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头泡馍是陕西
西安特有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醇汤浓、馍筋肉嫩、肥而不腻闻名于国内外。其烹制工艺精细,
合理使用多种调。最重要的是处理肠肚、熬汤、泡馍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肠肚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芦头。
基本介绍
葫芦头,即
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
肥肠,因其熟
后收缩状似葫芦头,故名。葫芦头泡馍即以此段肥肠与掰碎的
饦饦馍加其他辅料、调料用滚沸的肉汤泡(浇泡)制成。
食物特点
馍块绵筋,汤鲜肉嫩,滋味浓香,食时佐
糖蒜。以
西安南院门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制作的为佳。
记载
《陕西省志·民俗志》
葫芦头源远流长,可追朔到唐代。相传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一天,药圣
孙思邈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
白肠”,觉得肠子腥味大,油腻重,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让其如法泡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并将所卖食品取名“葫芦头”。这“葫芦头”的名称来历还有一说,即指
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油脂丰满,形状很像葫芦,故以此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头又有不少经营猪肚肠的“
猪杂羔”店。1923年原
猪肉店的小掌柜何乐义也挑担经营起猪杂羔来,为了取得
竞争优势,他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锐意改进,在大肠头中又配以猪肚、
白肉、鸡肉、
骨头汤等精工细作,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调味以
麻辣为主,肥而不腻,清爽利口,生意十分兴隆。
制作葫芦头要选用新鲜肠、肚,经过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续,并适当进行
物理方法处理,捋出肠壁上附着的沾液、脏物,除去油腻和腥味,使肠肚洁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后出锅晾凉,切成坡刀形备用。
行家认为葫芦头不在于肉在于汤,故而
制汤的方法很讲究。先把新鲜猪骨头洗净砸碎,入
锅炖熬,撇去浮沫,再入
白条鸡、猪肉,加食盐、
调料包(即传说孙思邈配制的
八珍调味品),继续用小火熬煮,到汤汁浓白似乳为止。
饼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饩饩馍,必须由顾客掰成如黄豆大小的馍块,以便浸汁入喳。
有了以上三种半成品,才能配制成品。馍碗进入厨中,厨师取切好的熟肠、肚、猪肉、鸡肉各数片,整齐地排放在馍上,配以水粉丝,用滚开的沸汤反复泡三四次,再加味精、
蒜苗丝、
辣椒、
香菜、添上汤汁,这就成了
大肉葫芦头。
海味葫芦头是在大肉葫芦头里加入
海鲜,如虾肉、
鱿鱼丝、海参等即成。
西安人吃葫芦头各有所爱,大凡青壮年男人喜肉多汤肥,麻辣味重,以过肉瘾;妇女喜欢
清汤单走,利肠爽口,以品其清香;老年人则喜其形、色、质、味之美。据说肠吸
五谷之精华,性温善补,理调生机,犹如药中“甘草”,随热即热,随凉即凉,冬可暖胃健肠,夏可清热爽腑。民间验方中就有“玉肠汤”之称,肠汤中加大茴、小茴、
荜拨、
厚朴、人参等炖之,为健肠补虚之最佳补品。三十年代
东北军到西安后,战士们不服水土,拉肚子和
不思饮食者与日俱增,张学良将军发现此事后,命令军营的厨师们仿制葫芦头泡馍,并列入“
病号饭”,但军营里做出的葫芦头味道不好,也不能治病,后经军部研究,每天发二十个“病号饭”牌子,通知
春发生泡馍馆优先照顾。
葫芦头不仅味道鲜美,且有
食疗价值,故而它能久盛不衰,深深扎根于民间。其好处有一首诗可以概括“肉如玉环汤似浆,五味和中适口尝。
辣油红润晶如珠,腥味尽除
满口香”。
起源典故
“葫芦头”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尚无具体考证。但是,早中唐朝,京城长安就有一种名叫“煎白肠”的食品在出售。据说,这就是用
猪肠肚做的。相传,有一天唐代
医圣孙思邈来到长安,在一家专卖猪肠、猪肚的小店里吃“杂糕”时,发现肠子腥味大、油腻重,问及店主,方知是制作不得法。孙思邈向店主说道:“肠属金,
金生水,故有降火、治
消渴之功。肚属土居中,为
补中益气、养身之本。物虽好,但调制不当。”于是,从随身携带的
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
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之药物,调入锅中。果然,香气四溢、其味大增。这家小店从此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在店门首,并改名为“葫芦头泡馍”。从此,“葫芦头泡馍”作为一种
风味食品,流传千余年。说起来也有趣,1935年前后,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在西安因水土不服,
饮食习惯差异,将士们多有病者。但是,对
南院门“春发生”出售的“葫芦头泡馍”,大家却始终食欲不减。以致有一段时间,东北军曾将“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列为病号饭。今天的葫芦头泡馍是在唐朝的“葫芦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制作工艺
步骤
葫芦头
泡馍是在唐朝的“葫芦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葫芦头泡馍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它精细的烹制工艺和多种调料的
合理使用是分不开的。其烹制工艺主要有处理肠肚、熬汤、泡馍三道程序。肠肚要经过挼、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几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去腥、去腻的要求。
葫芦头的制作要领:1.馍要掰细掰小、易渗入肉汤;2.浇肉汤时,有讲究,要从碗边分次浇入,每次量要适宜,渗入后再浇,至渗透为止。
熬汤要领
熬汤是将猪骨洗净、砸断,配肥母鸡下汤锅烧开,撇去浮沫,放入
调料包,直熬成乳白色。泡馍是由进食者将馍掰成箸头大小块放入碗内,然后由厨师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泡三四次,使热汤渗透馍块,然后再加少量
熟油、调料水、味精、香菜、蒜苗、
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进食时,佐以
糖蒜、
泡菜,更是清爽利口,使人食欲大增。如今,葫芦头泡馍已由单一的
品种发展到海参葫芦头、
鱿鱼葫芦头、鸡片葫芦头、大肉葫芦头四种。而且又新研制出了砂锅葫芦头、火锅葫芦头,形成了一套葫芦头系列品种。难怪,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
泡馍煮法
泡馍的煮法也很讲究,传统的有单走、口汤、干泡、水围城四种。
制作方法
步骤一
(1)处理肠、肚:
①30千克
猪大肠,24千克猪肚各用精盐(240克)、醋(300克)分别用手搓揉20分钟,除去油腻和腥味。
②将用盐、醋揉搓过的肠子放入清水中,左手捏住肠头,右手握紧肠子,先捋净肠子外壁上附着的粘液、脏物,再将肚子展平,用刀刮去外皮薄膜,然后把肠肚放入清水中洗净(肚子尚需翻过来冲洗)。肠头开始翻过,待全部翻转后,将肠壁上的油腻、脏物撕摘干净,清水漂洗后捋干水分。
④将肠、肚回翻过来,各用精盐(240克)、醋(300克)揉搓10分钟。然后先用清水漂洗,再用清水反复冲灌,直至肠、肚色白,发亮,无臭臊味为止。
⑤将空
铁锅用中火烧热,把洗好的大肠放入锅内,改用小火一边焙烤一边搅动,约10分钟后,大肠受热收缩,排出带有腥气的水分。取出,再用清水冲洗两次。在距大肠头约35厘米处切断,取下葫芦头。
⑥在铁锅中加水约60千克,旺火烧开后,放入肠、肚,稍煮几滚,撇去浮沫,改用中火煮约30分钟,在此期间要搅动7-8次,接着压上
铁箅子,盖上锅盖,用小火煮约4小时,再加精盐600克。10分钟后,用漏勺捞出大肠头(即葫芦头),再捞细肠,最后捞肚子。
⑦用细竹竿一根,搭挂起大肠,沥干水分,再将大肠头及碎节肠子放入竹筛内,晾干。
步骤二
将猪骨头洗净、砸断。猪肉切成2.4千克重的块。在大铁锅内添入清水约72千克,旺火烧开后,投入骨头、猪肉,煮约10分钟,撇去浮沫,见汤色发白时,下入母鸡和精盐(900克),再煮30分钟,将花椒、
八角、
桂皮、大香、元桂、
草果装入净布口袋内,扎紧袋口,下入锅中,改用小火煮3小时,待汤汁浓后盛入大瓷盆中。
步骤三
馍:在大铁锅内倒入原汁汤约18千克,对水9千克,旺火烧开。吃时将馍掰成碎馍块,放入大碗中(一般每碗200克),然后将熟大肠、熟肚子各切成三片八分长的坡刀片;熟猪肉切成两片一寸半长、二分厚的
肉片;鸡肉切成两片一寸半长、四分宽的片。然后,把它们整齐的排放在掰好的馍上,用锅内滚开的汤汁反复浇3-4次,使碗内的馍块浸透汤汁。然后放入料酒、调料水、味精、香菜末、蒜苗丝,淋上熟
猪油(15克),再浇入适量的滚汤汁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