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
唐朝王勃所作《
滕王阁序》,是袭用了南朝
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创作出来的,描绘了落日余晖与孤鹜齐飞的壮丽景象,以及秋水与长天相接的辽阔意境。
出处
《
滕王阁序》
全称《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
唐代诗人
王勃作。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
南昌市赣江滨。
唐高祖之子滕王
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
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
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
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
当句对”的特点。日本
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版有研究价值。最早实出自“夫麟凤与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正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
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
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
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 一作:
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
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 一作:层台;即冈 一作:列冈;天人 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舳通:轴,这里指船;迷津 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
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
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
南溟深,
天柱高而
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 一作:
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
贾谊于
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 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
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
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
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王勃《
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绝句。
本句首先,
对仗工整,几近“
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
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
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
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
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
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
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
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
鹦哥)的话(据上引
朱东润书,同页),那么便有一个好处:
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
层次性。
本句首先是
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
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
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
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
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
明度。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其次是
动态美。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微风过处,秋水
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
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
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
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
立体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
飞向哪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古
绛州龙门(今
山西省
河津市)人,唐代诗人。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
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
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
王福畤历任
太常博士、
雍州司功等职,
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
初唐四杰”。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
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地位。讲
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
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
杜易简常称之曰:此
王氏三株树也。”杨炯《
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
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
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
心耳”。刘祥道赞其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
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
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
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
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一说,26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
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
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后世的人们只知《
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
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
崇祯中
张燮搜辑汇编的《
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
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
杨守敬《
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
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按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
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
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代表作《
檄英王鸡》《
滕王阁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
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
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
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
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
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
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
王定保的《
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诗词引用
元代
卢挚的散曲《
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
潇湘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