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起源于明代。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除官办的梨园、
教坊之外,大多数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所谓“门里出身”)。这两种授徒的规模和作用都带有局限性,既不便于培养成龙配套的
全堂角色,又不能随时付诸演出实践 ,难以适应
舞台艺术的平衡发展,于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
清末民初,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其中有
代表性的如
富连成社、
崇雅社、易俗社、
昆剧传习所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方法,也制定了培训的年限是7年到10年不等。在这些科班里学
过戏的就叫“科班出身”。许多知名的
戏曲演员大多是这些地方的科班出身。但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局限,经费匮乏,人力不足,科班能够维持的时间不长。
过去的戏曲演员有些是拜师学艺的手把徒弟,属个体为单位的家学或叫
私学。
科班是后来出现的集体学艺的组织,曾培育出大量艺术人才,如
川剧的三益科班,越剧的
群英舞台科班,
昆曲的全福班,
桂剧的小金科班等。至于京剧的科班就更多了,如嵩祝成、小荣春、
斌庆社、
富连成等。可见科班曾是培育戏曲人才的主要形式。
由于那时的演出单位不叫剧团,而称戏班。最早的科班又是由戏班建立起来的,如
京剧老生鼻祖
程长庚领衔的
三庆班所办的四箴堂科班。艺名“
响九霄”的名旦
田际云领衔的大玉成班所办的小玉成科班就是早期的以班带班的科班。
科,即品类、等级之意,因自汉以来,学人经科试以定次第等级。因此旧时投师学艺也称为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考入或经人介绍加入某一学戏的班子的某一科,即称为进班入科,亦可称加入某一科班。如
富连成班就分为喜字科、
连字科、富字科、盛字科、世字科、元字科、韵字科、庆字科等八科。
因
科举考试是
封建社会的产物,科班也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如科班均供奉
唐明皇为祖师爷,并每日朝拜,凡入科班一定要立字据,如同定下卖身契约,不仅要承受打骂体罚,而且科满后要效力三年,因此旧时学戏称为
打戏,坐科七年称为七年大狱。
因此,1930年
焦菊隐先生创办“中华戏曲学校”和后来所办的各种新型的戏曲学校虽然进行了许多改进,例如取消打骂体罚,重视
文化教育等,但是也吸取了过去科班口传心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使戏曲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