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文学院是
西南大学的
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个世纪40年代的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文系。1950年10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为
西南师范学院,两个学院的国文系合并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
中文系。
学院概况
西南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学风优良、声誉远播,其前身可追溯到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年设置的国文系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42年设置的国文专修科。在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胡小石、高亨、商承祚、唐圭璋、台静农、罗根泽、詹锳、吴宓、李何林、魏建功、李霁野、赖以庄、吴则虞、钟稚琚、郑思虞、何剑薰、徐德庵、杨欣安、魏兴南、曹慕樊、刘又辛、徐无闻、李景白、谭优学、李运益等一大批名家先贤先后汇聚于此,探研学术,传承文脉,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1人、讲师32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49人。有国家级人才4人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重庆英才计划(名家名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省部级人才50余人次。
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美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电影)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B+,戏剧影视文学学科被评为B,学科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系、影视艺术系、汉语国际教育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近5年来,文学院新增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1项、一般类项目3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7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发表T类文章13篇,CSSCI来源期刊428篇。出版专著47部、译著14部、编著19部 。文学院持续推出教师学术成果,形成浓郁学术氛围,编纂出版了“雨僧文库”“博导文库”“骨干教师文库”“中青年文库”《后学衡》等多套学术著作及刊物。
文学院现设中文系、影视艺术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包括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写作与语文教育等教研室。现有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以及吴宓研究中心、美学研究所、西南影视文化教育与研究中心、叙事文学研究所、中国书法研究所、中国侠文化研究中心、华语电影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和非师范)、汉语国际教育、戏剧与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
办学历史
西南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风优良,享有盛誉。其前身为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而西南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川东师范学堂,所以西南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根源也可以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川东师范学堂。学院的历程如下:
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民国二年(1914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民国十五年(1928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刘湘决定将西南大学停办,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民国十九年(1931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民国十九年(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民国二十年(1932年)秋,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在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 7月,四川省政府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8月,
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建国后,1950年,以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主体,分别组建了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两个学院的国文系随之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1952年
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重庆大学中文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56年更名为汉语言文学系。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分别改名为
西南师范大学和
西南农业大学。
2003年7月成立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伴随着西南大学的诞生,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名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揭开了文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教学资源丰富。学院教师主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6项,其中承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11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2项,中央统战部
华夏英才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重庆市纵横向项目33项,校级项目53项。
在中华书局、上海三联书店、
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出版专著57部、教材44 部、编著21部、古籍整理16部,公开发表论文620余篇,其中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79篇,学科级论文69篇。
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重庆市文科研究基地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建设基地)、吴宓研究中心(校级)、美学研究所(校级)、西南影视文化教育与研究中心(校级)、叙事文学研究所(校级)、中国书法研究所(校级)、中国侠文化研究中心(校级)、华语电影研究所(校级)、语文教育研究所(校级)等9个研究机构。
学术交流
2015年10月15日——18日,举办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杜甫与重庆学术研讨会
2015年10月30日举办“老舍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第七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影视艺术三个系,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汉语国际教育、
戏剧影视文学四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科建设
原有的两个博士点:美学、
汉语言文字学(与文献所共建),现有
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招收
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和
电影学、美学、
课程与教学论、
美术学等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美学四个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文学院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学院共有教职工99人,其中有专任教师9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4人,副教授50人,获博士学位者30人,有研究生学历者占教师人数的68.9%。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5人。
现有重庆市学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重庆市优秀青年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层次人才1人、二层次人才2人,重庆市“五个一批”人才1人。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担当起新世纪文学院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
教学建设
2004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部级以上奖30余项,2005年
熊宪光教授(排名第二)的《整体建构多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教材》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奖,学院教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
李怡教授《“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项(
何宗美教授《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在教育部第一届至第四届中国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奖评选中获奖5项,在重庆市第一至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22项,1人获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教学三等奖。
文学院共建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寇鹏程教授主持的《美学与人生》)、2门重庆市精品课程(2004年刘明华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和2005年
王本朝教授主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4门校级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字学、美学原理、影视艺术概论、语文教学法)。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教学成果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立项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28项,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34项,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3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项,中央统战部项目1项,重庆市级社科规划项目37项。
2006年以来,学院教师获省部级以上奖20余项,其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项,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获重庆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5项(其中,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国际合作
学院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院先后与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汉语教学关系。
学院每年选派3—5人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每年接收留学生及访问学者5人左右前来留学和访学。有望继续扩大留学生规模。学院与
泰国孔敬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办成为泰国示范性孔子学院。
学院与泰国三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每年选拔20余名学生到海外实习。随着文学院开放办学的发展,学院的国际声誉不断提升。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
院训:仁爱、博雅
学院楼名:雨僧楼
社团文化
1、院团委
主要举办活动:组织举办团校培训、管理学生团员相关工作。
2、院学生会
主要举办活动:学院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素质拓展活动、志愿者活动、文艺活动、寝室美化大赛、班服设计大赛、体育活动等由文学院主办的活动或相应的学生活动的承办、组织工作。
西南大学桃园文学社(原《西师文艺》杂志社)成立于1956年5月6日。现西南大学成立最早的社团,是西南大学唯一直属校团委,挂靠于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校级文学社团;也是重庆和全国范围内成立最早的高校文学社团之一。现为
全国大学生文学社团联盟理事单位、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西南大学“五星级社团”和“十佳社团”。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
刘扬烈教授,为桃园文学社创始人之一及首届社长。
1957年10月23日,因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学者、诗人、原中国文联主席
郭沫若先生为桃园文学社社刊《桃园》题词——《桃园花盛开》(现已刻成石碑立于西南大学北区弘文图书馆旁),故更名为“桃园文学社”。著名作家、教育学家
叶圣陶先生也曾为桃园文学社社刊题词。主要活动有:迎新晚会、名师讲堂、情书大赛、讲课比赛;公文写作培训、普通话培训,干部培训;社团文化艺术展、电影交流会、书友会;各类征文大赛、各类文学沙龙等活动。社刊《桃园》,社报《桃林》。
一甲子风雨兼程,桃文社硕果累累。桃园文学社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闻类的专门人才,著名导演
张鲁、作家
张者都曾是桃园文学社的社员。桃园文学社以其独特的文学气息影响着一代代西大学子,也见证着西南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桃园文学社正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和超强的凝聚力迎接一个个挑战。相信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代又一代的桃文人定会秉前人之爝火,昭示后辈,共襄盛举。
4、普通话发展协会
西南大学普通话交流与发展协会(简称“西大普协”)成立于2013年5月27日,是受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共青团西南大学文学院委员会、
西南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三方联合管理与指导的校级兴趣爱好类社团。以开展
普通话水平测试前的发音辅正工作为常规活动,同时搭建大学生课余活动第二平台,繁荣校园社团文化!
5、手工艺协会
社团全称为“西南大学手工艺协会”,又称“DIY社团”,本社团为兴趣爱好类的社团,是由西南大学在校大学生组织并参与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成立于2005年10月,以“自己动手创造五彩缤纷”为社团宗旨,现挂靠于学院文学院。手工艺协会是一个以制作手工艺为主的兴趣爱好类社团。
学院建设
文学院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和“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经过几代人薪火传承,已发展成为学科专业齐全、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高校文学院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及科研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以来,学院获本科教学优秀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先进集体、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荣誉。
传承历史辉煌,再塑学院风采。为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型学院,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知名校友
学院汇聚了众多学术先贤和大师:
吴宓、
高亨、
赖以庄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秉承他们的文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已培养了8000余名毕业生,很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成为全国著名学者(如
南开大学文学院曾晓渝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
武汉大学文学院原院长
龙泉明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导
冯宪光教授),有的成为省厅级干部(如原重庆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中纪委、中组部国有企业巡视组组长
滕久明,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童小平,原市委常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罗淑芳,重庆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长
何事忠,
四川省公安厅副厅长
赵健,
四川省广安市市长王建军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如
西藏拉萨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师德标兵
刘树群,
四川省平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杨廷茂,四川西充中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
杨明,
重庆巴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特级教师
欧平等),培养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张鲁、《南方周末》驻京记者
张者以及
钟鸣、
范稳、
钱滨、
高江、
王康等著名作家,为重庆和全国的社会发展及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杨爱华
党委副书记 何定龙
副院长 张勇
历任领导
历届系主任、院长:
历届党委书记:
唐正康
李世溶
张勇
组织机构
教学系
中 文 系 主 任:王本朝教授
影视艺术系主任:刘 帆 教授
教研室
1.文艺学教研室
张兴成,男,副教授,硕士 ,教研室主任
曹 建,男,教授,博士
寇鹏程,男,教授,博士
张 冰,女,教授,博士
刘建平,男,副教授,博士
黎杨全,男,副教授,博士
邵 薇,女,讲师,博士
2.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
杨怀源,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王春玲,女,副教授,博士
廖 强,男,副教授,博士
艾红娟,女,副教授,博士
沈祖春,男,讲师,博士
杨 波,女,讲师,博士
3.古代文学教研室
杨理论,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刘明华,男,教授,博士
何宗美,男,教授,博士
黄大宏,男,教授,博士
赵章超,男,教授,博士
张桂萍,女,特聘教授,博士
王明辉,男,副教授,博士
骆晓倩,女,副教授,博士
周 睿,男,副教授,博士
何 涛,男,副教授,博士
黄湘金,男,副教授,博士
王春冰,女,讲师,硕士
王广福,男,讲师,硕士
陈 明,女,讲师,硕士
夏志颖,男,讲师,博士
赵天一,男,讲师,博士
4.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曾利君,女,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王本朝,男,教授,博士
李永东,男,教授,博士
王倩予,女,副教授,硕士
何圣伦,男,副教授,博士
杨 亭,男,副教授,博士
刘志华,男,副教授,博士
胡安定,女,副教授,博士
徐 茜,女,讲师,博士
王晓冬,女,讲师,博士
马泰祥,男,讲师,博士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李应志,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肖伟胜,男,教授,博士
张武军,男,教授,博士
刘 俐,女,副教授
任小娟,女,讲师,博士
邝明艳,女,讲师,博士
付飞亮,男,讲师,博士
6.影视文学教研室
刘 帆,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余 纪,男,教授,硕士
田义贵,男,教授,博士
黎 萌,女,教授,博士
刘宇清,男,教授,博士
黎光容,女,副教授,硕士
曹怡平,男,副教授,博士
陈红梅,女,讲师,硕士
刘叙武,男,讲师,博士
徐 爽,男,讲师,博士
许若谷,男,讲师,硕士
7.语文教育教研室
魏小娜,女,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余立新,女,副教授
荣维东,男,副教授,博士
李金凤,女,讲师,博士
何越鸿,女,讲师,博士
8.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
孙 琳,女,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李子荣,男,教授,博士
李仕春,男,教授,博士
张春泉,男,教授,博士
金小梅,女,副教授,硕士
徐 平,女,副教授
张旭东,男,副教授
李 娟,女,副教授,博士
徐海英,女,讲师,在读博士
胡 琳,女,讲师,在读博士
孙红举,男,讲师,博士
毛志萍,女,讲师,在读博士
董宪臣,男,讲师,博士
龙 玫,女,讲师,硕士
姜永琢,女,讲师,博士
学院工会
院工会有委员5人,小组长4人。
寇鹏程:工会主席,副教授
姚 斌:工会委员,助理研究员
程恩英:工会委员
付云辉:工会小组长
曾 馨:工会小组长, 讲师
黎光容:工会小组长, 副教授
孙红举:工会小组长, 讲师
教研室
1.文艺学教研室
张兴成,男,副教授,硕士 ,教研室主任
曹 建,男,教授,博士
寇鹏程,男,教授,博士
张 冰,女,教授,博士
刘建平,男,副教授,博士
黎杨全,男,副教授,博士
邵 薇,女,讲师,博士
2.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
杨怀源,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王春玲,女,副教授,博士
廖 强,男,副教授,博士
艾红娟,女,副教授,博士
沈祖春,男,讲师,博士
杨 波,女,讲师,博士
3.古代文学教研室
杨理论,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刘明华,男,教授,博士
何宗美,男,教授,博士
黄大宏,男,教授,博士
赵章超,男,教授,博士
张桂萍,女,特聘教授,博士
王明辉,男,副教授,博士
骆晓倩,女,副教授,博士
周 睿,男,副教授,博士
何 涛,男,副教授,博士
黄湘金,男,副教授,博士
王春冰,女,讲师,硕士
王广福,男,讲师,硕士
陈 明,女,讲师,硕士
夏志颖,男,讲师,博士
赵天一,男,讲师,博士
4.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曾利君,女,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王本朝,男,教授,博士
李永东,男,教授,博士
王倩予,女,副教授,硕士
何圣伦,男,副教授,博士
杨 亭,男,副教授,博士
刘志华,男,副教授,博士
胡安定,女,副教授,博士
徐 茜,女,讲师,博士
王晓冬,女,讲师,博士
马泰祥,男,讲师,博士
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
李应志,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肖伟胜,男,教授,博士
张武军,男,教授,博士
刘 俐,女,副教授
任小娟,女,讲师,博士
邝明艳,女,讲师,博士
付飞亮,男,讲师,博士
6.影视文学教研室
刘 帆,男,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余 纪,男,教授,硕士
田义贵,男,教授,博士
黎 萌,女,教授,博士
刘宇清,男,教授,博士
黎光容,女,副教授,硕士
曹怡平,男,副教授,博士
陈红梅,女,讲师,硕士
刘叙武,男,讲师,博士
徐 爽,男,讲师,博士
许若谷,男,讲师,硕士
7.语文教育教研室
魏小娜,女,副教授,博士,教研室主任
余立新,女,副教授
荣维东,男,副教授,博士
李金凤,女,讲师,博士
何越鸿,女,讲师,博士
8.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
孙 琳,女,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李子荣,男,教授,博士
李仕春,男,教授,博士
张春泉,男,教授,博士
金小梅,女,副教授,硕士
徐 平,女,副教授
张旭东,男,副教授
李 娟,女,副教授,博士
徐海英,女,讲师,在读博士
胡 琳,女,讲师,在读博士
孙红举,男,讲师,博士
毛志萍,女,讲师,在读博士
董宪臣,男,讲师,博士
龙 玫,女,讲师,硕士
姜永琢,女,讲师,博士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