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和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萧和,1948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扬州,现居南京市。擅长中国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民建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艺术成就
作品参加国内外多种画展,曾在香港、台湾、澳门、南京、深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18年中国美协为其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在国内外众多画册、刊物发表,并为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及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解析》《萧和画集》《世纪画坛菁英—萧和》等专著。曾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并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做过专题访谈,作为海协会大陆书画家代表团成员两次访问台湾。
艺术年表
1948年 十一月生于山东青岛市,祖籍江苏省扬州市,现居南京市。擅长中国画人物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艺术类高级职称评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艺委会顾问。
1964年 师从著名画家亚明先生学习中国画。
1973年 作品《成长》参加江苏省美展。
1974年 作品《柳下跖》参加江苏省美展。
1979年 发表连环画作品《金田起义》(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1980年 与傅小石、萧平、吴毅、张道一、冯健亲、王孟奇、黄惇、朱新建、等人举办南京首次非官方性质的未名画展,在南京、武汉等地展出。
1982年 作品《铲尽崎岖大道平》为宜兴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1983年 发表连环画作品《扁鹊》(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1984年 作品《聊斋世界》参加《江苏省青年书画展》。
作品《黄公望造像》为常熟黄公望纪念馆收藏。
1985年 作品《瞿秋白像》为瞿秋白纪念馆收藏。
1986年 作品《非攻》参加《纪念国际和平年画展》在南京、奥地利、波兰等地展出。
1987年 作品《虎门硝烟》参加《京杭大运河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0年 作品《郑板桥》参加香港联斋举办的《五眼三亭·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展》。
1991年 香港《收藏家》举办《萧和人物画作品展》。
参加香港东方画院举办的《现代中国水墨画新作展·1》。
参加香港东方画院举办《现代中国水墨画新作展·2》。
其作品《扬州八怪》为收香港藏家张仲宪购得后捐赠予苏州市博物馆收藏。
参加日本大阪举办的《中国南京名家展》。
作品《陆羽煮茶》《贵妃醉酒》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收藏。
1997年 作品《观沧海》收录入《江苏省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美术报》专栏介绍《萧和·其人其画》。
1999年 作品《青花》收录入《当代中华墨粹》(河北美术出版社)。
作品《朱德》、《罗荣桓》、《史湘云》、《薛宝钗》分别被收录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99年有奖明信片《十大元帅》、《金陵十二钗》。
2000年 与萧平合作出版专著《传统人物画技法解析》(江苏省美术出版社)。
作品《秋池》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9周年书画展》,获一等奖(江苏省文化厅,美术馆举办)。
作品《春香传》《天女散花》收录入《中国近现代绘画精品选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品《水月观音》参展并收录入《南北方中国画大展·2》(古吴轩出版社)。
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个人奖),并获江苏省政府嘉奖。
2001年 作品《青花》参展收录入《南北方中国画大展·3》(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年 作品《林散之诗意》参展并收录入《画说金陵》(南京出版社)。
2004年 作品《粉彩》收录入《绘苑菁华—中国画名家作品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品《青花》收录入《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之二》(长城出版社)。
2005年 作品《人物镜片》2幅收录入《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之三》(长城出版社)。
作品《扇面画人物画》8幅收录入《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之四》(长城出版社)。
2006年《人民日报》市场版2月10日通栏介绍《艺苑才子—萧和》。
在江苏爱涛美术馆举办《一蓑烟雨任平生—萧和水墨画展》。
作品《洗象图》收录入《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之五》(长城出版社)。
作品《佛教人物》8帧收录入《中国当代优秀画家绘画选集之六》(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画集《世纪画坛菁英—萧和》(漓江出版社)。
2007年《文艺报》通栏介绍《画合书卷气—金陵此一家》。
2008年《中国艺术报》通栏介绍《清润明丽,温文雅致—萧和》。
人物作品10幅收录入《中国画家迎奥运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画》频道播出访谈节目《画家说画—萧和》。
作品《米颠拜石》收录入《2008中国当代国画精品》(天津人美)。
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六朝风骨—萧和、徐建明、李路平书画展》。
应邀为无锡灵山梵宫作《飞天图》。
2009年 作品十幅收录入《江苏当代人物画名家精品选》(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
参加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与南京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江苏省学者型书画家十人提名展》。
人物作品18幅收录入《国画精粹—迎世博当代名家精品集》(上海人美)。
北京邮政管理局出版明信片《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萧和专辑》。
台湾《联合报》在台北市亚洲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金陵雅韵:萧平、杨远威、萧和国画品赏会》。
人物作品12幅收录入《当代中国画作品精品选—人物卷》(西泠印社出版社)。
人物作品9幅收录入《中国美术名家精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年 录制中央教育电视台专访节目
8月 入驻紫峰大厦萧和艺术工作室。
9月 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贵宾厅作大幅历史作品《东山奕局》。
12月马鸿增等九位江苏美术理论家在萧和工作室对萧和艺术作品进行研讨。《南京晨报》对此进行专栏报道。
2011年 参加博爱之都赴台文化交流代表团,参加由台湾中国艺术协会,台湾中华国际经贸文化协会主办的“庆祝辛亥革命百周年—两岸书画名家精品展”参展作品《情系钟山》
《世界论坛报》书画名家专栏6月10日发表《博爱之艺 情系钟山》—读传统人物画大家萧和的中国人物画艺术。
11月在南京诸子艺术馆举办《丹青双杰》萧平、萧和兄弟书画展
2012年 《童戏图》系列作品在《金陵瞭望》画刊首页全年年载。
《南京晨报》一晨穿千年名家专访特别报道萧和艺术作品。
参加文联艺术家走基层惠民活动暨宁.锡.澄三地书画家邀请展。
9月应邀参加陈云林带队,海协会组织的大陆书画家代表团访台交流。
11月“名城-大家2萧和”、“名城-大家3萧和”系列画册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1月8日《新华日报》整版发表“青花绘素入画图”文章及青花系列作品四副。
11月23日《南京晨报》通栏以“无为之镜青于蓝,文化交流心连心”为题。介绍萧和参加海协会访台活动。
3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山东路一号财富中心举办了萧和书画艺术展,展出七十余幅作品。
《金陵瞭望》书刊继续在首页全年刊载萧和作品。
《萧和画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作品一百三十余幅。
9月6日前往柬埔寨采风。
11月9日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雪泥鸿爪—萧和艺术画展”。
2014年 4月17日参加海协会于苏州举办的《海峡两岸知名书画家作品展》。
5月26日再次参加陈云林带队海协会组织的大陆书画家代表团访台交流
9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于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水墨画展》。
10月24日应澳门基金会邀请在澳门科技大学庆祝澳门回归十五周年举办《濠江和韵—萧和艺术画展》。
其作品《童嬉图》系列十二幅被澳门科技大学购藏。
2015年 7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多媒体展览馆举办“古墨新研—著名国画家萧和先生经典作品观摩展”
7月26日参加由新华日报主办的与四十余位温州企业精英对话“艺术品鉴赏与投资”
8月参加“纸上乾坤—中国艺术报创刊20周年书画名家邀请展”。
10月29日参加新华报业集团举办大型《乡愁》散文征文大赛颁奖暨乡愁艺术馆开馆典礼,捐赠作品《下江人》系列《望乡》《还乡》。
12月25日参加庆祝扬子晚报创刊30周年江苏省书画精品大展。
2016年 1月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多媒体展览馆举办“启蒙观—萧和师生艺术展”。(尹文、聂危谷、王野翔、聂跃华、晏明)
5月17日参加江苏省公安文联基层功模慰问活动。
7月19日应邀与省文联主席章建华对话哲学思想和绘画艺术,并在繁星期刊与中国艺术报整版刊载。南京电视台《文化南京》栏目全程跟踪报道。
7月31日南京电视台《文化南京》栏目播出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建华对话当代艺术家萧和。
8月南京电视台《文化南京》独家专访萧和.
9月作为特邀画家参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文化投资集团共同发起,江苏省美术协会、江苏大剧院艺术基金会承办的重走万里路-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活动。
11月23日参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文化投资集团共同主办,江苏省美术协会、江苏大剧院艺术基金会承办“笔墨当随时代”-重走万里路▪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写生作品展。
2017年 1月受邀参加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主办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美之春”-2017中国美术界春节联欢晚会。
2月17日受邀参加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盛世同春”江苏省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4月13日江苏省民建书画院成立暨“盛世同辉”首届书画艺术作品展。萧和老师担任江苏省民建书画院院长一职。
6月2日受聘为“江苏省第6次新人美术作品展览”评委。
7月13日受聘为江苏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顾问。
8月12日受南通市委宣传部邀请参加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9月4日江苏省文化艺术代表团赴俄罗斯参加全球艺术家交流大会,并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及赫尔辛基及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12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文联主办,格力电器集团承办的“微观千年”萧和人物画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举办。
2018年1月25日 作品《家园》《美丽南京》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笔墨当随时代”—弘扬新金陵画派精神江苏美术采风作品展。
3月9日 受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作为“江海门户通天下”画展评委,参选作品评审工作。
6月27日受中国美协邀请在恭王府举办《古骨新风》萧和人物画展。
11月23日应澳门基金会邀请在澳门回归厅举办《境海莲峰》中国故事萧和个人画展
12月22日作为全国美代会代表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
2019年1月4日 江苏省文联为其举办《中国故事》萧和人物画展。
10月16日 参加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同日在扬州美术馆举办《走过四十年》萧和师生展。
专家点评
高云(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全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
观萧和先生近作有感
昨天,一位媒体的朋友来访,带来萧和先生近期的一组画,说准备出版,要我写几句观后感.
这是一组描绘古代孩童玩耍的作品,画得讲究而精致,共计13幅。当画面缓缓展开时,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其精准的造型,洗练的线条,素雅的色调,加上活泼泼的动态,一扫那种画到古人就容易生出的概念化的、陈式化的陈旧气息,可谓“赋彩制形,皆创新意。”着实让我眼睛一亮,随即便想到《古画品录》中评价顾恺之的句子:“格体精微,笔无妄下”。我以为,这八个字,是很难做到的,因而也是极高的褒奖。
比较山水画和花鸟画,《论画》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画之难,难在格体精微——清新精到,难在笔无妄下——笔笔入理,难在迁想妙得——气韵生动。画人物,太拘泥于形似,则会失之神韵;不注重形似,则气韵神似又无立足之本。做到形神兼备,穷理尽性,还能笔精墨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此,萧和先生的这组画,才使我眼睛一亮。深为先生高兴。
我一向认定人品决定画品。人品并非指人的好坏,而是指人的品位和格调的高低。人雅,画则雅;人俗,画则俗;人拘谨,画则刻板;人洒脱,画则飘逸;人率真,画则自然,人淡泊,画则高远。李苦禅由是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我与萧和先生相识已久,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颇具古代才子风范的画家。他温文尔雅,但酒后的一时豪情快语,却也尽显潇洒倜傥;他低调谦和,但遇到不搭调的庸人俗事,又会不留情面的拒人千里之外。“画如其人”,因此萧和先生的画,在雅致中有着一份洒脱,温和中透出一种风骨,虽随意率性却又不失法度。
中国人物画,历来重政教与礼教,讲究的是见贤思齐,崇德扬善。而这一次萧和先生则另辟蹊径,选择描绘了一组古时小孩子们玩游戏的场景。这种独特的视角和选材,显现出萧和先生未泯的童心,以及对单纯、善良、真挚的向往,他笔下优美纯净的画面,则更为直白的展现了他对这种向往的真情追逐。这份真情,同样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者的心弦,勾起了对儿时的回忆。当我看到古时小孩玩的游戏竟与我们小时候玩的几乎一模一样时,我想,这些既能益智增智,健身强体;又能增进友谊,培养合作的儿戏,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之一呢,因此,萧和先生的画,虽然取材不大,又何尝不在起着回归人本,重拾童真,修养性灵的大作用呢。
一组篇幅不大、选材也不算大的作品,能给观者如此多的心得,可见萧和先生学养与功力的了得。
马鸿增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取向多元的态势下,品位纯正、功力深湛的人物画作品,并不多见。近日观摩金陵萧和的数十幅作品,却有眼睛为之一亮之感。我以为,萧和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当今传统型人物画家中的高手。
萧和的艺术道路,是从临习古代名画入手,沿着:“师传统—师造化—得心源”的方式走过来的。他对传统人物画的钻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很可观的。上自顾恺之、吴道子周文矩李公麟梁楷赵孟頫,下至唐伯虎、陈老莲、曾鲸、任谓长、任伯年,他都下过功夫。由于筑基牢、悟性高,促成他不仅掌握了淳熟的笔墨技法语汇,特别是线条运用之妙,而且悟得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内在精神性的表现要领。这些为他进入创作思考艺术语言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或者可说:“活学活用”,或者可说“左右逢源”。
萧和人物画创作品味纯正,清润明丽,温文雅致,洋溢着风流潇洒的文人气息。这是为作品内容的文化性和艺术语言的精到性所共同构成的。
《青花》系列更是独具风神。青花瓷乃是中国文化中代表性的奇葩,萧和以青花瓷器作为画面主要构成元素,通过瓷器与情态典雅素洁的仕女人物组合变化,充分展现出渗透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操,散发着浓郁的东方韵味。画面瓷件珍品白地青花,晶莹剔透,雅无做痕;画家又巧妙地将青花纹饰适度扩展到人物衣着及其他器物,人与景融为一体,成为青、白、黑三色交相辉映的清平境界,将传统文化都是和谐之美发挥极致,如雨后天青,清新高雅,沁人心肺。
以《青花》系列为主要标志的萧和人物画创作,在传统基础上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态,可视为中国传统型人物画的一种当下形态内涵丰富深刻,值得关注,值得发扬。
左庄伟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江苏省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如今中国画坛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代,由于绘画的理念不同,审美理想有异,画家所选择的题材和艺术语言多样。金陵著名人物画家萧和所选择的是古典题材和传统表现手法,追求典雅、意趣和完美,在人物画界独树一帜为世人瞩目、专家关注、研究和赞扬。
有着传统文化教养的萧和从传统人事中发现美的人物事件和美的情节,运用美的笔墨语言,书写蕴含典雅、意趣和美的艺术形象,内中饱涵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现代意义。
萧和的人物画中心主旨是表现一个“美”字。
萧和的画是美的。他除了选择美善的题材情节,最重要的是运用美的艺术语言造型美的艺术形象,萧和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主要是传统典范线描。他曾专门剖析研究历代名家极富特质的线描技法,他能依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线描,表现不同的对象质感、量感、空间感和美感。不管他使用何种画法,都是以创造美的艺术形象营造美丽的画面意境为最高法则。
萧和不仅是位人物画高手而且是位优秀的山水花鸟画家,他经常将自己的人物置于山水花鸟间,体现出他综合的绘画素养,我们可以从他创作的《山鬼》和《西园雅集》等图中见得。
他在家庭父兄书画影响下又师从名家亚明,通过刻苦自学成为最体现民族绘画本质的、传统人物画大家。
有必要进一步阐明的是,萧和作品所被披露的审美格局是,与择提紧扣,形式美的表现大致着落在婉丽、平和的范式上。其笔墨丹青,工、写兼擅,而以工为主;作品的总体,人物占了一个打的份额,与人物配合的山水、花卉等等背衬环境,也往往被作者一丝不苟地附丽上去,成功者与人物庶几珠联璧合,发挥着烘云托月的作用,艺术通感明显。萧和人物画所呈现的精美、平和的审美特色,根植于作者的素养、经历、艺术情趣、价值取向。他有那么一种酷爱绘画却又不事张扬的传统文人个性,力抦浮躁,不费时间、精力去应酬、炒作,而集注身心于艺术的操练上。
黄鸿仪江苏省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馆特聘研究员)
萧和的人物画作品具有几个特点:
1、人物画的宗旨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以诗意的诠释。萧和笔下的《九歌山鬼诗意》选择战国楚人屈原《楚辞.九歌》中祭祀山神之歌《山鬼》为题材,采用长卷构图“山形步步移,面面看”的观察方法与散点透视布局,精细入微地刻画一位美丽妙龄女神——山鬼,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树木蓊郁,花草葳蕤,鸟兽腾跃充满勃勃生机的山野中,她观沧海、望飞云、攀高木、翟清波……这鲜活的生灵,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中呈现出生命无穷活力。
2、萧和笔下人物画坚持中国画以“线”立形塑造人物形象形式。萧和接受亚明教导,坚持走以线立形传统绘画造型之路,苦练以“写”为中心的线描基本功,通过对被描绘者观察、感受、归纳后落笔,以最适合表现对象的线条来塑造艺术形象,既描绘对象独特形象、表情与内心世界,也写出画家的独自感受与情感。他从亚明老师处学到以意用笔、不为笔役及认识到“骨法用笔”的重要性,笔因意线而成象,力图做到“动而不野、老而不枯、松而不散、活而不滑、圆而不板、厚而不浊。”观萧和人物画作品中线条形准确、形象俊美、笔意重而不滞、动而不浮、秀润流畅、精微婉丽,讲究“线”的呼应、顾盼、韵趣、律动,这种线条成为其画作中不可欠缺的审美因素。他坚持用高质量线条塑造人物形象,对中国画“用笔千古不易”,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成果给画界许多同道带来学术意义的启示。
3、萧和的人物画雅俗共赏。他笔下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线条准确流畅、色彩清雅和谐、布局巧妙丰满、意境隽永深长。
樊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萧和的人物画已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风格面貌和审美格调。具体看来,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系列:一是,青花人物类型和系列。这一类作品,人物造型秀美,体态优雅,人物配景器具以古案青花瓶作衬映,人物服饰也以青花符号为主,整个画面素净典雅,简洁明丽,形成了一种妩媚而超俗的格调。这一类作品在画法渊源上,主要吸收了清人禹之鼎任伯年的手法,然作者经过创化、融合,以其洗练而婉转的笔调显示出一种个人特有的风致。二是,佛教和历史人物类型系列。据画家相告,他对佛教义理合艺术的探研颇有心得,而历史故实又使他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有着一种深刻的认同感,应该说,他这一类题材的创作,并非简单的思古之幽情,而是以一种现代人的心灵表露出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追念和思慕。这一作品的人物造型既古拙端严,又潇洒出尘,画面的安排自由变化,出人意表,整个气象繁复而凝合。在画法则主要吸收了晋人顾恺之、宋人李公麟及元人张渥的语言因素,并加以变通发挥,其运笔于调畅之中时见顿挫,精致而不失妙趣,与题材形象两两相合,匹配无间。第三类型和系列,则是肖像人物,多以当代名人如林散之、徐邦达为对象,这些肖像人物衣纹仍以传统手法勾绘而成,然人物面部却能参以西画明暗光影之法,以淡墨和色晕染而成,大大增强了对象表现的真实感,但却保持着中国画固有的意趣。实际上,这些肖像作品在渊源上不仅取自西画,而且仍有传统作为依托,作者曾展示了他早年临仿“波臣派曾鲸的习作,颇得其法,由此可见作者广摄博取的学术态度和意向。
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南京博物院特邀书画师)
萧和参与了中国画技法丛书编撰工作。他负责编绘其中人物画卷。通过摹绘古代名家技法经典,以及借用古法描绘新题材,将中国画十八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重新阐释。萧和也因虔心投入此项工作而获益匪浅,对其自幼年以来反复揣摩的传统中国画技艺,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此后,创作“古题新绘”,成为萧和长期从事人物画创作的自觉行为。所谓“古题新绘”,在萧和笔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文学或中国文化之象征,但却是古代画家从未涉笔的,而今萧和巧妙地借用历代名家的古法进行创作。虽为新创,却充溢着古意和雅趣,格调自然不同凡响;此类作品有:以龚开法画“姜潜遇鬼图”;以唐寅法画“苏轼捧腹图”;以曾鲸法画“蒲松龄像”;以崔子忠法画聊斋志异故事“仙人岛”;以任伯年法画“扬州八怪”等等。识者不难看出,萧和在为其新辟古代题材选择经典画法之时,有着敏锐而精确的“对位”意识。如画“姜潜遇鬼图”,萧和挪用了最具诙谐趣味的古代画鬼名作——龚开中山出游图”作为画法模本可谓恰如其分;风流才子唐寅善画略具情色意趣的妩媚闺秀,用于表现乘醉与丫鬟调侃的东坡故事,亦为相得益彰;而以擅写市民时代新文人形象的任伯年画法描绘扬州八怪,也恰恰应对了八怪不拘雅俗,不避新奇的个性特质。
另一类是取材虽有前人范本可资参照,但萧和并不泥守古法,而出之以新图式和新笔墨,另辟蹊径进行二度创作。此类作品有:“天女散花图”、“屈原九歌山鬼诗意图”、“竹林七贤图”、“贵妃出浴图”等。萧和所画飞天,却以袒露性征之美的少女胴体,凸显出澎湃的生命活力。无论萧和笔下人物归属或古或今,是仙是佛,或雅或俗,他所阐发的正是人文主义者所推崇的人性尊严。萧和睿智地坚持学养与功力的内外双修,他以深厚的学养深入发掘并重新阐释古典题材,又以精湛的功力广罗古法而推陈出新,不断地将自我塑造为新一代艺术史学者型的文人画家。
观萧和所画如亲见所画之人,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诚可信也。“虎溪三笑图”就是颇有说服力的一例。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修行三十余载,送客从不越过虎溪一步,一日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远道来访,相聚甚欢。慧远送客下山时竟于谈笑间不闻虎鸣,越过虎溪方才警醒,于是三人放怀大笑。成为传颂千古之美谈。
此画最难之处在于笑容的表现——必须呈现出三人不同的文化身份与性情差异。我们欣喜地看到萧和画中驾轻就熟的表现力度:心宽体胖的慧远和尚笑不自持而后仰,一展随缘任性之大度;陶渊明笑到一手捧腹,却呈俯身颔首之态,保有“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儒生风范;而背转身的陆道士只露出瘦削的半面微笑,却凸显了得道之人的机智与风趣。三人所据位置恰成鼎立环绕之势,寓意着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圆融境界。至于此画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与生发于当今的文化意义,已由萧和题款表明。
如果说,萧和所绘闺阁女子寄托了爱与美的情愫,那么他笔下讴歌的“山鬼”,则是对无限自由天地的憧憬。元人张渥以披薜荔、束女萝、乘赤豹的裸女形象,视觉呈现了屈原九歌中“山鬼”的描写,然而张渥画中过于简略而性征模糊的背影,反倒局限了由诗歌本身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
他以长卷写“山鬼”,首先跃入观众眼帘的是辽阔的山水树木,画中唯一的人物——山鬼,则为画龙点睛之笔。与古往今来山水画常见布局不同的是,画面左方铺天盖地的云海,一直延伸到画面右半侧,替代了通常的江河溪谷;而树木也不同于传统所画,出现了大片热带植物,使画面平添了澄净而明快的现代美感;那位被萧和巧手妙造而成的气质优雅、亦仙亦凡的“山鬼”,入夜则伴赤豹援木而息;晨起则洗浴于山谷溪流;尔后登山坡采集野花;骑赤豹与攀树白猿对话;暮色中临碣石沐晚风极目云海——奇妙的生态环境,随性的生活方式,多么惬意,何其自在!一个令人流连忘返,无限神往的画中圣境,正是萧和向往自由、崇尚爱与美心境的绝妙写照。
当代著名诗人丁芒---观萧和《六朝风骨展》有感
《和璧行》(七言古风)
丁芒
金陵画坛出奇葩,平、和二萧灿如霞。
鼎咸公有跨灶子,清门明月照远崖。
萧平名重海内外,萧和盛誉万千家。
六朝风骨香透纸,韵入无声笔开花。
最赏萧和人物画,天风海雨任呼咤。
道释仙儒指点间,闺阁深山凭挥洒。
东坡指腹问朝云,七贤竹林方奏罢。
右军换鹅写经书,虎溪三笑不论大。
更喜长卷走山鬼,天人之间尽和谐。
青花瓷映青花袖,满室清幽趣凝眉。
灞桥散马归踏雪,荷屏浴女有猫窥。
攀松扪碧观落日,掀髯嫁妹笑钟馗。
骨力内蓄能控质,风调流回更抒情。
与物宛转腾诗意,与性相成造典型。
借古开今明画理,独扬个性自不群。
清丽秀雅标风格,难怪一展众归心。
自古名家多偃促,不求闻达甘寂寞。
而今天下遍浮尘,追名逐利竞炒作。
和氏之璧隐深山,何妨再做野人哭。
读我一篇《和璧行》,自可辨认清与浊。
参考资料
萧和艺术简介.新浪.2015-09-1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1 13:01
目录
概述
艺术成就
艺术年表
参考资料