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镇,地处
苏州城西,
太湖东岸,因纪念西汉名臣
朱买臣发奋读书而得名。全镇地域面积40.53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人口3万余。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文化历史悠久,
穹隆山、
天池山等景区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名胜古迹留存众多,民间
石刻艺术盛行,
花卉苗木畅销全国,
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省著名的“石雕之乡”、“
花木之乡”、羊肉美食之乡。 2006年,藏书撤镇,核心镇区及三个村并入
木渎镇。
藏书地名的由来与西汉时的
会稽太守朱买臣有关:
朱买臣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喜欢读书,经常在山上放羊的时候趴在石头上看书,因此经常把羊给弄丢了。家人警告他说,如果再把羊弄丢,就要把他的书烧掉。于是,朱买臣把书藏到山上的一块石头下面,趁家人
不注意时,再偷偷地把书拿出来读。由于朱买臣用功读书,后来考取了功名,并当上了会稽太守。后人为纪念他读书之艰辛及勉励后人发奋读书,就将他的家乡取名为“藏书”。
穹窿山为
吴中群山之冠,其山钟灵萃密,峰峦起伏,岭道纡曲,林茂蓊郁,形如
钗股,实峻而深,古有“
吴郡名山第一山”之称誉。整个景区面积250公顷,现为
东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
天池山,因山腰有池,逾数十丈,横浸山腹,故名;又因山巅矗立着几块巨大 岩石,形如
莲花,又称“华山”。天池华山是吴中四大名山之一,以清幽见长,山泉闻名,石屋著称。被誉为“吴中第一峰”、“吴中第一胜迹”。
小王山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
小王山东坡,在
李根源隐居十年间(1928—1937年)形成。山岩石崖镌有陈衍、
章太炎、于右任、
李烈钧、等百余位现代知名人士的摩崖题刻共数百条。这些
书法作品,正
草隶篆,字体齐全,风格各异,数量之多,书法之美,雕刻之精,为吴中第一。
据史料记载,山上庙宇原为城隍庙,始创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旧时庙会、香汛极盛,每逢
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二日,相传为城隍庙菩萨生日期,各地香客络绎不绝
朝山进香。
在藏书镇特产中,最具盛名的当推“
藏书羊肉”。藏书
羊肉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烧煮技艺,烹调成各式羊肉菜肴,因其肉
香汤鲜、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是
冬令进补佳品,成为传统的
苏州地方风味小吃而风靡江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继承和发展,使其形成著名品牌,1997年经
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为“藏书羊肉”,实现
产业化经营。
藏书镇地处苏州西郊
丘陵地带,境内群山绵延,植被丰富,有得天独厚适宜养羊的
自然生态环境。羊肉最早是农山羊基地家秋收后因劳累体乏作为进补食品,或宴请亲朋好友的农家菜肴。因味道极佳,深得城里人喜爱,故渐变为进城开店经商。
早在明清时代,穹窿山麓农民就有从事杀羊、
烧羊肉、卖羊肉的副业,一般都以担卖或摊卖为
经营方式,清末才开始到
苏州城里开店设坊(俗称“羊作”),光绪二十二年,
藏书乡周家场周
孝泉到苏州醋坊桥畔开设了城内第一家堂吃的“升美斋”羊肉店,
宣统后分别在都亭桥、
临顿路两处开设“老义兴”和“老
协兴”羊肉店。民国时期进城开羊作逐渐增多,在
道前街、
鸭蛋桥、娄门塘等多处开出了“老源兴”、“新德和”等颇有名气的
店堂。抗战胜利后,在
善人桥也开出小镇第一家羊作——胜利羊肉店。建国初仍以
个体经营,公社化后,以大队组织经营,在
苏州石路、
皋桥、
太监弄、
东中市、
宫巷等繁华商业区开设10余家集体羊肉店。每逢秋冬之交,古城内外羊肉店便纷纷开张,店堂一般沿街而设,不
讲排场,锅灶立于店面,香气散至街坊,吸引众多食客,“
羊汤勿鲜勿要铜钿”成为众人赞语,声名鹊起,至今享有盛誉。
改革开放后,藏书羊肉经营业不断发展。经营人数剧增,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足迹遍及苏州(包括六县一市)、
无锡、
常州、
上海、浙江
嘉兴等地区
大中城市及各乡镇集市。
藏书羊肉以活杀山羊为原料,以白烧羊肉、
羊肉汤、
羊糕和
红烧羊肉为主要品种,运用传统独特的烹饪技艺烧煮而成,白烧以汤色乳白,香气浓郁,
肉酥而不烂,口感鲜而不腻,常食不厌而闻名,推出“
全羊宴”等特色系列莱肴。品种达30余种,分冷盆类、热炒、烧烤类、汤类、点心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