祖居,大外廊营谭家私宅“四十六间半”,后来卖给房地产部门,只值三万元钱。而且谭孝曾分文未分到。
如今京剧很不景气,他们纵然学了满肚子的戏,但一年也演不上几场。梨园这口饭,吃得好是“戏饭”,吃得不好就是“气饭”。何必呢?
谭正岩:六代传人梨园新星
然而,在这整个思想斗争过程中,谭元寿始终不吭一声,最后,父子间的这种“无声的较量”,以儿子的让步宣告结束。谭孝曾写信谢绝了加拿大朋友的好心。孝曾对桂祥和正岩说:“谁叫咱们姓谭呢!”
谭元寿终于把谭正岩送进北京戏校插班,他对领导说:“孩子交给你们,按照我们谭家的规矩,不干涉教学。请你们严格要求,任打任罚!”然而那时,其他同学已经先进校两年甚至四年。于是谭正岩日夜加班补课,急起直追。他后来被评为学校里的“苦练标兵”。谭元寿虽然不干预学校的课程,但每当正岩学会一出戏下地时,他必去观看响排。谭正岩十五岁时首次登台,演的是武生戏《八大锤》。梨园界同人闻讯,纷纷自愿来观看,对这位谭门第七代,投以关切的目光。剧场气氛十分热烈,舞台上一招一式,不管他做得怎样,台下一律报以热烈掌声。演毕,谭元寿上台,抱住孙子,不由得老泪纵横;谭孝曾也哭了起来。周围同仁们的眼眶,也都湿润了……
谭正岩去年从北京戏校毕业,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此番在纪念谭鑫培诞辰一百五十一周年的汇演中,他主要是演武生戏,同时也亮了几嗓子。十八岁的他已经度过男生最危险的变声期,呈现出文武老生的前景,真乃谭门之幸。只是他个子偏高,达到一米八十六。就在人们为此而担忧时,谭元寿对谭正岩说:“不要信那个邪,杨小楼也是高个子,他善于弥补缺点,不是照样成了角儿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文艺人才学是承认遗传规律的。京剧遗产要继承,京剧事业要发展,京剧不能在我们这辈人的手里毁掉,这就需要有一种固守阵地的信心和责任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家的天地何尝不美妙?
有人说谭门六代仿佛一部中国京剧的缩影,这话并不为过,从“伶界大王”谭鑫培到风华正茂的谭正岩,每一代均有代表人物的谭派艺术成为了戏曲界的一个奇迹,为了使这一奇迹得以延续,有着极佳外形条件的谭正岩抵住了影视、模特等领域的诱惑,成为了谭派老生的忠实守望者,他表示不仅要让谭派艺术在自己这一代传承下去,而且要再传200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30 14:14
目录
概述
谭派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