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连成是1904年创办的培养京剧学员的京剧科班,前期称“
喜连成”。1903年由吉林商人
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
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
叶春善、
叶龙章先后任科班的老板、社长,吉林富商牛子厚、北京富商“外馆沈家”先后为财东。总教习
萧长华。
历史沿革
富连成,中国京剧科班,1903年由
吉林商人
牛子厚出资、
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连升”,后改“
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富连成社自创立之初,便秉持“替祖师爷传道”的信仰和使命,明确将培养人才、传承戏曲作为事业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
1912年夏,因业务不振,牛子厚倒让给
沈姓接办,改名“富连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后任班主,仍由叶春善掌理。后沈因破产亏累退出。1914年改班为社,全称“北京富连成戏剧学社”。
1935年
叶春善去世,由其长子
叶龙章继任社长。至1948年,无力延续下去,第八科庆字辈学生刚刚入科,即告停办。富连成社招收学生没有定期,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入学年龄为6~11岁,坐科年限一般为7年。训练方法为口传心授,从形体基本功开始,然后按学生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文武兼学,要求极严。
44年间,富连成社共完整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7科学生,第8科“庆”字科尚未出科即解散,总计培养京剧各行人才700余人。很多在京剧表演领域开宗立派、可谓妇孺皆知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富连成的学员。如:
马连良(开创老生“
马派”),
于连泉(开创花旦“
筱派”),
谭富英(开创老生“
谭派”),
裘盛戎(开创花脸“
裘派”),
叶盛章(开创武丑“
叶派”),
叶盛兰(开创小生“
叶派”),
袁世海(开创花脸“袁派”)。
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弟子成为优秀流派传承人或著名的配演,其中有被称为“小梅兰芳”的李世芳,艺兼筱(翠花)、荀(慧生)的毛世来,承袭高(庆奎)、马(连良)的老生李盛藻,艺宗杨(小楼)派的武生杨盛春,谭门第五代传人谭元寿等,都是在流派传承中大放异彩的佼佼者。而优秀的配角演员如武花脸骆连翔、架子花脸刘连荣、丑角马富禄、青衣吴富琴等,不仅是民国时期各大京剧班社争相抢聘的对象,而且对于一些京剧流派的形成起到过至为关键的作用。
富连成改变了传统的口授传艺方法,实现了京剧教学的突破性变革。在喜、连、富、盛、世五科学生中,产生了好几位流派创始人和许多京剧艺术家,连
梅兰芳、
周信芳也曾带艺到富连成“进修”;在元、韵两科和半个庆字科中,也出现了一些京剧艺术家。富连成造就了七科半学生,富连成是京剧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为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持续了44年的富连成社科班,共培养京剧表演人才近800名,建校55年的
中国戏曲学院(校)培养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文学等方面的戏剧戏曲艺术人才近6000人。富社科班与中国戏曲学院,一为旧学(或旧艺学),一为新学(或新艺学),一为民办,一为国立,在办学的性质、宗旨、方针、任务、办学模式上确有根本上的区别,但是从京剧艺术人才培养的角度,从传统民族艺术教育及民族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讲,两者又确有其一脉相承之处。这就是,以富社科班为代表的(当然还包括如中华戏校等其它戏曲科班)民族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经验,对中国戏曲学院产生了持续、积极的重要影响,以富社科班为代表的艺术教育传统和育人经验,在中国戏曲学院身上得到了延续、继承、丰富和发展,得以推陈出新。
富连成科班共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近800多名京剧学生,其中
雷喜福、
侯喜瑞、
马连良、
于连泉 (筱翠花) 、
马富禄、
谭富英、
茹富蕙、
裘盛戎、
叶盛兰、
叶盛章、
萧盛萱、
孙盛武、
袁世海、
李世芳、
毛世来、
江世玉、
迟世恭、
艾世菊、
谭元寿、
茹元俊、
冀韵兰、
夏韵龙、
叶庆先等均为京剧名家。他们中不少人又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长华、
雷喜福、
侯喜瑞、
王连平、
于连泉、
萧连芳、
贯大元、
孙盛文等一批先后参与富社科班创业的京剧艺术家教育家,他们的后半生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教育事业;还在于在中国戏曲学院办学的55年间,先后有宋富庭、
高富远、
萧盛萱、
高盛麟、
王世续、
阎世善近百名富社科班的毕业生和他们的嫡传弟子到
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把富社科班的优良艺术教育传统和育人经验带到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继承、丰富发展。富连成社的办班经验,以及从富连成社到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教育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成员列表
代表人物
庆:因战乱停办,学员转出
学员名单
科班训词
“富连成”
科班还有“学规”,也叫“训词”,全文如下:
历史资料
富连成这个名字,在
梨园行中,在熟知京剧的老观众心里,是响当当的。它虽然只存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但培养出了难以计数的京剧名家。从
萧长华、
侯喜瑞到
梅兰芳、
周信芳、
马连良,均与之有着极深的渊源。
然而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戏班,关于它的书却少之又少。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搜索中,键入“富连成”这一主题,只显示有唐伯弢的《
富连成三十年史》和
吴小如的《鸟瞰富连成》两部作品。
一本
《京剧的摇篮——富连成》由
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它虽非学术史料,但作者对富连成知之甚详,掌握着许多
第一手资料,因而使本书有不小的阅读价值。
当年
谭派老生
谭元寿曾说:“我演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去一处都有富连成培养出的演员。富连成培养出了那么多名角,‘生产’的艺术家最多,对京剧的发展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可现在很多年轻人却不知道富连成为何物……”
这样遗憾的情绪,其实不应该出现在关于富连成的话题中。这个堪称为“第一
科班”的故事,随着它的解散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但在
京戏最为鼎盛的那几十年里,它确曾书写过一部传奇。
包缉庭与富连成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包缉庭是个极为陌生的名字。不过他在戏曲评论界的地位,并不亚于常伴
梅兰芳左右的
齐如山。
包缉庭,1903年出生于京城的一个官宦之家,年少时就喜爱京剧。他和富连成中的许多教师、弟子都有着密切的往来,因而熟谙其中的人情世故。至二十余岁的时候,他开始在报刊上撰写
戏评,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后来包缉庭一直在香港等地致力京剧事业,靠自己的默记,与他人合作还原了《
白蛇传》、《大名府》等戏的全本,助一些剧团重新排练,同时在各大报刊上撰写
剧评,影响颇大,有“北派京剧剧评家第一把
交椅”的美誉。
当年包缉庭曾在香港一本杂志上刊登《富连成兴衰四十年》一文,详述富连成轶闻掌故。这篇文章特别长,分期刊登长达两年之久。不过这么多年过去,这些期刊多已散佚,不易重寻。
多年后,一位
京剧票友有心将包缉庭的这些文章重新搜罗在一起,于是发动诸多友人搜集了当时的那份杂志,将《富连成兴衰四十年》全文凑齐,同时找出当年唐伯弢的著作以及民国年间的相关杂志,整理成《京剧的摇篮——富连成》一书。其中有许多珍贵照片,诸如富连成学员训练情景等等,都极为罕见。
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树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一向尊崇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孔子讲,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富社的创办者们,继承这一传统教育理念。
在办学实践中,富社科班十分重视对师德、艺德和对学员品德的要求与教育,富社的”科班训词”(即学规)就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要四戒”的品德规范:”要养身体、要遵教训、要学技艺、要保名誉;同时要戒抛弃光阴、
戒贪图小利、戒烟酒赌博、戒乱交朋友”。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味深长,很多体现了富社艺术家、教育家高尚
道德情操和注重师德、艺德的事例,仍为人们广为传颂。富社的
德育教育,其本质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范畴。是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的。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对那个时代戏曲人才的优良品德与艺德的形成和完善,无疑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正因为如此,诸如“学戏先学做人”、“艺高还需德高”等传统戏曲教育的格言,在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后,也就很自然地由包括富社教师在内的前辈,承传至今,并成为极具戏曲院校德育特色的内容。
包括中国戏曲学院在内的新中国戏曲教育的50余年历程中,坚持“德艺双馨”,坚“育人以德为先”的宗旨始终未变。即便是从1996年起由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四届“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这样的特殊人才培养上,首重德育的传统和宗旨仍未有丝毫放松或改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从富连成社到中国戏曲学院乃至新中国的整个戏曲教育,与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
教育理念和
教育实践,是一息相通、一脉相承的。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
教育思想的精华。坚持因材施教,量材教艺,是富连成
科班一贯的坚定的教学方针之一,同时也是富社培养艺术人才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
叶龙章先生在其《喜(富)连成科班史末》中写道:”科班一贯量才教艺,从无远近亲疏之分,从不埋没人材,更不越轨提拔。三弟
叶盛章入科后,老师们都愿他学武生,征求
萧长华老师同意教他改学文武
丑角,在科时已为观众所喜爱,出科后,成为文武名丑。四弟
叶盛兰入科较晚,初学
青衣、花旦,因他本性倔强,做戏欠温柔,先父认为他不适合演青衣,又和萧老师商量,叫他学文武小生,出科后一举成名,后来更得到
叶派小生的称号。类似叶先生所举的例子,在富社办学的实践中举不胜举。正因为持之以恒地坚持因材施教、量材教艺,富社不但成功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后来享有盛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教育家,还包括了众多的京剧研究家、管理家,以及器乐伴奏、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人材。
新中国建立后,众多的富社前辈进入了
中国戏曲学校或各地方的戏曲学校任教。因材施教的传统,在新型的戏曲院校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首任院长
史若虚同志,成功地把因材施教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社会主义戏曲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他多次援引富社科班为例,科学地总结戏曲教育在选材、识材、辨材、育材等人才培养诸多环节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普遍培养,因材施教”,“大胆选拔、培养尖子人材”。事实证明,中国戏曲学院55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活跃在新中国京剧舞台的优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和各方面的京剧艺术人才。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教学实践,再一次把因材施教的理论,推向了一个与时俱进的
新境界。这就是在青研班的教学思路、教学
方案设计上,坚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员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青研班学员的人才特点是著名演员多,主要演员多,流派演员多,大多数学员是在艺术上已小有成就,而我们的教学培养方案,正是依据这一特点,要为他们从优秀演员成长为戏曲艺术家奠基铺路。
一个令今人也必定会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现象是,富社
科班的许多老前辈及他们的杰出嫡传弟子,如
袁世海、
谭元寿、
茹元俊、
王世续、
张君秋等作为这个班的导师,都亲身参加了教学工作,很多著名的戏曲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戏曲理论家,也都参加了青研班的教学工作。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经验在培养新时代高层次京剧艺术人才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
传承剧目
“富连成”保有和传承的剧目数量极多。成书于1932年的《
富连成三十年史》即收入剧目名称329个,叶龙章在《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一文中,又加入了1932年以后富社新排演的剧目,共计剧目名称339个。一些传统的整本大戏,也由富连成社继承和演出,最著名的如三庆班编制的三十六本《三国志》,经总教习
萧长华整理修订后,演化为八本《赤壁鏖兵》、四本《取南郡》均在富连成社上演并流传至今。现在京剧舞台上演出的《
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剧目,都遵循着富社传承下来的演法。
周年纪念
富连成社创办107周年纪念大会
2011年11月22日(周二)14:30,在
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大使摇篮,百年追忆”——富连成社创办107周年纪念大会。
纪念富连成社120周年
2024年10月31日上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剧协顾问董伟,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中国剧协顾问与来自海峡两岸的富连成社学员后人、艺术家传人代表,富连成社叶氏亲属代表、家乡代表,富连成社研究专家、戏曲专家代表,全国京剧院团、戏曲教育院校代表,以及中宣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盟中央等相关单位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了纪念座谈会。
2024年10月31日,首都博物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大师摇篮 双甲追忆——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近千幅历史照片和来自海内外的戏曲文物,系统梳理了京剧“第一科班”的发展历程,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